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阅读

2017-09-04周柏林

祖国 2017年14期
关键词:学习能力阅读小学语文

周柏林

摘要:阅读是提高语文学习能力的好帮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方法很多,语文教师要时刻贯穿新理念,要根据不同年龄学生的特点,去发现、去积累、去实践,在不同的阅读形式中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和创新能力,把阅读的情感体验抓好、抓实,向着追求真实的目标迈进,真正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阅读 小学语文 学习能力

小学语文教学中,可能有不少这样的现象:某些教师将课文分条缕析,巩固再三,学生考试成绩也不错,然而,学生似乎并不喜欢语文,把阅读当成一种负担,甚至畏惧阅读。其实,小学生毕竟年纪小,个性发展不一样,爱好不一样,阅读的悟性也不一样,如果教师仅仅是就课文讲解课文,学生也只不过是知识接受器而已,并不会从心底去自主阅读,探索阅读,久而久之,教师、学生、阅读文本三者的关系就会逐渐步入紧张而又不和谐的局面。教师必须对学生循循善诱,逐步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那么,如何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呢?本文通过自身的教学实践与教学反思,浅谈几点感悟,与大家共勉。

一、要让孩子们觉得阅读有趣,有阅读的愿望

古人曰:“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哲人也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阅读,意味着可与遥隔千载的先人进行超越时空的精神对话,意味着心灵之翼可在另一个想象的世界里自由翱翔,意味着可体会许多浪漫奇异、惊心动魄的生活,等等。对于孩子而言,阅读不仅可提高语文素养、语文感觉,还可拓展他们的视野,净化他们的心灵,更可促进他们正面审美观、道德观、人生观的形成。小学生有很强的可塑性,语文教师应深知阅读对他们的影响,想方设法让孩子们爱上阅读。要在营造阅读环境上下功夫。图书馆往往给人“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的启迪,其实教室也是一个可以营造浓厚阅读氛围的地方。不妨将教室布置得“书香四溢”,建立班级图书角,给图书角取个富有诗意的名字;组建“班级阅读群”,引导学生进行经常性地阅读学习。要注重拉近学生。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所谓对话,需要气氛亲切、平等、温馨,这样有利于拉近师生双方的心理距离。距离近了,学生才能够放心、大胆地吐露自己的心声,从而表達自己独特的阅读体验。

二、要善于找准方法,让孩子们积极参与阅读

做任何一件事情都要有一定的规则和方法,找准了就可能事半功倍。小学语文教师可根据孩子活泼好动的天性,尝试各种教学方法,如游戏法、实验动手操作法、讲故事,看动画等这些方法和途径都能很好的让学生感受到阅读的快乐。要“读”字当头。首先,教师要做好精彩的范读。教师在范读时,学生能够亲眼看到,亲耳听到,对教师的表情、语气、声调等能直接领略。教师范读到位,有助于学生体会文中的细腻情感,自然而言地进入角色。学生与教师的感情发生共鸣时,他们的阅读欲望就会被激起。其次,教师要指导学生阅读。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更何况语言自有她的神妙之处,某些情感可意会不可言传。小学语文课文中有诗歌、散文、小说、童话、寓言、说明文等多种文体,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具体文体具体指导。像《长江之歌》这样的课文,就要读出磅礴气势,必须采用鲜明的节奏,抑扬的语调,一气呵成的语势来朗读,从而让学生感受到长江的秀丽风光,培养他们热爱祖国河山的美好情感。如《春天来了》一文,“春天来了,春天来了/来到了小河边/小溪欢快的流着/春天来了,春天来了/来到了田野上/草儿绿了,花儿开了/春天来了,春天来了/来到了小鸟的家/鸟儿唱着动听的歌/春天来了,春天来了/来到了校园里/校园里充满了欢声笑语”,就应读出迂回的韵律,轻快的节奏,读出字里行间的花红草绿、山清水秀、鸟语花香。要“说”字贯穿。语文重要性还在于她与生活息息相关,“读”一个重要落脚点在“说”。教师要引导学生阅读,也要引导学生会“说”,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可更好地提高语文阅读能力。如在教学《司马光》一课时,引导学生读第二自然段后,我要求学生仿照这段话说几句话,并用上“有的……有的……还有的……”的句式。有的学生说:“一群小花猫,有的在滚皮球,有的在捉蜻蜓,还有的在猫妈妈的身上嬉戏......它们玩的真开心!”有的小朋友说:“天上的云,变化多端,有的像羽毛,有的像绵羊、有的像鱼鳞、还有的像高耸的宝塔。”从孩子们说的,可知低年级的儿童平常也是善于观察生活中的事物,并且观察得挺仔细,写起话来形象生动,比喻贴切,想象丰富。当然,也可借助提问,带动学生“说”。比如在学习某篇课文的时候,可问孩子们:“你看过(读过)相同的文章吗?”“你还知道哪些古诗?”等问题,检查学生课外阅读情况,并及时表扬读得好、读得多的同学,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三、要善于适时评价,让孩子们自主喜欢阅读

学生在阅读活动中,由于自身的生活经验、社会阅历、文化积淀的不同,往往“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学生多元化的理解,既会有正确的认识,也会有偏离主题的答案、超越“常规”想像、违背“逻辑”的“阔论”。对于学生众多的独特感受,教师应当持呵护、理解、宽容的态度,因为春天在每个孩子心中都是美丽的,然而又是不一样的。适时评价学生的阅读效果,对已养成良好阅读习惯的学生是鼓励和鞭策,对于还没养成习惯的学生也是一种促进与引导。教师应重视阅读中的人文教育,培养审美情趣。在学生阅读的过程中,教师的评价标准不应只停留学生是否知晓“字、词、句、段”,还要注重唤起孩子们对“真、善、美”的向往,潜移默化地接受道德品格的熏陶,初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社会观、价值观等作为阅读评价标准之一。对于阅读评价,还可以开展多种多样的活动,如:古诗词诵读比赛,讲故事比赛,文学常识比赛、成语接龙比赛等等。通过这些各种各样的活动,通过其中的各种方式的评价从而增强学生阅读的信心和兴趣。

参考文献:

[1]谢玲燕.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关注言语形式的实践与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

[2]邓婷婷.让阅读引领小学语文学习[J].读写算(教研版),2014,(13).endprint

猜你喜欢

学习能力阅读小学语文
学业导师制对本科生学习能力和素质教育造成的影响
高中英语阅读与写作有效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