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旅游管理专业荒野课堂环境教育设计
——以神农架国家公园为例

2017-09-07潘淑兰

关键词:神农架荒野公园

高 燕,潘淑兰

(湖北经济学院 旅游与酒店管理学院,湖北 武汉 430205)

高校旅游管理专业荒野课堂环境教育设计
——以神农架国家公园为例

高 燕,潘淑兰

(湖北经济学院 旅游与酒店管理学院,湖北 武汉 430205)

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环境素养会对未来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产生影响。本研究基于知识-态度-行为理论,提出专业教育和环境教育相结合的荒野课堂环境教育设计方案,为提升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环境素养提供途径和指导。荒野课堂以人才培养的知识、技能、素质三个层次为导向,以荒野生态文化为教学内容,以现场导游、第三者观察、社区访谈、自然保育研讨会、荒野回馈为手段,使学生深度接触荒野生态,达到提升环境知识和环境敏感性、旅游管理技能目的,促进未来负责任环境行为的产生。

旅游管理专业;荒野课堂;环境教育;神农架国家公园

引言

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培养方案将输出人才定位于服务于旅游领域的中高级管理人才或拥有高级技能的一线从业者。不论是基层从业者,还是管理者,旅游管理专业学生都是未来与旅游者直接接触较多的人群。旅游从业者的环境知识不仅会通过其负责任的环境行为促进旅游者环保意识的提升,还会通过环境教育和自然建立良性关系,在管理层面上把保护自然作为理所当然的义务和责任,促进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环境教育的开展具有积极意义。环境教育是促进可持续发展,提高人类解决环境和发展问题的能力(UNESCO,1992)[1]。“环境教育”在国外早有实践,且重视程度较高,这一概念在英国国民教育政策 (Kadji-Beltran,1999)、课程开发计划(OECD,1995)、自然保育策略(IUCN/ UNEP/WWF,1991)中被广泛提及[1]。荒野课堂作为一种实践和理论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使学生融入自然,接受自然的教化,是促进教授对象环保意识提升的有效手段。

一、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环境教育现状及问题

在专业课程方面,目前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为环境教育而设置的专业课程较少,培养重点放在管理理论或实践技能的训练。在实践与理论比重上,少数课程如《生态旅游》等也因过于重视理论教学,疏忽荒野接触,导致学生缺少对自然生态的深刻感受;在实践途径上分为校内仿真模拟训练和校外实训,在校内设立的实训室及实训基地更多地只是以仿真训练及岗位模拟演练为主,校外实训基地作为校内实训室的重要补充及拓展[2],但环境教育更加倡导走出课堂,接受大自然的教育;在校外实训内容上,虽然在景区实习实训中会接触荒野自然,但是也会因实习景点重开发轻环保或者注重于讲解、服务、管理等技能的实践而使学生领悟不到荒野魅力,体验不到自然生态的重要性。以上制约了旅游管理专业环境教育的开展。

在通识课程方面,环境教育是高校教学活动中必要环节,虽然在很多国家和地区环境教育被引入到学校课程体系,但是却一直在挣扎于建立认同感[3]。在制度保障上,多年来环境教育推行都遇到课时有限、参与者积极性不高、经费不足、师资有限、可持续性低等困难,实施效果一直不够理想[4];在教学内容上,作为普及型的环境教育[5],还存在更注重有关生态学、环境学方面的知识教育,而环境伦理、生态伦理等环境道德教育则不多;在教授范围上,环境教育的学科结构不尽合理,跨学科性未得到体现[5]。如针对高校不同专业的环境教育应有所侧重。

综上所述,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环境教育受到了制度、环境氛围、培养方案的制约,荒野课堂可在很大程度上加以平衡。荒野课堂理论与实践并重,通过教师指导,使学生接受自然教育,使校外实训在形式上更加丰富多元。通过校外实训形式来开展荒野课堂,符合人才培养方案要求,清除了实施的制度障碍;在课程目标上,不仅追求环境知识增长、环保态度和行为的塑造,还可将生态知识现场讲解与导游、生态游线设计、生态景观规划等专业课程融于荒野课堂中,精准契合了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要求。

