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病机与证候分布规律研究

2017-09-07杨金平

关键词:慢性萎缩性胃炎

杨金平

【摘要】目的 研究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病机及证候分布规律,进一步研究病症症候。方法 结合多年来采用中医药为主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实践,并运用统计学原理,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证候分布规律进行深入剖析与整理。结果 通过中医角度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病机与症候的深入研究,主要病机分脾胃气虚、胃阴亏虚、脾胃湿热、肝胃不和、脾胃虚寒、瘀阻胃络、肝郁脾虚、气阴两虚等;主要证候气虚、血瘀、气滞、内热、阴虚。结论 对慢性萎缩性胃炎进行深入研究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诊疗典型的基础。

【关键词】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病机;证候分布规律研究

【中图分类号】R25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7.05..01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胃粘膜上皮及腺体萎缩,数量减少,粘膜基层增厚,伴或不伴有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的慢性疾病,而不典型增生可能發展癌前病变。从中医的理论上讲主要是由于脾胃存在阴虚、气滞、热、湿、寒、外邪犯胃等[1]。萎缩性胃炎需要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对预防癌变具有重要的意义。鉴于萎缩性胃炎的病因机制复杂,通过中医理论进行深入的研究,为辨证施治提供可靠的依据。为明确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证候特征及其分布规律提供依据。为深入研究萎缩性胃炎的提供更广泛的辩证理论基础。

1 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病机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机比较复杂,经过多年的研究得出病机理论很多种,对病因病机的的研究也持有多种观点,目前公认的是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所致,从中医理论讲是外邪所致,中焦脾胃虚弱,抗病能力弱,幽门杆菌乘虚而入;脾胃虚弱,脾失健运,导致湿热内蕴,成为幽门杆菌致病的基础[2]。有学者认为,脾胃虚弱、脾气虚和脾阴虚是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致病机,在“胃痞”中重要表现;主要病因也是气滞、血瘀、食积、湿热毒互结作用,劳倦内伤,胃阳不足,胃纳滞呆,脾失健运,胃失温养[3]。初病在气,久病入血的中医理论,存在血淤的病机,由气血侵入经络,脾胃虚是致病之本,胃络瘀阻,胃络不通是致病的特征,脾虚络阻、外邪入侵、浊毒瘀滞、多瘀的致病病机;肝郁气结,横逆犯胃,气血阻滞,则痛;气血亏虚,内生虚热,灼热耗津,胃阴不足、肝气久郁,伤胃阴,胃络失于润养。虚症多为脾胃虚弱,胃阴不足;实症多为气滞、湿热、痰湿、食积、瘀血、浊毒等。

2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中医证候分布规律

辩证施治是中医理论的基础与核心,对萎缩性胃炎的症候分布依据也是实行施治的重要基础,中医对萎缩性胃炎症候分型还存在很大分歧,各个中医专家对分型各抒己见[4]。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因病机为虚寒交错、虚寒夹杂,主要以气阴虚、经络瘀阻为病因。这一点是中医多数主张的本虚标实共同认为是慢性萎缩性胃炎主要病因病机[5-7]。所以,从中医的病因分证候因素为气虚、血瘀、气滞、内热、阴虚;在临床上实践中发病的患者经常表现为胃胀、痛、吐、恶心、反酸、烧心伴有食欲减退、消瘦乏力,精神萎靡不振,心烦意乱,面色苍白,口苦,便秘等一系列消化道症状。中医理论对萎缩性胃炎的研究,脾胃虚寒,导致胆胃上逆,气虚血虚并存伴有经络瘀阻,由于以气虚为主,首先出现气虚病机的表现。中医理论脾胃是相互配合与脾胃气相互协调、脾升胃降相辅相成来完成机体的消化功能。维持相对的稳定与运行。外感风邪、情欲失和、饮食结构不良、身体疲劳及其他内脏损伤都会导致脾胃气机紊乱、升降失衡、气滞瘀阻而影响脾胃发挥正常的功能。在脾胃气机虚损的基础上,或因长久气虚就会伤及阳气,胃阳失和进而脾湿胃寒[8]。所以,依据祖国传统中医理论,萎缩性胃炎的发病机理为气血虚、热、湿、寒、瘀、毒、火等有直接的关系,多种病机导致阴气不足、湿热交错、健运失化、脾寒胃虚、经络阻滞、肝郁失和、脾胃气虚、胃脾血虚、气阴两虚等[9]。

综上所述,因为对中医的病因病机持有的观点不同,辨证症候也有各自分布特点,辨证标准不一,与证候分布规范化研究又关系,所以,慢性萎缩性胃炎辨证候分布需要深入的研究,中医证候分布的演变规律需要进一步的深入探求,来指导临床辨证施治。

参考文献

[1] 张小萍,严小军,楚瑞阁.中医对胃癌前期病变机理的探讨[J].江西中药,2003,34(6):13-14.

[2] 唐昭荣,单兆伟.单兆伟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经验[J].山东中医杂志,2013,32(5):355-356.

[3] 刘 婷,曹志群.曹志群诊治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经验[J].江苏中医药,2013,45(3):15-16.

[4] 赵 晖,陈家旭.试论证候诊断规范化的研究思路和方法[J].天津中医药,2008,25(6):465-468.

[5] 朱君华,徐 珊.乐胃饮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研究[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7,22(8):526-527.

[6] 魏 玮,史海霞,来要良.中医对慢性萎缩性胃炎及胃癌癌前病变的研究概况[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8,23(2):151-153.

[7] 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J].中医杂志,2010,51(8):749-753.

[8] 王凤云,唐旭东,姚乃礼.论胃肠疾病与调畅气机[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6,40(3):20-21.

[9] 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J].中医杂志,2010,51(8):749-751.

本文编辑:吴宏艳endprint

猜你喜欢

慢性萎缩性胃炎
克拉霉素和阿莫西林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疗效对比
替普瑞酮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66例疗效分析
半夏泻心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35例疗效观察
养胃运脾汤治疗脾胃虚弱型痞满76例疗效观察
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观察
祛萎健胃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伴癌前病变120例临床分析
养阴活血合剂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64例临床观察
芩连白蒲颗粒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应用意义探究
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辨证治疗效果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