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前主旋律歌曲歌词的创作特色
——以第十三届“五个一工程”(2012-2014)获奖歌曲为例

2017-09-08

湖北工程学院学报 2017年4期
关键词:复句文化

袁 媛

(湖北工程学院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湖北 孝感 432000)

当前主旋律歌曲歌词的创作特色
——以第十三届“五个一工程”(2012-2014)获奖歌曲为例

袁 媛

(湖北工程学院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湖北 孝感 432000)

对第十三届“五个一工程”(2012-2014)获奖歌曲歌词的分析,可以解读当前主旋律歌曲歌词的创作特色。当前的主旋律歌曲歌词,在题材上具有浓郁的时代气息和民族特征,多抒发家国情怀,定格平民视角;在语言表达形式上,押韵、句式、人称、用典与复句的使用方面都有独到之处;在审美特征上,表现出意境美、情感美和文化美。

主旋律歌曲;歌词创作;五个一工程奖

主旋律歌曲是指“体现国家主流意识形态、体现民族精神、弘扬民族文化、反映时代潮流、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的歌曲”[1]。主旋律歌曲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弘扬主流意识形态,塑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优秀道德风尚,传播社会主义正能量等方面具有不容忽视的积极作用。习近平同志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我们正在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面临的挑战和困难前所未有,必须坚持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激发全社会团结奋进的强大力量。关键是要提高质量和水平,把握好时、度、效,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让群众爱听爱看、产生共鸣,充分发挥正面宣传鼓舞人、激励人的作用。”[2]一首好的主旋律歌曲要求词曲和谐,文质兼美,其中歌词的创作直接关系到整首歌曲的灵魂和核心,对于提升歌曲的质量十分重要。“五个一工程奖”获奖歌曲由中央宣传部组织每3年评选一次,代表了当前主旋律歌曲创作的最高水平。本文以获得第十三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的31首歌曲歌词(以下简称“获奖歌曲歌词”或“获奖作品”)为例,运用语言文学分析方法,尝试解读当前主旋律歌曲歌词的创作特色。

一、主旋律歌曲歌词的题材特征

主旋律歌曲对国家主流意识形态进行艺术加工,在题材的选择上表现了鲜明的特点。我们对获奖歌曲歌词的题材特征进行了一些初步的分析,认为在题材选择上有以下几点特征。

1.紧扣时代脉搏。“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文艺作为一种反映时代面貌的精神产品,只有与时俱进,革故鼎新,不断从时代发展和社会变革中汲取营养,提炼素材,淬取精华,才能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因此,主旋律歌曲要紧扣时代脉搏,反映时代心声,从而奏响整个时代的最强音。十八大召开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中国梦”的重要指导思想和执政理念,在描绘“中国梦”伟大蓝图的同时,党和政府切实推进反腐倡廉建设。因此,“中国梦”和“廉政”成为近几年媒体上频频露面的热词。不少获奖作品以“梦”作为表现主题,如《我们的中国梦》《百年一梦》《乘梦飞翔》《放飞梦想》等都是“中国梦”这个主题下的诠释和表达,形成了一系列的“中国梦”歌曲。同时,扎实推进作风建设、重视群众路线也是本届政府着力较多的工作。《天下百姓》和《老百姓的爱》以质朴平实的话语阐述了“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的道理。另外还有一批作品讴歌优美的自然环境,切合当下国人关心的生态文明建设问题。这些作品紧扣时代脉搏,成为一代风气的先声。

2.凸显民族特征。毛泽东同志曾经指出,新民主主义的文化就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这种文化“主张中华民族的尊严和独立”,“它是我们这个民族的,带有我们民族的特性”。[3]中华民族自诞生以来,在历史的沧桑巨变中不断荡涤、洗礼、积淀,形成了别具一格的中华文化。这种文化中蕴藏着独特的民族性,使世世代代的华夏儿女无论身处何方、身居何地,依然对本民族的文化基因保持着极大的内心认同。这种民族性体现在词作中,就表现为:(1)化抽象为具象的表达方式。华夏民族具有偏好形象化思维的特点,这一点表现为形象写实性的歌词更易被大众所接受。(2)较多运用对偶等符合民族审美习惯的语言形式。歌词较多借鉴传统的对仗形式,如“多少代倾心养育华夏儿女∕几万年激荡伸展东方脊梁”是歌词也是对仗工整的骈句,构成整齐美、抑扬美和回环美。(3)民族特色象征符号的运用。民族特色象征符号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代表,是中华民族的生活态度和审美趣味的浓缩体现。歌词中出现的“老树”“泥土”“禾苗”“驼铃”“油菜花”“南湖”“火塘”等象征符号在当代民族语境中都延伸出了更多的所指,具有浓郁的民族风味。

