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市场需求背景下的城市文化规划研究—以本溪青云山公园规划策划为例

2017-09-04战明松朱京海

风景园林 2017年6期
关键词:要素规划资源

战明松 朱京海

基于市场需求背景下的城市文化规划研究—以本溪青云山公园规划策划为例

战明松 朱京海

改革开放后30年,我国经济逐渐由计划经济转变为市场经济模式,随之而来的是规划编制工作的变革。针对文化迷失的现象,本文基于供求关系模型,以本溪市青云山公园规划策划为研究对象,采用定性分析与量化规划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市场需求背景下城市文化规划内容和框架进行初步探讨。对应市场—空间规划策划的四步骤:文化需求、文化供给、市场落实和空间落实。以市场供求模型为基础,总结出以品质要求为导向满足消费者预期、以可持续供给为导向整合提升地域文化资源、以统筹区域文化资源为导向差异化市场落实、以提升空间品质为导向布局功能结构的规划策划研究。

市场经济;文化规划;市场需求;文化要素供给;文化遗存

文化规划起源于1979年,哈维(Harvey Perloff)最早提出文化规划概念,将其推荐给社区用以实现社区文化认同和社区文化运用的双重目的[1]。此后20世纪90年代,逐渐形成相对成熟的理论和规划方法,在欧美出现以振兴城市内老工业区、促进文化活动和文化产业发展、带动城市更新转型升级为目的的实践[2]。英国德蒙福特大学国际文化规划和文化政策研究室认为,文化规划是城市和社会发展中,对文化资源战略性和整体性的运用[3]。

日趋复杂化的城市功能及其空间载体,与城市个性特色的消失、空间场所人性化尺度缺乏和建成环境品质的下降,造成了中国城市化进程中一对鲜明的矛盾[4]。面对城市更新与新城建设中“千城一面”的现象,市场逐渐认识到地域文化对于城市发展和延续的重要性,各地开始以自身地域文化与历史遗存为基础,进行城镇文化规划、空间文化规划的编制和文化规划的专题研究。20世纪末,我国学者将文化规划概念引入国内,并结合我国相关规划理论进行研究。在对文化规划理论的探索中,李伟伟、杨永春对文化规划机制和层析建构进行探索[5];黄瓴等人对文化规划内容、文化地图[5]和空间文化规划目标体系[1]进行研究;何序君、徐沧杰在城市规划视角下对文化建设研究进行述评[5]。综上所述,针对文化规划的研究主要以物质空间为主,尚未出现基于市场供求关系的文化规划研究。而新常态下,我国文化规划在国民经济中处于缓慢发展状态[6],需通过市场经济不断完善,坚定建设竞争性市场体系,培育和形成符合市场需求的城市文化规划内容,对保护文化要素的原真性和树立积极的文化价值观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本文旨在以市场需求作为文化规划的出发点,在文化地图的基础上,以青云山公园空间资源和文化底蕴为载体,以文化规划机制为依托建构文化规划框架,运用供求模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整合文化要素供给,提出以文化规划布局、功能结构和旅游系统规划为主要内容的文化规划策划。

1 市场路径导向下的文化规划内容

1.1 文化规划的价值观确立

在“文化转向”之下的动态演进、整体关联的文化价值观更主张在社会变迁中解读文化内容[7]。文化规划价值观的培育离不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而以经济建设为首要目的的特殊发展时期,城市规划主要存在超越地方发展水平、脱离城市居民需求和缺乏文化内涵及品味的问题,违背了城市规划作为公共政策的核心价值观—公共性[8]。文化规划作为城市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存在价值观错位导致的社会资源无法有效利用的问题。

面对上述问题,本研究根据部分学者的倡导,提出以社会理性为主导“市场—政府”视角下的城市文化规划价值观。在新常态的时代背景下,经济建设、存量规划、生态文明建设成为政府工作的主要内容。而民营经济在市场中所占比例逐渐增长,在经济发展中地位逐渐上升,经济建设越来越依靠民营资本的拉动。文化要素作为公共资源的一部分,协调文化资源的合理配置与民营资本的收益,通过文化建设可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不同于增量规划路径的存量规划,文化规划以非空间扩张规划为主,通过市场对文化资源的整合,实现文化资源作用下的创新型城市更新,转变城市传统发展模式,以新的资源观指导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文化建设中,在文化规划指导下推进新兴产业建设,加快“退二进三”改革的实施,缓解经济发展造成的环境负荷,积极协调经济建设、人文社会和自然环境三者关系,实现综合效益最大化的理想目标。