二、荒野课堂内涵及理论基础

本研究将荒野课堂定义为:在自然荒野中,通过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教学手段,使学生感知自然环境,接收环境知识,提升环保意识,践行负责任的环保行为的一种教学形式。其中,本研究所指的“荒野”不同于一般的旅游景区,主要指国家公园、森林公园、湿地公园等一系列兼具生态保护和游憩功能的自然保护地。

环境教育的目标在于建立学生的环境知识、环境态度和环境行为[1,6]。 基于认知理论[7],相关研究已经构建了“环境知识-环境敏感性-负责任环境行为”(Environmental knowledge-Environmental sensitivity-Environmentally responsible behavior,ERB)模型[8],这一模型已被知识-态度-行为理论[1,6,9,10]检验,能预测个体负责任环境行为。拥有较佳的环境敏感性的个体会更倾向于践行环境保护责任。体验自然、获取直接经验是增加环境敏感性的基础。荒野课堂使学生在真实的学习氛围中接受自然教化,是学习环境知识的有效途径,通过荒野课堂提升环保意识和环境敏感性,建立环保态度,促进负责任环境行为产生,并在未来工作和生活中可持续的践行生态保护观念。Tilbury(1995)提出了环境教育路径(Knowledge-Understanding-Concern-Responsibility-Action-Awareness)[3],以促进教学对象环境知识的增加为起点,进而加深对生态环境的理解,燃起对自然的关切之情,产生对环境负责任的行为,培育环保意识,这一过程的最佳效果为循环状态。

在荒野中,人不是主体,自然生态系统是荒野课堂的老师,荒野就是“教材”,以教师为媒介,将荒野拥有的一切自然生态和文化知识传授给学生。通过预先设计的教学活动的开展,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主动融入自然,学习环境知识、培养环境敏感性及对自然的欣赏与爱护。不管是国家公园、生态公园、自然环境、原始森林等,只要是有生命的自然环境,透过合适的规划都可成为有意义的 “荒野教室”。

三、荒野课堂环境教育设计方案

(一)旅游管理专业荒野课堂环境教育实施方案

环境教育应包括三个主轴,分别是“教导有关环境的事”、“从环境中学习”和“为环境而教育”[11],因此,在环境教育内容上应涵盖以上三个方面。台湾学者柯华葳(1994)提出环境教育内容包括基本知识、人类改变自然的现象及人类责任、环境问题探究与评估、环境保护行动能力等方面[9]。Rickinson(2010)提出环境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环境知识和环境态度,最终形成环境习得成果,如感知自然,体会学习过程,并影响未来行为[1]。其中,环境知识可定义为环境保护知识、可持续发展知识、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的常识等[8,12]。以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知识、技能和素养三个层面为导向,荒野课堂以自然环境为载体,以教学活动为手段,结合相关文献对于环境教育内容的研究成果,本研究对旅游管理专业荒野课堂实施设计如图1所示。

图1:旅游管理专业荒野课堂教学目标及实施设计

如图1所示,荒野课堂教学目标与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知识技能、素养三个培养层面一一对应。荒野课堂具有三层含义:

首先,荒野课堂满足了生态伦理、旅游主客交往伦理教育的需求。教学对象浸入到自然荒野中,通过现场导游和讲解、对旅游基础设施的实地考察、对自然和人文事物的徒步观察、社区居民访谈、荒野回馈、自然保育研讨等教学活动,培育教学对象环保意识。负责任的环境行为源于环保意识或态度。在教学对象未来的旅游管理工作和生活中产生持续的负责任环境行为。同时生态伦理也蕴含了人与自然朴素和谐的相处之道,因此社区访谈不仅可让学生了解促进生态保护的传统文化,如捕猎捕鱼、伐林取火等传统文化中蕴含的生态平衡理念,还可让学生以游客身份体会旅游主客交往中需要注意的伦理问题。这一设计在一定程度满足了生态伦理、旅游主客交往伦理教育的需求。

其次,荒野课堂实施设计不仅局限在培育学生环保意识,还在旅游管理专业技能层面对学生讲解技能、旅游规划思维、生态游线设计技巧以及生态旅游产品设计理念上会产生较大影响。

