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职能转变研究在中国:热点、向度与展望*
2017-09-06王亚茹韩瑞波
王亚茹 韩瑞波
(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72)
政府职能转变研究在中国:热点、向度与展望*
王亚茹 韩瑞波
(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72)
当前政府职能转变再度成为公共行政领域的研究热点,相关研究成果丰硕。基于文献计量学及其可视化方法对该领域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和归纳,可准确把握其研究热点与理论向度。当前政府职能转变研究的理论向度可概括为认识论和方法论两个层面。前者涉及政府职能转变的内容与范围、价值与目标、困境与路径、评估与测量等方面;后者涉及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纵向研究与横向研究等内容。现有成果仍存在研究视角、研究方法和理论建构等方面的不足,应从理论体系与研究方法等方面加以改善。
政府职能转变;研究现状;理论向度;知识图谱
作为我国政府改革的着力点,转变政府职能目前再度成为公共行政领域的研究热点。关于转变政府职能理论与实践的研究成果可谓浩如烟海,而文献综述类相对较少,且这些述评多为文本或资料的精拣与择选,由于研究方法的局限及样本文献数量的限制,它们难以对所有重要相关文献的研究主题进行全面地认知和把握。鉴于当前并没有文献直接将国内政府职能转变作为研究对象进行文献计量方法的研究,本文以近二十年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CNKI)收录的2695篇关于政府职能转变研究领域的期刊论文作为样本,并采用文献计量学及其可视化方法,深入分析我国政府职能转变的研究热点,准确把握其理论向度,科学运用知识网络分析工具CiteSpace软件,绘制出1996-2016年我国政府职能转变研究的知识图谱,以便为我国政府职能转变研究的理论探索与实践演进提供有价值的知识工具。
一、 研究工具与样本选择
(一)研究工具。本文运用由美国德雷塞尔大学陈超美博士开发的一款CiteSpace可视化计量软件作为研究工具,通过绘制基于关键词共现分析的时区视图和聚类图谱来展示某一领域在一段时期内发展的前沿热点以及演化历程。科学知识图谱是应用数学及计算机科学技术等方法,以计量学、科学学为基础开展的可视化研究,其基本原理是分析以关键词等单位的同质性、契合性及研究测度。[1]它不仅能够用来挖掘某领域研究的演变、热点,还可以利用其可视化效果对该领域的研究进行全景式再现。[2]
(二)样本选择。本文的样本文献来源于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CNKI),文献检索篇名为:“转变政府职能”或“政府职能转变”,来源跨度为:1996-2016年,检索条件为:精确,共检索到“政府职能转变”或“转变政府职能”相关文献2695篇,操作时间为2017年4月29日。就具体操作而言,在数据库中导出样本文献,将所下载的有效文献数据整理保存为refworks格式的全文本文档,将相关文献数据按照特定格式导入CiteSpaceIII软件,设置阈值取前50,年度切片时间为一年,算法选择为最小生成树算法,运行CiteSpaceIII软件绘制时区视图、共现图谱等,并生成相应的有价值的参考信息。
二、国内政府职能转变的研究热点
关键词作为文献计量分析中的重要指标,既是对文章主旨的高度凝练与概括,又是文献的核心与精髓。借助于关键词词频的变化,我们可以准确地锁定该研究领域的热点主题。关键词共现是指若干关键词同时出现在同一篇文献时的现象,对这种共现情况进行分析便于我们观察和解读研究对象之间的相关性与各研究热点之间的转化关系。在具体的程序操作方面,将Node Type设置为Keywords,运行Citespace软件绘制出国内政府职能转变研究的高频关键词聚类图,亦称高频关键词知识图谱(见图1)。CiteSpace运用节点、连线诸要素组成的图谱来表现文献之间的被引、合作、共现情况。出现频次越多节点就越大;节点圈中颜色表示不同时间段被引或出现频次;节点之间的连线表示的是共现关系;粗细表示共现强度;颜色表示第一次共现时间,从冷色到暖色意味着由早到近;关键节点表示的是该研究领域的热点主题。
