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忠全:专注一辈子做好一件事
2017-09-06邢晓凤
文 | 邢晓凤
张忠全:专注一辈子做好一件事
文 | 邢晓凤
张忠全苏学研究专家,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曾任眉山市政协副主席、民进四川省委直属眉山总支主任,退休后受聘担任了四川城市职业学院东坡书院名誉院长。出版有《苏东坡寓言选译》《苏祠古今》《三苏咏故乡》《少年苏东坡》《何人可配眉山》《三苏祠志》,发表《苏轼的经济思想初探》《苏符行状碑及墓砖铭文释考》等论文近百篇,参与编撰《眉山县志》《三苏祠编》和《文化体育编》,并编辑整理《三苏生平》《三苏祠楹联选注》《三苏祠诗文集》等书籍。
四川眉山钟灵毓秀,人杰地灵,南宋大诗人陆游赞叹:“孕奇蓄秀当此地,郁然千载诗书城。”就在这座充满书香气息的“诗书城”里,有一位博学多识,低调务实,坦荡耿直的苏学专家张忠全,他倾尽了毕生的心血研究“三苏”文化,造诣很深,同时,作为一名学者型官员,他为传承三苏文化不遗余力,为保护文物仗义执言,为城市文化建设建言献策,努力奔走。他说: “建设美好眉山,文化是主要基石,研究是为了更好地传承。作为一个眉山人,为家乡有这样的文化名人而骄傲,更应该珍惜发扬。将三苏文化传承下去,是我们的责任,也是我们的荣耀。”
渊源:治学从来不“寂寞”
沈从文先生有一句名言:“文学之于我,不仅是兴趣,而且是信仰。”对于苏学研究专家张忠全来说,研究苏学也是一种信仰。他说:“知识无涯,越研究越觉得自己懂得的知识不足,越需要用一生去投入。一个人要对自己研究的领域充满敬畏感,把所从事的工作做到完美、做到极致,是一种幸运,更是一种幸福。”
作为土生土长的眉山人,张忠全从学生时代就接触了三苏文化,他青少年时期就读眉山中学,经常去三苏祠,当时的三苏祠只有三个塑像。作为高中六六级的老三届毕业生,张忠全1968年在眉山当民办老师,1971年到眉山教研室工作,经常在当时被叫作文管所的三苏祠开会。恢复高考后,张忠全考入四川大学中文系。1980年,四川大学中文系、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和眉山三苏祠联合成立了“苏轼研究学会”。张忠全有幸成为首批63名会员之一。
大学毕业后,张忠全回到眉山县政府办公室工作,一年后调到三苏祠博物馆,主要从事三苏文化的研究工作。博物馆幽静的环境,为张忠全提供了治学的条件,他孜孜不倦地投入研究中,犹如一个发现了宝藏的掘金人,沉浸其中乐此不疲。
在研究中,张忠全对苏东坡的“八面受敌”读书法感慨颇深,他说,这是苏轼留给我们读书治学的最好方法,值得每个读书人借鉴。“八面”是指读书的各个方面,苏东坡说:一本书的内容像大海一样浩瀚,读书时,不可能一下子把各个方面的内容都理解吸收了,要逐次去读,分别加以理解。每一本好书都要好好地反复读,“不厌百回读”和“熟读熟思”;要定向专一,不能泛泛读,将书的内容列出专题,一次一题读、逐题专读,勤勤恳恳、心无旁骛;长期坚持,所学知识定能应对如流。这种读书方法看似“愚钝”,实际上是最聪明的读书方法。
张忠全表示,不仅是“八面受敌”读书法,苏轼的抄书法、对治学的那种认真精神也很值得我们学习。司农朱载是苏轼贬谪黄州后结识的一个文友。一次朱载来拜访苏轼,等了好久,苏轼才从室内出来连连作揖道歉,告之正在抄写《汉书》。朱载很是奇怪“:以先生之才,开卷一览,自可终生不忘,何用手抄呢?”苏东坡回答“:不然,我抄《汉书》已有三遍了,边抄边背。最初是每段专抄三个字做题目,第二遍是每段抄两字为题,现在只用一字。”朱载翻开苏东坡所抄的《汉书》,挑一字,苏东坡应声背几百字,无一字差失,几次改挑,莫不如此。朱惊讶不已:“ 先生,真谪仙才也。”以后朱载把这个话告诉儿子说“:苏东坡尚且如此勤奋,中等智力的人能不勤奋读书吗?”
