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王晋川:爱先生入骨入心,为先生用力用情

2017-09-06周彩丽

教育家 2017年28期
关键词:三苏眉山市眉山

文 | 周彩丽

王晋川:爱先生入骨入心,为先生用力用情

文 | 周彩丽

王晋川眉山市文联副主席、作协副主席,中国苏轼研究学会理事。先后在全国和省市报刊发表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等文艺作品1000余篇(件),主编民间故事集《苏东坡的故事》《苏东坡故事精选》;创作大型音乐舞剧《千古东坡》等。为“5·12”大地震创作的感恩歌曲《因为有你》成为2011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表演曲目。曾连续六届获四川省“五个一工程奖”,三次获巴蜀文艺奖,获第二届全国音乐舞蹈比赛银奖、文化部“群星奖”等。

王晋川是位“全才”。他是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戏剧文学家协会会员,中国民间艺术家协会会员,四川省作协会员,眉山市文联副主席,在小说、诗歌、歌词、戏剧等众多领域佳作迭出,获奖无数。

王晋川还有一个身份——中国苏轼研究学会会员,为东坡写诗写歌写剧本,致力于苏学研究,他用自己的“才”不遗余力地传播东坡文化。他说“我爱先生入骨入心”。

塑东坡:南州胜迹古祠堂

“北宋高文名父子,南州胜迹古祠堂”。眉山西城区的三苏祠,唐宋八大家中有三位从这里走出。

红墙绿水,古木翠竹,亭台楼榭,曲径长廊……这三分水二分竹的园林祠堂庄重典雅,古朴深幽。苏母教子、兄妹猜谜、父子读书……行于三苏祠,仿佛步入北宋眉州纱縠行的苏宅故居,掌故一一被以故事化、情景化的方法呈现。

三苏祠内的展陈凝聚了王晋川的心血,他曾三为三苏祠做展陈。

三苏祠明末毁于兵火,清康熙四年在原址模拟重建,经历代增修扩建。2013年“4·20”芦山地震发生后,三苏祠受损严重,被列入国家文物局灾后恢复重建首批重点项目和眉山市“文化立市”战略重点工程,王晋川成为三苏祠、三苏纪念馆展陈改造提升工程文化顾问。对这项工作王晋川严谨细心,就连飨殿内供奉的三苏父子塑像衣服的颜色纹路,他都做了考察细究……

为何如此用心?“眉山出三苏,草木为之枯”,王晋川说,眉山人都对三苏有特殊的感情,父母虽是从山西南下眉山,但也热爱三苏,从小带他去三苏祠玩,告诉他三苏是怎样的人,讲他们的作品,这是他受到的最早的文学、人学的启蒙,三苏文化就此扎根。

大学毕业回眉山,王晋川带回一篇文章《关于眉山县弘扬东坡文化的思考》,于是留在眉山做文化工作。苏东坡诞辰950周年,王晋川主持在眉山开展了34项纪念活动。乐山市的领导参加了活动,很是欣赏王晋川,派了几个人来请他去乐山工作。那时的眉山还属乐山市下的一个县,王晋川回答想留在眉山,还有后半句没说的,留在眉山为三苏做点事。后来王晋川任眉山市文体局副局长兼文化馆馆长,分管三苏祠和全市文化工作。

三苏纪念馆门面之作——三苏父子集体雕塑《风雨共名山》也有王晋川的付出。

雕塑的主题根据概括评价三苏父子一生的对联来定“:三杰一门,前无古,后无今,器识文章浩若江河行大地。千磨百炼,扬不清,沉不浊,父子兄弟依然风雨共名山”。王晋川飞到沈阳,找中国雕塑学会副会长、鲁迅美术学院雕塑系主任霍波洋教授创作,历经七次修改,才最终确定以《江山万里图》中岷江段为背景,三人似置于船上,苏洵左手抚案,右手指向远方,苏轼苏辙立于身后,目光深邃。王晋川说:“ 最后的作品很好呈现了‘浩若江河行大地’的意境。雕像与对联契合,对联与他们的人格契合。”