结合节点频次情况,列出国内政府职能研究领域影响力较高的十个关键节点,依次是政府职能(586)、政府职能转变(350)、职能转变(283)、机构改革(229)、审批制度(128)、市场经济体制(117)、经济发展(90)、行政管理(87)、体制改革(87)、管理体制改革(83)等等,括号内标出的是节点的频次。根据软件的统计分析结果,导出频次排名前50的高频关键词,这些高频关键词是国内政府职能转变研究领域中使用最多、最广泛的专业术语和代表词汇。“政府职能”是该领域最核心的关键词,它与其他关键词之间的联系最为紧密。除上文中列举的排名前10位的核心关键词外,比较重要的关键词还包括乡镇政府、社会管理等(见表1)。
表1 国内政府职能转变研究的高频关键词
图1关于政府职能转变研究的知识图谱全景式再现了1996-2016这20年间该领域研究的图景全貌。为保证图1的清晰度,笔者对其进行了一定的调整,只标出频次较高的节点,覆盖频次较低的节点。这样可以突出基本节点及其共现网络,便于我们准确地掌握知识图谱所要反映的主要内容。结合高频关键词列表与知识图谱呈现的信息,我们可以将当前该领域的研究归纳为以政府职能转变主题为核心的五大板块:第一板块是关于主体的研究,涉及政府职能转变的主体层次或类别的问题,主要共现热点关键词包括:地方政府、乡镇政府、政府部门、基层政府、行政机构、国有企业、非政府组织、社会组织等。第二板块是关于困境的研究,即政府职能转变亟需解决的问题,主要共现热点关键词包括:机构臃肿、体制障碍、产能过剩、权责脱节等。第三板块是关于主要内容的研究,即政府职能转变的面向维度与涉及范围的问题,主要共现热点关键词包括: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政府经济职能、国有企业改革、政府职能结构、管理体制改革、经济管理职能、国有资产管理、社会管理、机构编制、部门利益、财政体制、优化公共服务、政绩考核等。第四板块是关于路径的研究,侧重于政府职能转变的实现方式问题,主要共现热点关键词有:机构改革、政事分开、政企分开、简政放权、事权划分、国企改革、农村综合改革、农村税费改革、供给侧改革、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优化结构、法治政府建设、部门问责、绩效评估等。第五板块是关于目标的研究,主要涉及政府职能转变的目标定位问题,主要共现热点关键词有:和谐社会、服务型政府、新型城镇化、国家治理现代化、两型社会、效能政府等。基于以上五大板块的归纳可以看出,国内政府职能转变研究的范围是极其广泛的,研究主题的多样性与研究视角的多元性反映出学者们对这一论题的学术热情。同时,丰富的理论成果为政府职能转变的实践不断提供理论支撑与学术给养。
图1 国内政府职能转变研究高频关键词聚类图
三、国内政府职能转变研究的理论向度
在CiteSpace中导入样本文献,并设置相应参数,以Timezone(时区)的方式呈现运行结果,最终得出了国内政府职能转变研究的主题时区图,如图2所示。借助图2所反映的信息,我们不难看到,随着时间的推移,该领域的研究范围不断拓展,新词汇不断涌现,通过探测主题词词频的时间分布,构建突变词与新词汇年代分布表(见表2),根据关键词的动态演变来探索该领域的演变轨迹及前沿趋势。整个时区图与词汇年代分布表直观地再现了国内政府职能转变研究的知识周期与不同阶段的发展轨迹。接下来,笔者基于前文对当前政府职能转变研究热点的概括,并结合主题时区图与词汇年代分布表的内容,基于认识论—方法论向度的分析框架对该领域的研究进行梳理和归纳。
(一)政府职能转变研究的认识论向度
认识论(Epistemology)原指探究认识发生与发展过程及其规律的哲学学说,其根本任务是透过现象看本质,即对与分析对象相关的感性材料进行梳理的基础上将感性认识升华成理性认识。在当前我国政治实践中,尤其是政府职能转变的现实图景下,这种认识论向度可引申为对转变政府职能的缘起、动因与逻辑研究,该向度在国内学界的政府职能转变研究中始终处于主流地位。我们将分别从政府职能转变的内容与范围、价值与目标、困境与路径、评估与测量四个方面加以阐释。