第三,荒野课堂教学设计可提升学生实践能力。通过荒野课堂使学生较直观、形象地看到一些现实的环境问题,激发学生参与和尝试解决这些问题的兴趣。

(二)旅游管理专业荒野课堂开展形式

由于荒野课堂需要融入自然荒野中,因此在开展形式上需要结合专业校外实践计划。具体开展形式可以是寒暑期社会实践和志愿者服务,也可以是专业性较强的专业实训和毕业实习,且要指定指导教师和带队教师。

高校社会实践是实现大学生培养目标的重要保证,在高等教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其形式多样,包括就业见习、社会调研、环保宣传、教育帮扶、政策宣讲和文化宣传、科技支农、法律援助和医疗卫生等等,为搭建“环境教育”社会实践平台提供了广阔空间[4];国家公园、森林公园、地质公园等生态保护、环境教育和旅游发展的基本功能为促进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环境素养提供了合适的平台。基于这些自然保护管理机构的需求,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可与之签订合作协议,使之成为高校实践实训基地,这样既解决了旅游管理专业实训和毕业实习的问题,又可在很大程度上缓解公园旅游管理方面人才需求的压力。

(三)旅游管理专业荒野课堂实施保障

师资、平台、时间、制度、资金等是荒野课堂得以顺利实施的保障,其中师资和实践平台建设是荒野课堂取得良好效果的保障。荒野课堂以假期社会实践、中期专业实训、毕业实习为主的开展形式使得实施时间、制度和资金确有保障。

实践平台的选择应坚持以环境保护、科普教育、旅游开发为建设宗旨的旅游景区或自然保护地为主,综合考虑实施难度,包括交通距离、对方的合作意愿等问题。以湖北省为例,截止到2015年6月,共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3个,保护面积4097.40km2,保护面积在全国居于前列。这些保护地中不乏森林公园、地质公园、湿地公园等,其中神农架作为著名的旅游胜地,同时也是国家级森林公园,世界地质公园,2015年还被国务院批准为首批9个国家公园体制建设试点地之一,对于湖北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来说是极佳的荒野课堂实践基地。荒野是生态文化的载体,理应担负环境教育的义务和责任。这也奠定了国家公园这类保护地与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在环境教育方面合作的基础。

荒野课堂对师资要求较高,难点在于师资需要具备旅游学、生态学、社会学等学科背景。荒野课堂师资可以采取以本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师为主,聘用自然保护管理机构相关专业人员为指导教师为辅的方式,弥补本校师资在知识结构上的欠缺。同时,荒野课堂还可将环境教育与研究性学习相结合,如生态旅游、旅游开发与规划、旅游产品设计等课程的实践环节可融入到荒野课堂中,甚至在其中设计某些教学任务。因此,涉及相关课程的教师也应参与到荒野课堂中。

四、荒野课堂环境教育设计案例——以神农架国家公园为例

(一)神农架国家公园概况

湖北神农架是全球14个具有国际意义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研究关键地区之一,是世界级地史变迁博物馆,并于2015年获批申报世界自然遗产地。根据《神农架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试点实施方案》,神农架国家公园地跨多个行政区域,总面积1170km2,占神农架林区总面积35.97%,其主体功能分区为严格保护区、生态保育区、游憩展示区 (规划面积48km2)、传统利用区。神农架国家公园荒野课堂可以在生态保育区、游憩展示区和传统利用区开展。

(二)神农架国家公园荒野课堂环境教育设计

神农架国家公园营造了“泛在”的生态教育环境,使学生无时无处不感受到自然荒野的魅力。以神农架自然人文生态文化为教学内容,利用教学手段帮助学生从旅游视角感知神农架生态文化内涵,达到教学目标。神农架荒野课堂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及教学目标如表1所示。