综上,面对多元化的利益主体,文化规划价值观需以市场为出发点,以社会理性为主导,以区分好与坏的标准,根据社会尺度进行衡量和评价,通过政府监管维护公共利益,公平、公正地协调处理各利益主体的相互关系,确立文化规划价值观。

1.2 文化规划的市场化解读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必须发挥决定性作用[9],根据市场需求决定资源配置。从市场层面对文化规划解读,其目的主要是对区域范围内的文化要素从市场角度做资源整合,运用供求模型揭示决策的空间特征。因此,市场解读主要有文化产品需求和文化产品供给两部分。

文化需求即人们为了满足各种精神生活需要而形成的文化产品和商品的要求,并通过一定数量表现出来。基于西方微观经济学中消费者行为理论,提出影响文化规划需求量的5项主要因素: 1)产品自身价格,如文化产品的垄断性、地域性以及纪念性等; 2)消费者收入水平,如主要消费群体的消费能力;3)相关产品价格,如替代品和衍生产品的价格等; 4)消费者偏好,如文化内涵的偏好、文化产品的更新升级等; 5)消费者对商品的价格预期,如文化产品宣传推广、文化产品的升值空间等。在合理统筹多元利益主体的文化规划价值观要求下,将一定价格下消费者愿意购买文化产品量对应的数据绘制成“文化产品需求表”。20世纪90年代早期起,文化规划主要由自上而下的城市建设推动,随着公众参与机制的推广、产业结构的转型以及价值观的转变,文化需求主要体现为功能需求、生态需求以及体验需求,即在保留和延续文化资源原真性的前提下,进行功能置换和业态转移,通过文化地图和文化路径等规划策划方式将原有的科普型转变为互动型。

基于西方微观经济学均衡价值论提出文化供给概念,即以文化资源环境为基础,通过文脉梳理或文化地图表达,形成的文化规划产品,并将一定价格下可提供的文化规划产品量列绘制成表,称为“文化产品供给表”。以文化规划价值观为依据,提炼文化规划的有效供给,并必须满足两个条件:拥有者对文化产品的愿望和可持续发展。在保证地域文化原真性的前提下,进行项目创新策划、设计创新策划等活动,通过对公共资源的整合梳理形成6类文化要素内涵: 1)民俗文化,如地域传统、宗教信仰和生活风俗等; 2)自然文化,如奇山怪石、河流泉水和动植物等;3)历史文化,如历史事件和英雄事迹等; 4)文化场景,指与文脉相关大事件发生时的各类场景等; 5)遗存文化,由遗物和遗迹组成的具有差异性的文化产品[10]; 6)工业文化,由近代工业革命后产生并保留下的工业遗迹。以文化要素作为基础条件,以文化规划的需求出发,根据区位分布、文脉序列以及使用功能等要求对文化资源进行有效分类,提供拥有地域文化差异的文化规划产品。

因此,文化规划的市场解读是运用无形的“市场之手”,在对文化资源深刻认识的基础上,结合文化资源特征探究其在市场力的驱动下,形成有助于城市整体发展的积极推力。

1.3 文化规划的市场化落实

文化规划产品并非是一套图文并茂的文本。其有别于传统规划内容,是以兼顾多元利益主体的文化规划价值观为导向,以文脉传承为依托,以市场调节为手段,以空间布局为载体的综合规划策划活动。文化规划的目的是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基础,市场合理需求作为出发点,针对一定时期内消费者的理性消费意愿,通过市场途径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期分批规划、产业发展战略规划等,最终指导空间规划落实。文化要素兼具有形和无形资源,以文化空间为载体,使文化要素具象化,形成较好的可感知性和公众参与性[11]。文化要素的空间落实主要表现: 1)市域范围内对文化规划的差异性需求; 2)社区层面有针对性的文化要素供给。

市域层面首先普查文化要素分布的现状,根据上位规划和相关发展要求,以地域文脉为依托对结构、功能和布局等进行文化规划引导,有策略地利用城市文化资源,形成市域层面上的文化地图,作为城市发展战略的一部分。首先根据文化规划的价值观明确文化需求的主体,通过对文化规划消费市场的评估预判,将文化规划战略融入经济发展目标和城市空间结构规划中。其次发掘潜在市场,面对同质化的文化规划产品,市域范围内的文化规划需从特异的地域文化着手,差异性挖掘相关、相近内容,通过调研解析,发挥市域文化的优势基础,因势利导地发掘潜在市场。

