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工业4.0战略与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
2017-09-08孙笛
孙 笛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湖北 武汉 430074)
德国工业4.0战略与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
孙 笛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湖北 武汉 430074)
德国工业4.0一直把信息通信技术、数字化制造技术应用作为关键,以信息技术和工业技术相结合,其先进理念受到了各个国家的重视①。它旨在实现制造业企业的智能化生产,掀起制造业转型的一股新浪潮②。这也是继蒸汽机时代、电力驱动时代、信息技术实现自动化生产的科技时代以来,又一次新的革命。很多人认为这将是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开始。其实不然,工业4.0只是将传统制造业通过信息化的改造、升级,从而实现新模式的生产和服务。
Heiner Lasi认为,德国工业4.0是一次以数字为基础的工业改革,它的关键在于将技术创新、智能模式、互联网技术相结合,在原有的生产模式的基础上创造出智能模块;在智能生产中,运用互联网技术操作整个生产环节,并对产品进行监控、检测③。
殷俊提到,工业4.0的时代背景下,“智能生产”是在生产过程中,利用智能化的生产手段,根据客户的需要定制个性化的产品④。“智能工厂”指的是企业根据信息技术对整个生产过程进行控制,以保证产品生产的各个环节顺利推进。
目前,劳动力成本的增加以及产业过剩等问题在中国各个行业普遍存在,这些突出因素给中国制造业带来很多不利影响⑤。除此之外,还面临资源、环境、空间等的桎梏,这对于我国的制造业来说既是危机也是挑战⑥。除了要找出主要的制约因素,还要调整结构、提高效率、增强创造力。现有的研究认为,我国制造业虽然已经有了很大进步,在发展速度、规模上均有很大的提高,然而与主要发达国家相比仍处于中低端水平。因此很有必要借鉴德国工业4.0的新思路、新战略,这对于中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很有意义。
一、德国工业4.0的基本内容和发展概况
(一)德国工业4.0的基本内容
德国是一个制造业大国,但本国需求量有限,需出口其他国家维持制造业发展。但目前有些出口目的地国家自身已经完成工业化发展之路,而有些经济比较落后的国家其新一轮经济增长周期还未出现,这对德国制造产品的出口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对德国经济也产生一定的负面作用⑦。为了开拓新的市场、增强竞争实力,德国开始另辟蹊径,寻求新思路、新发展,于是新一轮的工业改革浪潮便应运而生了。德国工业4.0主要由以下内容组成:首先是一大系统,其次是两大策略,再次是三大集成,最后是四大主题。从德国工业4.0内容框架图可以更加直观、简略地看出其主要内容。如图1所示。
1.一大系统
一大系统是信息物理系统,也称信息网络系统。该系统主要是通过人机交互接口实现对实体空间的数据收集、储存、优化等,这是一个多维复杂的具有控制属性的系统,以其环境感知、数据分析、网络控制等使物理系统具备了自感知、自控制、自重算和远程协作等几方面的特点⑧,在机器人和智能导航等领域应用十分广泛。新工业业态将建立在信息物理系统之上,使其物理设备通过计算机和网络实现功能扩展,不仅催生出了新型工业模式,也推动了工业产品和技术的升级换代,同时提升了重大基础设施的运转能力,提高了企业效益,从而增加了国家综合竞争实力。
该系统建成以后,消费者可以根据自身需要下单,下单后系统将建立起一系列的信息化连接,例如:采购原材料、人员调配、设备运行、销售管理等,在最短时间内进行调配与控制,为客户生产出符合其要求的产品。这不仅节省了客户时间,而且也大大降低了库存量,为企业节省了大量的时间、人力、物力,也加快了企业的资金循环⑨。
图1 德国工业4.0内容框架图
2.两大策略
当前国际竞争日益激烈,各大国纷纷寻找新的机遇与策略,提高竞争实力。为此,德国工业4.0提出了领先的市场策略和领先的供应商策略两大策略。两大策略强调实施新合作模式,十分注重与中小企业的合作,在各企业中大力推行新一代的生产技术,使供需双方达到互惠双赢,同时也使其成为新技术的创造者和供应者⑩,这将使得德国成为未来新工业革命的主导者。
3.三大集成
(1)横向集成。横向集成是企业之间的集成,也叫水平集成,它可以使各个企业间形成一条合作链,并通过价值链和信息网络来实现各部门之间的协调关系,是一种资源整合。通过这种资源整合,可以使企业的各环节高度衔接和高度集成,实现更多的资源、信息共享,促进企业间的协同发展、产品研发,并共同促进市场的繁荣⑪。
(2)端对端集成。发生在不同阶段的企业可以通过信息技术来相互沟通,促进彼此之间的交流与进步,提高各自的生产效率。端对端集成指的是为了避免产品在生产过程中信息传递困难,而把制造产品的整个周期的端点联通在一起,以便保证信息的准确性和时效性⑫。端对端要求在各设备间建立一条链路,通过网络系统使各设备之间进行数据传输,即从发送端发生数据,接收端进行接收。就企业而言,端点包括ERP系统、设备、供应商、用户等,把这些端点连接起来,有利于产品的开发、维护以及售后等。端对端集成的实现,不仅能够使企业更好地定制个性化产品,使各环节有序开展,更能为客户提供满意、放心的服务。
