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镇化和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研究

2017-09-08顾钰民闫宇豪

河南社会科学 2017年7期
关键词:工业化城镇劳动力

顾钰民,闫宇豪

(1.复旦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 200433;2.郑州轻工业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2)

城镇化和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研究

顾钰民1,闫宇豪2

(1.复旦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 200433;2.郑州轻工业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2)

党的十八大提出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四化”战略,其中城镇化发展是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但在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是,人口城镇化滞后于土地城镇化。偏离城镇化核心的根本原因是对“四化”同步发展的认识不到位。总结经验、反思实践、调整思路,按照客观规律要求,并采取有效的政策措施支持,推进新型城镇化沿着正确方向发展。

城镇化;工业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同步发展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①从2012年至今,城镇化进程得到大力推进,但效果仍未达到理想状态。原因在于我们对城镇化的发展规律认识还不到位,特别是对十八大提出的促进“四化”同步发展的关系还认识不深。历史经验和实践发展都证明,城镇化发展的关键在于“四化”同步发展,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为城镇化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在条件不断成熟的基础上,城镇化就能合乎规律地同步发展,真正走上新型城镇化道路。

一、城镇化和其他“三化”的关系

城镇化在十八大后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关注点,被放在“四化”发展的优先位置,普遍认为城镇化是拉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引擎。当然,从不同的角度论证这一关系有一定的道理。特别是认为城镇化使几千万甚至几亿人口生产、生活方式和社会结构发生改变,能创造出巨大需求,对促进经济发展将起到关键性作用。在以需求管理为重点的发展思路下,产生这样的认识会得到不少人的认同。但随着实践的深化,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道路以后,极大地深化了我们对城镇化的认识。按照十八大提出的“四化”同步发展的思路,使我们对新型城镇化的认识达到了新的水平。

从社会变革角度来看,城镇化发展是经济社会的一次深刻变革。几亿人口由农民变为市民,居住地由农村变为城镇,人们从生活在农村变为生活在城镇,社会结构的巨大变动,人口的大规模迁移、流动,给社会带来的变化是根本性的。这一方面极大提高了社会生活的效率,另一方面也必须花费巨大的投资来满足这样的需要。

表1反映了城镇化在促进经济发展、人口流动的同时,需要大规模的资金投入。从近10年来看,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远超过城镇化增速,与经济增长、固定资产投资和人口流动相比,城镇化的增幅不高,人口流动受政策和经济环境影响波动较大,但城镇化对经济增长效应非常明显。

城镇化的发展会给社会发展注入强大的动力,形成社会发展新的巨大需求,特别在有些领域,如房地产业、教育产业、生活服务业等,都会随城镇化发展而发生巨大变化。社会结构逐渐趋向于一元。这是社会深刻变化之一。

表1 2006—2016年与城镇化发展密切相关的变量增幅(单位:%)

集中居住带来的另一个深刻影响是随着社会生活方式的变化而产生的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变化:一是由原来的熟人社会变成陌生人社会。在分散居住的情况下,人们更多的是通过亲属关系来建立联系;在集中居住的情况下,亲属关系淡化,取而代之的是朋友、同事、上下级关系,物质利益关系,人与人之间更直接表现为商业关系,这种关系直接取代亲属关系占主流地位。二是商业关系、利益关系、法律关系成为处理人们相互关系的依据。这既是对传统的一种否定,也是一种进步,不管对此做出怎样的评价,这是不能否定的客观事实。与此相联系,社会生活也由自给型向商业型、服务型转变,生活必须由服务来提供才能持续发展。这是社会深刻变化之二。

城镇生活方式不同于农村生活,集中居住会深刻改变人们的思想观念,人的交往方式也因此改变,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影响将不自觉地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意识形态,社会对某种现象会形成不可抗拒的看齐意识从而形成普遍的社会现象。分散生活状态下相互隔绝而使某些现象长期不变、稳定存在的情况不会再出现。这是社会深刻变化之三。