1.内容与范围。由主题时区图可知,国内学者关于政府职能转变的研究日渐丰富,对该问题的认知也在不断深化,其背后是改革实践的深入与拓展。质言之,我国政府职能转变的理论研究与改革实践之间形成一种映射关系,我们可以在这种映射关系中把握政府职能转变的动因,包括市场化改革方向、政府引导、执政党与时俱进的内在调适倾向、国际压力以及社会不同利益间均衡再造等。总之,政府职能转变的实践是研究内容与范围得以拓展的根源。
就政府职能转变的内容而言,学者们众说纷纭。黄庆杰将当代中国政府职能转变的内容概括为三个层面:其一,政府职能总量的变化调适,即在政府与市场、企业、社会等多元主体的关系中合理界定其界限与范围;其二,政府职能结构的调整,既包括经济职能、政治职能与社会职能之间的互相调适,也包括中央与地方政府之间的职能划分;其三,政府职能实现方式的转变,即使用何种手段,运用何种方式来达致治理目标。[3]侯保疆从相关概念的理论内涵来考察政府职能转变的基本内容,并将其归纳为九个方面:政府经济管理职能的转变;政府管理方式的转变;政府职权的转变;政府能力的转换和提高;政府职能结构的重心转移;政企分开;机构改革;党政职能分开;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等。[4]石亚军以提问的方式阐述了政府职能转变研究中若干亟待解决的问题,分别是政府、市场和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究竟如何;政府应当推行怎样的权力清单制度体系;地方政府应当保持哪种改革动力;如何避免行政审批制度改革陷入外延式数字游戏;如何保证改革不再游弋于碎片化的低效循环之中;如何使各类非政府市场和社会主体以及基层具备承接能力等。[5]可见,政府职能转变研究的内容极为宽泛,它在为相关研究提供巨大学术空间的同时也容易造成研究的泛化,很难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与基于基本共识的分析框架。
2.价值与目标。在政府职能转变的价值与目标设定方面,学界讨论较多的是“服务政府”、“责任政府”、“法治政府”、“廉洁政府”、“效能政府”、“有限政府”等提法。[6]学者们对政府职能转变的价值定位给予了不同的要求和期待。朱光磊等人认为,如果把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政府职能转变视为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那么强调建设服务型政府就是该过程的新阶段;由政府提供公共服务,也是政府自身的内在规定性所要求的。[7]围绕着建设服务型政府与政府职能转变这一理论命题,学界的研究内容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8]:一是指出改革进程中涌现出的矛盾与问题使得构建服务型政府成了现实选择与迫切需要;二是服务型政府的内涵及特点的反思。如张康之从行政模式变迁的学理视角指出,社会主义的公共行政是一种全新的服务行政模式。[9]还有一些学者从新公共管理的基本行政理念出发来阐释其主要价值取向就是以公众为导向,实现由过去以政府为中心的“管制政府”向以满足人民需求为中心的“服务政府”转变。[10]可见,服务型政府作为政府职能转变的主要目标之一,体现着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吴理财基于乡镇政府职能转变的问卷调查与分析,认为自农村税费改革之后,人们对乡镇政府职能从“管治”为主转向“服务”为主表示支持,但这种职能转变是相当迟缓的,因此,深化县乡体制改革,积极转变乡镇政府职能,增强其公共服务能力,是目前乡镇改革的主要着力点。[11]从管理向服务理念的改变,关键还是要明确,政府定位和职能配置的改善必须以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为重心,政府要由原来的监督、管理转变为服务、引领,不再是无所不能的权力中心,而是为了经济进步、生活水平提高的共同努力者中的一员。[12]