(3)纵向集成。在横向集成的基础上,通过网络的支持就形成了纵向集成。纵向集成主要指的是企业建立网络化的生产体系⑬。一个拥有此类体系的企业,可以控制从原料准备到产品销售的所有环节,实行个性化生产,同时降低市场中的交易成本。纵向集成主要是着眼于企业内部的集成,即企业能够将生产环节和运营环节做到无缝对接⑭。
4.四大主题
(1)智能生产。也称智能制造,是一种智能制造技术,是高度自由、灵活、个性化的智能系统,由智能机器人和人类专家共同组成,在生产制造的过程中能够通过人机合作去进行一系列的智能活动,这样不仅能够在生产过程中避免烦琐工序,还能降低成本,并部分取代劳动者在生产制作过程中的脑力劳动。正是因为智能生产具有这些独特的特征,这也就注定了它与传统的单一流水线式批量生产的区别⑮。工业4.0时代主要是服务于产品的生产,生产什么样的产品也不再由制造商决定,而是客户根据自身的需要和想法提出制造要求,这就需要制造商快速调整生产线,提升生产速度以满足客户需求。
(2)智能工厂。智能工厂是智能工业的发展新方向,它不仅是工业4.0的重要特征,也是实现工业4.0的基础。智能工厂的焦点是信息化和工业化的结合,它通过对原有制造技术的智能化改造,如添加传感器、控制器等,利用网络技术和设备监控技术加强管理与服务,使工厂具有自主管理生产过程中的能力,并制定合理的生产方案⑯。企业在生产过程中设备出现故障在所难免,以往的做法是停工检修,给企业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损失⑰。而在工业4.0时代,智能工厂可以通过智能预诊断工具和解析工具进行自我检测、自我诊断,将以往数据进行收集、存储、分析、对比,来预测了解设备的运行状态,以便发现问题及时进行维护。若要建设一个完善的智能工厂,需要依赖三项基础技术,即无线感测器、控制系统网络化、工业通信无线化。前者是重要利器,中间是关键,后者是基本条件。未来,智能工厂将通过大数据平台,把数据转换成实时信息,并结合新兴技术,打造出一个系统网络化、制造流程可视化、生产资料循环化的智能工厂。
(3)智能物流。智能物流也是工业4.0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智能物流简单来说就是通过改变传统的仓储物流操作方式,依靠智能技术代替人工操作。工业4.0时代客户的需求更加趋向于个性化,因此需要企业在缩短生产周期的同时加快运输节奏,这给企业带来了更大的挑战。工业4.0的物流系统,不仅需要设备智能化,也需要人与设备之间是无障碍沟通的,提倡智能物流。我国的《中国制造2025》也将其作为主攻方向⑱。智能物流借助于互联网、物联网,使机器之间能够互通互联,使物流服务的高效性得到充分的发挥。智能物流的顺利运行还离不开自动识别技术。自动识别技术是通过识别装置,自动获取相关产品的信息,并通过数据进行分析、判断,将其进行输入、存储。智能物流业是制造业转型过程中的重要参与者。
(4)智能服务。智能服务是指系统可以自动识别客户的显性和隐性需求,经过分析和判断主动、高效、安全、绿色地满足客户需求。传统企业往往把产品服务的重点放在售后服务和人工在线两个方面。在工业4.0的背景下,“网络+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新兴技术蓬勃发展,各种创新应用对个人、家庭、企业的个性化服务也屡见不鲜,代表服务发展趋势的“智能服务”应运而生。智能服务需要捕捉客户的原始信息,并将信息转换成数据进行存储、分析、判断(即进一步挖掘客户的身份、职业、喜好等),通过建构需求模型主动给予客户所需的服务。
(二)德国工业4.0核心对中国发展的启示
2015年起,中国制造千人会(简称MIC1000)发起了一次涉及12个制造业发达省域、22个制造业细分领域、历时3个月的调查。在此基础上联合工业4.0协会与ZD至顶网,发布了中国第一版《中国工业4.0进程报告》(以下简称《报告》)⑲。《报告》指出,调查样本中超过一半的企业已经对德国工业4.0有了全面的认识,有三成的企业已经意识到工业4.0将引导新一轮的技术改革。具体如图2⑳:
图2 企业眼中的工业4.0
调查样本中的不少企业在推行工业4.0相同概念的过程中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从《报告》中可以看出自动化与智能设备被选比率最高(19.59%),次之是MES/ERP等软件系统(16.96%)。如图3所示。而大数据、云制造和云平台等新领域在初期很难得到回报,再加上技术不成熟,前期投入较大,需要很长时间的摸索与积累,因而当前收益较低。然而,这些新兴技术一旦取得突破性进展,企业就能从中得到更大的效益,企业的竞争力将会大幅提升。
图3 工业4.0相同概念的实践中,已经获得或者预期获得哪些改善和收益
这份报告清晰地展现出今后我国企业要面临的困难与挑战,也为我国制造业的未来指明了可资借鉴的发展道路。从这份报告的数据可以看出,中国企业在向工业4.0相同概念积极和自发地靠拢,在短短的几年里,从起初的模糊到如今的消化吸收、从初步尝试到实践探索,在某种程度上也显示出了我们制造业并不落后于发达国家。
二、当前中国制造业发展的突出表现
