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冷成金:将传统文化融入生命情感中

2017-09-06邢晓凤

教育家 2017年28期
关键词:东坡苏轼人格

文 | 邢晓凤

冷成金:将传统文化融入生命情感中

文 | 邢晓凤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冷成金在人大久负盛名,被誉为“人大名嘴”,学生曾这样评价他“:冷教授学识渊博,出口成章,创造了许多经典语录。一开始同学们普遍觉得老师的课钩深极奥,但他幽默风趣,课堂不沉闷,非常有意思,跟着听下去,很多原本不懂的问题便迎刃而解了。”带着一颗敬畏之心,记者来到中国人民大学人文楼采访了冷成金教授。

作为中国古典文学的研究者,传统文化的润泽熏陶,使得冷教授身上的文化气息扑面而来,谈及东坡文化,冷教授高屋建瓴,字字珠玑。跟随着他的思维,记者犹如畅然行走在豪情万丈的文学山峦里,他的话语间带着一蓑烟雨任平生的畅快淋漓,更有着竹杖芒鞋轻胜马的洒脱旷达。作为东坡文化的研究者,满腹经纶的冷教授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解读犹如抽丝剥茧,他从中国先贤们对传统文化的探索开始娓娓道来——

传统文化的探索:吹尽黄沙始到金

东坡文化一枝独秀,离不开传统文化的整体滋养。东坡文化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了解东坡文化,先从传统文化的探索生发开来。我们的国家与民族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变化过程,中国近代以来对社会的改革、文化的认识有一个过程。中国的先贤们最先从洋务运动开始致力改革,想通过直接引入西方的技术来救国,但失败了,于是,他们意识到西方之所以能富强,其实更深层的原因是政治制度,这样便有了戊戌变法,可是事与愿违,戊戌变法如一道闪电,百日而逝。有识之士恍然意识到比政治更深层的可能是文化,于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应运而出,国外的先进文化涌入中国。这里的文化不应该只是西方文化,也不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生搬硬套,而是在继承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的同时,对传统文化进行一次现代性的整编、创造性的转变。这就需要学会筛选,认识到哪些是优秀的传统文化,取其精华,运用到现实当中来。

我们现在对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普及程度及深入程度还远远不够。很多人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只停留在浅显的层面,认为学习传统文化就是学一些唐诗宋词,念几本古典小说,读一些孔孟老庄的著作。一些荧屏炒作和不严谨的书本扰乱了我们的视线,导致了快餐式文化的产生,希望速成。其实这恰恰违背了初衷,传统文化是一个长期的体验过程,很难短期速成。而且,传统文化接受起来未必使人感兴趣。《论语》云:“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习是快乐的吗?未必,只有没有功利性目的的活动才是快乐的!孔子为什么说学习是快乐的呢?这就涉及中华儒学最基本的思想:学习未必是快乐的,但却必须是快乐的。你只有学习,只有积累知识,人类社会才能不断发展。你仅仅意识到学习能够有利于人类总体的存在与发展而去学习还不够,这只是一种“他律”。最为重要的是应该从内心里真正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将“应该学习”这一“理”充分情感化,内化为一种生命情感,这才超越了功利性,而达至审美化的人格境界。这是一个人格艰苦修炼、提升与修养的过程,最后传统文化已经为我所用,甚至化入我的生命情感中。

东坡文化:为生命铺上一层底色

古希腊物理学家阿基米德说“:给我一个支点,我能撬起地球!”传统文化恰恰就是你走向成功的那个支点。它潜移默化地润泽着你的生命,影响着你的人生。科学需要情怀,时代呼唤情怀。而这正是现在教育最亟待解决的问题——治学缺乏情怀精神。比如数学,中国学生的基础知识做得非常扎实。但让人心痛的一个事实是:在顶尖的数学家当中,中国人却寥寥无几,尤其是当今这一代。原因何在?中国人的聪明与努力是人所共知的,根源就在于我们的教育太单一了。无论是人文学科,还是自然学科,情怀非常重要。情怀是一种情感的冲动,冲动力背后是一种想象力。缺乏想象力,犹如折羽的鸟儿,无法飞向高远。一个人可以在基础知识领域里面通过勤学苦练而取得一些成绩,甚至出类拔萃。但是要真正走到金字塔的顶端,却很艰难,原因就在于他们的生命底蕴远远不够。文学、艺术这种纯粹的学科,更需要激情与热情,需要情怀与艺术想象力。而传统文化教育恰恰能起到这样的作用。

自然学科可以继承前辈的成果。比如数学,前辈论证成功的公式,可以直接拿来使用。如果已经论证过,被证明是正确的,每次使用时还需要再论证一遍的话,科学就不会进步。然而人文学科不一样。孔子曰:“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习是不是快乐的?为了验证这个问题你必须循着孔子的足迹一路走去,没有任何捷径可觅,即便如此,你也未必能达到孔子的高度,这就是人文学科的难点。任何外在的力量都帮不了你,先贤们的言论、境界都与你无关,你只能从自己的生命里一点点地感悟,一点点充盈自我,提高境界。而传统文化,就是要在你的生命境界里,铺上一层绚烂的底色,积累最初的精神能量,把生命的基础打得更坚实,更牢固。

