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微更新中创造有温度的城市新模式

2017-09-07远见

上海房地 2017年8期
关键词:治理者气度街道

文/远见

在微更新中创造有温度的城市新模式

文/远见

在今年5月召开的中共上海市第十一次党代会上,市委书记韩正同志在其所作的党代会报告中提出:“上海要建设‘令人向往的卓越的全球城市’,着力打造创新之城、人文之城、生态之城。”其中还提到:“人文之城公正包容、更富魅力。中外文化交相辉映,现代和传统文明兼收并蓄,建筑是可阅读的,街区是适合漫步的,公园是最宜休憩的,市民是尊法诚信文明的,城市始终是有温度的。”针对韩正书记报告中“创造有温度的城市”的论述,笔者认为,积极创造有温度的城市,既是以人为本、以人民为中心的城市管理创新,也意味着城市的规划、设计、建设、运行、管理、发展均应以人为核心,能够充分回应人的期盼、顺应人的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是城市治理的气度。

创造城市“温度”确实需要治理气度

目前,对所有生活在上海的人而言,一座城市的管理者提出“城市始终有温度”不仅是一份惊喜,同时也是一份承诺。因为,所谓“有温度的城市”,既包含空间意义上的城市有机更新,亦蕴含着浓浓的城市精神。对于现代城市治理者而言,在城市治理上,需要有很强的能力,也需要有很大的气度,两相融合,才能形成完整的治理智慧。所以,“提能力”应逐渐成为治理者的自觉意识,而“养气度”却是留待城市治理者回答的一道新考题。

为什么说这是一道新的考题呢。因为,其难点在于一方面“气度”是“虚”的,缺少可以量化、具象化的技术指标,例如,决定一面墙的粉刷颜色难于决定砌墙需要多少板砖等;更重要的一方面是,有气度的城市治理,往往意味着选择走一条复杂的道路,因为,它需要考虑更多变量,作更周全的设计,也要打破一些固定的积习和范式,尤其在某些领域,当常规的工作满足于“保底”时,讲气度的治理,就需要抛弃这样的满足感。对城市治理者而言,这可能将会引起一些较为棘手的问题,从而引发治理者的“不适”。然而,正是这些治理者的 “不适”,才能换来城市使用者的舒适。

对于一座城市的治理者而言,意识到“温度”尚不是问题的关键,如何使城市达到并保持合适的“温度”,才是最大的考验。恰恰因为如此,“温度”引出了一个更为深刻、更为根本、更影响全局的问题——一座城市的发展究竟是“为了谁”?答案无疑是“人”。如上海市党代会报告所言,应当“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让“城市更加宜居宜业”,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市人民”;又如2016年上海市委在讨论“上海2040”规划时所言,“要让所有生活、工作在上海的人们,都能感受到这座城市带给他们的安全感、归属感和幸福感”。这样的城市,才称得上“公正包容、更富魅力”,才能真正成为“令人向往的卓越的全球城市”。

在上海,有一个由政府部门、学者、专业机构、企业和居民共同参与打造的计划,每年在上海选取11个空间进行试点。从小区内的广场,到街角的修车摊、小公园,再到整个街区……用充满创意的小修小补,让老旧空间焕发新生机。“行走上海——社区空间微更新计划”,是由上海城市公共空间促进中心主办和实施的。近两年来,申城刮起了这股“微更新旋风”。这样的“微更新”较大拆大建而言,是一种更进步的城市更新模式。

例如,上海市普陀区石泉街道的网格化中心,原先是石泉路49弄小区荒废多年的水泵房。网格中心内带玻璃天幕的阳光办公室、精巧的复式楼梯、香樟树荫下的落花小露台,使人很难与过去滋生蚊蝇的“阴森小黑屋”联系在一起。“改造后,看着破败的社区焕然一新,这种感觉会让人上瘾。”上海骏地建筑设计公司设计师吴怀国立足于小区水泵房的改造,辐射周边小区的中心广场,延伸到小区外的公共道路,最后对整个街道84个小区进行“摸底”,梳理形成包含200余个项目的更新清单,形成《石泉街道城市更新设计导则》。这场近乎无盈利推进的改造,开创了设计公司与街道合作推进微更新的先例。

