胺碘酮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临床分析
2017-09-07王海峰王燕芳赵炜祎
王海峰 王燕芳 赵炜祎
【摘要】 目的 探讨胺碘酮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的治疗效果。方法 78例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患者, 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39例。对照组患者使用利多卡因进行治疗, 观察组患者则使用胺碘酮进行治疗, 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 对照组患者中显效7例, 有效22例, 无效5例, 死亡5例, 总有效率为74.4%;观察组患者中显效13例, 有效23例, 无效2例, 死亡1例, 总有效率为92.3%;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患者,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胺碘酮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值得临床上使用。
【关键词】 胺碘酮;急性心肌梗死;室性心律失常;利多卡因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7.20.054
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MI)是指因持久而严重的心肌缺血所致的部分心肌急性坏死[1], 患者多数会伴随有剧烈而持久的胸骨后疼痛, 但经过休息或者舌下含服硝酸酯类药物不能完全缓解, 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多数是在患者出现急性心肌梗死3 d后出现。中国近年来呈明显上升趋势, 每年新发至少50万, 现患至少200万[2]。对患者进行心电图、血清心肌损伤标记酶和白细胞计数等检查可以对疾病进行确诊, 同时严重的患者还会伴随有急性循环功能障碍、心律失常、心功能衰竭等症状[3]。临床上一般选择利多卡因和胺碘酮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 现对本院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的患者使用胺碘酮治疗, 将治疗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4年1月~2016年12月期间收治的78例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患者, 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39例。对照组患者男21例, 女18例;年龄51~75岁, 平均年龄(68.5±2.5)岁;从发病到入院就诊的时间1~21 h, 平均时间(11.5±4.5)h。观察组患者男22例, 女17例;年龄51~75岁, 平均年龄(68.5±2.4)岁;从发病到入院就诊时间1~21 h, 平均时间(11.5±3.4)h。患者入院初进行心电图和血清心肌酶检测, 结合患者胸痛、呼吸困难等症状表现对患者进行确诊;排除掉由于其他原因引起的心律失常患者、Q-T间期延长综合征以及伴随有严重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患病时间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1. 2. 1 对照组 初次使用利多卡因50~100 mg静脉推注, 观察患者用药后的心率改善情况再给予1~4 mg/min进行缓慢静脉泵入, 用药30 min后如果患者有较明显的治疗效果, 则再使用药物维持1~2 mg/min进行缓慢静脉泵入, 持续治疗时间为48~72 h, 但利多卡因1 h内给药总剂量不能超过300 g, 24 h内持续给药总剂量≤1200 g, 避免肝肾功能损害以及药物毒性作用等。
1. 2. 2 观察组 使用胺碘酮进行治疗, 将150 mg胺碘酮稀释于5%葡萄糖注射液中, 10 ml药物在10 min内静脉推注完毕后, 接著进行1.0~1.5 mg/min缓慢静脉泵入[2]。患者治疗6 h后, 根据其症状改善程度逐渐减少药物使用剂量, 在症状得到有效控制后, 改用口服胺碘酮, 使用剂量为200 mg/次, 3次/d, 连续服药7 d后改为2次/d, 再连续治疗7 d后改为1次/d。
1. 3 疗效判定标准[4] 显效:患者胸痛、呼吸困难等临床症状有明显的改善, 同时患者的心电图检测发现室性心律失常表现消失, 室性早搏的发作频率减>90%;有效:患者胸痛、呼吸困难等临床症状有部分改善, 同时患者的心电图检测发现室性心律失常表现时间和发作频率减少, 室性早搏的发作频率减少50%~90%;无效:患者胸痛、呼吸困难等临床没有出现明显的改善甚至反而还有可能加重, 患者的心电图检测发现室性心律失常表现时间和频率发作频繁, 室性早搏发作频率减少<50%;死亡。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对照组患者中显效7例, 有效22例, 无效5例, 死亡5例, 总有效率为74.4%;观察组患者中显效13例, 有效23例, 无效2例, 死亡1例, 总有效率为92.3%;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患者,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多数是在患者出现急性心肌梗死3 d后出现。对患者进行心电图、血清心肌损伤标记酶和白细胞计数等检查可以对疾病进行确诊, 同时严重的患者还会伴随有急性循环功能障碍、心律失常、心功能衰竭等症状, 临床上一般选择利多卡因和胺碘酮进行治疗[5]。
利多卡因是医用临床常用的局部麻醉药, 但是目前是防治急性心肌梗死及各种心脏病并发快速室性心律失常的药物, 是急性心肌梗死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及室性震颤的首选药[6]。在治疗剂量时, 对心肌细胞的电活动、房室传导和心肌的收缩无明显影响;血药浓度进一步升高, 可引起心脏传导速度减慢, 房室传导阻滞, 抑制心肌收缩力和使心排血量下降。胺碘酮属Ⅲ类抗心律失常药, 具有轻度非竞争性的α及β肾上腺素受体阻滞剂, 且具轻度Ⅰ类及Ⅳ类抗心律失常药性质[7-10]。
本文研究结果显示, 对照组患者中显效7例, 有效22例, 无效5例, 死亡5例, 总有效率为74.4%;观察组患者中显效13例, 有效23例, 无效2例, 死亡1例, 总有效率为92.3%;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患者,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 使用胺碘酮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值得临床上使用。
参考文献
[1] 李美春, 侯庆进, 张国. 胺碘酮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临床分析. 当代医学杂志, 2015, 9(1):112-116.
[2] Tsuyoshi, Shiga, Takanori, et al. Pharmacokinetics of intravenous amiodarone and its electrocardiographic effects on healthy Japanese subjects. Heart and vessels, 2014, 2(3):441-445.
[3] 钟声宇, 张宏宇. 胺碘酮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观察. 中国医药指南, 2014, 9(2):113-116.
[4] 毕立雄. 胺碘酮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临床分析. 航空航天医学杂志, 2014(12):1706-1707.
[5] 黄宇理, 李妙男, 陈耀, 等. 胺碘酮治疗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并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分析.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4, 39(6):721-723.
[6] 崔勇, 雷志勇. 胺碘酮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室性心律失常临床疗效观察. 现代诊断与治疗, 2014(17):3975-3976.
[7] 蔡清亮. 胺碘酮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观察. 河南医学研究, 2015(1):112.
[8] 吴建英. 胺碘酮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室性心律失常临床疗效分析. 中外医疗, 2013, 32(32):115-116.
[9] 赵安居. 胺碘酮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临床分析.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 2016, 16(59):140.
[10] 蔡泽荫. 胺碘酮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临床疗效观察. 今日健康, 2015(8):14.
[收稿日期:2017-04-1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