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升大学生创新能力的路径研究

2017-09-04孙思敏

法制与社会 2017年22期
关键词:创新能力培养大学生

摘 要 步入21世纪,我国的科学技术发展迅速,国家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显得格外重要。而大学生作为祖国的未来,肩负着振兴国家的重担,他们的创新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国家的竞争力和综合国力。而当前我国高校的大学生创新现状是综合素质不足,主要体现在创新意识不足和创新能力不足两个方面,本文通过分析我国大学生创新能力的现状,从大学生本身、高校、社会这三个方面提出了解决措施。

关键词 大学生 创新能力 培养

作者简介:孙思敏,河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7.08.139

一、我国大学生创新现状

自主创新能力主要体现创造力上,创造力是根据已有信息重新组合成新的系统而产生,它具有独特性和新颖性,是一种具有社会意义的产物。创造性思维是创造力的发展因素,它主要表现在独立掌握新知识的多少以及对这个问题认识的深度和在处理问题中知识运用的广度方面,所以说创造力是创新能力的心理表征。

第一,大学生创新能力方面知、行不一,反差明显。大学生已经充分认识到创造力是每个学生潜在的发展能力。这些大学生对于创新的期望值很高,而且已经充分认识到创新素质的培养是大势所趋和时代的必然要求。但是体现在大学生身上的实际行动却不尽如人意。当代大学生大多数是獨生子女,独立的能力明显不强,所以对于创造力的塑造不怎么感兴趣,更不用谈创业了,这些大学生明显不具备吃苦的毅力和坚持的决心,所以体现在实际行动上就差了一点。

第二,现行教育评价体系使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缺乏动因。改革开放前,我国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基本上一切资源都要国家统一分配,各个地方的自主性很低,所以说学校已经形成了这种思维模式,也就是说对于自主创造的思维匮乏。改革开放以来,各个高校具有了一定的自主权,但是高校管理者还没有从以前的那种统一管理的思维模式中解放出来,所以没有及时制定与时代发展相符合的学校激励制度来激励学生和管理学生,没有根据学校中长期发展规划来使得校内激励制度规范化、科学化。长期以来,不健全的激励制度影响着教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间接影响着学生的创造力。

二、大学生缺乏创新能力的原因探析

(一)大学生自身的影响

1.思维定式的阻碍

创新的思维阻碍就是思维定式。创新,简言之就是对前人工作的“否定”和超越,创新思维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在已有信息的基础上进行再加工的一个过程。因此,创新思维产生的基础是知识与经验,同时也决定着创新思维的水平和质量,拥有的知识越多,专业水平越高,观察问题越敏锐,越容易在新领域开辟创新思维。同时也应该强调,知识和经验也容易使人们形成思维的惯性,甚至形成思维定式,从而使人们形成僵化思维或者教条思维,影响和限制人们创新思维的拓展,对创新思维的形成产生负面影响。

2.迷信、盲从权威的影响

中国学生从小就受“尊师重道”教育的影响,从小就认为书本上写的和老师讲的无疑是正确的,缺乏质疑精神和批判精神,不敢说“不”。对于老师讲的内容就算有疑问也不敢提问,这极大的限制了中国学生的创新思维。无知有两种表现,一种是盲从,一种是狂妄。从众心理就是盲从的表现,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每个人都带有一定程度的盲从心理,但是中国人的盲从心理比较严重,尤其表现在青少年的身上。这对于中国学生有三大影响:一是缺乏独立性;二是缺乏批判性;三是缺乏创新性。

(二)僵化的教育机制

第一,应试教育是一种选拔式教育,它是以考试为手段来决定学生是否可以升学,因而它又是以升学为导向,学生以后的发展不作为重点。片面强调人的认知发展而忽略了人的个性、能力和兴趣的培养。应试教育是不适应现代社会发展要求的,所以国家才会提倡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提倡学生的全面发展。

第二,应试教育的背景下,学校采取的验证学生们学习成果的方法就是考试,而考试要求的是统一的答案,于是它把学生引导的像机器一般。学校不再是培养德才兼备注重人格独立和独立思考的圣洁场所,而是一座模式化批量生产的机器工厂,在这座工厂里,不允许思想自由而是要求思维整齐划一犹如刚刚割过的韭菜,不提倡举止的表达,只规定行为的刻板僵硬,好似车轨上循规蹈矩的火车。学生变得习惯于接受而不习惯于思考,更不习惯于怀疑和分析。

(三)中国传统文化中消极因素对大学生创新意识的负面影响

1.安于现状、不敢冒险

农耕经济是我国封建社会的主要经济形态,是一种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以亲族关系连接成熟悉的、和谐的网络,也以地理位置的相亲进行长久而安稳的交往,不用冒险的接受新鲜事物,凝结成“崇古”的精神和追求安稳的文化心态。

2.崇尚权威、不敢质疑

我国家庭模式强调的是“家国同构”的模式,这种结构强调父系传承和父系家长的绝对权威,对家长的顺从与服从是基本的义务。每个人不是为了自己存在而存在,而是为了家庭的存在而存在,个人的价值只能在家这个单位里才能得到体现,这种信念几乎成了每个人存在的支柱,但是这种观念使得人们盲目迷信权威、经典和传统,从而发展为内向的人格。这就使得人们本该具有的强烈而鲜明的个体意识所剩无几,从根本上扼杀创造力的发展因子。