3.抒发家国情怀。“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中国人一向把个体生命的意义与家庭、国家联系在一起,家国情怀是文艺作品长盛不衰的永恒主题。部分获奖作品从新的角度讴歌了赤诚的家国情怀。《老百姓的爱》用精炼的语言写出了百姓心事:“最敬父母心,最盼子成才/家国天下事,常挂在心怀”。《时间都去哪儿了》和《儿女情长》以细腻的笔触捕捉到了生命轮回的感悟,前者如“时间都去哪儿了∕还没好好感受年轻就老了∕生儿养女一辈子∕满脑子都是孩子哭了笑了”,后者如“我们终老于时光/若不曾流连在儿女情长/回想着我的青春跳荡/笑看座前却已在孩子身上”,以生动的笔触描述了中国式父母在养儿育女中年华老去的一生,赞颂了他们对家庭和儿女的责任意识和奉献意识,也表达了韶华易逝,青春不再的感慨。这种意识和感慨正是千千万万个为人父母者内心的真实写照,一经唱出,即犹如一双无形的手,拨动了普通大众内心最柔软的地方,引发了无数共鸣。《天耀中华》以祈祷的形式表达了对伟大祖国的热爱之情,“你就是我我是你∕我和你合为一体”,个人的小我和国家的大我熔铸为一体,以形象的语言阐释了“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的道理。

4.定格平民视角。党对文艺战线提出的一项基本要求就是,社会主义文艺要反映好人民的心声,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这个根本方向。文艺创作要把人民作为文艺表现的主体,满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这就要求文艺创作者坚持平民立场,用平民视角关注普通百姓的情感和内心,并用老百姓喜闻乐见、亲切朴实的话语把他们的真实想法表现出来,代平民发声。我国目前有七亿农村户籍人口,其中有三亿农民工,在十三亿总人口中,他们占据相当大的比例,但日常生活中这一群体往往会被忽略以至失语,各类媒体更难得让他们唱主角。在《土豆花儿开》《小村人的婚礼》两篇作品中,农村居民摇身一变,成为发声的主角。身在城市心系乡村的“农民工”唱出了自己的情和爱:“城市大变了样,咱也挺光彩/只是心里有一片,土豆花儿开/出门在外的人儿,其实更懂爱”;世代居住在农村的“小村人”看到了三代人婚礼的变化:“爷爷的婚礼朴素又寻常……父亲的婚礼简单又大方……我们的婚礼热闹又风光”。这些作品以平民的视角着眼于普通人的生存方式和生活态度,弘扬朴素的人性之美,歌词内容更接地气也更聚人气,理所当然地获得了大众的青睐。

二、主旋律歌曲歌词的语言特征

主旋律歌曲歌词说到底,是一种文学体裁,隶属于诗歌这一文体范畴。诗歌是语言的精粹,歌词也一样,要求以尽可能精炼的语言表达尽可能丰富的内容,同时具有鲜明的节奏与和谐的韵律。分析获奖歌曲歌词的语言形式,尝试总结主旋律歌曲创作中所要遵循的语言规律,有利于今后主旋律歌曲的创作。

1.用韵。韵是诗词格律的基本要素之一,有韵的歌词唱起来顺口,听起来悦耳。获奖歌词在创作时基本上都采用了押韵的方式,即在每句末尾使用了同韵辙的字。其中一韵到底的有28首,中途换韵的有3首。一韵到底又分几种情况,一是每一小句都押韵,二是隔句押韵,三是大部分句子都押韵,少量奇数句不押韵。中途换韵的3首歌每小节分别押不同的韵。全部作品用韵的情况统计如下:使用频率最高的是江阳辙(ang、iang、uang)13次,占39.4%;其次是一七辙(i、er、ü)5次,占15.1%,怀来辙(ai、uai)3次,占9.1%;再次是言前辙(an、ian、uan、üan)、油求辙(ou、iou)和发花辙(a、ia、ua)各2次,占6%。只运用1次的是姑苏辙(u)、坡梭辙(uo、o、e)、人辰辙(en、in、un、ün)、遥条辙(ao、iao)、乜斜辙(ie、ue、ê)和中东辙(eng、ing、ueng、ong、iong),各占3%。部分主旋律歌曲抒发大气磅礴、激昂热烈的感情,江阳辙的声韵性质恰好吻合了这种需求。江阳辙韵腹是/a/,舌位低,开口度大,声音响亮,韵尾的/ng/使用了鼻腔的共鸣,使得整个音节显得浑厚昂扬,金声玉振。如:

