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枣庄:读东坡,要尊重历史原貌
2017-09-06吴爽高文娟
文 | 吴爽 高文娟
曾枣庄:读东坡,要尊重历史原貌
文 | 吴爽 高文娟
曾枣庄1937年生,四川简阳人。四川大学教授,教育部全国高等院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委员。主要从事“三苏”和宋代文学研究。主编有《全宋文》(曾枣庄、刘琳)、《中华大典·文学典·宋辽金元文学分典》《中国大百科全书·宋辽金文学卷》(第二版)。著有《苏洵评传》《苏轼评传》《苏辙评传》《三苏传》等四十余部专著。
在中小学教材中,苏轼的作品频现,包括《饮湖上初晴后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念奴娇·赤壁怀古》《记承天寺夜游》《江城子·密州出猎》《题西林壁》 等在内的佳作,被师生广为传诵。由此更延伸出一种“东坡文化”现象,当下我们该如何“读”东坡?东坡给我们哪些启迪?记者特此采访了四川大学“三苏”文化研究者曾枣庄。
“苏轼在多个领域都是开派的代表人物”
记者:您如何评价苏轼在文学、艺术上的造诣?
曾枣庄:苏轼具有多方面的文学艺术才能,在诗、词、散文、书法、绘画等各个领域都富有创造性,都是开派的代表人物,从这个角度讲,东坡应该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
记者:苏东坡对他所到过的城市,对那里的文化,或多或少都产生了深远而积极的影响。在您看来,突出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曾枣庄:东坡一生八典名郡,多次贬官,几乎走遍了大半个中国。 他所到之地,有两种情况:一是文化本身比较发达的地方,如杭州、徐州,因他的到来,更是聚集了一大批文人学士,促进了当地文化的繁荣;另一种情况相反,比如海南儋州,当时堪称蛮荒之地,当然就谈不上什么文化了,他的到来,无疑给当地打开了一道文化的窗口。今天全国各地凡是当年东坡所到之地都有不少的东坡遗迹、纪念馆,充分说明东坡文化的影响力穿越近千年,延续至今。
记者:在中国的文学史上,有研究一本书的学派,叫“红学”;还有研究一个人的学派,叫“苏学”。千百年来,为什么有那么多的文人雅士对苏东坡推崇备至,您认为其根本原因何在?
曾枣庄:的确如此。北宋虽没有“苏学”的提法,但已含有这样的意思,秦观《答傅彬老简》引傅语云:“蜀之锦绮,妙绝天下,苏氏蜀人,其于组丽也,独得之于天,故其文章如锦绮焉。”南宋已有“苏学”的正式提法,朱熹《答汪尚书》有“苏学邪正之辨”“语及苏学”语,其《与芮国器》也有“苏氏之学以雄深敏妙之文煽其倾危变幻之习”语,可见至迟在朱熹时代,“苏学”的提法已为世公认。
需要指出的是,古人“苏学”的提法,不单指东坡,而是共指“三苏”;也不是单指其文学艺术成就,而主要是指“三苏”的哲学、经学成就。因为在古人眼中,文学艺术是文人很个人化的东西,哲学、经学才是大宗、正宗。与之相反,今人对“苏学”的推崇,主要偏重其文学艺术成就,这是时代发展的正常和必然现象。古人与今人推崇“苏学”的角度虽然很不同,但都把握住了“苏学”的精华。“三苏”的哲学、经学思想实际上是其治国理政思想的理论基础,而古代的士人往往是以治国理政为最大理想的。今人更推崇“三苏”的文学艺术成就和其高洁的人品文品,这也正是我们这个时代不可或缺的。
东坡文化有三个鲜明的精神特质
记者:东坡文化有哪些特质?“弘扬东坡文化”,具体在弘扬什么?
