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思维导图”的设计与实施

2017-09-04杨风云

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 2017年7期
关键词:思维发展思维导图

杨风云

【摘 要】学习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是第二学段的重要教学目标。叙事文的概括是教学中的难点。借助思维导图则可化难为易,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在设计思维导图时,要以文构图,解图促思,让导图符合文脉,留有空白。在教学实践时,要根据不同文本的特点,借“关系图”把握角色关系,借“情节图”梳理故事情节,借“线路图”探寻情感线索。

【关键词】思维导图 第二学段 叙事文本 思维发展

“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学习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是第二学段重要的教学目标。纵观人教版教材第二学段的课文,叙事类文章几乎占据半壁江山,所以,培养学生的叙事文整体把握能力成了教学的重中之重。然而,现状却不容乐观,特别是概括人物多、情节多、情感曲折的文章时,学生往往难以把握主要内容,或语言烦琐,抓不住要点,或表达无序,条理不清。语言是现实化的思维,是思维的物质外壳,对文章整体把握能力的缺失暴露出阅读思维发展的停滞。而借助思维导图,则可以在整体把握能力的提升方面发挥作用,进而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思维导图又叫心智图,是表达思维的有效的图形工具。它简明、直观,借以线条、箭头、关键词等呈现人脑中的思维,将提取、整合、解释、推论等思维过程予以视觉化。这种视觉化功能,正好可解教学的燃眉之急。借助思維导图能让教学内容图像化,让隐性思维显性化,让概括方法直观化,最终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基于这样美好的愿景,笔者在第二学段叙事文整体把握教学中,引入了思维导图,进行实践的同时也得到一些收获。

一、设计篇:思维导图在教学前的运用

笔者认为,思维导图的运用是有助于第二学段叙事文整体把握教学的。思维导图是阅读中发展思维的一种有效工具。那么,在课堂实践之前,教师该如何设计思维导图呢?

(一)以文构图,设计文脉型导图

文脉就是文章的脉络,引申为文章的条理线索。文脉之于文体,就像脉络之于人体,人无脉络不生,文无脉络难成,它是隐藏在语言文字之下的作者的行文思路。叙事文章有不同的行文思路,有的讲究起承转合,有的以事物或作者情感的变化为线索,有的以并列、递进式的情节展开故事。入选第二学段教材的课文中就掺杂了这些不同类型的文章。教师在设计思维导图时,只有结合不同文本的行文思路,设计符合文脉的思维导图,才能让学生在学习这一类文章时进行概括方法的迁移,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如下表)。

当然,上述表格只分析了部分课文,入选第二学段的叙事文章或许还有其他类型的文脉,这也给教师提供了探索的空间。

(二)解图促思,设计半成品导图

思维导图,通俗地说就是为学生提供思维的支架,所以,在设计导图时,教师需要提供一些关键信息,帮助学生厘清文脉,指导学生学习提炼关键词的方法,促进学生的思考。如,笔者在设计《麻雀》《神笔马良》《中彩那天》的思维导图时(如图1、图3、图4),都用箭头标明了故事的发展顺序,这给第二学段学生的文章概括降低了坡度,同时也训练了学生在解释导图时做到有序表达。这三张导图中,笔者都毫不吝啬地提示了提炼关键词的方法,如“简单的动作词”“表示心情的词”等,还提供了相应示范,这其实是将方法进行可视化,有利于学生迁移、运用。所以,思维导图在教学之前,需要一些“成形”的内容。

思维导图也是学生阅读的工具,它能给学生提供思维的空间。学生在填图、说图的过程中,就是在解释文本的脉络。所以,笔者在设计这三份导图时,空出括号、横线,让学生填写关键词,以发展学生思维。

二、实践篇:思维导图在教学中的运用

(一)借“关系图”,把握角色关系

关系图,是一种用关键词、箭头表示各元素之间关系的图示。它的主要优势是简明、直观。关键词反映的是最主要的元素,箭头指向反映的是元素本质关系。入选第二学段教材的一些叙事性文章,人物多、关系复杂,学生整体把握有难度。借助关系图,往往能帮助学生整体把握人物、角色之间的关系。以《麻雀》为例,笔者通过以下步骤,运用关系图,引导学生概括,提升他们的思维能力。

第一步,引导学生关注文章角色,聚焦主要角色——老麻雀、小麻雀、猎狗,并提取关键词,下发角色关系图(图1)。

第二步,要求学生独立默读、思考,用上简单的动作词填写它们之间的关系。

第三步,师生合作完成关系图,并修改完善自己填写的关键词。

第四步,对照完成关系图(图2),学生概括主要内容,教师小结概括方法——抓主要角色、关系。

反思这个教学片段,笔者借助关系图,先出示关键词“咬”,提示学生用简单的动作词填写,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提炼关键词的方法。然后引导学生开展深阅读,培养其深思考的习惯,同时训练学生运用提取、筛选、推论等思维方式,概括出另外两个关键词“救”“吓退”。在概括主要内容的环节,笔者没有标注三个箭头的序号,让学生自己思考,训练了学生思维的有序性。最后,通过图示,小结“抓主要角色、关系”的概括方法,将这种学习方法可视化,让学生掌握起来更加直观。综观整个教学,学生的隐性思维从这张图中显性表现出来了,给笔者在巡视时及时对学生进行指导提供了便利。