丝绸之路漫长,连接东方西方/几千年风雨兼程/走出灿烂辉煌/啊,打开你就打开了一扇门窗/啊,走进你就走进了一部交响//长安城内商贾云集,驼铃声声 大漠苍茫/说不完的悲欢离合,唱不尽的英勇悲壮/历尽艰难 永载史册/传递文明 心怀坦荡//远航/丝绸之路漫长,连接东方西方/携手共享幸福/播散和平希望(《丝路放歌》)

一七辙语音更具穿透力,适宜表现相对细腻的情感;怀来辙的语音显得欢快,适宜表现俏皮热烈的情感。总的来说,获奖歌曲的韵脚多样,根据表现内容的不同选用了相应的韵辙,增强了歌曲的韵律美。

2.句式。经过千百年的实践,传统诗词发展出了不同的句式。流传较广的“三百千千”(《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朗朗上口,家喻户晓,分别代表了三言、四言、五言和七言等四种句式。后期兴起的词则是一种更加灵活的长短句。现代歌词则属于白话文学,突破了传统诗词谨严的句法和有限的词汇,由律句向散句转化,由齐言向杂言转化,主旋律歌词的句式也是如此。我们从31首歌词中随机抽取了96句,总字数是707字,每一小句的平均字长是7.4。作品中相对常见的句子长度为5-9个字,稍长的句子则达到11-12个字。与传统诗词多用文言相比,当代歌曲的歌词主要采用白话写作,句式更长,意思明白晓畅,更易于受众理解和传播。以《把爱捧给你》为例:

你问我为什么总是饱含泪滴/因为我有太多太多的感激/是小草返青仰望太阳/是桃李飘香根恋土地//你问我为什么总是沉默不语/因为我有太深太深的情意/是雏鸟反哺不忘娘亲/是羊羔吃奶一跪不起//把甜说与你/把苦诉与你/把心掏给你/把爱捧给你/因为你是我的亲人啊/我的一切一切都属于你

歌词前2节共8句,每节4句,字长分别是12/11/9/9,第3节有6句,字长分别是5/5/5/5/9/10。9字以上的句子适合表现意义丰富条理明晰的内容。如第1句“你问我为什么总是饱含泪滴”是一个主从复合疑问句,第2句“因为我有太多太多的感激”承上作答,一问一答,引人深思。第3节连用4个5字句“把+名词宾语+单音节动词+给你”,简明直接,节奏变快,适合直抒胸臆。不同句长分别适宜表现繁简不同的内容,承载纤浓不一、缓骤交叠的情感,如此长短句式互相穿插,“杂言芬葩,顿跌起伏”,使歌曲的节奏张弛有致,富于变化。

3.人称。人称分析是新诗研究的重要角度。中国古典诗词长期处于一种“无我”的状态,追求一种若即若离的物我关系。而新诗秉承“我手写我口”的叙述方式,更加注重主体言说的个体意识,人称的运用是一个比较好的观察视角。31首歌曲中的人称列表如下:

