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研古习今,传承创新—从避暑山庄的植物景观营建谈生态园林建设

2017-09-04于静王沛永

风景园林 2017年6期
关键词:避暑山庄山庄植被

于静 王沛永*

研古习今,传承创新—从避暑山庄的植物景观营建谈生态园林建设

于静 王沛永*

避暑山庄是以朴野的自然山水环境为基础兴造的皇家园林,园林植物景观特色鲜明。前人研究山庄局部的植物景观及其设计手法,较少从山庄植物历史变迁中反向分析其建设过程和植物景观的整体营建方法。本文从历史文献及现状留存植物群落入手进行分析,发现避暑山庄的整体建设遵从合理控制人工建设的范围和规模,减少对自然区域植被地形的干扰;保护并利用原有的自然植被进行景区景点建设,充分发挥优势植物在整体环境中的景观作用;对地形、水系等造园要素的建设以保护原有自然植被为基础的方式。在现代园林生态建设中,可以学习避暑山庄植物景观的营建方法,遵循“最小干扰、最大化利用、最小投入”的原则,契合当前节约型园林建设的思路,崇尚自然、敬畏自然、善待自然的理念,是当前风景园林生态建设的借鉴典范。

风景园林;避暑山庄;植物景观营建;生态园林;利用与保护

Fund Item: Special Fund for Beijing Common Construction Project

风景园林作为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的基本环境,从古代就发挥着完善和修复生态环境的作用,在今天的城市建设中这一功能仍被延续着。现代园林的建设不仅仅是人类改造自然和利用自然的产物,同时也是构建和谐人居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占地564hm2的复杂地形上,避暑山庄利用原始地貌环境以山地、草原与湖泊水乡映照大好河山,把北方地貌的雄浑伟岸、江南水乡的玲珑秀美和平原地区的苍茫辽阔汇集于一园之内,使山庄展现出一种自然风景与人工构筑相协调的景象。避暑山庄的植物景观也具有鲜明的特色,整体上以朴野天然为主,辅以景点周围的精致细腻。

以往的避暑山庄植物景观文献资料研究方向集中在对既有植物景观的造景手法分析、植被分布、景观与建筑、水体等其他造园要素之间的关系等方面。然而对古典园林设计的研究,应从场地建设之前的状况入手,从结果反推其设计过程及建设过程。对其设计思想和手法进行揣摩,以指导当前风景园林的建设。

避暑山庄在建设之前其立地条件不同于江南古典园林,基地本身就是一个具有丰富地貌景观、植物景观的地块;在建造方法上,以保留场地原有植物为主,改造补植为辅,低成本高效地建设植物景观。许多现代园林植物景观营造往往脱离场地的原始条件,大兴土木后重新栽植,其中有设计师的原因,也有决策者的问题。避暑山庄的原始景观风貌无论在景观意象还是用地规模层面上都可以与现代风景园林进行对比,比起江南古典园林更接近于现代造园,分析其植物景观设计思想和具体手法对当今城市园林建设更具有指导意义。因此本文通过对避暑山庄原始地形地貌和植物景观特点进行分析,试图探索其景观营建理念、设计手法和建设细节,研古习今,借以为现代生态园林景观设计提供借鉴。

1 避暑山庄原始植物景观分析

由于历史变迁,今天避暑山庄的植物景观与当初有非常大的差异,但是通过现存文献资料的记载基本上可以分析其原生植被的特点,并结合场地目前植物景观的现状,发掘这种变迁过程中对原有植被“留”与“用”的处理方式,进而反向分析其建设的过程和植物景观营建的方法。

避暑山庄天然的地形基础为群山怀抱之下,在“丫”字形河谷中掘起的一片山林地,使得这片山林自成独立端严之势,周环诸山则以奔趋之势相环抱[1]。肥厚的土层和泉源、瀑布、涌流,促使万物繁茂,深绿成荫,随着地形地势的变化各类植被遍布山庄。

康熙时期避暑山庄的古松随处可见,康熙在《芝径云堤》诗中描述了刚修建避暑山庄时的景象“君不见磐锤峰,独峙山麓立其东;又不见万壑松,偃盖重林造化同”。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张玉书《扈从赐游记》记载“(湖)岸有乔木数株,近侍云此皆为奉上命所留,随树筑堤,苍翠交映,而古干更具屈蟠之势”,这说明在康熙修建避暑山庄时,挖湖堆山的区域就有很多原生古树并被保留下来。故植物景观的规划设计因凭自然,突出乡土[2]。该资料记载“沿山趾而行,山巅苍藤古藓不知几百年物”,也形象地描述了当时避暑山庄山区的林木状况。清代避暑山庄很多地方古松都不是单株出现的,而是成片生长,诗文中的描写都是“山林、密林、深林”等。除古松外,山庄还分布有大量其他野生植物,如五角枫、榆树、小叶杨、榛子、梨树、郁李等。