表1:神农架国家公园荒野课堂教学内容、手段及目标

根据表1中展示的神农架国家公园荒野课堂生态文化载体,进一步设计荒野课堂实践线路(如图3所示),规划各个环节教学课时,以使荒野课堂更具操作性。

图3:神农架国家公园荒野课堂环境教育实践线路

如图3所示,神农架国家公园荒野课堂环境教育线路上有众多节点,本研究根据教学目标筛选出10个节点,作为环境教育点。其中红花坪、木鱼镇、大九湖乡农场为社区居民聚居地,主要进行以人文生态文化为主环境教育;官门山、老君山、神农架风景区、南天门、大九湖高山湿地和高山草甸为自然生态系统保存较为完好,同时也进行了旅游开发的区域,主要进行以自然生态文化为主的环境教育;神农坛和酒壶坪为人造景点,体现了当地的宗教信仰和生活文化,主要进行人文生态文化环境教育。

此外,以民间艺术为主的环境教育内容主要为反应当地民风民俗的歌舞表演,表演时间相对固定,且表演地点主要位于神农架林区政府所在地松柏镇,因此应结合具体实践时间做适当安排,因此在实践线路中来加以体现。

五、结论

荒野课堂类似于一个自然与人文教育中心,为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提供有关自然与人文生态教育的多种活动。本研究从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出发,在荒野课堂中设计多个教学环节以促进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在环境知识、旅游管理技能、环境态度和素养方面的提升,使之在未来旅游管理工作和生活中产生负责任的环境行为。本研究结论如下:

1.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环境教育极为必要。荒野课堂可在很大程度上平衡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环境教育的欠缺。

2.荒野课堂实施具有理论基础。以知识-态度-行为理论作为荒野课堂设计指导理论,保障预期效果的实现。

3.荒野课堂实施方案以人才培养为导向,以荒野自然和人文生态文化为教学内容,利用现场导游、学生作为第三者观察和体验、社区访谈、自然保育研讨会、荒野回馈等多种方式,使学生深度接触荒野自然和人文生态,达到提升环境知识、旅游管理技能、环保意识和环境敏感性的目的。本研究以神农架国家公园为例进行荒野课堂环境教育设计,具有操作性和示范性。

[1]Rickinson Mark.Learners and Learning in Environmental Education:A critical review of the evidence[J].Environmental Education Research,2010,7(7):207-320.

[2]朱世蓉.旅游管理专业实训基地构建策略[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6,(5):266.

[3]Tilbury Daniella.Environmental Education for Sustainability:defining the new focus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in the 1990s[J].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Research,1995,1(2):195-212.

[4]高桂娟,李志丹.高校低成本环境教育实践平台构建模式探究[J].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5,(5):109-112.

[5]印卫东.我国高校环境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江苏高教,2012,(5):103-104.

[6]Volk Trudi L.Changing Learner Behavior Through Environmental Education[J].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1990,21(3):8-21.

[7]Manfredo M.J.Influencing human behavior:theory and applications in recreation,tourism,and natural resources management[M]. 1992.

[8]Cheng Tien Ming,Wu Homer C.How do environmental knowledge,environmental sensitivity,and place attachment affect environmentally responsible behavior? An integrated approach for sustainable island tourism [J].Journal of Sustainable Tourism,2015,23(4):557-576.

[9]柯華葳.問題解決教學模式及具在環境教育上的應用[J].科学教育学刊(台湾),1994,2(1):1-37.

[10]周儒,潘淑蘭,吳忠宏.大學生面對全球暖化議題採取行動之影響因子研究[J].环境教育研究(台湾),2013,10(1):1-34.

[11]Palmer J.A.Environmental education in the 21st century:theory,practice,progressand promise.[J].EnvironmentalEducation in Century Theory Practice Progress&Promise,199,(100):40-41.

[12]Fryxell Gerald E.,Lo Carlos W.H.The Influence of Environmental Knowledge and Values on Managerial Behaviours on Behalf of the Environment:An Empirical Examination of Managers in China[J].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2003,46(1):45-69.

高燕(1980-),湖北荆门人,讲师,博士,研究方向为生态旅游和国家公园建设;潘淑兰(1968-),通讯作者,台湾台中人,副教授,博士,研究领域为生态旅游、环境教育。

猜你喜欢

神农架荒野公园
我家门前的小公园
神农架进入最美季节
在公园里玩
荒野求生
荒野求生
荒野求生
一见如故
探秘神农架 第二集 潮涨潮落潮水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