正是在这种方法的指导下,张忠全阅读了大量的苏学著作,他文思泉涌,学术成果不断涌现,发表《苏轼的题画诗》《苏轼的经济思想初探》《三苏文化的形成与发展》等近百篇论文。出版了《苏东坡寓言选译》《苏祠古今》《三苏咏故乡》《少年苏东坡》《何人可配眉山》《三苏祠志》六部专著;参与合作出版了《苏沈内翰良方校释》《人文第一州——眉山》《三苏文化与眉山现代化》《眉山街名溯源》等十余部著作,其中《三苏文化与眉山现代化》曾获四川省社科成果奖三等奖,对传播三苏文化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1990年年底,张忠全去眉山县政协当副主席,分管文史委员会,做一些文史工作。2000年,眉山撤区设市,张忠全到市政协当副主席,为传承三苏文化而努力。
情怀:因为热爱,所以执着
张忠全表示,“三苏文化”就是以苏东坡为代表的、三苏父子的哲学理念、政治实践、文学创作及对后世的影响等形成的一门学问,是独特的名人文化体系。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是中国传统文化这棵大树上开出的一朵奇葩。三苏是眉山地域文化的核心文化,植根于四川眉山,影响到全国甚至全世界。
众所周知,苏东坡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一位“百科全书式”的人物,其散文为北宋古文运动的最高成就,开创了中国豪放词风,创造了新一代文赋,开创了明清小品文的先河,书法居宋代四大书法家之首,他在水利、医学、音乐、养生等领域也涉猎很广。这样全面发展的人才,对我们如今的教育很有借鉴意义,什么是素质教育?教育本身就包括了素质,所有的教育都是为了提高人的素质。包括学识在内的琴棋书画全面发展。苏东坡从小立志,学识广博,值得我们每一个人思考与学习。
张忠全表示,东坡文化的时代价值,一是“奋厉有当世志”,苏东坡从小奋发图强;二是实事求是,追求创新追求真理;三是独立不惧的处事原则;四是坚守节操、潇洒自适的生活态度。
苏东坡奋厉有当世志,从小就有远大抱负,十岁时母亲教苏东坡读后汉书《范滂传》,便立志学做范滂那样的人。他仁爱善良,不残鸟雀,不伐宿藏。苏家院子里的鸟巢把树枝都压弯了,四五百只珍贵的桐花凤在院子里飞翔。苏东坡对鸟雀非常爱护,对人更是仁爱,他曾言“:吾见天下无一不是好人!”甚至于连对待数次迫害自己的章惇,都能一笑泯然,足见苏东坡的心胸宽广。他不伐宿藏,非吾所有,一毫莫取,苏东坡一生为官数地,但一直过着清贫廉洁的日子,带领当地百姓脱贫致富。
弘扬:在行走中读懂东坡
2007年眉山市政协组织了“东坡足迹万里行”活动,对东坡足迹、文化经济进行考察。启动对东坡文化的宣传、造势和研究工作。政协主席苏灿担任代表团团长,张忠全任副团长,同时,团队中还有电视台的摄影编导及节目主持人。
东坡足迹历时48天走完,代表团走访考察了10个省、18个城市。回来后将考察成果进行了转化,编写了《千年英雄苏东坡图传》,该书图文并茂,装帧精美,是一本非常厚重大气的书;编纂了《苏轼为官之道》《苏轼遗迹遗址》《苏轼全集校注》《东坡足迹万里行》;制作了15集的电视纪录片《东坡足迹万里行》;建立了“东坡文化”网站。在“东坡足迹万里行”活动中,迎来了全国很多苏轼“粉丝”的热情参与,大大地提高了三苏文化的知名度。
行走是最好的学习。通过这次行走,张忠全对东坡文化有了更深刻的体悟,只要是苏东坡待过的地方,即便是一千年以后,人们仍然赞不绝口!他的勤政为民,以民为本的思想,让人民铭记于心,永世不忘。他为民而歌,尊民而得民尊,爱民而得民爱,深受老百姓的拥护和爱戴。他务实笃行,以民为本关注民生,一切从老百姓出发,用科学的态度来对待老百姓的事儿。