石泉街道的微更新是上海较早的系统微更新项目。从小区内部空间,到小区外的公共空间,再到整个街道的微更新清单,这一思路显示了微更新模式的可行性。此后不久,已确立试点的“行走上海——社区空间微更新计划”也在全市铺开。第一年,“行走上海”的主题是“社区空间微更新”,试点基本局限在小区内。第二年,项目走出社区,走向外部街道。然而,走出小区的微更新,意味着难度和复杂程度将有所提升。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城市治理气度

2016年底,“行走上海”征集2017年微更新试点时,南京东路街道党工委书记张婷婷带着全体街道班子成员走进促进中心。“老石库门做微更新?”促进中心在听取街道的需求后,感到既兴奋又充满挑战。“石库门微更新的难度在于空间小、老居民之间矛盾大,而且要在保护历史建筑的基础上‘戴着镣铐跳舞’。”爱民弄和天津路500号里弄,作为典型的石库门里弄和风貌保护街坊,共收到6家设计团队的改造方案,其中包括行业内出名的日清、领合等建筑设计公司。从社区内部走向街道,从老旧小区走向石库门里弄,“行走上海”的脚步迈得更宽了。据了解,“行走上海”项目两年22个试点,涉及老旧小区、街道、弄堂、公共设施、公共艺术、商圈等各种形态建筑。随着2017年的试点项目陆续投入实施,上海微更新试点的地图上又新增11个亮点。

据有关人士介绍,“行走上海”微更新计划的设计方案报名不设门槛,其中有学院派的大学师生、经验丰富的设计公司,也有对微更新情有独钟的独立设计师和业余爱好者。所有方案由专家、区规土局、街道、居委会、公益组织和两名居民代表共7人进行投票,选出一个优胜方案。“行走上海”推行两年来,成功带“红”了一批设计师,他们的理念逐渐为人们所熟知,他们的形象也贴上了“微更新”的标签。戴着一副黑框眼镜、经常在百草园、创智农园和居民一起种植花卉绿植的刘悦来是位名副其实的“植物达人”。在同济大学执教景观设计的他擅长用植物作为微更新的元素。“植物是永久的生命系统,人工建造的东西从建成起就需用大量的人工去维护。我的原则是取之自然用之自然,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杨浦政通路的改造是2017年最热门的试点,共收到8家团队的设计方案,其中不乏成熟的设计公司,但最后获胜的却是两名同济研一的学生。徐晓岛和胡鹏宇谈到这条经常行走的路时,有着自己的想法和坚持:不愿驱赶那些小摊贩,要为他们建亭子、配统一风格的车;不希望通过缩小人行道以疏导交通,街道更重要的是有人气。专家评委认为,他们的设计关注使用人群需求的同时,也协调着周边环境,年轻文艺的元素凸显出周边高校的氛围。“设计公司的方案虽然更成熟,但造价也高,学生的设计清新、朴素、实用,反而能得到居民喜爱。”促进中心规划师表示。

目前,面对国际大都市的建设目标和土地资源紧张的新局面,上海正在转向更加注重品质和活力的“逆生长”发展模式阶段,着力改善存量空间的环境品质,上海也一直在探索更新的路径。而城市“微更新”,是从另一个角度切入,以老旧社区的公共空间、公共服务设施为对象,在不涉及用地性质、容积率等指标调整的前提下,摸索形成的一个切实改善居民日常生活、易操作、易实施的更新方法。