从管理向服务的理念变迁意味着政府管理方式的转型,即由管理走向治理,也就是说,政府职能转变的价值与目标必须服务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需要。因此,政府既是公共服务的主要供给者,也是推动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行动者。唐兴军等人指出,在国家治理现代化背景下,政府职能转变应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的善治为价值取向;政府的目标模式是建构市场、公民与社会共同参与的治理型政府。[13]国家治理现代化是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的总体要求与根本目标,政府职能转变是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核心内容,也是提升国家治理能力的基本途径。[14]薛澜等人认为,我国政府职能的转变要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改革逻辑保持一致,国家治理现代化可被界定为从传统国家向现代国家转变过程中,多主体共同规范权力运行及维护社会公共秩序而形成和建构的一套制度规则、治理工具及执行能力;一个具备充足治理能力,具有与现代治理结构相匹配的职能边界的有效政府应当成为这个治理体系运行的基本组织框架。[15]在王浦劬看来,政府治理现代化的要求,实际上把政府职能转变的目标设置在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政府与公民关系的基座上,由此使得政府职能转变涉及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协同共治的多主体及其相互关系。[16]此外,要通过建立和完善行政法律规范体系,合理规范权力运行,建设善治意义上的治理服务型法治政府,以更好地体现现代国家治理所内蕴的现代法治精神。[17]综上可见,服务型政府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价值与目标定位为政府职能转变奠定了基调并指明了方向。
3.困境与路径。当前政府职能转变面临的困境涉及多个层面。就制度设计而言,史云贵指出了当前政府职能转变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缺乏明晰的顶层设计;领导干部服务理念滞后;行政审批事项过多;部分地方政府、部门利益化以及利益个人化倾向较为明显;地方政府职能转变的动力不足,应对消极。这些问题得以解决的关键在于加快法治政府的建设步伐,以法治政府建设为主要着力点,以政府职能的整合与优化为重中之重,从政府顶层设计、角色定位、体制机制创新等方面加快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进程。[18]许明强基于制度变迁的视角分析指出,政府职能的转变实际上是中央政府主导的强制性制度变迁的过程,其困境表现为制度决定者与制度接受者之间存在不同的效用函数,因此政府职能的新制度无法通过行为自律在地方政府中得到充分实施。欲克服该困境,就要加大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的监管力度,并充分发挥民众制约在政府职能新制度实施中的作用。[19]张志敏强调了制度建设对政府职能转变的重要意义,当前的政府职能转变路径过多地停留在政府管理的“技术层面”,而没有通过规制和约束政府权力的制度使得政府的经济干预获得相应的法律依据,以保证其稳定化和规范化。因此,必须突破以往的路径依赖和改革思路,从最为根本的制度建设这一关键问题着手,推动政府职能转变。[20]
