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性阴道病的病因与治疗的研究进展
2017-09-05赵树华
赵树华
摘要:细菌性阴道病属于一种较为常见的妇科疾病,而且患病频率极高,在一定程度上有碍于患者的身心健康,对患者的心理和身体造成了极大的困扰。本文旨在分析细菌性阴道病的形成原因,以及针对细菌性阴道病的产生原因制定相应的治疗对策,研究当今社会关于细菌性阴道病的治疗进展,进一步提高细菌性阴道病的治疗水平和能力。
关键词:细菌性阴道病;病因;治疗
中图分类号:R711.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959(2017)16-0032-02
所谓细菌性阴道病(BV),属于一种妇科性疾病,其形成原因主要在于阴道内部微生态出现失衡的现象,厌氧菌和阴道加德菌呈现过度增长的趋势,另有兼性厌氧菌性乳杆菌遭到抑制之后而形成的无阴道粘膜炎症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综合性症状。细菌性阴道病的患者在其患病期间,阴道处的乳杆菌的数量会呈现出不断减少的情况,甚至完全不存在。利用抗生素进行细菌性阴道病的治疗,在一定程度上可缓解细菌性阴道病的症状,但却有可能促使阴道处乳杆菌数量的进一步减少,从而使阴道内的微生态出现严重失衡的后果,导致细菌性阴道病久治不好。针对细菌性阴道病的有效治疗,必须以阴道处生态处于平衡状态,才能确保细菌性阴道病的痊愈,阴道微生态平衡是治疗细菌性阴道病的关键。
1 阴道菌群的正常化和阴道微生态的平衡
从生物学的方向考虑,女性阴道属于一个相对闭合的体腔,其内部系统中寄生着较多的細菌。阴道深处几乎不存在空气,所以其寄生细菌主要是厌氧菌和兼性厌氧菌。随着对细菌性阴道病研究的不断深化,21世纪60年代开始,已经从219位正常化育龄期妇女的阴道排泄物中成功分离出了葡萄球菌、大肠杆菌、棒状杆菌以及肠球菌等等。经过研究结果显示,已经明确认定其定植于正常化阴道处的微生物群主要涉及细菌、真菌、病毒以及原虫,这些主要寄居在阴道四周的侧壁粘膜褶皱之中,之后还可以寄居在穹窿,另有部分可寄居在宫颈部位。在阴道菌群各类菌类的组成部分中,兼性厌氧乳杆菌是处于青春期中最为正常的优势菌,且分离率较高,大约在80%~90%,其中含有大量的含菌数。健康的女性阴道内部能够分离出种类较多的乳杆菌,共有16种,其中含有产生过氧化氢的发酵乳杆菌、卷曲乳杆菌等等,且在阴道乳杆菌中占有较为突出的优势和价值,另外,其他乳杆菌大约仅占总体的10%,并不是像传统观念认为的嗜酸乳杆菌占有绝对的实力,健康妇女的阴道处菌群体系中除了含有经常性的细菌乳杆菌之外,另有表皮葡萄球菌、棒状杆菌、类杆菌以及支原体等等,在妇女阴道细菌整体组成部分来看,专性的厌氧菌所含有的菌数要比兼性厌氧菌和需氧菌的总数高出10倍。
妇女阴道处的微生物群与其宿主和环境彼此之间形成了较为平衡的系统结构,阴道微生态平衡与妇女的年龄、妊娠情况、月经以及雌性激素有着较为密切的联系,这些因素的变化会进一步影响阴道微生物群,阴道微生物群在其生理范围内的波动情况有助于促使宿主尽快适应其生活环境。月经开始前后会促使阴道处的菌群发生改变,月经开始之后的需氧菌和兼性厌氧菌的数量会随着减少,并截止至下一次月经来临之前,大约要比之间减少100倍左右,并且专性厌氧菌研究保持不变的数量和形式,在年龄不断增加的情况下,其衰老程度也在不断提高,进而促使阴道处的乳杆菌分离率呈现出不断下降的趋势,这种情况会导致pH值的不断提高,阴道处的酸性环境在一定程度上会遭到损坏,在年龄不断加大的同时,白色念球菌、棒状杆菌以及丙酸杆菌会随着减少,与之相反,金黄色葡萄球菌和B族链球菌会得到提高[1]。