苏东坡在出任颍州太守时就叫停了有害无益的八丈沟工程。颍州、陈州(今河南淮阳)一带自古多水患。当地官吏把罪魁祸首归结于颍河的经常泛滥,主张从陈州境内开挖一条长三百多里的八丈沟,引水入淮河,遭到苏轼激烈反对。苏轼不辞劳苦奔波于淮河之间,对颍州一带的河道水系进行全面考察,询问官员、专家,走访百姓,查证资料,派人测量:每二十五步立一竿,用水平量出每竿的尺寸。经过仔细调研,苏轼发现淮河泛涨时的水位高于八丈沟上游8尺5寸,如发生洪水,将会从八丈沟逆流而上。开八丈沟既解除不了陈州的水患,还会造成上下游洪水在颍河相遇,使颍州遭受灾害。苏轼力排众议,接连三次向皇帝紧急报告,讲明利害,建议工程叫停。
苏东坡贬居惠州之时,恰逢广州瘟疫流行,遍地尸骸,他的好友王敏仲来信向他讨教解救之法。苏东坡认为,广州患瘟疫主要原因是饮用水不清洁,民众饮用不洁的苦咸水所致。他建议王敏仲在广州开展引水工程,把白云山蒲涧滴水岩的山泉水引入城中,供广州百姓饮用。并推荐了罗浮山道士邓守安负责这项工程,设计出一套精妙的“竹制管道”,引水入城,这便是广州最早的“自来水”工程。苏东坡建议在每一根竹管上钻个小孔,用竹钉封上。竹管如果发生堵塞,就容易查出,便于日常维修。苏东坡还介绍了治疗瘟疫的药方,让王太守在广州百姓中大力推广。此举解决了百姓的饮水问题,瘟疫也没有再发生了。
守护:为传承三苏文化建言献策
三苏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是眉山靓丽的城市名片。如今三苏文化已深深融入到眉山的城市建设和规划中,如诗书城公园、远景楼等,中心城区的大部分街道名称也都来源于三苏诗词。
张忠全说“:三苏文化是眉山文化的精髓,是眉山城市建设的文化载体。作为眉山人,作为诗书城的建设者,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守护、继承和发扬三苏文化。”张忠全身体力行,一直致力于传承三苏文化的建设。他执笔编写了《眉山城街名溯源》,本书获得了优秀图书奖。此书作为市文联一个优秀的成果,获得了市政府社科成果一等奖。
张忠全表示,眉山在清代的时候只有9街18巷,现在是218条街,对这218条街道进行命名的原则是突出三苏文化。街道名字就有三苏父子的名、字、号以及谥号,还有诗词文赋里面的经典词语,街道原本的历史等。三苏祠外面那条街是古色古香、一步一景的古纱縠行,是苏东坡生活的地方,有一种沉静、逍遥、从容的气息,也是古代买卖丝织品和蚕种的地方,最后定名的时候,有领导建议换掉“纱縠行”这个名字,说它不像一条街道名。张忠全坚决反对,他说纱縠行有深厚的人文积淀,将东坡文化内涵浓缩其中,原汁原味的保留才是对三苏文化最好的传承。
张忠全曾经主管全县文物,当时眉山县人民政府有一个文物单位保护范围划定的文件,政府公布了两批文献及文化单位名录。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包括三苏祠在内,有一个保护范围,规定三苏祠以15度向外限制楼层高度。眉山建市时,三苏祠前面有一块儿空地,被卖给一个房地产老板建大楼,张忠全坚决反对,他说:“ 如果按这样的要求,从墙角开始15度限制。这个房子就不能修。至少前面那两栋不能修。往后的再降低楼层高度,只修一层,第三栋就可以正常修。”他就是这样身体力行,为保护三苏文物而不遗余力地努力奔走。
南宋大学者朱熹在《中庸注》中说:“ 君子之心,常存敬畏。”张忠全表示,文脉就是血脉,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血脉,传统文化是流经我们思想之渠的源头活水,沐浴着深厚的文化底蕴砥砺前行,秉持一颗敬畏之心来传承东坡文化,是一种责任,一种担当,一种信仰,更是时代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