城镇化发展产生的这些变化是大趋势、客观的,但这种变化要有各种条件来支撑,离开了支撑条件,如农业现代化的发展,人口集中居住的工作、生活条件改善,第三产业的高度发展,社会思想文化观念的发展变化等,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城镇化、城镇生活。表2反映的是因各种条件的限制和政策作用的因素,近10年户籍人口城镇化水平增幅较大,出现了和土地城镇化在地域上不协调的“异地城镇化”的问题。

城镇化并不就是简单的城镇化问题,而是社会发展的系统性变革问题。党的十八大强调的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四化”同步发展就是从整体上揭示了城镇化发展的规律性。

二、城镇化和工业化良性互动

按照产业发展的一般规律,工业化是城镇化的先导,工业化是人口向城镇集中的过程,工业和农业的区别在于工业是集中生产的产业,农业是分散生产的产业,人口的集中是城镇发展的必要条件。从产业发展的顺序来看,城镇化的发展是以工业化为基础的。

从西方国家的发展规律来看,城镇化建立在传统工业化发展比较充分的基础上,人口在城镇大规模集中就自然形成了城镇,工业化和城镇化是一个同向发展的过程,并不需要有一个单独推动的城镇化过程,城镇化在工业化发展充分的同时就实现了,这是城镇化自然发展的过程。

我国在改革开放后的一段时间,特别是南方沿海地区,在工业化迅速发展的同时,城镇化也迅速发展起来,南方发达地区的城镇化水平也比较高,基本实现了城镇化,如“珠三角”“长三角”地区,城镇化基本上是自然形成的。工业化的发展在大规模吸纳人口的同时,也完成了人口由农村向城镇的集中,在工业化发展的同时,其他产业也获得了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向城镇转变,农村由于人口的减少,农业的产业方式发生转型,社会发展的重心从农村转向城镇,城镇的现代产业取代传统农业,社会在工业化的基础上自然完成了城镇化的过程,再加上一定的政策支持,城镇化的发展就更加顺利。

表2 按常住人口和户籍人口分别统计城镇化率的增长率及差值(单位:%)

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内在机制是这样形成的:工业的发展吸引了大量劳动力,工业和农业的收入差距是吸引大量的农业劳动力拥向城镇的主要经济动力,按照发展经济学家刘易斯的观点,工业发展造成的与农业收入的差距,是产生农业劳动力向城镇无限供给的重要原因,这是发展中国家劳动力流动的一般规律。我国的人口流动方向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基本上是遵循这一规律的。

从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关系来看,工业化是城镇化劳动力的吸纳器,也是城镇化的主要动力,没有工业化的相应发展,城镇化就没有内在动力,也解决不了劳动力往哪里去的问题,工业化发展的结果导致城镇化发展,实际上是同一过程两种不同的表现,没有离开工业化的城镇化。推动城镇化发展的有效措施是加快工业化发展,而不是离开工业化采取主观政策和措施加快城镇化发展,这样做实际上是放弃了根本,而去做效果有限的事情。现在所说的工业化应该具有更广阔的视野,其内涵比传统工业化有更广泛的含义,是包含了各种非农产业和服务业的发展。

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揭示了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工业化为城镇化奠定基础,城镇化又为工业化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更好条件,二者的互动、良性发展共同推动整个社会的进步。