阴道处的各类微生物群之间彼此相互联系、互相制约,从而形成了阴道微生态系统,进而促使阴道微生态保持着较为平衡的状态。一旦某类微生物群出现了错误,就会导致阴道微生态出现失衡的情况,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能够引发细菌性阴道病的因素有很多,包括全身性疾病、性交以及性激素的变化等因素,都会对阴道处的菌群产生影响,造成阴道处的优势菌受到抑制和损害,进而对其他微生物群的控制功能也会逐渐减弱,引起其肆意增长,最终形成了细菌性阴道病的患病结果。
2 细菌性阴道病与阴道微生态的失衡
1984年在瑞典召开的国际专题会议上,相关专家人员开始把非特异性阴道炎、棒状杆菌性阴道炎以及厌氧性阴道炎等纳入到细菌性阴道病的疾病范围之中。1955年,Gardnel和Dukes给细菌性阴道病下了一个定义:如果阴道分泌物的pH值超过5,且颜色均为单一的灰色,并含有线索细胞的女性,就被判定为此妇女最有可能患有细菌性阴道病。细菌性阴道病一般并不是由非单一的致病菌引发的,而是多种致病菌共同作用下产生的结果,细菌性阴道病为内源性感染。阴道加德菌被视为其并不是引起细菌性阴道病的仅有原因,细菌性阴道病患者的阴道分泌物内未被分离出具有特定性质的病原菌。细菌性阴道病的引发的原因主要是阴道乳杆菌数量的减少或者消失不见,阴道的其他微生物群的数量以及乳杆菌的绝对优势地位在一定程度上会被大量的加德菌或者混合性的厌氧菌所替换。
细菌性阴道病在形成之后,其阴道处的pH值会随之得到明显的提高,酸性阴道环境(pH值位于3.8~4.1)有助于促进乳杆菌的吸附和生长,进一步对加德菌和条件致病菌实现了限制吸附的作用。细菌性阴道病最为显著的特征在于其加德菌和厌氧菌相对过盛的情况,且具有较高的浓度(108~1011 CFU/g)。另外,类杆菌和消化链球菌等一系列微生物的浓度如果在正常阴道处存在的话,其浓度大约为100~1000倍。细菌性阴道病是阴道菌群失衡而引发的疾病问题,并不单单是指特异性感染,所以针对细菌性阴道病患者,定量分析往往要比定性分析更为重要和有效,一旦怀疑患有细菌性阴道病,必须对其进行相应菌群的定量分析,而不应当分析阴道菌群的性质,对于单一种类的细菌来说,其分离培养的方法在细菌性阴道病的治疗过程中的作用并不是十分突出[2]。
3 细菌性阴道病的治疗
3.1灭滴灵的治疗
灭滴灵的作用旨在对厌氧菌进行有效且及时的对抗,不过灭滴灵却不能有效杀灭加德菌,在一定程度上可有效治愈94%的细菌性阴道病患者的临床症状表现。另外,灭滴灵具有较高的毒性,其可能产生的毒性反应应当尤为重视,短期时间内灭滴灵的使用可使11%~24%的细菌性阴道病患者呈现出恶心、口腔不适等不良症状,如果长期使用灭滴灵对细菌性阴道病患者进行治疗,就会呈现出更为严重的反应症状,比如头痛、眩晕以及精神错乱等中枢性神经问题。灭滴灵还有可能造成畸形的后果,所以是其妊娠阶段的使用应当尤为注意。使用灭滴灵进行细菌性阴道病治疗很有可能出现疾病复发的情况,所以应当谨慎小心,避免细菌性阴道病对患者带来的伤害[3-5]。
3.2克林达霉素的治疗
克林达霉素主要对厌氧菌、支原体以及加德菌产生治疗效果,根据治疗结果显示,使用克林达霉素进行细菌性阴道病治疗可达到 95%的治愈率,不过在其治疗过程中很有可能会出现恶心的症状,并有一部分患者发生了酵母菌性阴道,出现稀便或者腹泻的现象,并且包含着避孕套减弱的避孕情况,也有可能发生假膜性结肠炎。利用克林达霉素进行细菌性陰道病的治疗,其产生的副作用较多,所以应当尤为注意,切不可任意使用[6]。另外,克林达霉素的使用还有可能造成疾病的复发,一旦失误就会造成产生严重的后果,需要予以适当的使用治疗。