表1

第一人称。歌词中运用第一人称的比例比较高,计11首,占比35.5%。其中又可细分为四种情况:一是单纯运用第一人称,有3首,如《江河恋》:“我看见长江驾着高山奔放/千万条云河挂在天上/我听见黄河抱着中原激荡/信天游喊醉先祖炎黄/不要问我为何漂泊异乡/有水的地方就是家的方向/不要问我到过多少地方/沿着河走就是走在故乡”,抒发个体独特的体验,真实而坦诚。二是第一人称单复数并用,有4首,如《百年一梦》:“民族复兴,百年一梦/我们为他拼搏,奉献力量/梦想成真,要靠我们/前赴后继去创造辉煌”,复数的集体“大我”取代了单数的个体“小我”,采用一种集体话语的言说方式,叙述的内容宏大而权威。三是隐含式第一人称,有《云贵高原》《老井》2首民歌。如“火塘边故事在哪里/在阿爸的歌声里/阿爸的歌声在哪里/在天上的云朵里/天上的云朵在哪里/在阿妈的蜡染里”,“心头话儿对着老井讲/陪着老井拉家常”。四是以第一人称为主,兼用其它人称,有3首。如《土豆花儿开》:“这个季节的老家/土豆花儿开/一垄连着一垄/铺成紫色的海/媳妇她守着家/忙里又忙外/盼着好收成/等着我回来”,在城里打工的“我”和留守乡村的媳妇“她”之间的距离和思念构成了一种情感的张力。

第一二人称。这种人称有10首,占比将近三分之一。这种歌词行文多以“你”“我”对举,其中“你”的所指耐人寻味。10首歌曲中,“你”分别指代中国共产党(2首)、中华(1首)、人民群众(3首)、北京时间(1首)、亲人(2首)、全国道德模范龚全珍(1首)。相应地,“我”的身份因所指的不同而变化,如在党或群众面前“我”是一名普通党员或公务员,在模范、亲人面前我则代表一个普通人。“你”“我”对举的好处是将宏观抽象的抒情对象与具象的个体联系起来,对二者的关系进行自由发挥,使听者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代入感。

第二人称。用第二人称的6首歌中有1首《丝路放歌》将丝绸之路人格化为言说对象, “几千年风雨兼程/走出灿烂辉煌/啊,打开你就打开了一扇门窗/啊,走进你就走进了一部交响”,用一种面对面的方式展开,感情真挚而热烈。其余5首都是一种催人奋进的号召式唱词,多用祈使句,有时候第二人称被省略,如“前进,向前进/实现复兴的伟大梦想/迎着梦想的方向”(《光荣与梦想》);有时候以“我们”切入,如“听吧新征程号角吹响/强军目标召唤在前方/国要强,我们就要担当”(《强军战歌》),歌唱者和听众站在一起,对实际行动作出指引,具有较强的感召力。

第三人称或无人称。这两种人称方式各有2首歌,各有特色 。运用第三人称的《老百姓的爱》《天地人心》用朴实无华的语言唱出了群众路线的重要性。无人称的《湘江飞出一首歌》《海峡月光曲》继承了传统诗词的做法,采用隐去或淡化人称的手段,以营造一种情绪和意境为主。

4.用典。用典是中国古典诗学的重大原则,“用典指诗词中引用的已有故事(事典)和有来历出处的语词(语典)”[4],是一种常见的诗歌修辞手段。由于白话文运动的发起人之一胡适先生有“不用典”的提倡,故而一般人认为现代诗歌较少运用典故。但我们发现,31首获奖作品中至少有7首涉及到了典故。一般来说,相关词句都对旧的典故进行了包装和化用。有的是将文言改成白话。如《天下百姓》“驹马三跪拜,报答舔犊情/燕子行千里,回归家门口”,《把爱捧给你》“是雏鸟反哺不忘娘亲,是羊羔吃奶一跪不起”,这两句在阐述党和人民的血肉深情时,巧妙化用了“羊羔跪乳,乌鸦反哺”的传统典故。但作者没有生搬硬套,而是将其改换为更通俗易懂的白话文说法,前一例还对典故作了较大的改动。有的受到字数和韵脚的限制。如《老百姓的爱》中“春种一粒粟,秋收谷万袋/平常的日子,茶米油盐柴”,前一句为了押韵,将唐代诗人李绅的原诗“秋收万颗子”改为“秋收谷万袋”,后一句囿于字数和韵脚,把俗话所说的“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改为“平常的日子,茶米油盐柴”,从中可以看出词作者的匠心。还有的是将与主题不贴合的句子进行拆分和替换。如《为什么跟你走》“誓言如山永不变/俯首甘为孺子牛”把原作的前一句“横眉冷对千夫指”进行了替换,使之与全首词的意境和主题更加贴合。