社区层面,作为文化要素的发源土壤,是城市文化空间规划的载体,其价值主要表现在人文性、纪念性以及观赏性等。通过挖掘文化要素的历史沿革,对不同要素进行横向比较,归纳不同历史阶段的城市文化特征和演变过程,强化文化要素的人文价值。不同时期的多元文化组合一定程度上扩大了资源供给,同时不同社区间文化要素的联动将产生自我强化效应,逐渐形成文化要素集聚,最终形成产业集聚,提升文化要素的综合价值。由于文化要素大多丧失了原有的使用功能,需进行功能置换,创新业态形式,丰富其原有功能和空间体系,在实现观赏价值的基础上赋予文化要素生命,以文化遗存的形式传承社区历史记忆。最终协调文化要素集群的文脉特征与空间环境,创新性地赋予文化遗存新的使用功能,因地制宜地进行总体结构规划、功能布局规划等。

针对市场需求的品质与数量,以正确的文化规划价值观为原则,以文化规划产品愿景和可持续要求作为出发点,结合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和社区文化要素资源现状,建构“文化规划市场供求分析—文化要素市场落实—文化规划空间落实”的文化规划内容框架,见图1。

2 文化规划要素的市场解读

2.1 文化规划要素辨析

本次文化规划是通过对本溪市平顶山文脉的梳理,从市域层面的对文化规划的需求和社区层面的文化要素供给角度出发,根据平顶山人文底蕴,通过公众参与决策的方式进行的。在其众多曾用名中恢复平顶山的曾用名,即青云山,取自“青山翠柏,云海山城”之意。并扩大平顶山公园范围,将其东侧原有林地、山体、大峪沟和村镇建设用地纳入到青云山公园内,共计面积47km2,同时将青云山公园作为社区单元予以分析研究。

1 城市文化规划内容框架Content framework of urban cultural planning

青云山位于本溪市近郊山地森林公园内,是近郊森林公园重要的绿地形式,但已不能满足市民的游憩需求[12]。基于城市双修和本溪市产业结构转型的市场需求,青云山公园的社会效益不仅单一表现为市民提供安全舒适的休憩、娱乐、健身场所,而且作为一种公共资源,以优越的生态环境为载体,地域文化积淀为动力,可拉动和促进公园服务产品的更新升级。作为公益性的城市公园,青云山公园直接使用(经济)价值源于旅游、特色产品种植以及休闲娱乐等产品和服务,间接使用(生态)价值主要为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文脉传承、防灾减灾和保护物种多样性等方面,生态敏感度较高。因此青云山文脉的延续性、连续性和完整性,在本溪市人文价值体系中拥有深刻的现实意义。青云山公园自然文化丰富,拥有森林、古松、花木、地质以及水系景观等,通过实地调研发现,现状文化要素集中分布在平顶山区域,呈现北多南少、西多东少、相对集中且分布不均的现象。并对旅游资源进行分级评述,共计17个优良资源单体,可见其自然资源本底品质较高,自然资源与人文基础组合度较好,但垄断级旅游资源缺乏,资源开发深度不足,见表1。

通过对各类文化资源的梳理,可进一步明确文化遗存的空间载体和文脉传承,归纳总结现阶段存在的问题:1)市域层面缺少对文化空间的定位和统筹,相比于同类产品竞争力较弱,潜在客源尚未进行有效开发利用;2)社区层面缺乏对文化遗存系统的普查和管控,遗存产品供给质量欠佳且数量不足,文化要素有待挖掘且垄断型文化资源匮乏,各要素间缺乏互动彼此孤立。

2.2 青云文化内涵演绎

根据对文化规划价值观的论述,结合“和谐城市”理论[13],从文化、生态、社会等利益主体出发,以实现文化规划产品与青云山物质空间的有机融合。青云山文化规划应在整合文化资源、生态资源和社会资源的基础上,结合公众参与调研结果,以合理的文化规划价值观为原则,梳理市场的有效需求,有针对性地挖掘青云山文化资源,在传承文化原真性的同时,提炼升华文化要素。与现代服务业结合,构建文化产业集群,将文化内容与规划策划相结合,从而完成对青云山公园的规划布局。

