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实践活动培养数学素养
2017-09-05刘雪梅
刘雪梅
[摘 要]在数学教学中开展实践活动充分体现了“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对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基于此,教师可通过开展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关键词]实践活动;数学素养;学习兴趣;思维能力;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23-0078-01
实践活动是数学课程标准的四大板块之一,具有显著的教育性、开放性、实践性及科学性等特点。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在数学教学中开展实践活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下面笔者结合教学经验谈谈在教学中开展实践活动的几点体会。
一、开展实践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一旦对数学学习感兴趣,就会乐此不疲,学习效果自然就好,而开展实践活动则是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之一。因此,教师可以设计一系列富有趣味性的实践活动,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给学生开展自主学习提供极佳的空间条件。
例如,教学“分类与整理”时,笔者设计了一个实践活动:让学生搜集自己所喜爱的商品,并扮演一名售货员,将所搜集的商品分类摆放整齐。这个实践活动是为了让学生利用搜集环节及摆放环节,亲自体会数学知识和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分类能力。
该实践活动有三个步骤:
第一,收集。學生以小组或个人为基本单位,到大型商场或小型超市购买一些自己比较喜欢的商品。
第二,思考。学生思考问题:“如果我是售货员,我会如何对商品进行分类和摆放呢?原因是什么?”
第三,尝试环节。绝大多数学生能够把自己收集的商品进行合理的分类。
在这个活动中,学生收获颇多,一些学生认为应当依据单一性的标准进行分类,一些学生则提出可以依据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学生的兴趣十分浓厚,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很高。
二、开展实践活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应摈弃传统的“一言堂”的教学模式,要以生为本,多组织一些实践活动,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活动,促使学生主动地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例如,复习“几何形体的体积”时,笔者向学生展现了2个长方体鱼缸,并提问:“这2个鱼缸是什么形状的?若想要为金鱼选择一个体积较大的鱼缸,你们会选择哪一个?大家可以先用尺子测量鱼缸的长、宽和高,再算出鱼缸的体积。”于是,学生纷纷拿出尺子来测量,在计算出两个鱼缸的体积后,还比较了两个鱼缸体积的大小。最后,笔者向学生展示了圆柱形的鱼缸,并提问:“这个鱼缸是什么形状的?若想求出它的体积,需要哪些数据?”问题一提出,学生马上又投入测量活动中。经过实践,学生牢牢掌握了长方体和圆柱体计算方法,这节复习课的教学效果甚佳。
在上述教学案例中,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实践活动,复习和巩固了计算不同几何形体的体积的方法和公式。整个教学过程体现了学生在课堂的主体地位,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有效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三、借助数学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及创新能力,早已成为现阶段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在普及素质教育的现状下,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与方法,还要高度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而开展有针对性的实践活动,可给学生提供自我表现的机会,有利于开发学生内在的潜力,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例如,对刚刚接触圆形、长方形等一系列几何图形的一年级学生,教师可以设计“拼出美丽的图画”操作性实践活动,让学生使用纸张、七巧板等道具,试着剪一剪、折一折、拼一拼,让学生能够清晰地看到,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图形拼到一起就会得到一个全新的图形。在这样的活动过程中,学生不受课本内容的限制,能够充分发挥自己无穷的想象力,不断创造出新图形。这样的教学既能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总而言之,培养学生数学素养的策略有很多,教师应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结合教学内容,精心设计富有趣味性、针对性、可操作性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活动,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让学生在活动中爱上数学,感受到数学的魅力,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责编 钟伟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