5.复句。与单句相比,复句因为句式更长,容量更大,表达的意思层次更丰富,逻辑更谨严,复句的运用成为现代歌词的一个特色。其中因果复句、假设复句等用得较多。因果复句多以“为什么……因为……”、“因为……”作关联词。如《把爱捧给你》“你问我为什么总是饱含泪滴,因为我有太多太多的感激”,《为什么跟你走》“当初跟你走,那是因为我一无所有……如今跟你走,那是因为我举过右手”。假设复句则以“如果……就……”、“若……”作关联词。如《儿女情长》“若不是一点点儿女情长/可念着与人牵手夕阳”,《春暖花开》“如果你渴求一滴水/我愿意倾其一片海/如果你要摘一片红叶/我给你整个枫林和云彩”。二者都属于广义语言学上的因果复句,包括因果、假设、条件、目的等关系,“是客观因果关系在语言中的一种主观表现形式,因此具有主客观交互性的特征”。[5]还有一些无关联词标志的关系复句出现得更多。有问答式,如《云贵高原》“高原的传说在哪里/在火塘边故事里/火塘边故事在哪里/在阿爸的歌声里”;还有流水式,如《老百姓的爱》“谁对百姓亲,百姓都明白/谁为百姓好,百姓给谁爱”,这其中的关系是“(无论是)谁对百姓亲,百姓都明白,(如果)谁为百姓好,百姓(就)给谁爱”,这种流水句在歌词中出现得较多,是一种具有汉语特色的句式,风格上类似于民间流传的谚语,表达的意思凝练而隽永。

三、主旋律歌曲歌词的审美特征

主旋律歌曲产生于社会主义实践过程,是在社会主义建设中人对于自身力量的一种审美体验的艺术表达。研究主旋律歌曲歌词中蕴藏的审美特征,有助于更好地把握主旋律歌曲中那些具有普适性的美学特征。

1.意境美。意境是指“诗人的主观情意与客观物象相互交融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或审美境界”[6]。在歌词的创作中,意境的营造非常重要,能让歌者和听者通过词作者建构的一个个意象进入特定的时空形态,想像和体味蕴藏其中的情感和哲理,从而获得一种审美的享受。如本届获奖歌曲中不少作品选择了“中国梦”的主题,如何使其既不致过于虚幻,又不过多意识形态说教,同时还要注意意境的营造,是创作时必须要直面的实际问题。不少作品在意境的营造上煞费苦心,别出心裁。如《我们的中国梦》“风儿送来春的气息/让我与梦不期而遇/一滴露珠静静落下/一双翅膀翩翩飞起”,开篇以“风儿送来春的气息”,营造出春风拂面的和煦景象,接下来是主题“梦”在此背景下的出场,与梦相遇的场面“一滴露珠静静落下/一双翅膀翩翩飞起”,梦是缥缈而不可捉摸的,但作者用了“露珠落下”和“翅膀飞起”两个意象,一静一动,时间仿佛凝固又乍然开启,带领观者抵达一种静谧美好的境界,萌生一种探寻的渴望和力量。再往后节奏渐强,不畏艰险寻梦的旅程随即展开,最终寻到了梦中的“新天地”。整首词的意象连贯,串成一幅意境深远、别开生面的“寻梦图”。其他作品亦根据不同的表现主题,精心建构不同的意象,营造出一种或苍茫渺远,或磅礴大气,或家常亲切的不同氛围,建构了歌曲的意境美。

2.情感美。主旋律歌曲在“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这一创作宗旨下,走的是“以丰富的情感滋润人”的道路,才能称之为真正发挥出了艺术的巨大威力。作品中有一类是抒发对党和国家的爱,这种情感表现在实现中国梦的自豪与自信中,如“梦”系列歌曲;表现在跟党走的坚定果敢中,如《为什么跟你走》;还表现在对苦难深重的中华民族的虔诚祈祷中,如《天耀中华》。还有一类表现普通人的亲情和爱情。如“时间都去哪儿了/还没好好感受年轻就老了”,“回想着我的青春跳荡/笑看座前却已在孩子身上”,这恐怕是古往今来无数仁人志士吟咏过的流光易逝、人生苦短的愁苦,但这种愁苦通过生命的繁衍,在下一代人身上得到排遣,有限的人生经由代际传递走向永恒,此种情愫无疑会触发许多人的感慨,成为一种极为“接地气”的唱词。此外,还有一类说理的歌曲,词作者在写作中寓理于情,融情入理,通过“以情动人”实现“以理服人”。如《天下百姓》中“剩下一粒米/为你熬成粥/仅存一件老棉衣/给我拿来披肩头”,回忆了艰难岁月里乡亲们对驻乡干部不计回报的付出,干群之间的血肉深情令人感佩。正是因为有了前面的“披情入文”,故而后面才能站在干部的立场上顺理成章地得出“老百姓的事再小/也要挂心头”的道理,丝毫不显得生硬牵强。美好的情感升华了歌曲的内涵,使之深入人心,传唱不衰。