就转变过程而言,罗峰认为,政府职能转变之所以困难重重而呈现出渐进性的趋势,很大程度上在于它受到来自政府、市场和社会等多维因素的影响:职责同构的弊端、市场质量的阻力、社会发育的迟缓以及全能政府的惯性等。[21]胡宗仁指出,就简政放权而言,目前的放权过程存在着缺位化、隐性化、形式化以及非规范化等诸多问题,那么进一步转变政府行政理念,依法推进简政放权,完善政府清单制度以及强化行政监督势在必行。[22]郑家昊认为,在高度复杂性的社会条件下,政府职能将会转变为引导型,通过引导型职能的发挥与非政府伙伴加强合作,以共同应对日益复杂化的治理问题。[23]
4.评估与测量。政府职能转变的评估和测量以定量研究为主。例如,陈天祥等人基于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的文本分析,以词频变化、重点占比和关键词分析作为测量指标,将地方政府职能转变的特点概括为:随着时间的推移,职能总量不断增加;政府职能的量实现了在不同领域间的相对转移;各项职能具体内容都经历了从点到面的转变;由全能型政府逐渐向服务型政府过渡。[24]邓雪琳运用文本分析方法,以1978年到2015年的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为样本,对其中的关键词、高频词展开计量分析,回溯性地测量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职能转变的特点,即我国政府职能由偏态发展转向协调发展;协调发展转变保持较低水平的平稳渐变态势;重视经济建设职能仍然是我国政府职能转变的重心。[25]范柏乃等人指出,为更精确地描述政府职能转变的实施效果,应适时引入绩效评估工具。然而,对政府职能转变绩效进行科学评估存在难点,一方面,由于公私界限随时变化,市场失灵与市场有效之间也并非截然对立,这就造成了政府职能界定的困难性;另一方面,虽然评估的目标明确,是为了提高政府的可问责性、服务水平以及运行效率,但却缺乏具体的判断标准。[26]包雅钧通过赴浙江、广东、四川、上海、安徽等省市与企业家及政府官员的座谈,描绘并评估了新一轮政府职能转变的开展及成效情况。研究发现,新一轮政府职能转变改革取得了一些成绩:政府注重规范审批,取消和下放大量行政审批事项,事中事后监管开始成为政府履职的重心;政府行政方式注重规范化、法治化、信息化、问责化,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得到重视并初步发挥威力。但仍存在取消和下放权力含金量不高、信息共享困难等问题。这折射出改革缺乏系统性、整体性以及协同性,政府部门利益难以破除以及改革价值取向未达成共识等深层次问题。[27]
(二)政府职能转变研究的方法论向度
方法论聚焦于研究方法与范式的问题,它是一种关于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的哲学概念,侧重于对特定问题的研究工具与方法的阐释。在笔者看来,政府职能转变的方法论向度可理解为其研究范式的转移或重塑。我们将当前该研究领域的方法论向度总结为以下两个方面,即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并举、横向研究与纵向研究并重。
1.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并举。回顾以往的学术成果,国内政府职能转变研究以原则性阐释为主,学者们所探讨的也主要是宏大叙事的问题。与之相对应,早期研究存在一种假设性前提,即政府职能转变必然主要服务于经济建设的需要,如构建与农村经济发展相契合的政府职能体系,[28]划分市场体制中的政府“积极不干预”和“积极干预”的职能[29]等。这种宏观层面的探讨虽然具有方向正确性的必要,但往往缺乏实践性操作意义而陷入理论争执的泥淖。随着改革实践的深入与理论研究的进展,当前的研究逐渐从宏观转向微观,政府职能转变的侧重点也不再是政府“该管什么、不该管什么”的问题,而是延伸到政府的角色定位和履责方式上。[30]叶贵仁等人指出,学者们往往从宏观层面来谈论如何推进行政体制改革,却很少有人跟踪研究地方政府改革中的具体细节。叶贵仁等人基于广州市大部制改革中的政府职能转变的问题,对改革涉及的主要部门在特定年份的行政年历进行细致描述性统计分析,研究发现广州市大部制改革基本实现了宽职能、简机构的目的,改革试图构建整体意义上的城市管理体制,具有一定的适用性,这也是政府职能研究走向微观领域的一个范例。[31]吴建南等人对某县级市的地方政府职能转变综合改革展开案例研究,他们发现,县市级基于上级要求和现实问题解决的需要,通过厘清政府、市场与社会的边界,向市场和社会放权,尤其关注“由什么样的政府机构”和“采用什么治理流程”来履行该政府职能的问题。[32]陈天祥等人从财政支出结构变迁的微观视角来观察地方政府职能转变的过程,他们发现,广东省的经济建设性支出与社会服务性支出之间的差距逐渐变小,显示出经济建设职能弱化的趋势,社会服务性支出优势显现,表明政府职能的重点逐步转向公共服务。[33]