但是,目前我国城镇化表现出的特点是:工业化和城镇化在内容上并不一致,即劳动力的流动和地域上的城镇化不相吻合。劳动力从中、西部流向东部,城镇化发展也主要集中在东部发达地区。这种状况可以称之为“异地城镇化”。具体表现为东部的城镇化水平较高,但中、西部地区由于工业化发展水平不同,劳动力大规模流向东部,由此产生的一大现实问题是这部分劳动力的工作、生活地点在东部,但户籍却在中、西部,这就造成了劳动力工作、居住所在地和户籍所在地相分离的不正常状况,这也使户籍制度问题已经成为城镇化的最大障碍之一。“异地城镇化”必然形成对传统户籍制度的极大挑战。劳动力从中、西部农村流向东部的城镇,符合城镇化趋势,但劳动力流动和城镇建设在地域上的不一致就一定会带来人口城镇化和地域城镇化的反差,中、西部人口大规模集中到东部发达地区,但在地域上的城镇化则大大滞后于人口流动形成的城镇化,这也造成了每年春节上亿人口在东部发达地区和中、西部之间超大规模的流动,以及普遍存在的“留守儿童”等社会问题。中、西部地区的人口城镇化比例因劳动力大规模流向东部而大幅度提高,但城镇的发展却很缓慢。因各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平衡、差别大,城镇化发展水平不同也是正常情况,但这种人口和地域的显著差别产生的问题是由中、西部地区的人口城镇化和地域城镇化水平严重失衡造成的(见表3)。

研究中国的新型城镇化,必须从中国的特点出发。要把劳动力、人口的流动和地域上的城镇化相一致作为重点研究问题。按照城镇化的一般规律,首先要研究如何加快中、西部地区的工业化发展,通过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以低成本优势吸收大量的农业劳动力,形成城镇化的条件,然后采取推动城镇化加快发展的政策和措施,这种劳动力流动和城镇在地域上发展的一致性就是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发展。一个地区的工业化发展,一定会带动这一地区城镇化发展,根本的是加快工业化发展,城镇化是随工业化的发展而发展的。从中国各地区的实际出发,加快工业化发展,并同时采取促进城镇化的政策,使二者真正良性互动发展。表4反映了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的程度,即(人口城镇化率-非农就业率)/非农就业率。

表3 东中西及东北部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和土地城镇化率比较(单位:%)

表4 2000—2009年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程度(单位:%)

“异地城镇化”产生的另一个问题是不利于实现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因为进入东部城镇的人口主要是中、西部的劳动力,异地的融入本身就有一个过程和各种问题,对东部城镇来说“异地城镇化”需要解决的是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这也会涉及更多基础性建设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我们这样一个拥有13亿多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实现城镇化,在人类发展史上没有先例。粗放扩张、人地失衡、举债度日、破坏环境的老路不能再走了,也走不通了。在这样一个十分关键的路口,必须走出一条新型城镇化道路。要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出发,遵循规律,因势利导,使城镇化成为一个顺势而为、水到渠成的发展过程。要坚持以人为本,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坚持优化布局,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合理分工、功能互补、协同发展;坚持传承文明,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坚持传承文化,发展有历史记忆、地域特色、民族特点的美丽城镇。要坚持把城镇化质量明显提高摆在突出位置来落实。更加注重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率,更加注重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更加注重环境宜居和历史文脉传承,更加注重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②这就是坚持以人为本,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

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既要遵循城镇化发展的一般规律,又不能照搬别国的模式,要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出发,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这是城镇化一般规律和中国特色的结合。一般规律是注重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发挥这些产业对劳动力的吸纳作用,使农业劳动力流向城镇具有通畅的途径和稳定的就业机会,为真正实现人口的城镇化创造基本的产业条件,劳动力只有在城镇中有稳定的就业,城镇化才有可能真正发展起来,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才能成为现实。中国的国情是必须为农民成为市民提供各种制度条件,政府在制度上要为城镇化进程提供更好的服务,把以前习惯于在政策上进行限制转变为鼓励,使人们看到城镇化的政府导向。这两个方面中前者是工业化发挥规律的作用、是基础,后者是政策支持和措施。市场和政府两方面作用的结合才能使城镇化既遵循规律,因势利导,又成为顺势而为、水到渠成的发展过程,才能克服“异地城镇化”产生的负面影响。