作为政协委员,王晋川积极为建设中国诗书城献计献策。他提议以东坡文化和中国诗书传统为内核,以生态园林为特色,以三苏文化为城市品牌,打造“一山一水诗书城”,大胆提出完善恢复远景楼、苏坟山、经书楼等八大古迹和新建中国诗书城公园、东坡外滩等七大景观。这些建议被一一采纳,先后付诸实施。

歌东坡:大江东去留美名

我爱你 东坡故乡

绿水青山 人杰地灵

一门父子锦绣文章

郁然千载诗书城

三苏古祠美名扬

东坡诗词像璀璨的明珠

为故乡增添了无限荣光

诗意的歌词,优美的旋律,浑厚的声音,王晋川唱起了《我爱你,东坡故乡》。这首获四川省“五个一”工程奖的歌曲,词作者之一正是王晋川。

王晋川擅长歌曲创作,他为“5·12”大地震创作的感恩歌曲《因为有你》在2011年春晚舞台上表演,唱响神州大地。其作品曾获第二届全国音乐舞蹈比赛银奖、文化部“群星奖”、全国第三届表演唱创作金奖等奖项,连续6次获四川省“五个一”工程奖。王晋川也把这一份才艺用在了传承东坡文化上。

2009年,由中国苏轼研究学会、眉山三苏祠博物馆、华夏苏东坡文化传播中心联合主办的首届“东坡学校与东坡文化传播交流活动”在眉山市举行,华夏苏东坡文化传播中心董事长尧军邀请王晋川为这一全国东坡学校的联谊会写会歌。

“孩子们学东坡需要学什么?适合学什么?”王晋川暗自思忖,写得太深奥孩子不理解,因此歌词既要符合小孩子的心理、认知,又要能咂出味来。这个要求并不简单,他把自己想象成苏东坡的小书童,替他研磨,为他理书,看他夜读,跟他行游……到凌晨两点多,一下灵感来了,写下《我爱苏东坡》:

“我要唱支歌, 唱给苏东坡,从小立大志,瑞莲吐新荷,最爱松竹梅,胸襟比海阔……”

王晋川希望学生们能通过简单的歌词去体悟东坡的精神。歌曲出来后,眉山东坡小学校长觉得甚好,将之作为学校校歌。现在这首歌曲已经成为全国100多所东坡中小学的共同校歌。后来王晋川又为眉山东坡中学、苏辙小学、三苏路小学创作校歌,他希望通过歌曲把三苏精神“润物细无声”地扎根于眉山的下一代人思想里。

《我爱苏东坡》《东坡湖畔走一走》《东坡情 中国梦》《东坡泡菜》……王晋川笔耕不辍,一首首东坡歌曲在他笔下诞生。

王晋川还主创了我国首部表现苏东坡生平的音乐舞剧《千古东坡》。这部音乐舞剧在音乐上有合唱、齐唱、独唱,融入了汉族音乐、黎族音乐、地方民谣等元素;舞蹈上有独舞、双人舞、群舞,实现了古典韵味与现代感完美契合。2007年,为纪念苏东坡诞辰970周年,眉山市举办“东坡国际文化节”,大型音乐舞剧《千古东坡》在开幕式上隆重上演,500余人担当演员,用史诗般的场景展现一代大文豪苏东坡的一生。

王晋川现在正忙于撰写大型电视连续剧《眉山苏轼》的剧本。自20世纪80年代,王晋川走村串户搜集苏东坡民间传说两千多则,出版发行了《苏东坡故事精选》一书,到今天,歌吟东坡先生的岁月,倏忽已过几十年,唯余歌声悠悠:“中国有座诗书城,大江东去留美名……”

品东坡:人间有味是清欢

肥而不腻、粑而不烂的东坡肘子,口感脆生、色泽鲜亮的东坡泡菜,咸鲜辣香的东坡香肠,鲜美可口的东坡鱼……自眉山走出的东坡,曾典领八州,谪贬三地,所到之处,深入民间,不仅遍尝美食,还常常亲自动手烹饪。王晋川说:“苏东坡制作的菜肴,食材易得,烹治不凡,粗中见细,化俗为雅,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东坡味道”,成为八大菜系之外,唯一以人名命名的菜系—东坡菜系。”