2.纵向研究与横向研究并重。政府职能转变领域的纵向研究主要涉及对“央地关系”与“府际关系”的探讨,具体而言,就是将政府职能转变置换于“央地关系”或“府际关系”的视阈中,在中央与地方关系、地方各层级政府间的关系层面聚焦。例如,张凤阳将政府纵向间关系的“上下”维度视为现实层面的政府职能转变遭遇阻碍的一个方面,在实践发展中,中央和地方的事权责任究竟如何划分,关系到国家治理的成效。[34]横向研究则是将政府职能结构切割为若干板块,重点考察某一特定板块的功能定位。纵向研究与横向研究的结合形成一种研究体系,学者们逐渐从政府职能体系的视阈切入,考察政府纵向与横向各项职能的合理划分及其运作过程,探究政府职能的理性配置与优化重组,以期重塑适当而高效的职能体系。
图2 国内政府职能转变研究主题时区图
表2 国内政府职能转变研究突变词与新词汇年代分布表
2003有限政府、宏观调控、工商行政管理、制度变迁、法治国家、行政相对人、市场环境、入世承诺、市场监管职能、民营企业融资、法的制定、农民土地、农地制度改革、法治体系、征地工作、征地制度改革、征地范围、法治行政2004公共服务型政府(3.98)公共管理、制度改革、基本经济制度、市场准入、以人为本、事权范围、主体性、多种所有制经济、宏观经济总量、办学自主权、交易秩序、对外开放格局、产权布局、产权交易市场、中介组织、学习型政府、信用服务市场、国际咨询、可信性研究报告、宏观控制、城乡经济发展、信息披露、基层社会、企业资质管理、市场化运行2005服务型政府(11.16)、和谐社会(15.7)、乡镇政府职能(6.91)、社会公平(3.43)、行政许可(3.19)、审批流程(6.01)经济调节、政府管理创新、县级政府、公共财政、公众服务、公民社会、事业编制、战略任务、公共危机、信息技术、政务信息公开、主要经济指标2006乡镇政府(19.72)、财政体制(3.26)、体制障碍(3.21)非政府组织、决策机制、人类社会、农村综合改革、产业政策、社会公共需求、新公共管理、农村税费改革、社会主义新农村、公共权力机构、农村建设、公共问题、农村公共产品、公有资本2007新农村建设(3.9)发展阶段、社会经济发展、行业协会、投资决策权、社区建设、效能政府、实证研究、管理创新、民营经济、乡镇政府改革、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政府体制改革、压力型行政生态、文本制度2008大部门体制(4.8)、协调配合机制(3.66)、部门职责(4.35)地方政府职能、事业单位分类、权责脱节、公共服务提供、公共服务部门、中国特色、后税费时代、城乡规划、信息化、十七大报告、压力型体制2009转变政府职能(3.92)、优质公共服务(6.99)依法行政、基层政府、社会管理格局、后农业税时代、两型社会、“大部制”、“控制—服务”导向2010经济发展方式(8.1)、产能过剩(3.82)、内生动力(3.35)问责制度、国际金融危机、政府不作为、税收调节、分配秩序、三大支柱、一体化发展2011社会组织(3.43)经济增长、社会事业、城乡一体化、经济转型、公共服务需求、大部制改革、公共服务领域、政府公信力、服务企业、民间组织、乡镇政府职能转变、国企职能、国企性质、文化创意产业、经济系统类型、国企定位、核心价值、十二五规划2012非行政许可(5.12)、顶层设计(5.04)服务中心、行政运行、绩效评估、政绩考核、省直管县体制、议事协调机构、“分灶吃饭”、创新服务体制、中国现代社会、中国模式政府、个性化制造2013全面深化改革(24.65)、简政放权(11.53)、电视电话会议(4.25)行政体制改革、行政审批权、优化结构、财政供养人员、监察机关、投资冲动、中国经济结构、资源产品结构、监察职能、中等收入陷阱2014