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抗日战争中的王震将军

2017-09-04范一泓

祖国 2017年14期
关键词:南泥湾王震支队

范一泓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后,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7月8日,毛泽东在住所约见了准备去苏联学习的王震,告诉了他中央改组红军体制的决定,并任命他为120师359旅副旅长(陈伯钧担任旅长。),王震当时就表示:“当副旅长可以,当团长也可以,只要上前线打仗抗日就行。”[1]

在抗战期间,王震将军充分运用毛泽东针对新形势下提出的“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遵循游击战“分散以发动群众,集中以消灭敌人,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2]的原则,率领359旅广大指战员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敌后游击战,给日本侵略者以打击;响应中央“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号召开展大生产运动,成绩斐然;率领南下支队,深入敌后,在鄂湘粤赣等地区开创根据地,为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做出卓越的贡献。

一、征战华北,凸显智勇双全

1937年9月中旬,王震率部到达太原,这时华北战局发生了重大变化,保定,沧县,大同,察南,晋北等地相继失守。在太原八路军办事处朱德告诉王震为了避免被日军迂回包围,总部决定调整部署,将359旅暂归前总指挥,开到五台山活动。

王震将军在华北的作战中发动群众,依靠群众。在忻口会战中,王震与他所率领的359旅充分发动群众,与其他八路军军队一起,有效地打击并切断了敌军的补给线,给予日寇沉重的打击。共击毙击伤敌军五百余人,炸毁汽车五十余辆,使日军数条补给线处于瘫痪状态,有力地配合了国民党军队在忻口正面战场的作战,拖延了日军的攻势。同时不失时机地发展了自己的力量,不仅收编大量的国民党溃军,还动员了许多百姓参军。到1938年初,359旅进军晋北时,开辟抗日根据地时已经扩编成了三个团,总计12000多人。战后,王震在接受新西兰籍英国记者詹姆斯.贝特兰的采访时表示之所以能在补给困难的情况下还能取得不错的战果,完全是因为八路军是一支老百姓的军队,为平民的福利和解放而战,所以不管到了那里,都能获得粮食和兵源。在听了王震的讲话后,贝特兰写道:“我觉得王震本人就是他自己理论的优秀的代表。……我觉得这个旅团的长官和士兵的团结,即使在八路军里,也算得是最强固的。”[3]

1938年4月,根据中共中央军委指示359旅在旅长王震的率领下,由晋西北转战到晋东北的恒山山脉,以配合晋察冀军区开辟桑干河两岸抗日根据地。9月日军集结5万余人分由平汉、正太、同蒲各铁路沿线向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的北岳地区大举围攻,企图摧毁我军抗日根据地。针对日军的行动,八路军总部和晋察冀军区决定展开反围攻斗争,分配给359旅的任务是“钳制北路及西路的敌人:以一部兵力钳制由平绥路(张家口)及同蒲路北段向晋察冀边区前进的日军;主力则集结于突击方向,配合友邻对敌人举行反围攻。”王震指挥部队先多次消灭成股敌人的歼灭战。特别是在邵家庄伏击前往前线视察的日军北路总指挥官、独立混成第二旅旅团长常冈宽治中将率领的张北支队。

10月25日王震得到情报常冈宽治将往灵丘巡察的确切消息后,当机立断命令七一九团和七一七团九连设伏于广灵南22里的邵家庄地区公路东侧。同时又分兵两路,七一八团一部埋伏于灵丘北20里的黄台寺地区准备打灵丘之援军,七一九团三营布置在张家湾一带阻击由广灵救援之日军。

1938年10月28日上午10时,日军独立第二混成旅团长常冈宽治少将带领特务队、炮兵、工兵300余人乘10余辆汽车,从广灵到灵丘巡察。沿灵广公路南下,行到邵家庄村西,派兵进村侦察,便与七一九团便衣侦探员遭遇,发生冲突。此时,见日军已经进入包围圈,并且压到了地雷,雷声一响,我军立刻发起攻击,日军陷入混乱,见此情况担任突击队的七一九团一营和七一七团九连即从公路东侧发起冲锋,日军仓皇应战,然而根本顶不住我军的猛烈冲击,仅仅半小时就歼灭了大部分日军。

