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母语迁移对日汉同形词习得的影响及教学启示

2017-09-06魏翔宇

科教导刊 2017年19期
关键词:负迁移

魏翔宇

摘 要 日语中存在大量的日汉同形词,对于母语中文的学习者来说,母语迁移是日汉同形词学习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影响因素之一。本文围绕着日汉同形词的三种类别,分别从正迁移、负迁移两个角度阐述了母语对日汉同形词习得的影响,总结出母语迁移对日汉同形词教学的启示,并提出正确对待母语迁移将会促进日语词汇教学的发展。

关键词 母语迁移 日汉同形词 正迁移 负迁移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s.2017.07.049

The Impacts of Native Language Transfer of Learning Japanese Chinese Homographs and the Teaching Implications

WEI Xiangyu

(Shanghai Industrial and Commercial Foreign Languages School, Shanghai 200231)

Abstract There are a lot of Japanese Chinese homographs in Japanese, For native Chinese learners, the native language transfer is one of the unavoidable factors in the learning process of Japanese Chinese homographs. The article focuses on the three categories of Japanese Chinese homographs,which explain the native language transfer on the acquisition of Japanese Chinese homographs from two perspectives, positive transfer and negative transfer. This article also summarizes the teaching enlightenment of the native language transfer on the Japanese Chinese homographs and concludes that proper use of the native language transfer will help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Japanese vocabulary teaching.

Keywords Native Language Transfer; Japanese Chinese Homographs; positive transfer; negative transfer

0 引言

母語迁移是指在第二语言学习的过程中,学习者的母语知识对目的语习得的影响。关于母语迁移的研究开始于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经历了从过分夸大母语作用到过分轻视再到多视角综合研究的历程。尽管研究的角度不同,但母语迁移是二语习得中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这一点已经成为学者们的共识。

中日两国同属汉字文化圈,汉语和日语之间有着漫长的语言接触与借用史,尤其是在词汇方面,日语中存在大量的日汉同形词。对于以中文为母语的学习者来说,在学习这些日汉同形词时,不可避免地要受到母语的影响,这种影响既有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作为教师必须要关注母语迁移对日汉同形词教学的影响,并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发挥母语迁移的积极作用,避免消极作用。

1 母语迁移理论

“迁移”一词源于心理学,是指学习者已经具备的知识、技能、方法、态度对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的影响。[1]1957年,美国语言学家Lado指出学习者在第二语言学习过程中会依赖已掌握的母语,并经常把母语的语言形式、意义、文化等迁移到目的语习得中,从而提出了“语言迁移”这一概念。围绕着母语对二语习得的影响,有三种颇具代表性的理论被应用于迁移现象的研究。

1.1 对比分析理论

对比分析理论以美国学者Lado和Fries为代表,借用了行为主义的语言学理论,认为母语对目的语的影响存在两种情况,一是母语与目的语的语言规则相同或相似时,母语会促进目的语学习;二是母语与目的语的语言规则相异时,母语会干扰目的语学习,造成二语学习的困难。[2]对比分析理论强调二语习得的难易程度是由母语和目的语之间的异同决定的,差异越大,困难也越大。教师对母语与目的语进行对比分析,可以预测学生学习的难点和可能出现的错误,通过纠正错误,帮助学生克服母语干扰,从而掌握第二语言。

1.2 错误分析理论

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对比分析所预测的许多学习错误并没有发生,而没有预测到的错误却发生了,学者们开始重新审视和评价对比分析理论。60年代末,Corder提出了错误分析理论,这种理论认为,二语习得与母语习得的过程具有一致性,出错是必然的,这种错误不完全是由母语迁移造成的。在该理论的基础上,Richards进一步将二语学习者的语言错误划分为三种,其中,语际错误是指由学习者母语干扰而引起的错误,语内错误和发展性错误则源自学习者对目的语本身的语言结构的了解或熟悉程度,与学习者的母语背景无关。[3]通过对错误的分析,教师可以找出那些与母语干扰无关的错误,根据错误的类型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

1.3 中介语理论

随着认知主义的语言习得理论的发展,以Selinker为代表的认知理论派提出了中介语这一概念,用来指学习者在二语习得过程中形成并使用的介于母语和目的语之间的一个语言系统,[4]中介语具有过渡性,自成体系,且随着学习者的语言输入不断发展变化。因此,认知理论认为中介语不应简单地被看成是母语对二语习得的影响,而是属于学习者的一种独特的认知过程、一种人为的策略语言。教师可以根据学习者所使用的中介语,了解学习者所处的学习阶段,帮助学习者采用尝试创建、修正错误、对假设进行验证等方法改进自己的中介语,使其逐渐接近目的语体系。

