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引领学生走近苏轼

2017-09-06李松

教育家 2017年28期
关键词:三苏东坡诗文

文 | 李松

引领学生走近苏轼

文 | 李松

苏祠中学,紧邻三苏祠,因此而得名。有这样独特的地理位置,也为学校开展“东坡诗文专题教学”提供了特有的优势。从苏祠中学命名的那一天起,学校就注定与苏轼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也是苏祠中学能成为名校的底气所在。新课程改革后,苏祠中学结合新课程的特点,开始了“苏轼诗文专题教学”的探索……

走进苏轼老宅,让学生最直观地去感悟苏轼

三苏祠是苏轼的老宅,因三苏父子而享誉中外。祠内有苏宅老井、苏轼手植荔枝、三苏塑像、碑林,还有对三苏父子功业最精当概括的楹联,这些景点能让学生最直观地感悟苏轼。这也是苏祠中学所独有的资源。每个年级的新生入学,学校都会组织学生游三苏祠,让学生观景、赏联、听故事,寓教于活动之中,使学生在活动中了解苏轼、学习语文,这也是“苏轼诗文专题教学”的一种重要形式。

自主开发课程,让学生认识一个立体的苏轼

三苏文化是一个丰富的资源,苏轼的一生本身也是编写校本教材丰富的资源。苏祠中学在眉山市教科所编写的地方教材《三苏诗文选》的基础上,组织编写了《苏祠邻里》校本教材。在这本校本教材中,我们将东坡的诗文、东坡的字、东坡的画都介绍给了学生,希望通过这本教材,让学生能随口说出胸有成竹、水落石出、河东狮吼、雪泥鸿爪这些和东坡相关的成语,能时时吟诵“一蓑烟雨任平生”这样豪迈的诗句,能在唠家常时能说起东坡肉、东坡饼、东坡羹、东坡酒……让学生认识一个立体的苏轼,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苏轼就生活在我们身边。

让苏轼诗文走进课堂,感悟苏轼的真情与旷达

苏轼的诗文是重要的课程资源,中小学教材中都有不少的苏轼诗文入选。开展“苏轼诗文专题教学”,赏读东坡诗文,让学生从诗文中感悟东坡一生,感悟东坡情怀,是引导学生走进苏轼的精神世界最佳的途径。在专题教学中,我们每周用一节活动课的时间开展“苏轼诗文专题教学”;在内容上安排了苏轼的诗文课堂教学、苏轼传记及相关作品的课外阅读、苏轼研究专家的专题讲座三个教学内容。其中以苏轼诗文的课堂教学为主体,让苏轼诗文真正走进课堂,在这部分教学中,按照苏轼诗文的内容分为“蟆颐秀色”“写景通灵”“手足情深”“两情相悦”“黄州岁月”“不系之舟”“心忧社稷”等七个主题,每一个主题选取苏轼的诗文5篇(首),这些诗文贯穿了苏轼的一生,从这些诗文中就可以了解苏轼的一生。在诗文教学的同时,我们还推荐学生课外阅读与苏轼相关的传记作品,以加深学生对苏轼的认识,我们先后推荐学生阅读了林语堂的 《苏东坡传》、余秋雨的《黄冈突围》,以及四川本土作家刘小川的《苏轼,叙事一种》和《品中国文人》等,在这一环节中,主要采取了读写结合、开展读书会的方式,使学生通过写读书笔记、读书会讨论的方法交流读书的感受。在每个学年的期末,学校还会邀请苏轼研究的专家进行专题讲座、与学生对话等多种形式的活动,作为一个学年的总结。

作为东坡故里,开展“苏轼诗文专题教学”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我们正是抓住这一优势,让苏轼走进校园,让苏轼诗文走进课堂,让学生走近苏轼。用苏轼的诗文去感染学生,用苏轼的人格魅力去征服学生,让苏轼与学生的成长一路同行。

(作者单位:四川省眉山市教育科学研究所)

责任编辑:李铮

猜你喜欢

三苏东坡诗文
关于“三苏”家风家训的几点探究
“三苏”文化融入高校质量文化的思考——以四川工商学院为例
诗文里的元旦韵味
“三苏”基因根植工商 传统文化润泽校园——四川工商学院打造“五位一体”“三苏”特色校园文化
东坡诗元代接受论
极相思·检翻旧日诗文
宜兴:东坡书院忆东坡
东坡画扇
Abstracts of Papers in This Issu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