同时,规划应遵循历史的原真性,注重消费者愿望和可持续发展等原则,协调多元利益主体,结合现有资源的组织配置,进行青云山公园文化规划。1)基于文化地图的方式对青云山文化资源进行整合,提高人文文化主体的收益。通过脉络梳理形成自古貃族至女贞、高句丽直至兵山文化的人文资源脉络,规划文化展示区;由于其汇聚东北佛教鼻祖、道教清虚观和清朝李五洞的禅道资源脉络,规划禅修康养区。2)依托青云山优越的自然资源,提高生态文化主体的收益。基于本溪市大健康的发展战略,以其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和现有中医药产业为基础,规划花海药园区;基于青云山91.9%的森林覆盖率,利用现有次生林的生态优势,规划森林度假区。3)以整合同质资源、形成规模效应为目的,提高社会文化主体的收益。通过对大峪沟现有资源进行整合,融入创新、创意元素,以特殊地质地貌为依托,组织策划山地运动、湿地探秘等活动,规划山地运动区;以现有动物园为依托,对市民活动场所进行改扩建,作为城市更新改造的一部分,规划市民休闲区。

综上,根据多元文化利益主体内容收益的分析,在保证公平、平等的价值观下,以实现综合效益最大化为目的,将青云山公园划分为三大部分、六小片区的文化功能区,见图2,结合市场的供求关系提出青云山文化规划的空间落实。

表1 青云山旅游资源评价Tab. 1 Evaluation of tourism resources in Qingyun Mountain

3 市场需求导向下文化规划的空间落实

3.1 总体结构规划,整合泛青云文化资源

以统筹多元利益主体的文化规划价值观为原则,文化规划一方面系统梳理历史文脉,以尊重历史的真实性为要求,继承和延续文化资源;另一方面以生态环境为依托,结合本溪市“大旅游”发展规划要求,适当植入旅游项目,合理进行流线组织,协调市场需求与文化原真性的矛盾,使二者有机地融合,协调共生。以本溪市环城公园旅游资源为载体,将青云山公园作为策源地,规划形成涵盖本溪水洞、关门山、铁刹山以及三道河等景区的泛青云山旅游产业圈,见图3。整合青云山周边文化资源,可有效控制建设投资,减少外部效应,以市场合理需求为出发点,通过总体结构规划,整合泛青云文化资源。

2 青云山公园概念规划平面图Concept plan of Qingyun Mountain Park

3.2 功能布局规划,组织文化要素集聚

根据泛青云山旅游产业圈内文化构成的不同,结合青云山文化功能区的三大部分六小片区的规划布局,以1 120份调查样本(有效样本1 032份)结果为依据,整合市民诉求绘制文化产品需求表:出行目的为健身(占39%)、观光(占29%)、科普(占18%)以及聚餐(占6%)等;青云山各项内容评价居首位的为生态环境优评(83%)、遗存保护良评(52%)、基础设施中评(48%)以及活动项目中评(39%)等。组织新项目策划和现有项目提升,各区策划各类项目共51处、保留现有遗存10处,通过功能布局规划,形成层级连续系统[14],予以功能置换和景观提升,形成文化旅游的集聚效益,以提升本溪市大旅游产业影响力,见图4。

1)市民休闲区。以青云山自然文化为依托,规划在与老城区接壤的天然次生林区域的现有开放空间上建设本溪市儿童游乐园,修建相应的基础设施,丰富游憩功能的同时,规划青少年自然教育基地、市民健身广场、市民运动场、市民活动草坪以及健康步道等项目。

2)文化展示区。该区域为青云山公园核心区之一,规划以本钢的文化积淀为原点,结合现有文化场景,以废旧钢铁为原料修建400m高的本溪第一铁塔,可鸟瞰本溪城区。并以青云文化为脉络,通过青云天街、青云会所和灯光秀场等记录和展示本溪文化钢铁文化的脉络。

3)山地运动区。规划对大峪沟现有项目进行更新升级,以大峪顶休闲登山步道为基础,丰富其功能内容,结合周边山势脉络引入山地运动项目,建设山谷乐园、户外拓展基地和时尚运动基地。

4)花海药园区。规划根据生态文化建设的要求和市民的需求,扩大现有天女木兰培育基地,建设以本溪市市花为主的天女木兰主题园,扩建现有猴园规模,集中本溪市所有公园的观赏猴类打造“千猴园”,与山地花海、中华药园和黍稷趣味谷等项目形成动静交织的生态文化景区。