2 日汉同形词的界定与分类

公元五世纪,伴随着汉字传入日本,大量的汉语词汇进入到日语的词汇系统中。同时,日本也利用汉字创造了很多具有日语特色的新词,我们称之为和制汉语。近代以来,由于日本在科技方面的领先,很多和制汉语词又被中文重新吸收借用。因此,现代日语中存在相当数量的日汉同形词。

关于日汉同形词的概念界定,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给出了各自的定义,本文根据鲁宝元先生在《日漢语言对比研究与对日汉语教学》一书中对日汉同形词的界定,从广义概念的角度认为日汉同形词包括三类,一是汉字完全相同的词,如:教室(中)/教室(日);二是经过汉字简化或演变,字形略有不同的词,如:扫除(中)/掃除(日);三是为了表示词性,在汉字后加了平假名的词尾,如:白(中)/白い(日)。

日汉同形词根据词义是否相同,可以分为三类:一是同形同义词,即字形和词义与中文(简体或繁体)完全一样,如「学校、掃除」等;二是同形异义词,即字形相同,但词义却截然不同,如「丈夫、手紙」等;三是同形类义词,即字形与中文一致,词义与中文相近,但也存在差异,如「問題、品質」等。

日语中到底有多少日汉同形词,由于研究者统计的样本数量和分析方法不尽相同,得出的结论也不一样,但总体而言,日汉同形词中同形同义词或同形类义词占多数,同形异义词占少数。

3 母语迁移对日汉同形词习得的影响

Selinker(1983)根据母语对目的语习得所起到的作用不同,将母语迁移分为正向迁移和负向迁移。正迁移是指母语与目的语的相同之处会促进学习者对目的语的学习,负迁移是指母语与目的语的不同之处会干扰学习者对目的语的学习。心理类型理论认为,学习者对两种语言相似性的主观判断或认知决定了母语迁移的程度,主观判断越相似,则两种语言的心理距离越近,也就越容易产生母语迁移。[5]与非汉语圈的外国学生相比,中国学生对于日汉同形词无疑会更容易产生亲近感,在学习这些词汇时也更容易产生母语迁移。

3.1 同形同义词

同形同义词在日汉同形词中占有较大的比重,依据对比分析理论,这些词汇无论是书写还是含义在母语和目的语之间不存在差异,即使没学过日语的中国学生也能够根据母语知识了解它们的意思并正确书写,所以中国学生只需要记住这些汉字对应的日语发音就可以了,这就降低了学习者的记忆难度,提高了学习效率,对于日语词汇学习起到了促进作用。

例如:“出席”一词,中文的词义是有发言权或表决权的人员参加会议,日文的词义是「その席に出ること」,同样是参加的意思,在造句时,我们可以充分利用母语正迁移的作用,直接借助母语知识使用「出席」一词。

3.2 同形异义词

日语在其漫长的演变过程中,许多的汉语词在词义上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例如:日语中的「顔色、丈夫、手紙」分别对应着中文的“脸色、结实、信”,虽然在学习这类同形异义词时,学生容易产生母语负迁移的现象,直接套用汉语猜测日语的词义,在翻译时闹笑话。但也正因为这种日汉迥异的现象,反而容易引起学习者的兴趣和注意,只要教师在教学中意识到可能存在的母语负迁移,提醒学生避免望文生义,问题尚且不大。

3.3 同形类义词

母语迁移的消极作用在同形类义词上表现的最为明显,给学习者造成了极大的困难,即便是日语水平较高的学习者也很难完全避免同形类义词误用。根据学者们的统计,这些误用通常包括:(1)词义含义大小不同造成的误用,如:中文中的“保险”的词义范围要大于日文中的「保険」,中文可以说“有这个成绩,考大学保险了。”日文则不可以直接翻译成「この成績で、大学が保険だ。」(2)由搭配不同造成的误用,如:中文中的“柔软”搭配的多是具体的事物,可以构成“柔软的床垫、柔软的皮毛、柔软的手感”,日文中的「柔軟」则多和抽象事物搭配,构成「柔軟な対応、柔軟な態度、柔軟な精神」等表达。(3)词性不同造成的误用,如:“紧张”一词在中文中是形容词和副词属性,我们可以说“我有点紧张”,在日文中「緊張」是作为动词使用的,不能直接借用母语翻译成「ちょっと緊張だ。」,正确的翻译是「ちょっと緊張している。」(4)语体不同造成的误用,如:中文中的“现在”是个口语词汇,人们经常说“现在几点了?”但在日文中「現在」是个书面词汇,语体正式而庄重,上面的句子不能翻译成「現在、何時ですか。」(5)褒贬不同造成的误用,如:中文中的“深刻”是一个褒义词,我们可以说“这部电影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日文中「深刻」一词则是贬义词,是指情况严重,所以不能将上述句子直接翻译成「この映画に深刻な印象が残った。」(6)语感强弱不同造成的误用,如:中文中的“质问”语气强烈,含有责问、指责的意思,在日文中「質問」的语气要弱得多,仅表示询问、提问的意思。不了解这一点的学生会把「先生の質問に答えた」误解成“回答老师的责问”。

