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区域性大学“双一流”建设研究

2017-09-04张楠卢云鹏

商情 2017年28期
关键词:双一流战略

张楠+卢云鹏

【摘要】“双一流”战略的提出开启了中国高等教育的新篇章,该项政策将影响我国未来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对于国内的大学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区域性大学应该在“双一流”战略背景下整合自身优势资源,发挥自身特色,以培养国际化人才,实现学科组织化,建立学科一流、学校一流为目标,提高科研成果产出质量,逐步提升在国内的地位。同时,与世界高水平大学协商合作,逐步成为卓越的区域性“双一流”大学。

【关键词】“双一流”;区域性大学;战略

一、“双一流”战略分析

(一)“双一流”的定义

2015年10月24日,国务院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下文简称《总体方案》),要求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以中国特色、世界一流为核心,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支撑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坚持“以一流为目标、以学科为基础、以绩效为杠杆、以改革为动力”的基本原则,加快建成一批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

其中,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意在使我国由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转变,通过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竞争力,为未来我国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以及中国梦做基础,是未来中国在新环境下的高等教育发展蓝图。

(二)“双一流”政策的分析

“双一流”的建设,摒弃了之前“985”工程、“211”工程所带来的身份固化,缺乏竞争的弊端。从前,“985”、“211”成为大学之间划分三六九等依据,导致我国在学科上出现建设重复,效率低下的问题。所以在传统政策的影响下,“双一流”大学建设,似乎也被认为是省部属高校以及重点大学的事情,是国家集中财力物力让“少数”院校进入世界前列的“换汤不换药”的说法,而其他院校只能安于现状。这就使国内高等院校仍然不断地两极分化着。

《总体方案》不仅仅是针对国内重点大学而提出的,而是旨在提升国内大学的整体水平。从以往的传统眼光看,大学的质量和发展是由“数字指标”等因素决定的,《总体方案》的提出则使高校的发展视角进一步转向以发展学科教育,完善师资力量,增加成果产出,培养国际化人才,增强国家建设实力为重要因素的新视野。

所以“双一流”不是对过去政策的延续,而是符合我国当前发展现状并且是能激发高等院校活力的政策。在发展过程中,重要的并且能起到基础作用的是一流学科的建设,以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为例,其前身为南洋理工学院,为应对急速发展的新加坡经济,于是重点推进了工程教育专业,使得以商科和工科并重的南洋理工学院一跃成为世界知名大学,所以通过学科带动学校整体科研能力很有意义。

学科建设不仅仅指专业建设,也包括学科带头人领导下的师资团队建设,专业课程设置等。浙江大学校长吴朝晖先生对“双一流”政策的建设建议主要还是针对师资队伍建设方面。一个学科所涉到的领域纷繁复杂,导致一个学科领域的教学质量下降或不能继续很好的发展的原因也是复杂的,完成学科组织化不仅可以分领域研究,也有利于教育模式的传承和科研成果的不断产出。另外,学科建设要面向国际化,开放合作。面对全球化的世界经济政治,高校和高等教育也需要全球化,封闭的教育环境是不能创造出专业的人才的。四川大学校长谢和平先生对于“双一流”政策的看法就在于培养国际化人才。要想学科一流,成为世界一流大学,走向国际化是不能少的,因为我们的知识产出需要与世界相比较,需要得到世界的认可,就不能拘泥于国内的学术氛围和规则。因此,“双一流”战略不单单是少数重点大学的政策,也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以数字目标为标准的战略,它是一种鼓励自由发展,集成创新的新思维。

二、战略分析

针对“双一流”建设,我们应该明确目标,制定相应发展战略,如何建设一流学科,造就一流大学,需我们不断追求卓越,发挥地域优势特色。区域性大学虽然在各地区具有一定影响力,但是在全国范围和国际上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所以其发展战略要经历如下几个阶段。

(一)第一阶段:扎根地方,服务本区域

首先要有坚实的基础,在本区域内做好人才培养工作,提高教学质量水平,集成创新。“扎根地方”是为了利用本地资源,节约研究成本,对文化的挖掘、研究和继承,真正做到对研究型人才的培养,并且通过扎根本土的研究,适应本地经济文化的发展,直接将研究成果输出到本地建设中。

扎根地方可以建立相应的研究团队或者研究中心,解决实际问题。同时各个研究成员发挥各自研究领域的优势,既解决了现实问题,也提升了科研能力,做到研究来源于社会,回归于社会,服务于社会。同时,不仅研究成果具有独立性和特殊性,在国内也有不可替代的研究地位。

(二)第二阶段:发展特色,引领全国

大力发展特色学科,避免与其他高校同质发展产生恶性竞争,通过特色学科发展在全国范围内占据优势,去争取更多的社会资源,优秀人才,提高社会声誉和知名度,提高办学水平,为以后在全国甚至全球竞争打下基础不可代,开创出不可替代的研究领域和方向。发挥当地特色,地形特色以及历史文化等方面的特点,避免随波逐流或盲目跟从,将资源投向研究社会普遍研究的问题或者一些无法力所能及的课题。利用本地资源,不仅能方便研究探索,减少研究经费,同时在国内拥有重要的地位,才能吸引更多的人才。

(三)第三阶段:扩大交流,跻身世界

这时在高质量有特色的背景下应该加强交流合作,建立与世界高校的联盟,要在世界高等教育中有话语权,通过国际交流使我们的优势学科走向世界,被更多的世界级学者所熟识,吸引他们前来学习。但是要想在国际中提升地位,也需要与欧美发达国家高等教育院校进行交流,相互借鉴。通过向国外高校学习借鉴,做到在拥有一流学科的同时,其他学科也能不断发展。在向世界一流发展的过程中,既要促进学术的輸出,又要争取知识的输入,使得本校特色专业能够在全国首屈一指,并且其他专业也有很高的水平,避免短板效应。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的通知[EB / OL].(2015-11-05)[2015-12-31]. http:/ / www. gov. cn / zhengce / content /2015-11/05 / content_10269. htm

[2]蔡宗模,吴朝平,杨慷慨.全球视野下的“双一流”战略与地方院校的抉择[J].重庆高教研究,2016,4(1):24-32

[3]王洪才.“双一流”建设的重心在学科[J].重庆高教研究,2016,4(1):7-11endprint

猜你喜欢

双一流战略
基于SWOT分析的VR平台的战略选择
强国战略下的企业管理创新
美国“俄亥俄”级战略核潜艇
多式联运发展的战略与路径
战略的里子与面子
“双一流”为“青椒”打造更大舞台
“双一流”后,高校改革何处去?
高校“双一流”能否打破身份制
“双一流”需 从去行政化做起
中国外交战略需大调整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