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校园制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培养方案适用性的实践与探索

2017-09-06高佳琪

魅力中国 2017年29期
关键词:中外合作办学

摘要:为了适应教育国际化的趋势,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日渐增多。本文聚焦双校园制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培养方案适用性问题,以沈阳大学与德国海德堡应用科技大学工业工程专业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为例,从培养方案的制定原则和培养方案适用性的实践两方面探讨培养方案如何适用于出国和不出国学生。

关键词:双校园制;中外合作办学;培养方案适用性

2010年5月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通过《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对扩大教育开放进行了深刻的阐述,明确提出中国教育要在未来十年内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通过引进优质教育资源来提高交流合作水平。截止2016年9月,我国的本科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含内地与港台地区合作办学项目)一共有914个,分布在北京、上海、广东等28个区域[1]。其中“双校园”制是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主要采用的模式之一,学生以国内外“两段式”的学习形式完成学业,毕业后同时获得双方院校的学历和学位,其优点在于既可以引进和利用国外的优质教育资源,也可以缩短学生在国外的学习时间,减轻学生的经济压力[2]。

教育部对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评估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双校园制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培养方案的适用性问题。高等学校的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的的总体设计蓝图,是学校组织教学活动和从事教学管理的主要依据。高水平的培养方案能够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等教育的新要求,体现先进教学理念和教育思想,符合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成才规律[3]。对于双校园制中外合作项目的培养方案,其适用性主要体现在培养方案对各类学生(出国、不出国学生)如何适用。本文以沈阳大学与德国海德堡应用科技大学工业工程专业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为例,探讨双校园制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培养方案适用性的问题。

一、培养方案的制定原则

为适应教育国际化的趋势和教育创新的要求以及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各行各业对人才的需求,培养我国现代化建设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急需的人才,沈阳大学与德国海德堡应用科技大学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签订了中外合作办学协议。工业工程专业和经济工程专业分别是合作办学的两所学校的优势专业,工业工程(中外合作)项目的办学宗旨是通过引进德方在工业工程与经济相结合领域的优质教育资源,使项目师生获得优质教育资源,提升本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水准,让学生掌握国际化的知识和技能。在办学宗旨的引领下,合作双方确定了培养方案的制定原则:应立足于专业的国际发展趋势和中国实际,体现灵活性、多样性、兼容性、适用性以及创新性。

专业课程设置严格遵循2011年8月《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征求意见稿)》量化指标三分之一的要求,做到引进并由外国教育机构教师在国内面授的专业必修课程门数和教学时数占项目全部专业必修课程门数和教学时数的三分之一以上。人才培养方案结合了国内外工业工程专业办学的成功经验和企业用人的需求,坚持“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办学方针,以提升学生的就业力和可持续发展潜力为目标,以实践教学和双语教学为特色。

二、培养方案适用性的实践

培养方案对各类学生(出国、不出国学生)的适用性问题主要体现在课程设置方面。课程设置是人才培养目标的载体。项目学生在入学之初对于未来并没有很明确的规划,多数学生无法在入学初期决定是否出国留学。针对学生决策的非确定性,项目在课程设置方面充分考虑了出国和不出国两类学生的实际需求。

首先,英语强化学习。对于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学生,无论第四年是否到国外进行第二阶段的学习,英语都应该是学习的重点。出国的学生需要强化英语学习,因为英语是第四年学习的必备“工具”。不出国的学生也需要强化英语,因为出色的英语沟通能力将会是他们求职的“敲门砖”。基于此,在课程设置方面,通过理论和实践两个渠道对学生的听、说、读、写进行强化。

其次,将国内外的优质教学资源进行整合。在第一阶段国内学习期间,2/3专业教材均采用海外原版教程,保证课程与海外教学体系的衔接。原版教材为学生营造了语言环境,有助于培养学生使用国际通用语言获取信息的能力。在引进海外原版教程的同時还注意与国内学科发展和社会需求进行衔接与融合。国内外优质教学资源的整合可以保证学生理解深奥的知识原理,更能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扩展国际视野、掌握分析方法,与项目的人才培养目标相符。另外,国内外优质教学资源的整合一方面能够保证出国学生的专业课成绩能够得到外方的认可,另一方面能够保证不出国的学生掌握学科所需的必要知识,为就业和考研提供扎实的专业课基础。

再次,针对不出国的学生毕业后会选择考研或就业,在选修课环节,课程的设置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需求,设置了3个模块供学生选择,分别是考研基础课模块,经济管理类模块以及企业实践模块。学生根据自己未来职业发展,选择合适的选修模块,有针对性地培养自己的知识能力、实践能力和可迁移能力。

最后,第二阶段设计了差异化的课程设置。出国的学生将在德国海德堡应用科技大学完成最后一年的学习,不出国的学生在沈阳大学完成最后一年的学习。双方有共同开设的课程,如质量与可靠性,又有结合各自的国情和学科发展的趋势的特色课程,如德方的创新管理,中方的系统工程。

三、结论

双校园制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人才培养方案适用性的实践与探索能够进一步融合国外内的优质教育资源,让学生能够掌握国内外工程技术和现代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的理论和方法,综合素质不断提升,既能适应国外的学习,又能满足企业的需求,无论是求学还是就业的竞争力都明显提升。

参考文献

[1] 高佳琪. 本科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外方教师授课的实践与探讨[J].考试周刊.2017(23):23.

[2] 李静,夏蓓洁.“双校园”制人才培养方案构建实践——以“博洛尼亚进程”为指导[J].教育观察.2014,3(19):38-41,47

[3] 叶鸿蔚,张薇,阮怀宁,鞠平[J].本科教学改革案例:河海大学2012版本科培养方案修订.中国大学教学。2013(11):72-75

作者简介:高佳琪(1982-),女,东北大学,博士,沈阳大学国际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产业组织理论。

猜你喜欢

中外合作办学
新形势下高校海外留学党建工作的实践与探索
“互联网+”背景下高职中外合作教学模式的创新研究
中外合作办学中大学英语分级教学模式构建探究
护理专业中外合作办学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基于间断—平衡理论的中外合作办学质量评估的政策演进研究
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下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创新探究
产业与教育交互下的“中外合作办学”服装人才培养
中外合作办学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研究
中外合作办学背景下基于外语能力标准的教学模式研究
中外合作办学中英语阅读教学的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