总体而言,母语迁移在中国学生学习日汉同形词的过程中普遍存在,只是表现形式有所不同。对于同形同义词的习得,母语迁移往往变现为正迁移,当欧美学生还在学习汉字写法的时候,中国学生完全可以利用母语正迁移在短时间内掌握较多的同形同义词。同时,对于同形异义词的习得,母语迁移虽然表现为消极作用,但只要教师提醒学生注意到这种负迁移的存在,学生还是比较容易理解并记忆的。真正的重点在于同形类义词的习得,在这里母语负迁移现象不仅容易被教师和学生忽视,而且难以全面把握,容易出现中式日语。

4 母语迁移对日汉同形词的教学启示

认知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即使是外语水平较高的学习者,从外语中获得信息的难度也要大于从母语中获得信息。[6]外语教师要充分重视并借用母语迁移来进行教学,特别是对于日汉同形词的教学,如果能够有效地发挥母语迁移的作用,就可以节省很多宝贵的教学时间,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4.1 恰当地使用母语,促进正迁移

有些外语教师认为外语教学要摒弃母语,采取沉浸式教学方法,全力营造一种纯外语环境,以便促进学生对于外语的理解和掌握。根据笔者的教学经验,外语教学中,特别是在初级阶段,语言输入必须成为学生可理解的输入,才能够为学生真正地吸收。要达到这一点,教师就应该根据学生学习能力和教学内容的特点,恰当地利用母语的正迁移作用来帮助学生理解所输入的信息。

对于同形同义词,我们就可以充分发挥母语正迁移的作用,采取直接法进行教学。首先鼓励学生对词义进行猜测,并给与及时的肯定,其次,应该明确指出该词属于日汉同形同义词,在中文中存在着与它完全对应的词汇,并分别举例帮助学生形成同形同义词的概念。这样可以使学生在学习日汉同形同义词时不犯或少犯错误,加快学习进程。

4.2 重视对比分析,减少负迁移

要减少母语负迁移现象,在外语教学的初级阶段,就要明确日汉同形词“同中有异”的特点,采用对比分析的方法,明确指出该词汇在中日文中各自的意思、用法及语感上的异同。初级阶段,教师可以采取语境教学法,创设出具体的语言环境,针对日汉差异部分重点解析,避免学生忽视掉。当学生具备了一定的日语基础后,可以采用任务教学法,由教师提供语料库,组织学生针对同形类义词进行分析,归纳总结这些词汇在中日文中的异同点。

4.3 拓宽教材范围,教授学生正确的词汇学习方法

大部分教科书上的单词表只是简单地写上中文释义,学生也常死记硬背这些词义,这种学习方法会使得母语迁移的消极作用更加严重。因此,在日语学习的初级阶段,教师就应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查字典的习惯,鼓励学生多使用汉日双解词典和日日词典,尽可能通过日文释义来理解日语词汇的本义和引申义。教师自身也应该努力搜集地道的日语语料,对日汉同形词做比较研究,建立日汉同形词的语料库,再根据学生的日语水平和理解能力,把握讲解的深入程度。

5 结束语

二语习得过程中的母语迁移是个复杂的现象,从日语教学的角度看,日汉同形词是非常容易产生母语迁移的学习重点之一。我们应当在教学过程中充分重视对母语迁移的研究,合理地利用母语迁移的积极作用,提高学生的词汇学习效率,同时,努力减少其消極作用,避免中式日文的出现,从而促进日语词汇教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芳艳.二语习得中母语迁移对日语词汇学习的影响[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15(2):67-69;74.

[2] 张灿灿.二语习得中的母语迁移现象[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122-125.

[3] 何丽冰.母语迁移的研究方法探究[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6(7):142-144.

[4] 王传鹏.初中生英语写作中母语迁移现象调查及教学策略探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9:33-34.

[5][6] 吕红梅,姚梅林.第二语言学习中的母语迁移及其教学意义[J].阴山学刊,2004(1):46-49.

猜你喜欢

负迁移
从塞音格局分析俄汉语词汇“大妈”的差异
英语教学中的母语文化负迁移
汉语负迁移对英语写作的影响及启示
中文母语对日语语序及动词学习的正负迁移
法语第二外语教学中英语的迁移作用分析
试析韩语汉字词对以汉语为母语的学习者学习韩语过程中的语言迁移现象
翻译活动中母语的重要性
英语在法语学习中的负迁移影响
包头方言对英语语音学习的负迁移影响及解决策略
情景整合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