5)禅修康养区。根据青云山佛、道教的宗教文化地域和滴水洞景区的独特自然地质地貌,规划在现有景点的基础上,增设许愿林、青云禅修大道、禅茶养生谷和医艺疗养花园等项目,在保护自然资源的基础上,打造本溪市康养圣地。

6)森林度假区。结合青云山最高峰老母岭优越的自然生态环境,以生态游作为出发点,规划在现有次生林的基础上,设置森林主题乐园、山地度假酒店、雾凇观赏走廊以及悬空索道等配套服务设施。

3 本溪市泛青云山旅游产业圈Qingyun Mountain tourism industry circle in Benxi

4 青云山公园功能分区Qingyun Mountain Park functional zoning map

3.3 旅游系统规划,保障文化要素供给

根据市民活动需求的公众参与调研结果,结合青云山文化要素资源,提出文化产品供给,即以休闲、健身、医养、生态为主的供给内容,根据供给内容规划四大主题游线,即观光体验游、生态度假游、禅修康养游和娱乐运动游,以高空缆车串联四大主题功能区,创新地打造青云山文化游的观光新路线。基于情境序列的布景方式,在原有交通体系基础上,完善和延长园区主干道和人行通道,新建观光缆车,在保证安全、美化、可达的基础上,构建公园空间序列,营造传统与现代特色有机融合的观光体验,见图5。通过旅游系统的规划,对交通系统进行分级,构建高效便捷的公园交通系统,连接各大景区和景点,保证文化要素供给,见图6。

4 结论

城市文化规划作为提升城市形象、促进产业结构转型的重要手段,研究重点从市场供需角度对城市文化规划的框架和内容进行探索,并结合本溪青云山地域文脉进行分析研究,试图将市场供需、城市文化规划与城市空间规划有机结合,寻求以市场需求作为出发点的文化规划框架。研究发现,结合对文化要素辨析和内涵演绎,城市文化规划并非是文化要素在空间上的复现和表达,而是遵循文化规划价值观,以实现社会效益、环境效益、文化效益等综合效益的最大化为目的,是延续、打造城市文化形象的重要方式。希望本文为后续研究者提供可借鉴的参考价值。

5 青云山四大主题游线图Four main theme tour of Qingyun Mountain

6 青云山文化要素布局Cultural elements layout of Qingyun Mountain

致谢:

特别感谢本溪市规划院、上海复旦设计院给予的支持帮助。

注释:

①图1由作者自绘;图2~6由沈阳建筑大学城市与能源环境工程中心提供。

②表1由作者自绘。

[1] 黄瓴,许剑峰.城市空间文化规划中的目标体系建构[J].西部人居环境学刊,2010,(6):9-15.

Huang Ling, Xu Jianfeng. Structuring Target System in Cultural Planning of Urban Spaces[J]. Journal of Human Settlements in West China, 2010, (6): 9-15.

[2] 葛丹东,华晨.论乡村视角下的村庄规划技术策略与实施模式[J].城市规划,2010,(6):55-59.

Ge Dandong, Hua Chen. Technical Tactics and Process Model of Village Planning the Perspective of Countryside[J]. City Planning, 2010, (6): 55-59.

[3] 王长松,田昀,刘沛林.国外文化规划、创意城市与城市复兴的比较研究—基于文献回顾[J]. 城市发展研究,2014,21(5):110-116.

Wang Changsong, Tian Yun, Liu Peilin.Comparative Study of Foreign Cultural Planning, Creative Cities and Urban Regeneration —Based on Literature Review[J]. Urban Studies, 2014, 21(5): 110-116.

[4] 李敏稚.基于城市设计视野下的旅游规划设计研究[J].风景园林,2016,(6):112-118.

Li Minzhi. Research on Tourism Planning and Desig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Urban Design[J]. Landscape Architecture, 2016, (6): 112-118.

[5] 李伟伟,杨永春.文化规划引入我国城市规划的机制及其层系构建[J].规划师,2013,(2):88-98.

Li Weiwei, Yang Yongchun. Introducing Cultural Planning Into Urban Planning System[J]. Planners, 2013, (2): 88-98.

[6] 杨英.基于市场路径的粤港澳区域经济一体化研究[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0):101-107.

Yang Ying. Research on regional economic integration of Guangdong, Hong Kong and Macao Based on market path[J]. Journal of South Norm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 2014, (10): 101-107.