中国制造业不论规模还是产业种类都是世界最大最全的。2015年,据国家发展改革委统计,中国制造业的规模以约占20%的百分比在全球稳居榜首。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我国大约有220种制造业产品位居全球榜首㉑。这足以看出我国的制造大国地位。然而,我国的制造业仍主要集中在煤炭、水泥、钢铁、消费类电子产品等生产资料和基础产品领域,结构性问题突出,亟待转型升级。
(一)中国制造业亮点频现
1.中国先进制造业蓬勃发展
在我国制造业中高端装备制造业对我国的经济发展意义非凡。据统计,2011—2015年,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的销售收入复合增长率达到32.3%,销售额从2.58万亿元增长到6万亿元人民币,增长了2.33倍,占装备制造业总值的比例提高了15个百分点。预计到2020年,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销售收入在装备制造业中将再提高25个百分点,这预示着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将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中国先进制造业总资产从2008年到2014年增长了2.5倍,年增长率达到16个百分点。情况如图4所示。
2.制造业整体发展向好
制造业是拉动一国经济增长的关键,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制造业紧密相连,制造业是推动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主力。从图5可以看出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从2008年的32.37%下降到2013年的30.10%,到了2014年开始逐年增加,这也充分显示了制造业在我国经济增长中的重要地位。2015年中国制造业增加值为32600亿美元,但是人均2377美元。而传统意义上的西方国家如美国制造业的增加值为20680亿美元,人均6434美元;德国为6810亿美元,人均8371美元。从中也可以看出我国虽是制造业大国但仍然需面对人均值偏低的现状。
图4 中国先进制造业总资产情况
图5 2008—2015年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3.知识产权保护与技术创新不断推进
保护知识产权是振兴制造业的关键。我国早期一直在“搞山寨”、做代工,忙得不亦乐乎,而知识产权仿佛并不那么重要。但是如今我们越来越意识到知识产权的缺乏是制造业的创新和发展的绊脚石㉒。因此我们要支持和鼓励知识产权保护。知识产权保护可以推动企业创新发展。2004—2013年,我国R&D经费支出持续增长,从1966.33亿元持续增加到了11846.5亿元,2016年中国制造业投资累计增速3.6%。这与国家鼓励创新是分不开的,国家对于技术创新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法规,再加上经费上的扶持,中国制造业创新意识会越来越高。
(二)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所面临问题
1.劳动力成本增加
近年出现一个名词“用工荒”,很多人以为“用工荒”只是单纯的劳动力短缺,其实不然,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劳动力逐渐减少,在绝对数量减少的同时劳动力结构也出现了新的变化。欧睿国际(Euromonitor)数据显示,我国劳动力成本增加较大,中国制造业平均时薪在2005—2016年间迅猛上涨,从1.2美元/时涨至3.6美元/时。制造业工资水平上升,从某种程度上显示我国劳动者生活水平提高了;但也有一些人士分析称,中国工资的上涨,从某方面讲也会带来一个问题——具有薪资优势的一些发展中国家会夺走中国的一些传统制造业市场。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04—2014年,我国制造业劳动力平均工资从年薪14251元人民币涨到51369元人民币,上涨将近4倍。工资增长率的上涨对中国制造业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据牛津数据院统计,2016年我国制造业的劳动力成本已经超过日本,并有赶超美国的态势。劳动力成本增加是中国制造转型面临的重大难题。
2.金融支持有待加强,民间投资意愿下降
2016年一季度末,我国工业本外币中长期贷款余额为7.75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3.7%,增速为2013年下半年以来最低。一方面由于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风险偏好下降,而多数小企业贷款能力受限制;另一方面部分产能过剩行业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例如某些企业出现资金周转困难、不易续款等情况。虽然国家出台种种措施意图改善,但是企业融资仍旧困难重重,资金也并没有顺利流向实体经济。2016年上半年,制造业民间固定资产投资为78688亿元,同比增长2.9%,较整体的民间投资虽略有增加,但是较2015年有明显降低。这与民间投资政策的落实不到位、政府服务缺失、市场环境存在缺陷等均有很大关系,再加上投资机会缺乏、投资利润空间不大,更加影响了投资者的积极性。