此战共毙伤日军300余人,摧毁汽车10余辆,缴获长短枪支100余支,轻重机枪7挺。日军旅团长常冈宽治狼狈逃走,其所配指挥刀和望远镜都成了王震的战利品。此次邵家庄伏击战,战术上,从情报到部署,再到阻擊伏击,无一不是恰到好处,堪称伏击战的典范。战略上,对敌后方补给线造成了巨大的威胁,完美配合了晋察冀军区的反围攻战役,战后王震不仅受到了晋察冀司令员聂荣臻的嘉奖,就连蒋介石也发来电报嘉奖祝贺。

由此可以看出,王震将军是领会到了毛泽东主席“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的精髓,无论是从“分散发动群众”以壮大自己,还是“集中以歼灭敌人”打击日寇,无论时机的把握还是战术的选择都可谓十分到位。贺龙在几年后一次会议上特意表彰王震,他说:“359旅王震同志,他那种对于党和阶级,对于每个战斗任务的负责精神,是非常值得学习的。过河的时候只有一个团(指1937年9月初渡过黄河前往山西前线。),今天发展了好多。他完成了保卫边区的任务。他的这种创造精神,特别是建设队伍,帮助地方党,地方政权的精神,堪称模范。”[4]

二、“自己动手、丰衣足食”,打造“陕北江南”

1939年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由于日军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进行疯狂的扫荡,国民党又掀起第一次反共浪潮,使得当时的陕甘宁边区和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面临着严重的经济困难,主要体现在:部队缺乏军费,几乎没有衣服和鞋袜,吃不到菜和油,有时甚至连粮食也吃不饱。1939年年初,毛泽东提出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口号,朱德总司令从前线返回后也提出了军队屯田的政策,为了推行这一政策,亲自部署了刚从华北前线返回陕甘宁边区的359旅开进南泥湾开垦。

被当地居民称为南阳府的南泥湾地区是延安的南大门,离延安90里,是延安县金盆区一个乡,与金盆湾、九龙泉、临县、马坊等集镇接壤,纵横一两百里,后来将这些地区统称为南泥湾。1940年底359旅正式进驻南泥湾,当时南泥湾还是一处荒山野岭,生活生产条件极差,但是最大的障碍还是士兵们思想上的障碍,王震领导旅团干部针对部队上存在的思想问题进行了细致的研究,并从上到下展开思想教育运动,使全旅上下充分认识大生产运动对于抗战的意义。此后全旅也成立了以王震为首的生产委员会,负责领导指挥全旅生产活动。“团营级还设有生产副官、生产管理员等,负责本单位的生产业务,各基层单位还设有七八人的专务农业劳动组,由劳动力强并熟悉农活的战士组成,专力从事耕种劳作。每当开荒、播种、锄草、收割时都是全体动手,一律参加劳动。生产劳动时间,一年中只有两三个月,要保证8个月的练兵时间。”[5]endprint

解决了部队思想问题后,全旅的生产热情不断提高,第一年就开垦了1.1万多亩的荒地,共收获细粮1.2千石,蔬菜164.8万斤,每百人养20头猪。做到了蔬菜大部分自给和粮食部分自给。[6]到了第二年更是开垦了2.5万亩土地,除了开垦荒地,还创办了许多工厂,建立运输队,开创“军人合作社”。1943年359旅除了粮食半自给外其他经费物资自给率已达到90%以上。[7]

1944年大生产运动又向前迈进一步,尽管这年8月359旅接到南下抗战的任务,边区农业又遇到了自然灾害,依然收获了2万多石粮食,还有丰盛的副产品“1944年圈里还养有:猪5624口,牛1240头,羊12000多头,鸡鸭数万只,另外还有鹅兔等。”[8]另外359旅创办的工业和运输业也有了长足的发展。

南泥湾大生产的成功为保卫巩固边区和抗击日寇,解决根据地经济困难做出了重要贡献,也给当时陕甘宁边区以及各抗日根据地广大军民提供了榜样,有力地推进了大生产运动,对各地农民群众的生产运动也起了很重要的促进作用,受到当时党中央领导的表彰,并号召部队学习“晋察冀边区战斗英雄战斗模范大会致毛主席和朱彭总副司令致敬电中说:“部队要学习三五九旅,贯彻朱总司令屯田政策。”[9]同时也为新中国建国后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以及王震在新疆的开垦兵团提供的宝贵的经验。