曾枣庄:从广义上讲,凡与人相关的事物都可称为文化。因此所谓“东坡文化”,就不仅仅是指东坡的诗文辞赋、书法绘画,而是指东坡留给后世的一切,以及这些文化遗产对后世的深远广泛的影响。东坡文化博大精深,但鲜明地体现出几个精神特质:一是正义性,类似于我们今天所说的“正能量”,表现为东坡无论是面对国家大事大政,还是朋友家人的“小事”,都能以公正利他为原则,为国家民族忧虑,为国家民族思索,为朋友家人分忧,体现出博大的情怀和深切的人文关怀,这恐怕是东坡文化或东坡精神中最为宝贵的部分。二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全面继承和弘扬。东坡不仅仅在中国古代文人传统的诗文辞赋、书法绘画领域均取得了堪称一代典范的成就,他在政治、哲学、历史、水利、养生等方面也很有建树,只不过他的这些成就很大程度上为其文学艺术光芒所掩盖。三是创新精神,特别体现在他的文学艺术创作上。以文而论,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以诗而论,他与黄庭坚并称“苏黄”;以词而论,他开创了豪放词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以赋而论,他是宋代文赋的集大成者;以书法而论,他居宋代四大书法家之首(苏黄米蔡);以画而论,他与文同共同开创了湖州画派。他是千古少有的全才。
记者:东坡文化在当代有哪些时代意义?
曾枣庄:当今的时代与东坡的时代是不可同日而语的,没有多少可比性。新文化运动提倡白化文至今,使得我们在语言文字上与古代文化有巨大隔阂。但这并不是说东坡文化在当代就没有什么意义了,相反,继承弘扬东坡文化在当代很有意义,也很有必要。古今中外不同时代千差万别,但都要面对一个如何做人、怎样做人的问题。东坡人品的高洁,胸怀的博大,不以个人小利为怀的精神,非常值得当今社会芸芸众生景仰和学习。其次,则是东坡一生对真善美的不懈追求。可以说,没有一生对真的不懈追求,东坡就不可能触及古代文化的众多领域并均有建树;没有一生对美的不懈追求,东坡就不可能在文化艺术领域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没有一生对善的不懈追求,东坡一生也不可能如此坎坷。而我们这个时代的一大问题,就是有些人的价值观迷失了,除了谋利,什么都不谋,更不用说什么真善美了。我认为,东坡在当代的时代意义首先在这两点上。
弘扬东坡文化,要落实到做人做事上
记者:您如何看待东坡文化进课堂、进校园?您有哪些建议?东坡文化如何更好地和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结合?
曾枣庄:华夏东坡文化传播中心在全国范围内推动资助东坡学校建设的事情我早就知道,这是一件很好的事。我的建议有三点:一是不能以我们这个时代的价值观来不切实际地拔高东坡,这就不是弘扬东坡文化了,一定要吸取这几十年我们在古为今用方面的教训。二是要针对学生还处于成长和人格塑造阶段的特点,多挖掘东坡的人格内涵,多展示东坡做人做事的风范,这应当是东坡文化进课堂、进校园的重中之重。三是要结合中小学生的特点,以形象生动、通俗易懂的方式,而不是以说教的、过于专业的方式在中小学传播东坡文化。
记者:透过东坡文化现象,能带给我们哪些启迪和思考?
曾枣庄:的确如此,这十多年,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东坡文化热的现象。不仅出版了大量研究东坡的学术著作,也出版了大量的有关东坡的通俗读物,还有很多电视剧、纪录片等,堪称东坡文化热。这说明我们这个时代是需要东坡的。但一件事、一个人,往往在大热的背景下会发生一些扭曲,出现一些不应有的变化,需要我们警惕:一是要尊重历史的本来面貌,尊重东坡的本来面貌,切忌以今天的标准和需求来拔高东坡;二是不能以东坡来附庸风雅,弘扬东坡文化不能仅仅停留在文化层面,而是要落实到自身的做人做事上来。
记者:苏东坡的一生颠沛流离,历经坎坷。反观当下的学生,物质条件充裕,鲜有大起大伏的跌宕成长历程。其中有何借鉴意义呢?
曾枣庄:时代不同了,优裕的物质条件有时未必是好事。优裕的物质条件往往会使人沉迷其中,忘记责任,不思进取,对于心智尚未成熟的学生更是如此。另一方面,就是社会的价值取向和导向问题。当今,无论媒体的角度还是家庭教育方面,在价值导向上都存在很大问题,即过于强调物质利益、看重个人得失。说实话,这与东坡精神的实质相去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