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培育高校大学生文化自信的路径

2017-09-04姚艺

祖国 2017年14期
关键词:文化自信大学生

姚艺

摘要: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谈到文化自信,表达了自己对传统文化、传统思想价值体系的认同与尊崇。青年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承载了国家的希望,在高校的课程学习、社团活动、学术交流以及生活的环境中渗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国优秀文化的精髓,培育和提升高校大学生的文化自信显得重要。

关键词:大学生 文化自信 路径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全党要坚定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习近平总书记在系列讲话中多次提到“文化自信”,足以彰显文化自信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意义。

一、文化自信的界定

什么是文化自信?它是指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或者一个政党对自身的文化价值的一种充分肯定。中国有①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并且我们是没有断流的文化。②文化自信是基礎,一个国家、民族首先要对自己的文化有足够的信心,如果一个国家及其政党对自己的文化都没有足够的自信,如何让国家的民众信赖,如何让别的国家尊重。

文化自信从本质上来讲,是一种对自己文化的自觉的心理认同、坚定的信念和正确的文化心态。③具体来讲,对一个国家、政府而言,文化自信体现在了一个民族、政党能否正确认识自己的文化,能否正确理解自身文化的内涵与价值,并且是否对自己文化的生命力和前途充满信心。同时,对待不同国家、民族的优秀文又具有兼收并蓄的态度。对一个国家的子民来讲,文化自信体现在个人对自己祖国文化的强烈认同以及积极的肯定态度。

中国的文化自信,指对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自信和认同。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先进文化,同时继承发扬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是马克思主义先进文化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底气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坚持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念

1840年鸦片战争,中国被迫打开了大门,面对内忧外患的形势,一大批仁人志士,以改造社会为己任,英勇奋斗,走上了探索救亡图存的历程。中日甲午战争、洋务运动、义和团运动、维新变法运动、辛亥革命等都没能使中国彻底走出深渊。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让中国的一些先进分子看到了“新世纪的曙光”。李大钊、陈独秀为代表的知识分子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他们热情的歌颂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并创立了中国共产党,一个领导中国革命的中国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经过新民主主义文化和社会主义文化的艰辛探索,将马克思主义的先进的文化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使中国社会主义展现了生机与活力。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的立国之本,思想之根、理论之源。假如抛弃了马克思主义,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就会失去指引,就无法正常有序的进行,我们党就会分裂,国家就会陷入混乱,人民利益就要受到严重损害。因此,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要培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既要确保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又要发挥马克思主义先进文化的引领作用,用马克思主义管全局、管方向、管长远,以实现中华民主伟大复兴和中国梦,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源于五千年中华文明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五千多年中华文明的深厚积淀。增强文化自信,不仅要坚持马克思主义,还必须坚定对传统优秀文化的继承发扬。今天的文化,是在50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积淀下来的,没有五千多年的中华文化,就不可能有当今纷繁的社会主义文化。我们不能因为消极、负面的文化就全盘否定一切中华民族的文化,来推崇西方文化。而是,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自信,是有选择的自信,不是盲目的自信。我们要继承传统文化,不是简单的继承传统历史文化的母版,而是去粗取精、洋为今用,古为今用,处理好继承与创造的关系,学会对传统文化进行扬弃,根据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要求,借鉴对当代社会发展有用的文化,改造不适合现今发展的表现形式,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内涵加以补充。

三、培养高校大学生文化自信的意义

(一)有助于大学生正确应对文化多元化的挑战

世界正朝着多元化的趋势迅猛发展,不同国家都有自己国家的文化,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推进,相互交流的增多使得不同文化间碰撞不可避免,我国也难于幸免,这让我国的文化安全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

大学生正值青年,是塑造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期,如若没有正确价值观以及文化自信的培育,大学生会将受到西方思想的影响,会盲目追崇西方的意识形态,消退民族的自豪感,社会责任感弱化。这些会通过无硝烟的战争潜移默化的进行。例如。日韩文化对于当代青年的影响,使得一部分青年沉迷于日韩剧、日韩影星无法自拔。再如 从肯德基、麦当劳到美国大片, 从三星、 苹果手机到圣诞节、 情人节,对西方的生活方式等各个方面的产生崇拜。会腐蚀青年大学生的价值观念,这必会对我们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带来严重的影响,阻碍文化强国的建设。因次,培育大学生的文化自信显得非常重要。

(二)有助于大学生个人的全面发展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大学生要实现的全面发展,就要提升个人的文化知识以及业务能力。这就包含了对中华民族传统优秀文化的认识和发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思想资源很丰富,中华民族卓越的智慧能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

四、培养高校大学生文化自信的路径

(一)首先要培养大学生对文化的主动认知

让大学生自觉主动地了解和认识优秀传统文以及始终不渝的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为高度的文化自信奠定扎实的信仰基础。马克思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拥有正确的价值观念,才能在文化上一步步走向强大。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影响大学生理想信念,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加强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引领大学生思想意识 。endprint

(二)以培育文化自信为指导,开展各式各样的大学生社团活动

在每一次举办的社团活动中,加入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各类活动,最大程度让参与的学生感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价值,产生对中国文化的共鸣。

(三)举办形式多样的学术活动,如专题讲座、学术报告会、学术交流等,文化学术活动等等

文化学术活动的举办有利于形成浓厚的校园文化气氛。开展有关传统文化和先进文化的学术活动,向大学生渗透传统文化精髓和先进文化精髓,促进大学生在认知先进文化的过程中形成正确和积极的情感。

(四)课程教学融入传统文化精髓

大学生对于传统文化教育的缺乏,对高校教学内容提出了新的要求。如果在高校课堂中可以将传统文化的知识纳入其中,使得学生们可以全面、系统的学习文化知识,增加他们对于文化的了解,在了解的过程中提升对文化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产生积极情感,这将会极大地促进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具体的方式可以开设国学课程,把国学课程纳入大学的必修课之中,使大学生间接地,潜移默化的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使传统文化精髓深入大学生心中,以至于对传统文化形成积极的情感。

综上所述,面对文化软实力在国际社会中越来越重的影响,在培育青年学生的文化自信,是当今文化建设的一个及其重要的任务。并且培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但也并不全盘否定其他民族的文化,而是吸收其他民族的有益文化,借鉴其他国家文化发展的方式。更好的促进我国的文化发展,提高国人的文化自信,增强对于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中国梦,让中国更加自豪的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注释:

①陳金龙:《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权的建构》,《思想理论教育》,2015年第3期。

②艾文礼:《深入把握和坚持文化自信》,《红旗文稿》,2015年第5期。

③刘林涛:《文化自信的概念、本质特征及其当代价值》,《思想政治教育》,2016年第4期。

参考文献:

[1]陈金龙.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权的建构[J].思想理论教育,2015,(03).

[2]艾文礼.深入把握和坚持文化自信[J].红旗文稿,2015,(05).

[3]刘林涛.文化自信的概念、本质特征及其当代价值[J].思想政治教育,2016,(04).

[4]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5]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6.

[6]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 努力把宣传思想工作做的更好[N].人民日报,2013-08-21.

[7]李旸.试析增强大学生文化自信的途径[J].黑龙江科学,2016,(07).

[8]陈一收.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文化自信[J].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研究,2016,(07).

[9]鲁秀伟.大学生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缺失及对策探析[J].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报,2014,(07).endprint

猜你喜欢

文化自信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新大学生之歌
如何让西方文化帝国主义“退场”
大学生实习如何落到“实处”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