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谣言粉碎机
——关于牛奶的谣言
2017-09-07马志英编辑丙丁
文/马志英 编辑/丙丁
食品谣言粉碎机
——关于牛奶的谣言
文/马志英 编辑/丙丁
马志英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上海市食品研究所技术总监,上海市食品学会食品安全专业委员会主任,上海市食品协会专家委员会主任。
有关牛奶的流言一直是食品安全谣言的高发区,看到近期在微信朋友圈里又流传着“牛奶将人类送进癌症的坟墓!”这样的消息,很使人有点晕,谣言发布者居然把类似的谣言从2010年一直炒到今天,内容和观点一模一样,偶尔加点新消息,标题却越来越惊人,真可谓“题不惊人死不休”。而热衷于此类流言的转发者,好像发现新的惊人新闻,急于告诉群内朋友们。但反思一下,还是食品安全的风险交流工作没做到位。其实细看流言文章,无非还是这几点内容:
“牛奶是给小牛吃的,人是地球上唯一终生吃牛奶的动物。为了满足人类的需要,现在奶牛会一直不停地产奶,原因就是现代奶牛场的奶牛是靠打高剂量的激素产奶的,所以牛奶中激素超标,这些性激素和rbGH(重组牛生长激素)、IGF-1(类胰岛素一号增长因子)等就是牛奶的主要致癌物质,因此现在人类的各种癌症越来越多。”
奶牛是靠打高剂量的激素产奶的吗?
流言
现在奶牛场的奶牛是靠打高剂量的激素产奶的,所以奶牛会一直不停地产奶。
真相
奶牛经妊娠、分娩产下小牛以后自然开始分泌乳汁,分娩后的40至60天达到产奶量高峰,之后产奶量会逐渐下降,大约300天左右就会停止分泌乳汁,进入再次分娩产奶前的休整期,这是奶牛正常生理周期。现代的奶牛场为了提高奶牛的产奶量,设法缩短断奶期,会在奶牛哺乳期的合适时间为它进行人工授精,成功受孕的奶牛,会在停止泌乳后大约60天,再次生下小牛,开始新一轮的产奶。目前通过人工选择的方法,可以培育出产奶量大、泌乳期长的优良奶牛品种。但不可能有不停产奶的奶牛,也根本不可能靠注射大剂量的激素使奶牛不停地产奶。
我们吃的牛奶中激素超标吗?
流言
科学家终于找到了牛奶致癌及糖尿病的确实证据:牛奶中激素太多了,已经超标了。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最近的研究发现:雌性激素、雄性激素和胰岛素的生长因子就是牛奶内的主要致癌物质。
真相
目前,世界上有不少国家批准奶牛使用一种激素,美国食品与药品监督管理局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批准使用了,用来产生更多的牛奶。但这种激素不是雌性激素、雄性激素类的性激素,而是一种被称为“重组牛生长激素”(rbGH)的人工合成激素,它是一种通过生物技术合成出来的与自然的牛生长激素同样的蛋白质。它并不能让非产奶期的奶牛产奶,但如果在奶牛到达最大产奶量之前给它注射rbGH,就能延缓其泌乳水平下降的速度,用以获得更多的牛奶。这种激素美国使用得比较多,在国际上,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日本、以色列和欧盟国家明令禁用rbGH,我国也未允许生产使用这类激素;而在美国等20个国家使用rbGH是合法的。
使用rbGH过的牛奶是否会致癌呢?经过科学论证后,美国食品与药品监督管理局、世界卫生组织与联合国粮农组织的食品添加剂联合专家委员会均认为:使用了“重组牛生长激素(rbGH)”的牛奶是安全的。
rbGH与IGF-1有什么关系呢?原来有报道使用过这种rbGH激素的奶牛产的牛奶里面IGF-1的含量会有所增高。IGF-1中文翻译为“类胰岛素一号增长因子”,因其结构与胰岛素类似而得名。它是生长激素产生生理作用过程中必需的一种活性蛋白多肽物质,所有哺乳动物在生长期都会产生IGF-1,它对促进生长和对于糖、脂、蛋白质代谢和无机盐代谢必不可少的。实际上rbGH导致的IGF-1增加幅度很小,小于牛奶中IGF-1的正常波动。
有研究报道喝了有IGF-1牛奶的女性患乳腺癌的概率较高,也有一些流行病学的调查显示,IGF-1似乎与前列腺癌等癌症有一定关系。如果真的是这样,那么使用了rbGH的牛奶就有了潜在的健康风险。但目前为止还无法确认IGF-1是癌症诱因之一。美国食品与药品监督管理局和世界卫生组织以及联合国粮农组织的食品添加剂联合专家委员会都一致认为,“并无证据说明IGF-1致癌”。同时,牛奶中IGF-1的含量很低,经过加热、消化、吸收后,到达人体内也不再具有生物学活性,不会构成健康隐患。
牛奶中的酪蛋白致癌吗?