实施“微更新”上海已走在全国前列

据有关人士介绍,“行走上海”微更新计划虽然是由市规土局负责推进,但项目却是由各区、各街道甚至居民进行上报。基层干部和公众的意识、能力与积极性直接影响项目的实施。这种自上而下适当放权、自下而上推动实施的“上下结合”模式,是一种建设管理机制的创新。因为微更新意味着政府、专业机构、设计师、企业与当地居民的一次协调联动,这也是未来城市空间生产应有的转向。“真正成功的社区微更新应该是政府的投入尽量少,靠居民自治来建设维护,政府‘空降’的东西居民反而不会珍惜。”有关专家认为,微更新应该少一点对空间的改变和扰动,让“生态之城”的建设更具韧性、更可持续。

更重要的是,对城市进行微更新就如同对待植物一般,要小心呵护,慢慢等待其自然生长。在专家看来,微更新更是居民自治的一种形式。因为看似小修小补的微更新,相比起大拆大建是更先进的一种城市改造模式。目前,广州和北京也在进行微更新试点。城市存在衰老的一面,微更新是“抗衰老”的良药。有关专家指出,上海是最先迎来发展的地方,也应该是最先意识到需要更新改造的地方。更新让城市更宜居宜业,城市的吸引力、创造力、竞争力也会不断增强。

其实,对于超大城市的治理是全球性难题。首先需要处理种种突出而棘手的考验。人口、土地、交通、安全、风险管理等,都是带有底线性质的问题。是否守住底线、有效应对、精准治理、解决那些“突出的大问题”,是对城市管理者治理能力的一种考验。但底线之上,还有“高线”,诸如人文性、亲和力、艺术感、幸福感等,其载体可能是一些“不那么突出的小问题”。能否妥善处理这些问题,考验的是气度与智慧。处理一些两难问题时,这种意识就尤为重要。

有关专家认为,就未来的建筑而言,要通过对城市空间的理解、对建筑尺度的理解,做总体规划,使各种“城市意象”相互协调,形成平衡。其实,“建筑是可阅读的”与“街区是适合漫步的”这两个概念是相通的,因此,未来的建筑怎么造,不仅是对建筑本身的规划,更是对建筑之间或者街区之间 “协调性”的规划。“建筑可阅读,街区宜漫步,城市始终有温度”,其核心是从物质的城市回归到人本的城市。因为城市不是冷冰冰的钢筋水泥,所以如今的大虹桥,在规划伊始就从功能混合的角度聚焦人文内容和居民生活。

而规划较早的地区则普遍存在空间景观失落、通勤不便等缺点。然而这些地区正随着城市更新,在不断地完善其人性空间。例如,上海“2040规划”中明确提出对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后续还将出台更多保护措施,甚至形成法律性文件。这也是为了更好地保护城市的“可读性”与“可行性”。

目前,最突出的是张江高科技园区。作为国家级高新技术重点开发区,曾经由于园区功能单一,导致大批在张江高新区工作的优秀男青年缺乏时间消遣,缺乏时间交女朋友,整日沉浸在工作中。如今的张江也从一个“黑灯瞎火”的园区,通过不断地补充配套设施,渐渐成为一个回归人本、富有活力,以科创为特色,又能兼顾娱乐休闲的新型宜居城区。

总之,上海这座城市的层次是丰富的,很多老建筑都被加以保存,并且成为可供“阅读”和“理解”并进行“借鉴”和“创新”的“类型”,整座城市的“可读性”很高。而上海的历史建筑、历史风貌,有着丰富的内涵和人文情怀,例如上海市的曹杨新村、长白新村,代表着数万户工人家庭住宅,是具有时代特征的住宅群。此外,老建筑也有着那些洋气大楼里少有的邻里关系。这些都是富有温度、可以阅读的。所以说,对于历史建筑、历史风貌区的保护,上海已走在全国的前列。

(作者单位:山东省临沂市兰山区财政局)

猜你喜欢

治理者气度街道
热闹的街道
气度
公司治理者需要培训吗?
公司治理者的“内部约束”
公司治理者的自我治理
治理者悖论
热闹的街道
气度影响你的高度
书画家要有胸襟气度与人生境界
风居住的街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