三、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

2016年11月,国务院下发的《全国农业现代化规划(2016—2020年)》指出,2016年农业现代化达到新水平: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占比、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分别达到52%、56%和63%,良种覆盖率超过96%。农业现代化是农业发展的目标,是和城镇化同步发展的,但就二者关系来说,是农业现代化发展推动了城镇化的发展。农业现代化过程是在农业中实现较少劳动力和大规模土地的结合,大幅度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不需要大量的劳动力从事农业,用较少的农业劳动力从事农业生产就能够满足人们对农产品的需求,大量的劳动力从农业转向从事其他产业,大量劳动力随之进入城镇,实现城镇化。由于农业现代化发展不需要那么多的劳动力,释放的劳动力进入城镇推动了城镇化发展。劳动力在城镇从事工作、学习,居住城镇化、生活城镇化、保障城镇化,这才是新型城镇化的核心。

和工业化的情况相反,工业化是大量吸纳农业劳动力到城镇,带动城镇化发展,农业现代化需要释放大量劳动力由城镇来消化,大量劳动力到城镇后形成城镇化,以农业现代化推动城镇化,前者是工业化吸纳劳动力拉动城镇化发展,农业现代化对劳动力的释放推动城镇化发展,一个是对劳动力的吸纳拉动城镇化,一个是对劳动力的释放推动城镇化,工业化的拉动和农业现代化的推动共同形成城镇化发展的合力。

工业现代化在先进产业发展的基础上拉动城镇化的发展,农业现代化是从原来落后的产业发展为先进产业推动城镇化发展,两个方面共同促进城镇化的发展:工业化通过先进产业发展吸引农业劳动力,把人口吸引到城镇;农业现代化把劳动力释放到城镇,为更多的劳动力从事非农产业创造条件,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是其他产业和城镇化发展的必要条件,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改变了农业的生产方式,使农业更多地与其他产业融合,农业向其他产业延伸拓展,促进了第三产业等的发展,这两个方面都为城镇化发展创造了条件。农业现代化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传统农业生产方式,使农业越来越具有工业生产的特点,同时农业现代化的土地集约化经营也大大提高了土地利用率,为城镇化提供更多的发展空间。农业现代化也为人的现代化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城镇化过程本身就是人的现代化过程,农业现代化和城镇化与产业发展、社会发展、人的生活方式、人的现代化、社会现代化发展方向和趋势是完全一致的。农业是我国最大的产业、涉及劳动力和最多的产业,是对我国社会发展影响最大的产业,农业的变革和城镇化的同步发展,将对我国社会的现代化、人的现代化带来难以估量的影响。

在农业现代化基础上实现的城镇化,是土地城镇化和人口城镇化同步推进、协调发展的基础条件,不会出现“异地城镇化”条件下人口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的不和谐现象。(表5反映了我国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变化状况)

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相互关系上,必须把握的是农业现代化推动了城镇化,这是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同步发展的关键。我们要把工作的着力点放在农业现代化上,在农业现代化基础上加快推进城镇化发展。否则,就不符合二者发展关系的先后顺序。

四、城镇化和信息化深度发展

信息化是以其他“三化”为载体依附在其他产业中共同发展的,其他产业也因为与信息化结合不断提高质量和效率,实现现代化,现代社会的最大特征就是社会信息化的充分发展,各个产业与信息相结合,才进入现代化的行列,“互联网+”的时代就是说信息社会把信息作为现代社会的标志,现代化也一定是信息化。与信息化相联系一定会发生革命性的变化。工业化和信息化相联系,就是新型工业化;农业和信息化相联系,就是现代农业;城镇化与信息化相联系,就是新型城镇化。新型城镇化还包含了人和信息化结合的人的现代化,是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新型城镇化以人为核心,建设智能城镇是把城镇发展和信息技术相结合,使信息和社会生活、城镇生活相结合,成为城镇化的发展目标。

