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幼儿园职初教师心理资本开发的应然设计

2017-09-04赵云花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7年24期
关键词:心理资本积极心理学

〔摘要〕立足于幼儿园职初教师心理资本现状,探索在互助共赢中实现幼儿园职初教师心理资本个性化增长的开发目标,以幼儿园职初教师心理資本整体与自信、乐观、希望、韧性四要素为开发内容,以强调积极性、追随常态化、关注体验性、彰显个性化为开发原则、以常态追踪、临床诊断、作品分析、自我内省为开发方法,以个别化实战剖析与团体性体验成长为开发路径,从而构建出幼儿园职初教师心理资本开发的结构。

〔关键词〕幼儿园职初教师;心理资本;积极心理学

〔中图分类号〕 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7)24-0004-05

幼儿园职初教师心理资本是指0~5年教龄的幼儿教师身上潜在的且可利用的心理资源,是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外显出来的积极心理状态,包括自信、乐观、希望、韧性四个积极要素[1]。它具备积极性、潜在性、动态性等属性,以及可测量、可塑造、可开发、可管理的类状态特征。为此,基于实现初为幼师时的角色转变、回应职业适应中的心理诉求、破解专业发展中的自我障碍,本研究旨在明晰幼儿园职初教师心理资本的现实水平并设计开发结构。

一、发现差距:职初教师与经验教师的心理资本水平

幼儿园职初教师很多时候处于“有干劲、有期待—打击、受挫—失落、抱怨—退缩、安于现状—……”的不断波动中,其心理资本水平整体不高、个别偏低、稳定性差,为此试图从与幼儿园经验教师心理资本水平的对比分析中寻找差距(见表1)。

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幼儿园职初教师与经验教师的心理资本水平有显著性差异,具体来说除希望要素以外,心理资本综合水平、自信、乐观、韧性有极为显著的差异。为此,仔细分析中渐明原因。1.自我内省水平与归因方式决定了幼儿园职初教师心理资本的内在倾向

自我内省是幼儿园职初教师对于自己的主观经验及其变化的观察,既在不同的活动情境中观察经验的变化,也在同一情境中重复观察获得的心理经验。归因是幼儿园职初教师对自己行为的因果解释及其原因的推论过程。调查中单独看幼儿园职初教师的乐观水平尚可,基本上能够做出内外归因,不过内省程度及水平、归因水平和稳定性有待加强,尤其是在困境中的积极解释风格尚需形成,如此才能提升心理资本。

2.专业基础和实战经验间接削弱了幼儿园职初教师心理资本的外显效应

因地处远郊致使近年来新进的幼儿教师几乎全是非学前专业出身,这就间接导致职初教师“没有底气”“不自信”甚至“无从下手”等情况,而数据显示经验教师尽管也是大量非学前专业毕业但因有了长期的锤炼与经验的积淀则比职初教师更为自信和乐观、更有希望和韧性。如此,可通过个别化的常态跟踪与临床诊断对职初教师定期打磨以提升心理资本。

二、跟进思路:幼儿园职初教师心理资本的开发结构

针对幼儿园职初教师,聚焦心理资本四要素,设计心理资本开发的结构(见图1)。

(一)开发的目标与内容

1.总目标与内容

总目标:以积极心理学为理论依据,以幼儿园职初教师的真实诉求为现实基础,以学习共同体为形式,利用文本、媒体、人力等有效资源,以个案追踪、团体辅导、自我内省等为技术,对幼儿园职初教师的心理资本四要素进行充分发掘,试图在互助共赢中促使心理资本的个性化增长。

总内容:在目标指引下,结合前期调查,聚焦幼儿园职初教师个体身上潜在的却尚未充分利用的心理资源,以韧性为主全面兼顾自信、乐观、希望其他三要素。

2.分目标和内容

幼儿园职初教师心理资本现状的调查结果显示,教龄为0~1年、1~3年、3~5年的职初教师心理资本各要素水平同中有异,即普遍是韧性欠缺,同时1~3年职初教师自信与希望也较为欠缺,3~5年职初教师除韧性外,乐观也较为欠缺。为此,以教龄为依据,将开发总目标进一步具体化,对0~1年、1~3年、3~5年不同教龄的职初教师有针对性、有侧重点地进行心理资本开发(见表2)。