三、率军南下,转战鄂湘粤赣

1944年,国内外形势发生重大变化,欧洲战场上库尔斯克会战后,苏联进入战略反攻阶段,英美盟军在诺曼底登陆,开辟第二战场,德国法西斯濒临崩溃。太平洋战场上,经历塞班岛战役,马里亚纳海战和莱特湾海战后,日本海军彻底失去与美军对抗的能力。但是在中国战场上,日军在豫湘桂会战中大败国民党军队,国军正面战场损兵数十万,丧失4个省会和146座城市、7座空军基地和36个飞机场,丧失国土20多万平方公里和6000万人民。

在这个情况下,毛泽东和中共中央当机立断,决定开辟河南、发展苏浙皖、进军鄂湘粤。用毛泽东的话来概括,就是“蒋介石丢到哪里,我们就到那里。”[10]

派八路军一部南下进军湘粤赣,是毛泽东的一项大胆的战略决策。毛泽东考虑的是:“太平洋战争后期,如果日军向山东等沿海地区退却集结,这支部队便可以转入反攻,收复更多失地。战后,万一蒋介石发动内战,它也能牵制南方一翼,掩护各解放区自卫作战。”[11]

1944年10月31日,毛泽东主持中共六届七中全会主席团会议后,决定派王震为司令员、王首道为政委率120师359旅主力组成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独立第一游击队,简称南下支队,共6个大队,5060人。前往湖南湘水和资水之间以衡山为中心建立根据地。

1944年11月11日南下支队誓师出征。10日王震率部离开延安,进过艰苦的行军,渡黄河,过吕梁,跨汾河,淌洛水,突破国民党和日本军队的重重封锁,在1945年1月29日达到鄂豫皖边大悟山抗日根据地,与新四军第五师胜利会师。休整后,2月14日,南下支队继续向鄂南挺进。在渡长江天险的时,面对国民党三个师的封锁,王震出其不意,选择敌人防备最严密的蕲春田家镇渡江成功,并于3月26日攻占湘北平江县,在当地建立抗日民主政府,恢复重建基层党组织,抚恤革命军属烈属,初步建立湘鄂赣根据地。4月,蒋介石命令的国民党第九战区司令长官薛岳率领部队约6万余人大举进犯我军湘鄂赣根据地。经过4个多月的艰苦奋战,先后与国民党顽固派,日军,日伪军大小战斗130余次,收复大小城镇乡村270多个,发动群众,巩固了湘鄂赣抗日根据地,扩大了我党的影响力,壮大了地方抗日武装力量。

但是由于南下支队处于敌军腹部,一直受到国民党顽固派军队的强力打压围堵,为了彻底巩固根据地,党中央一方面把359旅留在延安的部队组成八路军游击队第二支队;延安警备第一旅之一部,组成八路军游击队第三支队,共计6000余人作为第二梯队南下支援;另一方面指示王震率部在粤北,湘南创立五岭根据地,与广东的我军连成一片。1945年8月南下支队抵达广東南雄县内,马上就要与来接应的东江纵队会合。就在这时,日本投降的消息传来,抗日战争结束,这时南下支队湘南八面山地区活动,王震在听到这个消息后欣喜若狂,但他马上意识到危险很快迫近。毛泽东主席在他出征前就曾给王震分析过,一旦日寇很快投降,国民党顽固派军队就可以放开手脚,对这支“心腹之患”进行大规模围剿。在经过会议讨论后,大家一致认为应该全速南下,与东江纵队会合。会后,南下支队冒雨突围,冲破国民党顽固派军队在八面山布下的重重阻碍,终于在8月23日突入五岭地区,可是连续作战,南下支队已经人困马乏,部队疲惫到极点。国民党的军队又从南北两面不断围追堵截,南下支队已经无法立足了。不得已,在征求中共中央同意后,王震率领南下支队北返。这时蒋介石又纠集7个军共15万人对北返的南下支队进行大规模阻击,在部队十分疲惫,物资极端困难的情况下,王震率部奋勇拼杀,穿越湖南,江西两省边界2000余里,历时34天后,终于返回鄂南,9月26日夜渡长江,回到鄂豫皖根据地,再次与新四军第五师会合。

从延安出发至此,南下支队历时329天,走过7省78个县,行程15840里。这支5000余人的部队可谓是“孤军”,而孤军深入从来是兵家大忌,但是为何王震将军率领的这支南下支队能够胜利返回呢?