3.企业创新能力偏低,制造业研发投入不够
科技创新不仅包括产品升级,还包括质量提升和工艺改进。对于制造业企业来说,创新的核心是产品研发与生产的科技进步,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关系到企业能否获得竞争优势,攫取较高收益。以苹果手机为例,其总体利润在70%左右,而中国的代工厂商从中获利只有5%左右,不同企业利润相差十几倍之多,这不得不让人感叹科技创新对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多么关键。我国近年引进技术不少,但是投入研发不足,出了问题仍需付费引进外国专家进行解决。随着市场竞争日渐激烈,中国制造业必须进行改革创新,而重点在于自主创新和建设自身品牌。
4.能源利用率低,环境污染严重
近年中国制造业存在几个比较突出的问题,例如生产技术水平低、能源利用率不高、节能减排动力不足、系统性节能减排尚待深入推进、绿色制造体系尚未建立等。
表1显示,我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能源消耗高,与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相比仍有一段距离。我国以牺牲环境来换取经济发展的现象比较严重,其中产业结构不合理、资源利用率低、核心能力和核心技术缺乏等一系列因素是产生这些现象的主要原因。表2可以看出,我国耕地占有量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3,水资源仅占1/4,我国矿产资源总量丰富,人均只有世界水平的1/2。与此同时能源综合利用率不高,与发达国家差距较大。资源短缺加之利用率不高,使我国经济中长期增长压力增大。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制造业也面临巨大的挑战,转型升级、开拓新思路成为重中之重。
表1 2015年各国GDP能源消耗比较表
表2 2015年我国能源利用率与资源占有量
5.制造业产品出口不足
受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各国的经济增长明显放缓甚至滑落,我国制造业出口减少,转型升级、寻求新的机遇迫在眉睫。由图6可以看出,受2008年危机的影响,我国进出口总额在2009年处于低谷,自2010年缓慢回升。除我国外,其他发达国家的进出口贸易量也均受到不同程度影响,更加重了中国制造业出口的困难局面。
图6 2005—2015年我国进出口情况
三、德国工业4.0给我国制造业升级带来的借鉴
中国是制造业大国,却不是制造强国,经过上述对德国工业4.0以及我国制造业发展现状的阐述与分析,两国工业转型战略目标是有相似之处的。我国制造业面临资源利用率低、产能过剩、环境污染严重等诸多问题,使得制造业的转型升级迫在眉睫。
(一)着重培养制造业转型升级所需人才
2015年工业4.0协会做的一项调查——“要推进工业 4.0,希望获得哪方面的帮助?”如图7所示。调查显示,技术专家一项得分最高,是企业普遍需要的一项“帮助”。
图7 企业需要的帮助占比
在第四次工业革命背景下,越来越多的智能设备需要专业人才去研发、调试、运行,这大大增加了对劳动者知识和技能的要求。第四次工业革命需要更多的复合型人才投入各行各业中,但是当前教育系统培养出的人才往往只是对一方面比较擅长,如软件开发、机械设计、电气制造等,而新工业革命需要的是全方位的跨学科、跨专业的人才。在生产过程中,个人不仅需要专业技术过硬,还需要对综合智能设备进行管理,对收集的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德国人才培养在实践与理论的结合上体现得非常好,学校非常注重与企业的合作,使学生在毕业之前就能在企业得到很好的实践锻炼,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我国虽然也很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很多院校也在大三或者大四的时候安排了实习,但实际效果一般,形式化现象严重。德国培养人才的方式值得我们借鉴。这就需要我们在培养和储备人才的时候注意引导人才结构和当下社会发展的联系,能够与时俱进;加强高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加快知识型和专业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步伐,实施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素质提升工程。在落实高校人才培养计划的同时,着力培养一批优秀企业家和高水平经营管理人才,从研发能力、生产管理再到专业技能等方面进行链条式开发,从而加强我国的人才资源竞争实力。