治理能力(11.74)、社会活力(3.53)、行政权力运行(3.19)、职责体系(3.42)行政管理方式、电子监察系统、战略部署、法治政府建设、行业协会商会、国家治理、市场关系、行政行为、企业投资项目2015新型城镇化(3.4)事后监管、行政给付、协同治理、体制机制障碍、新常态、依法治国、权力清单、企业登记注册、云计算、政务云、公共卫生服务、云政府、企业注册资本2016行政许可(3.19)、行政审批(3.18)、现代化(3.14)高等教育、服务供给、多元主体、公共资源交易、互动关系、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大数据、中介服务、治理现代化、精准扶贫、治理理论、国家治理现代化、供给侧改革、多样化服务、“三定”方案
四、 对当前政府职能转变研究的反思与展望
通过梳理和分析二十余年来政府职能转变研究的文献成果,我们在对其丰富的学术成果给予肯定的同时,还应注意到其薄弱环节。其一,研究视角有待进一步拓展。目前政府职能转变的研究成果多数是从行政学、政治学等学科视角进行分析,从心理学、经济学、法学、伦理学等学科视角进行研究的文献成果较少,尤其是综合多学科视角进行跨学科研究的学术成果更是凤毛麟角。如对政府职能转变的社会心理研究、法理基础、系统整体论等视角等都可进行深入分析。其二,政府职能转变研究的中国经验、中国理论还有待进一步归纳和创新。学者们在行政管理理论方面尤其是关于中国特色的行政管理理论方面研究不够,本土关怀较为缺乏,在探讨具体改革思路时如何紧密结合我国国情有待进一步加强。其三,研究方法较为单一。现有对政府职能转变的研究多数采用批判主义或者规范主义的研究路径,运用计量分析、模型研究等实证分析的成果相对较少。即便存在一些基于实践层面的讨论,也多为对地方政府改革创新实践经验的介绍和描述,真正能将实证分析与规范研究有机结合的研究成果少之又少。这使得国内关于规范与实证、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政府职能转变相关研究成果较为匮乏,不能很好地指导我国政府职能转变的实践。
针对上述薄弱环节,结合党和政府对政府职能转变的新要求,未来几年该领域的研究必将从以下方向探索创新:
其一,构建成熟而系统的政府职能研究理论体系。我国政府职能转变历经多年,但尚未形成中国语境的政府职能转变理论体系。过去的相关研究缺少互动式的辩论,大部分学术研究呈现出了个体化思想、程序化表达的倾向。未来的研究要立足于我国自身的政治生态和社会现实,并从国家层面进行各地实践模式经验的规律性提炼和总结。在引进国外理论知识的同时,要实现本土知识资源与引进知识资源的相互融合,扩充和创新该领域研究的知识资源和知识基础,并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探索中国特色的政府职能转变机制与模式,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建设。
其二,创新和优化研究方法和思维方法。政府职能转变研究具有较强的应用性和实践性,一方面我们要科学运用规范研究方法,在采用行政学、政治学等学科研究方法的同时,吸纳和引用经济学、社会学、伦理学、心理学、法学等学科方法,构建跨学科协同创新研究平台,增强研究理论的科学性和实用性。另一方面我们要鼓励运用模型建构、案例分析、计量分析、调研、个案等方法进行实证研究,增加对政府职能转变的动态过程的描述和论证,合理借鉴国外线性逻辑思维方法,运用辩证思维来推进中国特色政府职能转变的研究。
[1]姜晓萍,苏楠.国内公共服务体系研究的知识图谱[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14,(3).
[2]姜晓萍,苏楠.国内服务型政府研究的知识图谱[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2).
[3]黄庆杰.20世纪90年代以来政府职能转变述评[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3,(1).
[4]侯保疆.从概念的理论内涵看政府职能转变的内容[J].太平洋学报,2007,(7).