首先,这支部队的行动是经过党中央和毛主席讨论和分析后决定的,并不是盲目决定的,途中有各路友军如新四军以及广东的军队接应,后续也有第二,第三支队陆续南下,这些安排都让南下支队并不是孤立无援的;其次南下支队的主要任务是深入敌后,在国民党丢失的地方建立抗日根据地,利用日伪和蒋介石之间的矛盾,发动群众,壮大革命武装力量,巩固和发展敌后抗日民主根据地,建立南北通道。这些在当时的国外内外环境下是可行的,毕竟抗日战争还未结束,国民党军队不可能全力对付中共的军队。从南下支队到达湘南的时候任务是基本完成了的,可惜由于局势发生重大变化,特别是日本投降比人们预料到来得更快,南下支队进军湘粤赣的计划没有全部实现;最后,离不开以王震将军为首的部队领导正确地处理中日之间民族矛盾和国共之间的阶级矛盾,始终把抗日放在第一位,毛泽东曾多次在给南下支队的电报中指示“要注意策略,勿主动进攻顽军,待其来攻然后打击之,站在自卫立场上。”[12]同时王震将军选取的行军路线也非常注意,即取道日军和顽固派之间的路,这让这支部队不仅完成了军事任务,也始终占据着道义的制高点。endprint

四、结语

纵观八年抗战,王震上将和他麾下的359旅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可谓是立下了汗马功劳。他指挥部队对日寇英勇作战,配合忻口战役有力打击敌军,在晋西北收复失地,参与创建晋西北抗日根据地的斗争。其后,按照党中央部署挥师向晋察冀边区挺进,创建了以恒山为依托的雁北抗日根据地,有力地保护了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和巩固。他在战事中充分运用游击战和运动战的。1941年初,他率部进驻南泥湾,守卫陕甘宁边区的“南大门”的同时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南泥湾大生产运动,为克服当时边区的日益严重的经济困难做出了重大贡献。1944年10月,根据党中央的部署,组建八路军南下支队,执行南下作战、开辟新根据地的战略任务。部队长途跋涉,英勇转战,途经八个省份,跨越半个中国,行程两万余里,先后突破敌人一百多条封锁线,进行大小战斗三百余次,到处撒下了革命的火种,对发展这些地方的革命形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于1946年秋胜利返回延安,完成了党中央赋予的任务,谱写了一部革命英雄主义的壮丽史诗,被誉为“第二次长征”。其坚韧不拔,勇于开拓的革命精神,总能帮助王震和他麾下的359旅完成看似不可能的任务,按照毛主席的话说就是:“你们359旅在王震同志的领导下,立下了很大的功劳。你们到东边东边就安全,你们到南边南边就安全。这次你们到北边,北边也安全了。总之,不管你们走到哪里,都没有辜负党中央和边区人民的重托。”

注释:

[1]《王震传》,人民出版社出版,第82页。

[2]毛泽东在洛川会议上的报告,1937年8月22日。

[3]詹姆斯.贝特兰著,林淡秋译:《华北前线》,新华社出版社,1986年,第256頁。

[4]《在晋西北各军参谋会议上的讲话》(1940年3月),《贺龙文选》上卷,第150页。

[5]王恩茂:《359旅的开垦工作》,《解放日报》,1943年5月6日。

[6]《毛泽东选集》附录《359旅三年以来在生产建设方面的总结》,东北书店出版,第833页。

[7]《南泥湾屯垦记》,第68页。

[8]《南泥湾屯垦记》,第34页。

[9]《敌后军民的道路——战斗与生产结合起来》,1944年三月二日《解放日报》社论。

[10]毛泽东在中共六届全会主席团会议上的发言记录,1944年11月23日。

[11]王震:《一个重大的战略部署》,《人民日报》,1983年12月19日。

[12]《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5册1945)第68页,《毛泽东关于建立湘北根据地给王震、王首道的指示》 。endprint

猜你喜欢

南泥湾王震支队
敌军工作与昆张支队敌后坚持之道
农耕劳作磨毅力 南泥湾精神记心中
黑龙江举行“蓝焰突击-2021”跨区域抗震救灾实战演练
“要是”的作用
《南泥湾途中》
南泥湾开荒志
抢着去边疆的王震
“办”“为”和解
武警江西总队一支队深入扶贫点进行健康义诊活动
“慌”与“没有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