王晋川自称“好吃嘴”,吃尽以东坡命名的美食,还“吃”出了美食文化工程“东坡家宴”,“吃”出了以诗歌介绍100道美味的《东坡味道》。

2016年,眉山市政府推出美食文化工程“东坡家宴”,王晋川与《舌尖上的中国》的四川美食顾问胡晓远、川菜烹饪大师陈廷龙一起,在眉山东湖饭店开展“东坡家宴”的研究。一行人在浩如烟海的历史古籍中钩沉,在滔滔岷江边觅材,在普通百姓家寻味,在烟熏火燎的厨中试菜。历时数月,家宴出炉——苏母豆芽、东湖仔鹅、千里共婵娟、眉州独秀、云游天下、东坡荷叶肉、一门三杰……每个菜名都与苏东坡的诗词经历相牵连,每个菜品都有深层寓意。除了苏东坡留下来的美食,还通过挖掘东坡文化制作相关美食,呈上的是美食盛宴,更是文化盛宴。

那段研究过程,让王晋川了解了很多东坡美食的“秘密”。受家乡菜肴的影响,苏东坡喜欢“甘、芳、滑、辣”的口感;食材多是肉、鱼、蔬菜,相对便宜且易得到,常见于百姓餐桌,因而经东坡烹治后易于流播四方;注重刀工和火候,要求“鼓刀”如解牛的“庖丁”,“火增壮而力均”;对厨具、水、柴都有要求,“水欲新而釜欲洁”,“水恶陈而薪恶劳”。因而做出的菜既为百姓津津乐道,又能登上大雅之堂。

王晋川更感慨美食背后的故事。官贬黄州,“空疱煮寒菜,破灶烧湿苇”,却说“也拟哭穷途,死灰吹不起”;谪居惠州,只能买羊骨头吃的苏东坡发明了烤羊脊,还戏称“用此法则众狗不悦矣”;流放儋州,过着“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冬无碳,夏无寒泉”的穷困日子,儿子用山芋做羹,他大快朵颐,吟出“莫将南海金齑脍,轻比东坡玉糁羹”……怎样的人才能对苦难如此云淡风轻,天下粗茶淡饭皆是人间美味,将贫困的生活过得生趣盎然。

王晋川情动于衷,他突然想写诗,为东坡,为美食。他决意每天写一首,写一百天,每天早晨5点就起床开写,最后汇成《东坡味道》出版。

中国苏轼研究学会秘书长方永江曾评价:“品《东坡味道》就是品文化。”

王晋川极力在“东坡美食诗”中融汇东坡意趣、东坡精神。写东坡鱼,“东坡先生唱罢大江东去/便将那条巨口细鳞的鲈鱼/捉进《后赤壁赋》的夜色中/舀一瓢江上清风/煮出山高月小的意境”;写东坡甜藕,“过酒家/食甜藕/一溪风月/醉卧绿杨桥/自在逍遥/ 杜宇一声春晓”;称东坡肉是“用苦难煨制,用沧桑调味”;写东坡酒“笑谈人生如春梦,苦乐全在心里头,一部《东坡酒经》,阅尽人间春秋”。

“苏东坡将生活的苟且过成了远方的诗,正如他自己诗言‘人间有味是清欢’”,王晋川在物质丰足却欲望横流、人们少情趣多抑郁的现代呼唤苏轼:“大千世界,先生莫非也是一条鱼/待游回临皋亭的家门/只见月光如水,疏影横陈”。

猜你喜欢

三苏眉山市眉山
眉山印象
眉山职业技术学院
四川省眉山市彭山区第一中学
眉山市大学生在线知识付费行为分析
苏轼眉山足迹
关于“三苏”家风家训的几点探究
眉山市财政支出与公共服务供给实证研究
“三苏”文化融入高校质量文化的思考——以四川工商学院为例
继往开来新一中 昂首奋进新时代
——四川眉山市彭山区第一中学
“三苏”基因根植工商 传统文化润泽校园——四川工商学院打造“五位一体”“三苏”特色校园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