(二)开发的原则

1.强调积极性

强调积极性是从心理资本的理论基点,即积极心理学视角出发,从正面积极的角度进行幼儿园职初教师心理资本的开发,这里强调开发目标、方法、策略和评价等都应是积极性的,以支持与鼓励为基调。在此倡导的是积极取向,注重职初教师的积极的主观体验,满意于过去的表现、满足于当下的快乐、满怀对将来的乐观和希望,以此促进幼儿园职初教师心理资本水平的提升,进而使其获得职业归属感和幸福感。

2.追随常态化

追随常态化是指在幼儿园职初教师正常的工作状态下进行日常化的心理资本开发行动,开发过程追随于职初教师的日常工作,渗透于职初教师的日常工作,显效于职初教师的日常工作。也就是说,幼儿园职初教师心理资本的开发不是为开发而开发,而是着眼并落实于幼儿园职初教师的日常工作及生活中。由此,幼儿园职初教师心理资本的开发在常态化的工作和固有的学习场景中讲究持续的推进和及时的肯定,注重过程中积极的点滴表现。

3.关注体验性

关注体验性是指立足积极心理学的视角,心理资本开发过程中积极关注幼儿园职初教师自身在体验式参与中的体验式认知和体验式情感,同时在体验式反思中发现不足,并通过建立联系寻找源头,从而自主地进行心理资本的优化。可以说,关注体验性的心理资本开发既是一种活动,也是活动的结果[2]。作为一种活动,关注幼儿园职初教师主体的亲历以及在此过程中的自我内省;作为活动的结果,关注幼儿园职初教师主体从其亲历与内省中获得体验性的认识和积极情感。

4.彰显个性化

彰显个性化是在遵循聚焦阶段性、追随常态性、强调积极性、关注体验性等普遍性的开发原则之时,认识、重视和彰显出幼儿园职初教师个体具有的独特性和个性化需求,包括专业背景、心理资本现状以及自我发展要求等的个性化[3]。这一原则的提出有哲学与心理学的理论支撑,并有调查结果的实际支持。为此,在开发过程中竭力关注幼儿园职初教师自身背景条件和心理状态,同时,根据其心理资本水平的变化随时进行开发策略的动态调整。

(三)开发的方法

1.常态追踪法

关注幼儿园职初教师个体的工作常态和内心诉求,在职初教師个体自然真实的常态工作环境中了解其心理资本现状,在此基础上通过面谈与网络的日常闲聊、观摩活动、学习研讨等途径持续追踪,并在开发过程中进行及时评价,在纵向比较中解析心理资本的变化,进而探索有效的心理资本提升策略,以更好地开发幼儿园职初教师的心理资本。

2.临床诊断法

定期走进幼儿园职初教师的日常工作现场以及共同参与团体辅导,观摩她们的集体与个别化学习、自主游戏、团体辅导等活动,并通过活动后的小组或活动中的团体对话等形式,对职初教师个体在活动中的心理资本进行诊断,剖析原因,提出个性化建议,并在持续的临床诊断中进行督促,促使幼儿园职初教师更为关注自身的心理成长。

3.作品分析法

通过定期查阅幼儿园职初教师日常工作中的各种作品,如教案、观察记录、随笔、活动分析表,以及自我解读团体辅导中的绘画等作品,从文本中了解她们的优势和情绪、心态、困惑等的变化,在此基础上引导职初教师明晰自身的心理资本现状,并积极配合运用多种策略提升心理资本水平,将心理资本的开发行动落实到日常行动中。

4.自我内省法

幼儿园职初教师既是心理资本开发的重要主体,又是心理资本优化的关键主体。而自我内省法则是职初教师在与幼儿、同伴等的互动中展现心理活动或心理状态的过程中,通过自我观察法审视自身的心理状态,认识自己的内心,对自身的心理资本现状进行分析与解读,进而产生心理资本改善的内驱力并付诸积极行动[4]。

