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中的几个问题
2017-09-04田莉
摘 要 在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以下简称《原理》课)教学,以及教学探讨的过程中发现,学生对该门课程相关知识有着一些常见性的追问,因此,本文将以学生问题视野来探讨《原理》课教学中的普遍性常见问题,分析学生的追问中折射的对《原理》课的诉求及认知,总结与反思学生追问中透视的《原理》课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剖析对学生追问必须解答好的重要性,进而探究如何解答学生的追问,在解答问题中提升《原理》课的教学效果,达到《原理》课的教学目标。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教学 学生问题
作者简介:田莉,贵州理工学院讲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中图分类号:A8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7.08.105
一、疑惑与追问:《原理》课教学过程中的普遍性常见问题
《原理》课是面向高校本科生开设的公共必修课程,是高校思想政治课的重要组成部分。笔者在进行教学、教学探讨的过程中发现,学生对该门课程相关知识有着一些常见性的追问。因此,笔者将以学生问题视野来探讨《原理》课教学中的几个问题。学生普遍性常见的问题如下:学习《原理》课有什么用?考研政治中这门课占多少比重?能不能给我们重点讲解考研知识点以及考研题型?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不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西方的理论为什么西方人不用而中国要用?马克思主义和现在社会发展有什么关系?现在社会发展是需要多解决问题还是多谈主义?资本主义国家的福利政策很多方面都比中国要好,到底是资本主义好还是社会主义好?中国目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有什么区别,怎么看起来都是一样的?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到时候什么时候回灭亡?社会主义初阶阶段到底需要多久?从物质到资本主义再到共产主义之间有什么联系?共产主义能不能实现?什么时候能实现?等等。
二、诉求与认知:学生问题提出的原因分析
学生对于以上这些知识点的疑惑和追问,其原因是多层面的。
第一,学生对于《原理》课知识的探究渴求。当前的大学生,较之以往而言,信息收获的渠道更广,处理信息的能力更强,独立思考的要求也更高。姑且不论学生提出的问题是否具有科学性,是否是基于知识积累的前提下进行的质疑和追问。但是,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学生对于《原理》课知识的一种诉求,他们渴望去了解,去认识,去探寻相关知识。他们关怀当前祖国的发展和命运,关切今后人类社会发展的走向,勇于发出心里的声音并期望得到解答。
第二,部分学生对于《原理》课认识的偏差。从学生的部分问题聚焦可以看出,对于为什么学《原理》课,持有实用主义的态度。也就是说,部分学生并不是真正关切《原理》课知识本身的理论魅力、马克思主义对于未來的关怀以及对自身内在的长远影响,而更多的是思考这门课的知识对于“我”当前的“作用”。比如:学分的需求,考研的需要等等。而且学生会将《原理》课同他们的专业进行对比,专业课带来知识可能是显性的、立竿见影的,尤其是理工科的学生,实验数据以及实践操作能让学生在相对较短的时间检验学习的成果。相形之下,《原理》课带给学生是隐性的效果。
第三,社会环境带来的影响。当前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也处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还存在很多的矛盾、困难和问题,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还需要进一步的发展。部分学生容易将中国之“短”简单错位地与资本主义之“长”进行比较,并以此作为社会主义制度与资本主义制度的比较,这就造成了部分学生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不自信、对于中国道路、中国制度和中国文化的不自信。
三、总结与反思:从学生问题中透视可能存在的问题
第一,在教学过程中,任课教师可能会出现误导。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起学生对于《原理》课的重视,部分教师会重点强调该门课程在考研政治中所占的比例,甚至在讲重点难点的时候,会按照考研政治复习的方式为学生讲解,即讲解知识点在往年考研政治中出现的次数、出题的方式以及如何去解答等。这样的引导,在一定层面上可以提升学生对于《原理》课的重视,但是也会误导学生形成以考试为学习目标,陷入实用主义的泥淖,而忽视《原理》课真正的教学目的。
第二,部分教师自身能力有待巩固提升。可以说《原理》课对教师的知识理论素质、教学能力素质以及政治素质都是要求非常高的。部分教师在对《原理》课教材的把握、《原理》课教材与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的衔接、《原理》课理论与社会现实问题的结合、以及自身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方面都有待巩固和提升。
第三,部分教师可能出现忽视《原理》课教学规律,盲目教改的可能。为了适应时代发展的变化以及学生学习的需求,各学科都在不断推进教学改革,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也应时而为,如进行“慕课”、“翻转课堂”等教学改革尝试,并取得不错的效果。但是,同样也存在教师为教改而忽视《原理》课教学规律、学生认知规律而盲目地进行教改的可能,导致《原理》课片面地强调欢快、轻松而忽视了知识的内化。
第四,部分高校还未形成大宣传格局。部分高校存在将思想宣传工作主要依托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将《原理》课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的最主要渠道,而其他学生工作部门、思想宣传部门、二级学院、专业课教师并未很好地发挥思想宣传做的合力作用,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的作用,甚至有的二级学院或专业课教师在认识上还有待提升,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课时多,挤占专业课时等等的思想,给高校思想宣传工作、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及《原理》课的效果带来一定负面的影响。