[7] 李晓黎,韩锋.文化景观之理论与价值转向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风景园林,2015,(8):44-49.

Li Xiaoli, Han Feng. The Turning Point in Cultural Landscape and Illuminations on Chinese Landscape Architecture[J]. Landscape Architecture, 2015, (8): 44-49.

[8] 何序君,徐沧杰.城市规划视角下的城市文化建设研究述评及展望[J].规划师,2012,(10):96-100.

He Xujun, Xu Cangjie. City Culture Development Research Review Under Urban Planning[J]. Planners, 2012, (10): 96-100.

[9] 王勇,李广斌.对规划价值观的再思考[J].城市问题,2006,(9):2-7.

Wang Yong, Li Guangbin. Reconsideration of planning values[J]. Urban Problems, 2006, (9): 2-7.

[10] 郭琦,朱京海. 工业遗存概论[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

Guo Qi, Zhu Jinghai. Introduction to Industrial Relics[M]. Shenyang: Liaon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ess, 2011.

[11] 薛雯雯,罗震东,耿磊.空间导向下咸城市海盐文化规划探索[J].规划师,2013,(11):22-38.

Xue Wenwen, Luo Zhendong, Geng Lei. Yancheng Sea Salt Culture Planning With Space Oriented[J]. Planners, 2013, (11): 22-38.

[12] 冯艺佳,张长滨,王思元.北京城市近郊山地森林公园发展评价及优化策略探究[J].风景园林,2016,(2):119-129.

Feng Yijia, Zhang Changbin, Wang Siyuan. Research on the Development Evaluation and Optimization Strategy of Beijing Suburban Mountain Forest Park. Landscape Architecture, 2016, (2): 119-129.

[13] 吴志强,刘朝晖.“和谐城市”规划理论模型[J].城市规划学刊,2014,(3):12-19.

Wu Zhiqiang, Liu Zhaohui. “Harmonious City” A General Urban Planning Theory Model[J]. Urban Planning Forum, 2014, (3): 12-19.

[14] 徐宁.城市公共空间格局基本原理探析[J].风景园林,2016,(3):115-123.

Xu Ning. Analysis on Basic Principles of Urban Public Space Pattern[J]. Landscape Architecture, 2016, (3): 115-123.

(编辑/吴晓彤)

Research on Urban Cultural Planning of Market Demand— Benxi Qingyun Mountain Park Planning as an Example

ZHAN Ming-song, ZHU Jing-hai

Thirty years after Chinese economic reform, our economy gradually transformed from the planned economy into market economy pattern, followed by the change of the planning formation. Based on the model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upply and demand and the phenomena of cultural disorientation, this paper takes the Qingyun Mountain Park in Benxi city as the research object. The paper adopts the research methods of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 and combining theory with practice to explore preliminarily the content and framework of urban cultural planning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market demand. Four steps of the planning of the market-space scheme: cultural needs, cultural supply, market implementation and space implementation.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at we need to meet consumer expectations on the basis of the market supply and demand model and the quality requirements. And we need to integrate and improve regional cultural resources taking the sustainable supply as the guidance, and implement the differentiated market on the basis of the overall planning of regional cultural resources, and research on planning the layout function structure on the basis of improving spatial quality.

market economy; cultural planning; market demand; supply of cultural elements; cultural relics

TU 986

A

1673-1530(2017)06-0119-07

10.14085/j.fjyl.2017.06.0119.07

2017-01-04

修回日期:2017-05-19

战明松/1990年生/男/辽宁人/沈阳建筑大学在读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规划策划理论研究(沈阳110168)

ZHAN Ming-song, who was born in 1990 in Liaoning, is a PhD student in Shenyang Architecture University. His research focuses on planning theory research (Shenyang 110168).

朱京海/1960年生/男/北京人/博士/中国医科大学教授、党委书记/研究方向为城市发展与区域规划、城市生态与环境规划研究(沈阳110168)

ZHU Jing-hai, who was born in 1960 in Beijing, holds doctor degree, is a professor and secretary of the Party Committee in China Medical University. His research focuses on urban development and regional planning, urban ecology and environmental planning (Shenyang 110168).

猜你喜欢

要素规划资源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掌握这6点要素,让肥水更高效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资源回收
规划引领把握未来
观赏植物的色彩要素在家居设计中的应用
论美术中“七大要素”的辩证关系
快递业十三五规划发布
资源再生 欢迎订阅
多管齐下落实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