[5]石亚军.当前推进政府职能根本转变亟需解决的若干深层问题[J].中国行政管理,2015,(6).
[6]束锦.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推进政府职能转变”研究综述[J].云南社会科学,2008,(3).
[7]朱光磊,于丹.建设服务型政府是转变政府职能的新阶段——对中国政府转变职能过程的回顾与展望[J].政治学研究,2008,(6).
[8]刘华.经济转型进程中的我国政府职能转变研究述评[J].江苏社会科学,2011,(2).
[9]张康之.行政道德的制度保障[J].浙江社会科学,1998,(4).
[10]沈荣华.论服务政府的法制架构[J].中国行政管理,2004,(1).
[11]吴理财.从“管治”到“服务”——关于乡镇政府职能转变的问卷调查[J].中国农村观察,2008,(4).
[12]赵成福.政府职能转变:从管理向服务理念的改变——以成都市政府职能转变为例[J].行政论坛,2015,(1).
[13]唐兴军,齐卫平.治理现代化中的政府职能转变:价值取向与现实路径[J].社会主义研究,2014,(3).
[14]唐兴军,齐卫平.国家治理现代化视阈下的政府职能转变[J].晋阳学刊,2015,(2).
[15]薛澜,李宇环.走向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政府职能转变:系统思维与改革取向[J].政治学研究,2014,(5).
[16]王浦劬.论转变政府职能的若干理论问题[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5,(1).
[17]张晓峰.依法推进政府职能转变与国家治理现代化[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16,(1).
[18]史云贵.当前我国政府职能转变中的问题与路径创新[J].理论与改革,2016,(3).
[19]许明强.地方政府职能转变的困局:一个强制性制度变迁的视角[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9,(6).
[20]张志敏.改革开放以来政府职能转变的路径与战略突破[J].改革,2009,(2).
[21]罗峰.渐进过程中的政府职能转变:价值、动因与阻力[J].学术月刊,2011,(5).
[22]胡宗仁.政府职能转变视角下的简政放权探析[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15,(3).
[23]郑家昊.论高度复杂性条件下的政府职能议题——职能转变路向与研究范式变革[J].探索,2017,(1).
[24]陈天祥,杨蕊.地方政府职能转变测量——基于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的文本分析(1981—2015)[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
[25]邓雪琳.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职能转变的测量——基于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1978-2015)的文本分析[J].中国行政管理,2015,(8).
[26]范柏乃等.政府职能转变:环境条件、规划设计、绩效评估与实现路径——基于Kast组织变革过程模型的分析[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3).
[27]包雅钧.十八大以来政府职能转变改革进展与成效评估[J].新视野,2017,(1).
[28]国务院研究室课题组.建立与农村市场经济要求相适应的政府职能体系[J].管理世界,1994,(6).
[29]丁栋虹.市场机制条件下政府职责规范化初论[J].理论与改革,1999,(1).
[30]周志忍.新时期深化政府职能转变的几点思考[J].中国行政管理,2006,(10).
[31]叶贵仁,冯文辉.广州市大部制改革中的政府职能转变研究——基于2010年行政年历的视角[J].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11,(6).
[32]吴建南,张攀,刘杰.地方政府职能转变综合改革如何推动——某县级市的案例研究[J].中国行政管理,2015, (4).
[33]陈天祥,赵慧.从财政支出结构变迁看地方政府职能转变——基于广东省1978-2013年的数据分析[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6).
[34]张凤阳.政府职能转变的三重梗阻及其疏通[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15,(2).
(责任编辑:悠 然)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提高政策效能与地方政府公共政策执行力研究”(编号:11AZZ004)。
2017-06-12
王亚茹(1993- ),女,山东省淄博人,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2015级研究生;研究方向:公共政策分析;韩瑞波(1992- ),男,河北邢台人,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2016级博士生,研究方向:政治学理论与方法。
D0
A
1672-1071(2017)04-005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