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心理护理干预对于改善慢性精神分裂患者认知功能的效果研究

2017-09-05张光华

医学信息 2017年16期
关键词:心理护理干预认知功能

张光华

摘要:目的 研究心理护理干预对于改善慢性精神分裂患者认知功能的临床效果。方法 随机选取2015年4月~2016年4月我院收治的慢性精神分裂患者90例作为研究对象,分为常规组和实验组,每组45例。常规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模式,实验组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患者护理效果及认知功能改善情况。结果 实验组患者护理效果明显优于常规组,实验组患者认知功能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常规组(P<0.05)。结论 心理护理干预对于改善慢性精神分裂患者的认知功能具有良好的效果,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关键词:心理护理干预;慢性精神分裂;认知功能

中图分类号:R473.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959(2017)16-0173-02

在目前的临床治疗上对于精神分裂症的致病原因尚不明确,属于重性精神疾病的一种,患者在感觉、知觉、思维以及行为等多个方面会出现障碍、精神活动不协调的现象[1]。慢性精神分裂症是精神分裂症中常见的一种,患者在正常情况下智力和意识都能保持正常,但在发病过程中认知功能会受到损害[2]。目前临床治疗主要采用药物对患者的症状进行控制和治疗,并在治疗过程中采取相关的护理手段进行配合。本文研究了心理护理干预对于改善慢性精神分裂患者认知功能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15年4月~2016年4月我院收治的慢性精神分裂患者90例作为研究对象,分常规组和实验组,每组45例。常规组中男28例,女17例,年龄31~68岁,平均年龄(49.5±3.2)岁,病程2~18年,平均病程(10±1.3)年;实验组中男29例,女16例,年龄度在30~67岁,平均年龄(48.5±3.1)岁,病程2~20年,平均病程(11±1.1)年。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以及病程等一般资料的对比上无统计学差异(P>0.05),临床可比。

1.2方法

常规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方法,实验组患者采用心理护理进行干预,具体方法如下:根据患者具体的情况对患者进行心理上的安慰、鼓励、疏导、暗示、启发以及诱导等。①相关的护理人员要将相关的病情知识向患者进行讲解,使患者对自身的情况有一定的了解,消除患者的疑虑和猜疑,提高治疗依从性。对于患者提出的疑问要耐心的解答,并使用科学和合理的方式对患者进行指导,激发患者的自主性,增强对疾病治疗的信心和勇气;②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虽然通过药物治疗能够对相关的症状起到缓解作用,但是患者的心理仍有较大的负担和矛盾,在治疗的过程中会产生焦虑和不安等不良情绪,也易产生不符合常理的思维,护理人员要耐心的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对于患者不符合常理的认知要进行科学的解释,并做好相关的思想工作,使患者能够端正自身的态度,帮助患者认识到自身病情的严重性以及治疗的重要性;③鼓励患者家属多与患者沟通交流,精神病患者在心理上往往会觉得比较空虚和寂寞,护理人员要鼓励患者家属多和患者进行沟通,给予患者精神上的安慰,让患者能够感受到来自家人的温暖,从而减少不良情绪,提高治疗依从性。

1.3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护理的效果以及认知功能改善情况进行比较。

1.4统计学方法

本文所有数据处理均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21.0进行,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計数资料采用百分比表示。以P<0.05为标准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患者护理效果对比

经过护理之后,实验组中护理效果优秀的患者有17例,护理效果良好的患者有26例,护理总优良率为95.60%;常规组中护理效果优秀的患者有13例,护理效果良好的有24例,护理总优良率为82.20%。通过对比发现,实验组患者护理效果明显优于常规组(P<0.05)。

2.2两组患者认知功能改善情况对比

在护理之前,两组患者在认知功能改善评分方面的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护理之后,实验组患者认知功能改善的评分为(73.21±6.87)分,常规组患者认知功能改善的评分为(53.93±3.21)分,两组患者认知功能改善的评分都有所提高,实验组患者认知功能改善评分明显高于常规组患者认知功能改善评分(P<0.05)。

3 讨论

精神分裂症的致病因素比较多,目前在临床上对致病原因还未能得出准确的定义,但是可以总归为个体心理上比较容易敏感的素质以及外部环境各种不良因素的影响,这些都有可能导致精神分裂症[3-5]。而慢性精神分裂症则是患病时间长,病情容易反复发作的一种精神性疾病,临床表现比较复杂化、多样化,患者在感觉、情感、意志行为以及思维等方面都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功能性障碍[6-7]。慢性精神分裂症在临床上的表现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①感知觉方面的障碍:患者会出现幻觉,包括幻听、幻视以及幻触等[5];②思维方面的障碍:这是慢性精神分裂症的核心症状,包括思维形式上的障碍以及思维内容方面的障碍;③情感方面的障碍:主要表现为患者容易出现不协调的兴奋且易怒,在日常生活中容易出现抑郁和焦虑等不良情绪;④认知功能方面的障碍:主要表现为患者会出现选择性的注意、工作方面的记忆以及在执行上出现障碍等[8-10]。由于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容易产生不良的情绪并且对自身的病情认识不清,需要采用相关的护理对患者进行调控。心理护理干预主要是从患者的心理方面出发,相关的护理人员加强和患者的沟通,及时注意患者心理的变化情况,对于出现不良情绪的患者进行安抚,同时让患者对自身的病情有所认知,正视自身的病情并使其配合治疗。在护理的同时嘱咐患者家属加强对患者的关心和照顾,让患者感受到家庭的关爱,从而减少焦虑不安等不良情绪。本文通过研究对比发现,实验组患者的护理效果以及认知功能的改善情况都要优于常规组(P<0.05)。

综上所述,心理护理干预对于改善慢性精神分裂患者的认知功能具有良好的效果,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

参考文献:

[1]王健.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综合康复护理对改善其认知功能的效果分析[J].当代医药论丛,2015,22(13):63-64.

[2]许秀娟.慢性精神分裂患者施行心理行为护理对认知功能的影响分析[J].中国农村卫生,2016,06(11):62.

[3]彭红.心理行为干预对慢性精神分裂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J].中国民康医学,2015,04(27):99-100.

[4]李传玲.综合护理干预对慢性精神分裂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研究[J].山东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5,01(37):25-27.

[5]陈日访.认知行为心理干预对慢性精神分裂症康复作用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2,11(24):57-58.

[6]金凤仙,赵建利.心理护理干预对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抑郁症状的效果观察[J].广东医学, 2013,34(20):3217-3219.

[7]彭爱琴,葛网平,丁小平,等.护理干预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及社会功能的影响[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2,16(18):43-45.

[8]冯丽娜,刘春平,潘桂平,等.综合护理干预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1,17(7):752-754.

[9]刘永忠,廖锦仲,邓筱璇,等.社区慢性精神分裂患者心理行为干预前后认知功能的研究[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0,16(7):685-686.

[10]刘淑英,梁丽萍.陪伴式情感干预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病情矫治的效果观察[J].护士进修杂志,2015(4):366-367.

编辑/王朵梅endprint

猜你喜欢

心理护理干预认知功能
重复经颅磁刺激对器质性精神障碍患者认知功能的临床研究
脑梗死综合康复治疗效果评估及分析
单灶卒中后脑梗死部位与认知功能损害的相关性研究
心理护理干预对初产妇分娩方式的影响研究
64例儿童学校恐怖症患儿的临床特点及心理护理干预
利培酮对精神分裂症合并糖尿病患者的疗效及认知功能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