3.重视共性、抹杀个性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中庸文化,强调同一性,要求遵守秩序,重视“大我”,抹杀个性。这种文化的传播必然导致两大后果:一是使人们养成循规蹈矩的习惯。最明显的就是“枪打出头鸟”、“人怕出名猪怕壮”、“树大招风”等等。二是培植人们的从众心理。人们自我保护的最好方法就是随大流、别逞能、处处小心从事,这样的结果必然是说空话、假话之风盛行,从而导致人云亦云,不做实事,窒息了创新种子的萌芽。

三、提升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措施

(一)大学生要重视创新能力的自我开发

1.要主动营造活跃的创新氛围

对于大学生来说,创新氛围是很重要的,置身其中,不但可以激发灵感还可以保持对于创造力的热情与激情。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讲的就是环境的影响。学校是青少年生活的一种特殊环境,它是按照发展人的身心这种特殊要求而组织起来的环境。这种经过有目的的选择和提炼的环境,以系统形式影响学生,所以学校环境在人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2.培养科学的思考习惯,塑造自我创新品格

除此之外,还要培养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就要求我们,要摒弃社会中的不良习惯而是真正发现自己的兴趣爱好,慢慢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坚持不懈的沉醉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考之中,还应该注意用思想、思维来考虑问题的症结所在。就是科学的态度,它要求我们在思考问题时要聚精会神,从更深层次来思考问题,慢慢培养自己的科学的思考习惯,培养自我创新品格。

3.学好基础知识,为科学创新奠定良好基础

没有一个科学家是文盲,这说明基础知识和科学知识对于我们的重要意义。优秀的创新成果是饱含科技含量的,没有坚实的知识积累和深厚的知识底蕴是不可能孕育出好的发明的。良好的基础知识是科技创新发明的基点。大学生没有深厚的文化积累,对于一些高深的科技也不会理解到位,更不用说运用了。

(二)高校方面

1.创新教育观念

在学校的教育过程中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也就是以学生为本,给予学生在专业、课程、教师等方面的自主选择权,达到“客体主体化,主体客体化”的双向互动,增强教学效果。进一步完善教学评价制度,加强教师教学过程的启发性和探索性以及学生主体参与的要素评价的因素,以此来鼓励学生和教师协力合作完成科研项目的开发和研究。

2.创新课程体系

要实现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教育,就要实现传统课程的改革,实现学生的因材施教,完善课程多样化,现代化的特点,为创新人才的培养创造良好的条件;优化教学计划,缩小课内学时,减少必修课,增加选修课,给学生更大的自主选择权和学习空间;为适合不同专业的学生需求,课程设置要求分层次、按模块;增开有关创新能力培养的选修课程,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为学生的创新活动提供深厚的文化积累,加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3.提高教师的创新素质

高校教师是学生教育的主导,要想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首先必须具备一支具有创新能力的教师队伍。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要想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学生,首先要具有创新意识的教师,并且时刻保持思想走在时代的前沿;其次要自觉保持在教育过程中的创造性,在教育过程中,有意识的增强学生的创新观念、创新思维、创新能力以及创新人格的培养。

(三)社会方面

1.加大对于创新型教育的投入

任何改革都需要一定的物質支持,当然教育改革也不例外。无论是现代化教学设备的添置,项目课题的研究经费还是各类竞赛、创新活动的开支都需要政府的资金支持,否则高校是难为无米之炊的。除此之外,政府还应该在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知识竞赛活动,科技创新评比活动等来营造一种全民创新的氛围。

2.引导高校进行创新

许多高校虽然也有科研项目但是却依然存在着盲目研究的倾向,虽然我国科技创新成果不少,但是科技成果转化率低,其中主要的原因就是产学研结合不紧密。高校之间缺乏交流,导致一部分科研成果重复,这不仅浪费了科研经费而且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许多高校并没有进行社会调研,并不知道社会真正需要的是什么。研究出的科研成果社会不需要自然就吸引不到资金的投入,导致后续的科研更难。

3.加强对于高校的监督和管理

我国政府应该为建设创新型高校做出了不少努力,但是目前看来依然不是特别乐观,部分高校仍然安于现状,甚至挪用国家的科研经费来建设校园,进行没有实质性意义的攀比。对于这种现象的出现,一部分原因就在于国家的监管不力,所以国家应该加大对于高校科研经费的监督,定期对高校的科研项目、各类比赛获奖情况、硬件软件设施情况进行监督。建立奖惩机制,把学生的创新作品与成果纳入监督考核内容。

参考文献:

[1]杨震.试析高校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科技创业月刊.2006(4).

[2]张继德.论大学生科技创新素质培养.东北师范大学.2005.

[3]贾海宁.学分制与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模式的构建.中国信息科技.2005(17).

[4]郑婧.大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培养研究.西北工业大学.2007.

[5]姜延志.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西南大学.2009.

猜你喜欢

创新能力培养大学生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能力培养视角下的无机化学教学研究
推进软件产业创新能力提升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职音乐教育改革探讨
高中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浅析新形势下航空计量人才培养
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策略研究
创新人才培养理论研究现状及未来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