例如,高校应着力建设专门的实训基地,与企业联合开展试点示范,注重积累和培育与制造业相适应的知识和技能。就创业来说,可以加强人才激励制度建设,适时对一些优秀人才进行表彰和奖励,吸引更多的紧缺人才和技术精湛的高级技术人才加入。
(二)鼓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推动生产力提高的润滑剂,创新能力不仅是企业未来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促进制造业整体转型的关键。因此,企业要强化技术创新平台,与科研部门增加合作机会,建立专门研发机构。德国为深化工业4.0战略,实施个人、政府、企业“三位一体”的研发体系。在该体系中,企业承担主要经费,个人提供知识与技能,政府提供一部分经费,各方协同合作。研发水平不高、生产效率低等问题的存在一直是困扰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主要因素,关键就是没有建立一个高效的科技创新平台。在这方面需要借鉴德国工业4.0的“三位一体”的合作研发体系。德国工业4.0的产品制造过程是经过统一的生产方式进行的,它们会将设备进行详细的分类,然后按照分类进行生产,从而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这种分类方式从最初环节就防止了产品在跨系统、跨平台生产时的不兼容情况。我国也需要在借鉴德国工业4.0的同时结合自身的具体情况和发展特点来完善工业标准体系,并按照工业化的一般规律来进行各种资源的整合,以便建立统一化、标准化、高效率的创新平台,加快制造业转型升级。
例如,我国可以建立跨界研究团队,该团队包括自然科学家、工程技术专家、管理学专家、企业高层代表、机械制造专家等,这样可以更好地促进各学科的融合,加速技术创新。
(三)扩大制造业资金来源
首先,从政策性支持入手。一般来说,产业前端技术研究的资金来源主要是政府部门,而实施技术产业化的资金主要源于商业投入。对于一些特殊产业,仍需国家直接参与,在国家预算投入方面保持应有力度。对于制造业中的一些高技术产业的科研及其成果产业化的投入力度应该加大,尤其是一些市场化程度低、技术含量高且对国家发展具有战略意义的产业。除此之外,国有金融机构要按照一定比例为高技术产业提供信贷资金支持,加快高技术产业的进步。
其次,建立信用担保资金。高技术企业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而信贷资金在流入企业时信用担保具有重要的意义,它能够解决金融资金信息不对称的弊端。因此建立信用担保资金是一项具有实际意义的策略,该资金可以由财政部门、金融机构、企业三方共同出资,为一些规模较小、资金短缺的中小企业提供担保,并进行风险管理。
再次,从资本市场方面来讲,要鼓励企业上市融资。上市企业在紧盯国内资本市场的同时,也要把眼光放长远,做好市场调查、摸底,将国外资本市场放在考虑范围之内。债券融资优点较多,例如成本低、范围广、金额大等,因此可以鼓励企业债券的发行,同时为企业设立专门专项的债券资金项目。目前我国债券市场发展迟缓,因而对于符合条件的企业应该支持与鼓励其进行债券发行的创新,以便增加企业的融资机会。
(四)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绿色化发展
传统的工业设备不仅能源利用率低,而且在生产过程中容易产生污染。我国在实现工业化的道路上,必须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因此制造业要将生态环境保护摆到突出的位置,在生产过程中更要注意绿色生产,加强设备的绿色化研发及处理。在淘汰落后技术设备的同时推广易回收、低能耗的生产工艺,继续提升电机、内燃机等设备的能效水平,全面推动制造业的绿色化改造。在保护环境的基础上推动先进制造业的发展,大幅降低电子信息产品生产中某些污染严重物质的含量,建设绿色生产基地,大力促进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等绿色低碳发展,实现以绿色工厂、绿色生产、绿色环保为改革目标的先进制造业,引领我国制造业进行绿色化升级发展。
要发展高精尖产品的再制造、开展智能化再制造、推进绿色产品认定。在先进制造业生产中要将技术创新和绿色化生产相结合,逐渐减少石化能源的使用量,提高利用效率。例如建设绿色智能微电网,使用绿色低碳能源,实行循环生产方式等。提高废弃电器电子产品、生产废弃物的回收再利用,推动资源再生利用规模化发展。
建立绿色工厂,推动绿色园区建设,鼓励制造业研发绿色产品。在原料的选择上尽量使用无公害原料,加强产品的生态设计,建立能源低碳化、生产洁净化的绿色企业。与此同时,设计绿色生产供应链,实施以环境友好为主导的原料采购,以资源节约为关键的生产模式、营销模式以及产品回收模式,推动企业绿色化发展。在企业中落实绿色标准、绿色生产、绿色管理、绿色物流等,开展绿色评价,成立专门环保监管部门,制定相应奖惩规定,进行定期培训。当然,在推进绿色产品生产的同时,也要鼓励提倡消费者大力进行绿色消费。
注释:
①黄阳华:《德国“工业4.0”计划及其对我国产业创新的启示》,《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5年第2期。
②殷俊:《工业4.0在航空制造业的应用》,《制造业自动化》,2015年第19期。