传承东坡文化,要将东坡文化融入现代教育中去,把它作为现代教育格局中的一种特色教育,建设自己的校本课程。现代教育和传统教育是相辅相成的。只学传统文化,不学数理化,会脱离现代社会,变成冬烘的脑子,完全是腐儒的做法。即便在古代,状元也是饱学之士,胸怀治世之学。他们并非只会死记心性义理之学不放,他们的试卷中也常常出现治理国家、管理水利、救济灾民等应急预案。现在我们既不能脱离现实体制内的教学,又要对体制有所突破、创新与补充。传统文化教育恰恰能够促进素质教育的发展,一个学生的生命基础扎实了,他才会走得高远。

东坡文化:教育格局中的特色教育

东坡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我们传承东坡文化更重要的是要继承其精神,在现实中学习苏东坡的审美人格,不能为了单纯地追求经济利益而急功近利。苏轼将世俗的感性生命提到了生命本体的高度,赋予了它灵魂,使它发扬起来。宋代是一个崇尚平等与自由的好时代,苏轼一直追求一种精神的自由,这在《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中体现得淋漓尽致: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一蓑烟雨任平生”,表现出苏东坡面对人生风雨,独立自我、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苏东坡是一种政治化的自由人,只按照正确的文化精神去做,不在乎别人的评价,这对当时一些比较僵化的思想、偏激的政治措施和朝廷的奸佞言论,起到了一定的矫正作用。苏轼因反对王安石激进的变法被贬谪,司马光上台后尽废新法,苏轼并不赞同,他觉得青苗法弊端明显,一定要废。但农田水利法利国利民,应当保留。苏轼遭到两头排挤,夹缝里受气,他表示君子不党,我只站在正确的那一面。苏轼一直在追求一种心灵的自由,融合了儒释道三家,冲破了外界的束缚,生命没有外在的目的,生命的意义就在于过程!正如林语堂说的“苏东坡一直卷在政治漩涡之中,但他光风霁月,高高超越于蝇营狗苟的政治勾当之上。他不忮不求,吟诗作赋,批评臧否,纯然表达心所感,至于会招致何等后果,与自己有何利害,则一概置之度外了”。

传承东坡文化“唯民”的精神内核

东坡文化的精髓是唯真、唯善、唯美、唯民,一切从老百姓出发,从老百姓的需要出发。不唯书、不唯上、不唯权、不唯势,他只拥护正确的,一切从实事求是出发,正如他的《红梅》诗中说的“怕愁贪睡独开迟,自恐冰容不入时”。

苏东坡把出世和入世合二为一。“古之君子,不必仕,不必不仕。必仕则忘其身,必不仕则忘其君。”在苏轼看来,这是君子应具有的处世态度与人格风范。人格境界决定了个人什么时候该做官,每个人做官的时机都不尽相同。苏轼不再受到外在事物的束缚,而是以自己的本真心灵作为评判的标准,仕与不仕就成为一种自然而然的选择。苏轼的这种文化人格对后世影响深远,他创造了一种“君子不必仕,不必不仕”的君子人格,这是一种极高明而道中庸的做法,是最高明的人格境界,也是一种审美化的人格境界。

苏东坡的一生,波澜壮阔,跌宕起伏,但他乐观旷达,这是文化学识滋养出来的智慧,把什么都看得通透,已经参透了人生。“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在他的人生字典里,没有敌只有友,他只恨那些可恨之事,具体到人,从来不放置心头。

将东坡文化融入现代生活

学习传统文化不仅仅是学习知识,还要渗透思想,没有知识就不能承载思想。没有思想,知识便失去了灵魂。挖掘和丰富东坡文化资源,有其深刻的意义。传承东坡文化,学校是前沿阵地,要给学生一杯水,老师要有一桶水。这就要求老师要学富五车,多读书,提高自己的水平来教育学生,以此来提高学生的水平,这是任重而道远的漫长过程。传承东坡精神是时代的需求,是提高我们民族素质的一种精神力量。苏轼一生虽然屡遭贬谪,但他“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没有受困于仕途的挫折与现实的窘迫,在他谪居海南儋州时,不遗余力地向当地百姓传播中原文明,极大地丰富和改善了人们的生活。如今海南作为旅游胜地,其深厚的文化底蕴是其他岛屿无法比拟的。

东坡文化的国际视野

文化无国界,在国际视野下布局的“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对文化的影响意义深远,习近平主席提出的“一带一路”是人类文明史上伟大的倡议。这是在国际视野下布局的倡议,但此倡议绝不只是要走出去,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已经将世界连接为一个整体,中国还需要往哪里走呢?“一带一路”,首先要把自己的事情做好!《论语》有云“有朋自远方来”,只有自己的事情做好了,道德水平提高了,朋友才会前来学习。这是一种道德影响的方式。人际、族际、国际关系都应该用道德影响的方式,而不只是经济、政治、军事方式。我自己做好了其他人自然会来学;其他人没来学只能说明我自己做还不够好,需要进一步的提升完善自身。只有这种以道德影响他人和社会的方法才是当今社会最为需要的。

正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想要的东西不能施于人,但自己想要的东西也一定不能强施于人。只有自己想要别人也想要的东西才可以施于人。而施于人的方式不能是军事的、金钱的,只能是道德的!而道德的施于方式是我做好了,你来学,你不来学,说明我没有做好,我只有更加努力地做好自己的事情。那么,我们要如何做好自己的事情呢?就是要从基础做起,弘扬传统文化,而作为传统文化优秀代表的东坡文化的传承与发扬便显得意义深远。

猜你喜欢

东坡苏轼人格
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
从善如流
远去的平凡背影,光辉的伟大人格
苏轼“吞并六菜”
苏轼吟诗赴宴
东坡诗元代接受论
宜兴:东坡书院忆东坡
论君子人格的养成
东坡画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