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与印度商品贸易结构分析

2017-09-04陈琳

商情 2017年28期
关键词:化工产品机电产品中印

陈琳

【摘要】近期随着中国与印度两国贸易空间的不断扩展,印度第一大进口来源已经被中国位居,并且上升成为印度第三大出口市场。本文在研究近十年中印贸易数据的视角下,首先探讨了中印双边贸易近十年的历史发展进程以及现状,紧接着文章结合中印近些年互相出口的商品种类结构,最后分析了中印商品贸易之中存在的不足并提出了可行性的建议。

【关键词】中印贸易;商品结构

一、中印商品贸易发展规模现状解析

从2000年到2015年,中印交易总额由最初始的29.14亿美元惊人上升到708.3亿美元,贸易增长了近24.3倍。2004年中印贸易额跨过百亿大关,然而2008年全球性的金融危机,使得中印的双边贸易在2009年受到历史以来最大冲击减少到433.81亿美元。在金融危机后两国采取了积极的经济措施,使得两国经济迅速恢复,到2011年中印双边贸易额达到历史最高点突破了700亿大关。2011~2015年间,贸易额处于小幅度下降趋势,但总量没有太大变化。2015年中印贸易额708.3亿美元下降幅度较小,较上一年仅减少1.1%。

二、印度向中国出口的主要商品构成分析

⒈近几年,中国从印度进口的商品中贸易数量在前六位的依次为矿产品、纺织品原料、贱金属及其制品、化工产品、塑料及橡胶、机电产品。占比百分之六十以上,表明自然资源类产品是从印度进口的主要产品。

⒉在2010年之前从印度进口的商品比重大小为矿产品、化工产品、贱金属及其制品、塑料橡胶,占比最多的产品是矿产品,比例达到了40.1%~55.48%。

⒊然而,自2013年开始,印度出口到中国的主要商品结构顺序发生了重大改变,纺织品及原料、矿产品、贱金属及制品、化工产品、机电产品依次按比重大小,纺织品及原料占主导地位,且矿产品的比重大大减少,此时印度经济改革出口主要依赖于印度第二大劳动力来源的纺织品。

⒋在中国从印度进口的商品中,贱金属及其制品、化工产品所占的比重较大,在2005~2015年比重分别为12.06%~15.1%、12.88%~15.08%,这些年比例持续上升,这是因为印度自然资源丰富且种类居多,进而资源密集型产品较多。

三、中国对印度出口的主要商品结构

⒈近十年,中国对印度的出口产品都主要集中在机电产品、化工产品、贱金属制造、矿业、纺织、运输设备等中高科技或资本密集型产品。

⒉表3-2的数据显示,由于近来年我国产业结构的升级促使我国高新技术发展较快,进而工业化进程加速。从2005年到2015年中国对印度的商品结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动,机电产品和化工产品的出口占总出口比例显著增加,从2005年的58.9%上升至2015年的68.6%,中国对印度的机电产品具有明显的优势。

⒊在中国对印度的出口中,对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如纺织业等制造行业,出口量逐年下降由2005年的8.6%下降至2015年的4.20%。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印度政府近年来不断加大对该产业的扶持,增加对其贷款和补贴力度,且印度改变了出口结构,从而大大影响了中国对印度的出口。

⒋印度进口的十种主要类型的产品中,中国在印度进口的同类产品中占有较大优势地位的有中国的陶瓷、光学仪器、金属制品、家具、机电产品和纺织品;相对不足的是美国、欧洲各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在运输设备、化工品、贵金属制品、钢材等商品上对中国施加着很大的压力。

四、中印贸易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一)中印贸易存在的问题

1.中印贸易结构单一和不平衡

机电产品、机械设备、有机化学品、肥料和钢材是中国对印度出口的主要商品,印度对中国出口的五大类商品是棉花、铜及制品、有机化学品、建筑材料、矿物燃料。通过上文数据分析,中印两国的进出口贸易商品较为单调,且两国相互之间都具有各自的比较优势的商品,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两国之间也会存在贸易保护主义的产生,并不利于两国开展进行友好贸易活动和经济合作。

2.中印双方产业结构存在差异性

中国被称为是“世界工厂”,这主要的原因是中国靠制造业的迅猛发展带动经济增长,中国经济的产业结构是“两头小、中间大”。这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中国实体经济获得十分重要的发展。然而印度确实相反,被称为“世界办公室”,其产业结构的特点是“两头大、中间小”。作为实体经济部分的第一、第二产业是一个国家对外商品出口的物质基础。印度在经济中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发展较为缓慢,而服务业却发展迅速。印度发展相对缓慢的第一产业农业和第三产业制造业,这刺激了印度的商品进口,制约了印度的对外商品出口,最终导致印度在进出口贸易中产生逆差。

(二)中印双边贸易加深发展的对策建议

1.调整产品结构差异性

为了加强各自的贸易结构升级,中印两国专注于产品深加工。通过加强市场细分来是两国在产品种类、规格特色多样化的重要途径;通过扩大产品差异性来加快竞争性产业产品的专业化分工。通过分析贸易结构可知,中印的贸易额主要集中在低技术产品上,急需发展高科技产业,让两国在技术领域形成各自优势和分化差异,从而促进产业内的贸易发展。

2.提高企业本身的优势,开拓多元化的国际市场

在产品相似竞争力强大的背景下,企业应该致力于提高本身的内在竞争优势,培育品牌优势。中国的众多商品被捆绑上“中国制造”的歧视,使得自身品牌优势丢失、进而在国外市场上一直被价格“虐待”。采取品牌优势,加强品牌独特魅力,促进差异产品的推广;中印两国之间应该加大相互投资程度,在出口和生产等方面逐步形成合理的分工。总之,中印两国应相互吸取对方企业的经验,提升自有优势,分工合作形成产品的差异性,在国际市场上形成彼此密不可分的分工合作,进而获取高额利润。

参考文献:

[1]徐啸琼.中印贸易的竞争性与互补性研究.重庆工商大学学报,2016

[2] 文富德.中印经济关系中的问题、原因与对策.南亚研究季刊,2015

[3] 陈宪.殷凤.国际服务贸易[M].機械工业出版社,2013.6

[4] 葛凤书.中印贸易表现差异的政策解读.神州下旬刊,2014endprint

猜你喜欢

化工产品机电产品中印
提高化工分析检测质量的方式分析
2019年中印贸易突破6300亿元
浙江省机电产品出口问题分析
化工产品成份推断与确定中“台阶题”的分析与理解
化工产品质量检测影响因素分析及应对策略
化工产品在非洲市场的销售策略
中印商品贸易结构的互补性实证研究
机电产品计算机辅助一体化技术设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