流言
美国坎贝尔博士研究称,牛奶中的蛋白质是一种非常强的促癌剂,尤其是占到87%的酪蛋白,能增加癌症患病几率。
真相
美国康奈尔大学教授柯林·坎贝尔做过一项大鼠实验,大鼠被给予致癌物黄曲霉素的同时,分别喂食大豆蛋白或酪蛋白(作为唯一的蛋白质来源),结果吃酪蛋白的大鼠发生肝癌数量比吃大豆蛋白的大鼠多。但这项实验报道在拷贝流传中走样了:把实验中使用的黄曲霉素这一致癌物的重要前提条件给忽略了。黄曲霉素本来就是强致癌物质,而且人们膳食的蛋白质是多种来源的,不可能只吃某一种蛋白。假如没有致癌物,无论是酪蛋白还是大豆蛋白都不会引起大鼠发生癌症。所以,这个实验既引申不出酪蛋白可致癌的结论,实验结果也不适用于人。柯林·坎贝尔教授自己也声明:他的研究“并不是说乳制品会致癌”。他是通过大剂量黄曲霉素诱导出癌变细胞的大鼠,并不能直接推出酪蛋白对健康人体有相同作用。
人长期喝牛奶会致癌吗?
流言
牛奶是喂养小牛的,不能给人长期喝,人是地球上唯一终生吃奶的动物,牛奶能增加癌症、心脏病、糖尿病、肾结石、高血压等患病几率,同时导致女性易患乳腺癌,男性易患前列腺癌。
真相
“牛奶是喂养小牛的,人是地球上唯一终生吃奶的动物”这句话不错,牛奶是母牛哺乳给小牛生长的最好的食物。人类确实是世界上唯一在成人以后还在饮用乳制品的哺乳动物,但是“不能长期喝”就不对了,其实长期喝牛奶并不会损害健康。
流言中说的人不能喝牛奶的种种理由,其实只需一个事实就可以驳倒,人类喝牛奶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了,至今婴儿配方奶粉的主要成分还是牛奶,牛奶提供了从婴儿到老人大量人群的营养需求,除了少数人因乳糖不耐症等原因不能喝牛奶外,大部分人都能喝牛奶,都得到了对健康有益的效果,至今没有确实证据证明正常喝牛奶能增加癌症风险。正如世界癌症研究基金会和美国癌症研究所对牛奶和乳制品与癌症风险的研究结论是:目前没有任何有足够说服力的证据表明牛奶有增加或降低癌症风险的效果,但牛奶可能有降低结肠癌风险的作用;而高钙饮食,不论是来自于牛奶还是其他食物,可能有增加前列腺癌风险的作用。什么属于高钙饮食呢?报告是成年人摄入量为1.5克/天,靠喝奶要到这样的量,得每天喝1L以上牛奶。关键是“剂量决定毒性”,如果长期过量摄入牛奶(每天750毫升以上)可能导致饱和脂肪、钙、蛋白质等物质摄入过多,也有可能增加罹患前列腺癌等的风险,会对健康带来负面影响。
因此记住剂量很重要。世界各国的健康机构都推荐人们每天要喝一杯以上的牛奶,《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建议成人每天饮液态奶300克。同时,这样长期吃非但不会增加癌症、心血管等患病几率,反倒是十分有利健康的。这些都有科学的大数据证明:经过中国、美国、欧洲118多万女性人群的观察结果,全脂奶及其制品的摄入与乳腺癌发病风险无关,增加摄入低脂奶及其制品可以降低乳腺癌发病风险。还经过中国、美国、欧洲2000多名儿童和美国2700多名成人群观察结果,增加摄入牛奶及其制品可促进成人的骨密度增加,但与儿童的骨密度增长无关。经过中国、日本、韩国、土耳其、欧洲、美国3000多人观察结果,酸奶可有益于提高幽门螺旋杆菌的根除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