3.文化美。主旋律歌曲既是文化的产品,又是文化的载体。其歌词内容吸纳了多种文化的营养,闪烁着多姿多彩的文化之美。归纳起来有如下几种:一是红色文化。红色文化是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形成的精神文化,包括革命斗争歌曲、政治纲领宣传歌曲以及抒发个体对红色符号的情感等内容。弘扬和传播红色文化是主旋律歌曲应有的题中之义。除了“梦”系列歌曲以外,还有《旗帜》《强军战歌》《同志们》《为什么跟你走》,都直接与红色文化主题相关,成为传承红色文化的优秀作品。二是传统文化。主旋律歌曲是社会主义主旋律文化产品,但这种文化不是无源之水,它必须扎根在传统文化的土壤中,吸取传统文化的丰厚滋养。不少歌词从历史文化资源中找到了灵感,对其中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加以继承和扬弃,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予以创新。如《时间都去哪儿了》和《儿女情长》是对传统慈孝文化的转化与更新,“梦”系列歌词则受到吉祥和谐文化的影响。三是生态文化。生态文化是“人与环境和谐共处、持续生存、稳定发展的文化”。[7]《江河恋》《净土》《春雨江南》《湘江飞出一首歌》等歌曲都描画了碧水青山、花香鸟语的景象,是生态文化的生动展现。

四、结 语

主旋律歌曲承载着主流意识形态,是当前我国各族人民投身社会主义建设的力量之源,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的主旋律歌曲歌词创作,在题材上,具有浓郁的时代气息和民族特征,兼抒发家国情怀与定格平民视角;在表达形式上,押韵、句式、人称、用典与复句的使用方面都有独到之处;在审美特征上,表现出意境美、情感美和文化美。当然,我们还要看到,当前的主旋律歌曲的创作存在着题材单一、表达手法生硬、传唱范围不广等问题,广大的文艺工作者在创作中要积极思考症结之所在,直面问题提出解决策略,从而推陈出新,创作出广为流传,长盛不衰的主旋律歌曲。

[1] 刘俊伶.主旋律歌曲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作用[J].求实,2013(1):290.

[2]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55.

[3] 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2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706.

[4] 朱云.略论新诗用典研究的现状与前景[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6):112.

[5] 荣丽华.汉语因果复句研究综述[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5):48.

[6] 王先霈,孙文宪.文学理论导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76.

[7] 王如松,周鸿.人与生态学[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4:225.

(责任编辑:张晓军)

Characteristics of the Lyrics Creation of Current Theme Songs :Take the Award-Winning Songs in 13th“Five-one Project”(2012-2014) as an Example

Yuan Yuan

(School of Literature and Journalism, Hubei Engineering University, Xiaogan, Hubei 432000, China)

Analysis of the lyrics of the award-winning songs in the thirteenth“Five-one Project”(2012-2014) can be used to interpre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lyrics of the current theme songs. In the subject matter, the lyrics of the current theme songs have a strong flavor of times and national characteristics,and most of them express the feelings for family and country from a civilian perspective. In the form of language expression, the lyrics of the current theme songs have their own unique features in terms of the use of rhyme,sentence patterns,person,allusions and compound sentences. As for the aesthetic characteristics, the lyrics of the current theme songs reveal the artistic conception beauty, the beauty of feeling as well as the beauty of culture.

theme song; lyrics creation; five-one project prizes

2017-01-05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 (14BZX080);湖北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项目(13ZD032);中华孝文化研究中心开放项目(2016K05)

袁 媛(1978- ),女,湖北沙洋人,湖北工程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讲师,文学博士。

J614.9

A

2095-4824(2017)04-0037-06

猜你喜欢

复句文化
文化与人
连动结构“VP1来VP2”的复句化及新兴小句连接词“来”的形成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基于语料库的汉语复句韩译研究
汉语复句学说的源流
谁远谁近?
越南留学生汉语递进复句习得研究
略论复句分类与对外汉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