③卢福财、胡平波:《全球价值网络下中国企业低端锁定的博弈分析》,《中国工业经济》,2008年第10期。
④ GRUBER F E:《Industry4.0: BestPractice Projectofthe Automotive Industry》,《Digital Product and Process Development Systems》,2013 年第11期。
⑤ WübbekeJ, ConradB:《Industrie4.0: Will German Technology Help China Catch Up with the West?》,《China Monitor》,2015年第23期。
⑥毛杰:《高校转型发展背景下加强创新创业教育的路径分析》,《河南社会科学》,2016年第9期。
⑦李金华:《德国“工业4.0”与“中国制造2025”的比较及启示》,《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5期。
⑧李金:《经济体制转型对我国意识形态的影响研究》,《河南社会科学》,2016年第6期。
⑨ J Schlechtendahl, M Keinert, F Kretschmer,A Lechler,A:《Making Existing Production Systems Industry 4.0-ready》,《German Academic Society for ProductionEngineering》,2014年第9期。
⑩韩硕:《探索中国制造业的新未来——德国工业4.0对中国制造业发展的启示》,《中国集体经济》,2015年第6期。
⑪安琳:《德意志的“两化融合”——借鉴德国“工业4.0”加快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装备制造》,2014年第9期。
⑫刘宾:《从“用工荒”看制造业升级的必要性及对策》,《中国国情国力》,2011年第4期。
⑬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行业分类》,2011年11月。
⑭VoudourisI, Lioukas S, Latrelli M:《Effec⁃tiveness of Technology Investment:Impact of Inter⁃nal Technological Capability,Networking and In⁃vestment’s Strategic Importance》,《Technovation》,2012年第6期。
⑮ GruberF E:《Industry4.0: A Best Practice Project of the Automotive Industry》,《Digital Product and Process Development Systems》,2013年第11期。
⑯卢锋:《“一带一路”战略改变全球经济格局》,《河南社会科学》,2015年第5期。
⑰罗文:《德国工业4.0战略对我国推进工业转型升级的启示》,《中国电子报》,2014年8月1日第1版。
⑱郭朝晖:《敲开工业4.0之门——〈工业4.0:即将来袭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导读》,《可编程控制器与工厂自动化》,2015年第9期。
⑲杜传忠、杨志坤:《德国工业4.0战略对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借鉴》,《经济与管理研究》,2015年第7期。
⑳韩硕:《探索中国制造业的新未来——德国工业4.0对中国制造业发展的启示》,《中国集体经济》,2015年第6期。
㉑ LuethjeB:《“Made in China 2025”:Network Infrastructure, 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 and Work》,28th Annual Meeting,2016.
㉒胡峰、王晓萍、项丽瑶:《本土代工制造企业双重嵌入GVC/NVC的知识传导机制研究》,《河南社会科学》,2015年第2期。
编辑 凌 澜
Study on New Trend of Industrialization in Germany and the United States and China’s Response
In the context of low carbon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the world and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re-industrialization”strategy in the global manufacturing industry,the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China’s manufacturing industry will become the inevitable trend of future development.Research on China’s Manufacturing Trans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From