四、关注与重视:必须回答好学生问题
从学生的追问来看,几乎涵盖了《原理》课核心的问题,既有理论问题又有现实问题,涉及到马克思主义是什么,马克思主义时代化问题、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问题、中国道路问题、中国制度问题,理论与社会现实之间的问题等等。
学生提出的这些问题,是大多数学生的困惑,具有普遍性,且涉及到《原理》课的核心知识。能否回答好这些“学生之问”,直接影响到学生对于《原理》课甚至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认同和接受,直接影响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和接受。可以说,事关学生的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事关“两个巩固”,即“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事关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培养,必须引起高度关注与重视。必须回答好学生提出的这些问题,使学生掌握好核心的知识点,从了解马克思主义是什么到为什么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再到怎样坚持马克思主义,解开困惑,促使学生从了解、接受、信仰。因此,回答好学生提出的问题,树立和增强学生的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进而帮助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和共产主义信仰。
五、解疑与答惑:问答好学生问题的路径思考
学生的追问来源于《原理》课,笔者认为,回答“学生之问”首先要回到《原理》课,但是也要“跳出”《原理》课。
第一,加强组织领导,各部门形成大宣传格局是保障。高校要加强领导班子的思想政治建设,党委主要负责同志要坚定地站在意识形态工作第一线,进一步提高认识,加强组织领导,形成在校党委领导下,宣传部门牵头,马克思主义学院为主阵地,学生工作部门协助、其他各有关部门积极参与,全校上下形成合力的大宣传格局来促进《原理》课教学,以良好的舆论环境来帮助解答“学生之问”。
第二,抓好《原理》課教师队伍建设是关键。“学生之问”源于《原理》课,其解答还是得回到《原理》课。《原理》课教师直接面对学生,也直面学生问题,因此,建设好一支《原理》课教师队伍是关键。
一是《原理》课教师必须自身有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如果《原理》课教师如同其他专业课教师一样把《原理》课仅仅作为知识的传递,认识、思想和视野仅局限于教材浅层,并以《原理》课在考研政治中的比重等方式引起学生的重视,那么,所传递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也不会有灵魂的温度,也不会使学生真正的信服。所以《原理》课教师必须要深入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思考和研究,不断吸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智慧和力量,从内心深处真诚信仰马克思主义,在教学上不遗余力地为传播马克思主义而努力,在实践上自觉践行,只有这样,才能使《原理》课更加吸引学生、感染学生,才能使学生一起去找寻他们提出的问题的答案。
二是《原理》课教师不断加强自身理论学习,拓展自身视野,以扎实的理论基础来回应学生问题。如前所说,《原理》课教材具有理论性强、抽象度高等特征,从知识理论素质层面来说,这就要求任课教师不仅需要吃透《原理》课教材,更要熟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文本,并将经典著作文本与教材以及社会现实结合起来,才能更加有说服力地解答学生问题。比如关于“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到时候什么时候回灭亡?社会主义初阶阶段到底需要多久?从物质到资本主义再到共产主义之间有什么联系?共产主义能不能实现?”这些问题,在《共产党宣言》、《〈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通过“两个必然”、“两个绝不会”已经作出了详细的解答。《原理》课教师应该多去专研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经典著作,并且与教材,已经当前的社会发展现状结合起来。再谈刚刚的几个问题,如果只是简单地截取“两个必然”、“两个绝不会”进行讲解,而缺乏整体性,估计学生也会听得一头雾水,似是而非。
三是要面向现代社会问题解答“学生之问”。理论研究的目的最终要用于指导实践的,同样地,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马克思主义深刻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类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为人类社会发展进步指明了方向;……是‘伟大的认识工具,是人们观察世界、分析问题的有力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实践品格,不仅致力于科学‘解释世界,而且致力于积极‘改变世界。在人类思想史上,还没有一种理论像马克思主义那样对人类文明进步产生了如此广泛而巨大的影响。”想要解答好学生的问题,只有在教学过程中面向社会现实问题、现实案例,在对现实社会问题的剖析中展现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和深刻性,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养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才会逐渐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行动指南,进而接受和信仰马克思主义。
四是《原理》课教师要与时俱进,把握学生特性,研究学生认知规律,有针对性地进行教改,促进教学方式、教学手段的多样化。有针对性地进行教改,就是要避免盲目跟风,避免单纯地求多求新求变,而要因时而异、因人而异、因地而异进行探索改革,同时要根据时代的变化探索灵活多样、生动形象的教学方式、教学手段来提升教学魅力,通俗易懂地解答学生问题。
参考文献:
[1]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 努力把宣传思想工作做得更好.人民日报.2013-08-21(1).
[2]新华网.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全文).2016-0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