以上四种方法并非单独运用,而是通过内外的综合发力与共同作用,促使幼儿园职初教师个体心理资本达到最大化的提升。

三、独辟蹊径:幼儿园职初教师心理资本开发的路径

在明晰幼儿园职初教师开发的目标、原则与方法的基础上,组建固定的、常态的职初教师学习共同体,努力寻找开发路径,以追寻心理资本发展之路。

(一)个别化的实战剖析式开发

个别化实战剖析式开发是立足研究探索出的教师心理成长路径,体现了外力与内力的统一,在综合运用各种开发方法中寻找到三种开发途径。

1.名师引领下的浸润学习

幼儿园职初教师根据自我发展需求有选择地走出幼儿园,亲临名师课堂与讲座现场,在专家指引、导师带领、骨干熏陶中学习他们的教学态度和专业技能等,感受他们的教学魅力。在他人的无私外化中耳濡目染,在精致的活动与良好的氛围中体验与浸润,在自我内省中充分的思、感与悟,从而实现内化并积淀自身的专业资本与心理资本。

2.同伴支持下的互助共赢

课题组全体成员分为三个小组,各小组分别聚焦幼儿园一日生活中的某类活动,通过有园领导参与的固定成员对其活动的定期跟踪、诊断与评价,在活动观摩与研讨中助其逐步提升心理资本与专业能力,在此运用的是基于常态追踪的临床诊断、自我内省与作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在职初教师的同伴支持和共情、共感、共力中发挥全体组员的合力,“蜗行牛步”地前行,静待量变后的质变。

3.信息支撑下的问题解决

基于现代教育技术的快速发展与推进,幼儿园职初教师作为年轻的群体较易接受新鲜事物,为此可借助微信、区域教育即时通、QQ等平台展开一对一、多对一以及组内互动,具有目的性、宽松性等特点,在闲暇的话题聚焦中运用自我内省法引导职初教师及时表达想法、问题求助、交流经验,发挥多媒体的交互性、即时性、共享性等优势,最终获得问题解决。

幼儿园职初教师在任务驱动中的问题解决得以锤炼,并进行自我观察与反思,通过外力的借助和内力的彰显得以塑造强大的心理资本。

(二)团体性的体验成长式开发

团体性体验成长式开发是借鉴心理学中的团体心理辅导并运用于教师心理成长的路径,彰显了外显与内生的统一[4]。

心理资本开发中形成的团体有外在的固定结构,包括主持人即带领者、团体辅导的主题与目标、特定契约、具体活动等;隐性的要素有领导方式、成员动机、团体内聚力、成员的相互影响力、团体生产力等。

由表4可见,基于团体动力学的理论,在充分营造积极的心理氛围下发挥团体的积极的强大力量,带领每一位团体成员毫无保留地倾诉、交流与分享自身的深刻体验,并各自实现心理资本的内生增长。

由此可见,幼儿园职初教师心理资本开发的设计是在积极心理学理论的指引下,在个别化实战剖析和团体性体验成长的双重路径中坚持多样开发原则、运用多种开发方法、采取多元开发策略实施开发行动,以求实现应然与实然相吻合,最终有效提升幼儿园职初教师的心理资本水平。

注:该成果为2015年度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项目“诉求与回应:幼儿园职初教师心理资本开发的实践研究”(C15025)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负责人为赵云花,课题组成员有王萱、陆晶萍、阮丽、张越、冯美枝、姚丹凤、杨海琳、施怡、沈星辰等。

参考文献

[1](美)路桑斯等.李超平译.心理资本[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

[2]袁晓英.从职业适应走向专业胜任[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3.

[3](美)克里斯托弗·彼得森. 徐红译.积极心理学[M].北京:群言出版社,2010.

[4]樊富珉,何瑾. 团体心理辅导[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作者单位:上海市金山区教育学院,上海,201508)

编辑/刘 扬 终校/于 洪

猜你喜欢

心理资本积极心理学
在职支教经历教师之专家引领、心理资本、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
高职院校贫困生心理资本与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与分析
知识型员工心理资本提升策略研究
素质拓展与贫困生心理资本的关系研究
创业型大学青年教师心理资本问题探析
关于积极心理学与心理健康教育创新的探索
浅析积极心理学在大学生活中的运用
职校生积极心理导向的体验式活动班会创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