封闭式倾听与开放式倾听
2017-09-08李政涛
李政涛
“封闭式倾听”的命名,说明教师不是不听,尽管是“封闭”的,但教师依然在听,但只是“封闭式”的听。这里的“封闭”既是心态,也是行为,更是习惯。它常常表现为教师出于自身的需要,以一己之需要、喜好、习惯,或已有的某种观念、方法和相应的体验,去引发学生的声音。目的却是把听来的学生声音封入自己预设的频道里,加以闭合,从而让其只能在这个频道上发声或显现,接受教师的筛选和评价,这是倾听意义上的“请君入瓮”。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任意打断、终止学生的声音,强迫学生沉默,转而聆听自己的声音……它是一种双重闭锁:既是对学生的捆绑束缚,也是教师自我的“闭关锁国”,其结果是双重窄化:教师和学生的精神世界在相互闭锁中共同窄化。
“开放式倾听”,首先开放的是教师的心态,先打破自己的成见,以宽容和接纳的态度,打开并激发学生的声音,有老师回忆道:
信息技术课是小朋友们现在最爱上的课了,因为电脑能带给他们无穷的乐趣。记得每次上完信息技术课,总有一些小朋友会问我这样那样关于电脑的问题,有的是他们在家里电脑上碰到的问题,有的是自己在上课时遇到的问题。有一次,我在一年级上了一堂关于电脑病毒的课,告诉他们一些怎样预防电脑病毒的小知识,他们听得可认真了,一下课,就把我围成了一团。有的学生说:“王老师,我们家的电脑装的是金山毒霸的软件来杀毒的。”有的说:“王老师,我们家的电脑有一次一直是黑屏,打不开,是不是有病毒了呢?”……我顿时被他们七嘴八舌的问题搞昏了头,我该先听谁的问题,又先回答谁的问题呢,我没想到他们会对电脑病毒那么感兴趣。那么多小朋友拉着我,不让我走,有的是要向我倾诉,有的是要问问题,看着他们焦急的眼光我只得坐下来听他们讲他们遇到的电脑小故事。虽然短短的下课时间听不完他们的故事,但看得出来有的小朋友说完自己的故事后是那么的开心,自己遇到的问题也有了答案,于是我决定下次有空余时间继续听他们讲完自己的电脑小故事。
我们的孩子虽小,但是在他们的小脑袋里已经有了自己的想法,作为老师如何了解孩子的世界呢?我想首先要有耐心,当孩子向你倾诉时,你应该当一名好听众,先让他尽情地宣泄一番,不要随意打断孩子的话语,千万不要表露出不耐烦的情绪,要知道孩子十分敏感。为了表达自己对孩子谈话内容的关注,我经常在孩子说话时使用“噢”“是吗”“后来呢”等词语,鼓励孩子继续说下去,有时还进一步询问有关细节,这会让孩子觉得你确实是在关注他,这样,他才会更乐意地向你倾诉。其次,对孩子的感受表示共鸣,共鸣意味着你和孩子有同感,你是理解他的,你能从孩子的角度去看待事物。当孩子觉得老师能理解他的感受时,他会觉得你很亲切,并且会很乐意接受你进一步的建议和帮助。最后,要让孩子明确地知道你的态度,孩子向你倾诉是想听听你的想法,并由此去调整自己的行为。因此老师们听完孩子的倾诉,切不能不了了之,而应诚恳、直接地将自己的想法告诉孩子,要使用孩子能够理解的语言,简洁明了,不可含糊不清,这才会给孩子以实际的帮助。
我想告诉大家,做个善听的老师真好!
这位老师的倾听技巧,就是从“开放”开始的,而且是要让孩子感受到教师的开放,她展现出了三个策略。
第一个策略,“展现耐心”。包括“不要随意打断孩子的话语,千万不要表露出不耐烦的情绪”“在孩子说话时使用‘噢‘是吗‘后来呢等词语,鼓励孩子继续说下去,有时还进一步询问有关细节”等,目的是让敏感的学生觉得教师确实是在关注他,如此,他才会更乐意向教师倾诉。
第二个策略,“表达共鸣”。这不仅意味着对孩子声音倾听之后有“回响”,而且是与学生有“同感”的回响,让他感受到教师的理解,明白了他表达的意思和意愿,由此带给学生以“亲切感”,激发学生更强烈的“倾诉欲”和“表达欲”,发出更多的声音,成为教师的倾听资源,并转化为教育资源。
第三个策略,“表明态度”。这是倾听学生之后的“进一步”回应,不只是引发学生继续表达,更要对学生的表达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且尽可能清晰简练。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倾听,既是在理解他,也是在帮助他。
这样的开放策略,目的在于“放”,尽可能“放”出学生自己的声音,包括提问的声音、质疑的声音、困惑的声音、评价的声音等,以此“开”显出学生的需要、困难、障礙,以及生命成长与发展的可能性等。所有的“放”,都可归结为一个字:“让”,让学生“说”——“让问”“让疑”“让评”……这可能就是“开放式倾听”的真谛了,打破教师的倾听成见与预设,真正把耳朵转向学生,通过“放”和“让”,“开”出属于学生自己的声音,“开”出新的教育资源、教育路径、教育方法,最终“开”出新的生命成长与发展的可能。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