3.3茶树油的治疗
茶树油自身具有抵抗细菌和真菌的效果,根据研究结果显示,茶树油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提高细菌性阴道病的治疗效果,并能够取得良好的疗效。细菌性阴道病会对阴道处的乳杆菌产生较小的影响,并对其相关的微生物敏感性对其共生的乳杆菌具有高效的耐受性。不过,这种治疗方法缺乏相应的科学证据予以支持,乳杆菌在阴道处的优势价值是否能够建立还不是十分确定。目前的治疗方法依旧采用的是口服或者阴道处冲洗的方式。
3.4乳杆菌活菌制剂的治疗
乳杆菌活菌制剂相对于其他方法是一种比较生态的治疗措施,其最早出现于1933年。现今社会认为细菌性阴道病的疾病原因主要在于其阴道处菌群的失衡问题,阴道内的乳杆菌数量不断下降。使用乳杆菌活菌制剂进行治疗,可及时恢复阴道处菌群之间的平衡状态,达到其正常化的发展趋势[7-9]。在细菌性阴道病的治疗过程中,使用乳杆菌活菌制剂可保持乳酸的酸性环境,进而限制不耐酸微生物的不断成长,同时也有助于形成多种抑菌物质,促使其在阴道处产生生物的抵抗作用。
总之,利用乳杆菌进行细菌性阴道病的治疗符合当今社会的治疗要求,可恢复阴道处乳杆菌的优势和价值,进一步保证阴道处的菌群,得到有效的治愈效果,在现今发展环境中具有更为良好的发展前景,成为不可忽视的重要治疗措施[10]。
参考文献:
[1]潘锦珍.Ⅰ类切口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合理用药干预性研究[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6,10(10):173-174.
[2]汤飒爽,刘睿,陈洁.妊娠期细菌性阴道病的研究进展[J].海峡药学,2012,24(4):18-20.
[3]谢燕飞,彭淑红,舒青龙,等.中医药治疗细菌性阴道病的研究现状与展望[J].江西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23(3):87-90.
[4]鲍小英,朱述定,潘银萍.奥硝唑、保妇康栓治疗细菌性阴道病的临床研究[J].中国当代医药,2011,18(19):105-106.
[5]彭芬芬,黄开合,杜士明.妇科膜剂的研究概况[J].中国药师,2013,16(12):1921-1923.
[6]光辉,秦奇瑞.易黄汤加减治疗细菌性阴道病的理论探讨[J].中医临床研究,2015,7(33):78-79.
[7]刘锐,沈佐君.细菌性阴道病实验诊断方法的研究进展[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2,33(3):335-337.
[8]蒙建军.细菌性阴道病实验室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J].实用医技杂志,2014(8):859-861.
[9]Posner S F,Kerimova J,Aliyeva F,et al.Strategies for diagnosis of bacterial vaginosis in a resource-poor setting[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td&Aids,2016,16(1):52-55.
[10]龚娅婷,张玉影,吴光勇,等.阴道炎发病机制研究进展[J].吉林医药学院学报,2016,37(4):311-313.
编辑/王海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