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学生思维践行生本课堂
2017-09-05卢颖
卢颖
[摘 要]数学课堂中学生常常会给出一些非教师预设的回答,对于应该忽略还是面对,教师往往考虑不到位。以“20以内退位减法”的教学为例,通过一次次的磨课,寻找在课堂上及时发现学生真正思维的方法,因为关注这些“不寻常”的思维就是关注学生的思维。
[关键词]20以内退位减法;思维;生本课堂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23-0036-01
我为市小学数学年会准备了“20以内退位减法”这节课,但整个磨课的经历让我印象深刻,收获颇多。感触最深的是,在每次试教的过程中学生总是会出现我预设之外的情况。
【场景1】“刚才已经有小朋友会算‘13-9了,你是怎么算出来的?把你心里想的计算过程写在1号纸上。”巡视中我发现了两幅图:一个是把13个三角形划去9个,另一个是把13个圆划去9个。我感觉这两幅图是一样的,就选了“划圆”的那張图进行展示。
课后,划三角形的学生告诉我:他是先划去3个三角形,再划去6个的三角形。我这时才意识到,原来看似一样的两幅图,思维却是不同的。
【场景2】在巡视学生表示“13-9”怎么算的过程中,有一个学生写了“10-9=1,11-9=2,12-9=3,13-9=4”。从中我看到了“破十法”的影子,却不知道怎么改变这个学生用得数的规律寻找答案的认知,而引导他直接用1加剩下的3。在展示学生的答案时,我选择了另一张“标准”的作品。
【场景3】(当介绍完用“破十法”算“13-9”后)我提问:“谁能上来把刚才听懂的计算过程用小棒摆出来?”原以为经过了上一环节多名学生介绍“破十法”,以及教师设计了“10从哪里来的?”“怎么不用3-9?”等多个问题后,学生能很顺利地用小棒操作“破十法”,但一个学生却用“平十法”摆了一遍。对此,我马上制止他,在半强制半引导下,学生不得不从1捆里拿走9根。课后,市教研员杨海荣老师问我:“你为什么不让他摆下去?你怕什么?”这句话点醒了我,让我不得不反思我的这一举动。
这三个场景使我意识到,每次试教产生的问题都因为我只是为了完成预定的设计,并没有真正关注学生。在课堂上到底该怎样深入地关注和了解学生的思维,才能有效地实现“以生为本”的真课堂呢?
一、改变观念,敢于面对学生的真实想法
一堂真正的好课不是零错误的完美课堂,而是要让学生经历从不懂到似懂非懂,懵懵懂懂到完全弄懂的过程。
例如,场景3中的现象再发生一次,我就会让这个学生完整地摆出13先减3再减6的过程,引导学生找到“破十法”与“平十法”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学生的错误资源其实是教师了解学生学困点在哪的最好材料,只有敢于暴露学生真实的思维才能了解学生真实的学习难点,才能有针对性地制定教学策略。
二、多元交流,及时发现学生的内在思维
教师要善于思考学生,通过师生对话和生生对话捕捉学生潜藏的思维。比如,场景1中同样是画图的方法,却展现了两种完全不同的思维。如果当时我能耐心地听一听举手的学生的想法,或在巡视时问一问“你是怎么划的?”那么第二种方法就不会被忽略。这个现象也让我意识到学生的思维常常是内隐的,需要教师通过观察、倾听、交流,及时发现其独特之处,教师要尊重每一个学生真实的想法,给每个学生展示自己思维的舞台。
三、寻找联系,切实改善理答策略
在课堂上学生提出了教师预设外的想法是很正常的,教师不能因为怕出错而草率处理,而要发挥教学机智,及时找到这种思维与本环节的子目标或教学总目标的有效沟通点,把“不寻常”的思维导向教学目标。
如场景2中,学生已经想到了“10-9=1”,这正是“破十法”的最好切入点,我只要设计这样3个问题:①为什么先想到用“10-9”,怎么不先算“11-9”?②得数每次增加的1是从哪来的?③就看着“10-9=1”,你有办法直接算出“13-9”吗?对于问题②,学生只要搞清楚了得数每次增加的1都是被减数的各位上增加的1,那么掌握“破十法”自然就水到渠成了。
再如场景3,就算学生摆了“平十法”,教师只要引导学生思考“这样操作是拿了几次?和我们刚才介绍的方法一样吗?有什么不同?”学生自然能发现用“平十法”需要拿2次,用“破十法”只需要拿1次,而且两种方法本质上都是“退一作十”。这样的过程看似比预设的迂回曲折,但只要教师清楚每个环节的子目标,在学生“岔”出去的地方点“拨一拨”,就能把他们重新“引回路上”,也许学生还能在“溜”出去的那一会儿中有所收获。
只有教师“眼中有学生”,学生才有机会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奇特的想法,教师要做的只是时刻关注这些“不寻常”的思维,帮助学生实现“真学习”。
(责编 金 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