表5 2007—2015年农业劳动生产率水平及相关指标

城镇化使农民成为市民,市民生活的现代化程度远高于农民,主要特征是市民的信息化水平大大高于农民,信息化与其他产业的结合程度也远高于农业,这也是传统农业长期落后的主要原因之一。农业现代化一方面会大力提升农业的信息化水平,信息化也意味着市场化、商业化,意味着农业走出封闭的与市场分离,只是局限于小块土地、小规模经营、面对商品率很低的狭小市场,从传统小农走向现代农业的关键,就是农业由“小”变“大”,关键必须有信息化的支撑。城镇化更是与信息化直接相联系,城镇化的各种产业本身离不开信息化,城镇化离开了信息化就不能成为真正的城镇化,农民变市民的生活质量也不能真正提高。

进入21世纪我国信息化水平快速发展,但结构不平衡,其中产业技术指数和应用消费指数增速较快,分别为18.25%和11%,基础设施、发展效果、知识支撑等指数增长较慢,与城镇化的深度融合远未形成。未来信息化的重点应在城乡基础设施和发展效果方面,通过智慧城市、节能城市、订单农业、智能农业、精准农业等渠道促进、提升城镇化水平。

在“四化”同步推进的关系上,当前的重点是加快农业现代化的步伐,以农业现代化推动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是我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前最大的制约,也是解决好“三农”问题的根本和核心,农业现代化的目标越早达到,农业人口的情况越彻底得到改变,城镇化的条件也就越成熟。但还需明确新型城镇化不仅是现代化的核心,也应是“四化”的核心,其本质在“人的城镇化”,是“四化”中最能体现和支撑“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部分,其出发点和归宿在于“以人为本”,而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主要围绕的是“物”。城镇化在前“三化”的基础上,以人为核心的发展思路,全面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协调、健康、持续发展的新引擎。

中央的宏观导向已经非常明确,我们要在理论上深入研究、做好准备,真正为城镇化创造成熟的条件。在实践上积极推进城镇化发展,关键在于大力推动工业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的协调发展。“四化”同步推进就是从条件的创造来说的,也是在经过一段时间城镇化的实践以后,对“四化”同步推进的深化认识,实践是理论认识的源泉,也是理论发展的动力。实践中出现的“异地城镇化”现象是我国在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必须避免和解决的问题。

注释:

①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20页。

②《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学习出版社2016年版。

编辑 王秀芳

陈 曲

Study on the Synchronous Development of Urbanization,Industrialization,Informationization and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Gu Yumin,Yan Yuhao

The 18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put forward the “four modernizations”strategy to promote the simultaneous developmentofindustrialization,informatization,urbanization and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Among them,the development of urbanization is a new urbanization with human core.However,the problem in practice is that population urbanization lags behind the core of urbanization of urbanization.The fundamental reason is that the understanding of“four modernizations”is not in place.Sum up experience,reflect on practice,adjust the thinking,in accordance with objective laws and requirements,and to take effective policy measures to support and promote the new urbanization of solid progress.

Urbanization;Industrialization;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Informationization;Simultaneous Development

D6

:A

:1007-905X(2017)07-0035-06

2017-02-01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16BFX129);河南省高等学校重点科研项目(15B790015);河南省政府决策招标课题(2015B006);河南省社科联调研课题(SKL-2016-10)

1.顾钰民,男,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资本论》、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等研究;2.闫宇豪,男,郑州轻工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政治经济学研究。

猜你喜欢

工业化城镇劳动力
2.5 MPa及以上城镇燃气管道与输气管道区别
2020年河南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5.81万人
广东:实现贫困劳动力未就业动态清零
关于加快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的若干意见
文化边城镇远
《新型工业化》征稿启事
工业化失败的国家缺了什么?(上)
相对剥夺对农村劳动力迁移的影响
城镇排水系统量化指标体系研究
城镇医保支出为何跑赢消费支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