(二)借“情节图”,梳理故事情节

情节图,是一种用关键词、箭头组合表示各元素排列方式的图示。它的主要优势是能简明、直观地显现关键性元素。第二学段教材的一些叙事性文章,主要人物只有一个,但是围绕人物展开的故事较多,利用情节图,可以帮助学生梳理关键事件,并将其连接成句进而概括主要内容。以《神笔马良》为例,具体操作如下。

第一步,学习概括第一个情节,引导学生抓关键句子,提炼关键词“盼望”。

第二步,下发情节图,学生独立默读、思考,完成情节图(图3)。

第三步,结合完成的情节图,学生连起来说说主要内容。教师结合情节图,小结“抓关键情节,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

笔者这样设计的意图是:让文章化整为零,根据文章脉络,把一千多字的长文分成几个部分,将“抓住关键句子提炼成词”的概括方法迁移到后面四个故事的学习中。从课堂效果看,这有效训练了学生信息处理的能力,让筛选、推论、整合等思考方式同时参与了进来,思维的深度、广度得到拓展。同时,对于“抓关键情节,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在情节图的帮助下,学生掌握起来也更加便利。

(三)借“线路图”,探寻情感线索

线路图,是一种用线条、关键词表示事物发展轨迹的图示。它的优势是能简明、直观、清晰地反映事物的变化过程以及变化的原因。第二学段教材的一些叙事性文章,是以作者的心理变化为线索展开叙述的。对于这类文章,学生往往难以整体把握,概括主要內容时或语言烦琐,或抓不住要点。借助线路图则能起到化繁为简、化难为易的效果。笔者受张卫其老师《花的勇气》教学的启发,在教学《中彩那天》也运用了线路图。

第一步,下发线路图(图4),学生独立阅读、思考,填写关键词。

第二步,交流线路图,学生完善关键词、短语。

第三步,学生借助关键词,概括主要内容。教师结合线路图,小结“对心理变化多的文章,抓心理变化、变化原因,就能概括好主要内容”的方法。

这个教学片段,不仅训练了学生提取、筛选信息的能力,而且要求学生结合角色的心情,找出心理变化的原因,这也考察了学生是否学会将事物的表象和内因进行联结。整个学习过程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性思维,让“抓心理变化、变化原因,概括主要内容”这一方法得以直观呈现。

此外,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还可以考虑对思维导图进行二次利用,动态生成一些知识,以培养学生的相关思维能力。在教学《中彩那天》时,笔者借鉴张卫其老师《花的勇气》一课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将表示心理状态的词语根据文章内容在黑板上重新移动、摆放(图5)。

在这个教学过程中,笔者引导学生思考:这四个表示心情的词语,如果把它们的高低位置重新移动,你会如何移动?为什么?并让学生到黑板前演示。学生在演示过程中,不仅形象地感受到文本“以情感变化为主线”这一叙事手法,同时还运用了比较性思维,其思维含量不言而喻。

总之,同样是叙事性文章,文脉却可能各不相同。因此在教学前,教师设计思维导图时,需要结合文脉,以文构图,引导学生思考。在教学时,要给予学生思维的空间,让他们独立解图,以促进学生思维发展。这样,学生方能迁移、运用,真正把“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落实到实处,把“发展思维”落实到实处。

参考文献:

[1]张卫其.如何构建“学导课堂”[J].小学语文教学,2016(33):4-7.

[2]张卫其,沈莉.《花的勇气》教学设计及评析[J]. 小学语文教学,2016(33):43-46.

[3]彭德正.文本意脉:思维与言语训练的枢机[J].小学语文,2015(10):20-21,40.

[4]徐萍.思维导图在整本书阅读中的运用——以《小狼小狼》为例[J].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2016(7-8):63-64.

[5]张敏华.思维导图与小学语文教学[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5.

[6]汪潮.小学语文图解式教学的功能分析[J].语文教学通讯,2003(31):21-23.

(浙江省安吉县递铺小学 313300)

猜你喜欢

思维发展思维导图
数学教学中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研究
在读说教学中提高学生思维发展
初中英语阅读活动的分析与重构
重视听心算训练,促进思维发展
思维可视化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
论思维导图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的应用
探究小学品德课与学生思维发展的有效结合
思维导图在初中物理概念课教学中的应用
思维导图软件辅助初中数学教学的应用研究
巧用思维导图提高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