a Global perspective points out that China has become a manufacturing power in the world,and the“Made in China”products can be seen all over the world.However,the image of those products is always cheap and low-end.Moreover,due to many factors,the cost advantage of Chinese manufacturing industry is disappearing.Combined with low value-added,weak innovation and a lack of international brands,China is facing an unprecedented challenge.
Longitudinal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Competitiveness of China’s Manufacturing Industry points out that since itsimplementation of the re-industrialization strategy,the United States has adopted a series of trade protection policy such as holding down the exchange rate,tightening foreign investment levels to promote the export and domestic employment,which has a harmful effect on the trade competitiveness of China’s manufacturing industry to a certain extent.Both China’s low-tech products and high-tech products have competitive advantage in the United States,but the primary processing products are obviously at a disadvantageous end compared to those produced in the United States,which reflects China’s low-end position in the global value chain division of labor.The idea of the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China’s manufacturing industry under the 4.0 strategy of German industry points out that German industry 4.0 has been recognized by all walks of life in a short period of time after it was proposed,and is even deemed as a national strategy.German industry 4.0 is composed of one system,two industrial policy,three integration and four themes,covering four domains including talent cultivation,technology innovation,expanding fund sources and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into green development.In a word,if China is to accomplish the transformation,the only solution would be to improve product quality,enhance innovation,strengthen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and enhance brand awareness.
Industrialization;Made in China; Reindustrialization of the United States; German Manufacturing 4.0
2017-04-05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博士后项目(2014-97-8)
孙笛,女,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博士后,主要从事应用经济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