根据文献记载,古树遍及宫殿区、平原区、湖区的岛屿和山区。山区则分布在山顶、山脊、山坡、山谷、山麓等,且无论阳坡还是阴坡都大量分布有天然的古油松。这种群落分布模式是原始天然林历经千百年演替到顶级生态系统时才具备的稳定生态类型,从森林生态角度分析,清代避暑山庄可能遍布原始森林。

2 避暑山庄植物景观的营建具体手法

2.1 保留原有自然植被做基底,突出自然植被的作用

避暑山庄的植物景观不仅仅是传统园林景观中的配景,更是对园林植物景观整体结构的把握,建立在场所整体的结构性理解基础之上的设计。既有每个区域的特色,又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3]。山庄的修建理念为选择大环境,改造小环境。康熙在建设避暑山庄之初就制定了“自然天成地就势,不待人力假虚设”“庄田勿动树勿发(伐)”[4]的建设指导思想,处处反映山野村庄的特色[5]。形成“自天地之生成,归造化之品汇”的效果,这是避暑山庄成功的关键环节。由此得知避暑山庄的建设并未如今日现代园林营建时的“大兴土木”,而是在自然山水中兴造,把园林营建和生态建设完美结合。作为造园要素之一的植物景观,其塑造充分体现了古人崇尚自然、敬畏自然、善待自然的理念。

人工建设如果要融入自然中,植物景观是至关重要的。若在整体建设中尽量保留已有植被,可以使得建设结束后的园林很快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避暑山庄在择址相地时山地森林覆盖,平地榆柳成荫,营建过程中秉承了因地制宜的原则。在此大势之下,避暑山庄对自然植被环境资源进行了有效地利用,尊重历史原貌,重视植物和山体的结合,新增的建设不破坏和干扰区域自然环境的正常运转。这就是“利用为主,改造为辅”的建设模式,对自然持尊重的态度,不以个人喜好改变大环境的植被面貌,维持人工建设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突出自然植被的本底作用。

2.2 延续植被的优势条件,充分利用原有植被特色造景

山庄利用原有植物特色造景,景题立意阐发的基础是植物,景点的建设也全面地考虑现状,并没有破坏已有植被重新为景而设景。中国古代认为“松为百木之长”,故山庄建设时更是把以松为主的基调树作为保存目标,并非完全剔除重新造景,后期的计划种植也以模拟自然群落为主,更加突出基调树种,保留植物景观的原貌。山庄以植物原有分布特色作为造景基础,在后期有计划的栽植活动中以模拟自然群落为主,并结合借景意境配置基调鲜明的植物,对景区景点进行建设和塑造。

在康、乾七十二景中,景名以树木花草为主题的占1/4之多。这些以植物为题的景点大多点出了该景点周围环境的植被特色。许多建筑组、地名、小品等也反映了所在地的原生植物群落,如青枫绿屿、梨树峪、松云峡、榛子沟、青莲岛、古栎歌碑等。避暑山庄的园林植物配置,处处反映山野村庄的特色,创造了古朴淡雅、自然野趣的植被景观。山庄中多个景点利用了原有植被的观赏特性或功能特征来进行造景。如《热河志》卷26记载“万壑松风”(图1)所在的地点“长松数百,掩映周回”[6],便利用周围的松林和榛子沟的风进行造景;《热河志》记载五角枫在“山庄内则北岭尤多,有青枫绿屿之胜”,故康熙第二十一景“青枫绿屿”借用周围山谷中大片的元宝枫林,小院东西两侧都以船舱形式的建筑创造观景场所。其他如《热河志》卷27和卷32分别记载“梨花伴月”、“万树园”所在地点的原始环境为“山中独见松林影,时有清流助鼓琴”与“嘉木罗植成菌列幕者不可指教”其景点都“借”自然环境中的植物景观的优势条件,发挥它的最大作用,事半功倍完成景观的塑造。

避暑山庄在植物空间塑造方面,充分利用原有自然植被的景观特点,有侧重点地善加利用,形成多个独立且有个性的植物主题空间(表1),这是非人力或短时间可为的。

1 避暑山庄“万壑松风”Mountain Resort “the Pine-Soughing Valleys”

表1 避暑山庄园林植物景观特色一览表Tab. 1 List of The Mountain Resort Garden plant characteristics

避暑山庄因内部自然条件差异,自北而南,起伏渐减,土壤也由深厚肥沃渐转为干旱瘠薄。自西向东由山区到平原区的地形地貌特征变化明显,因此植被分布的差异性也很显著,构成一个丰富的自然植被基底作为造园的基础,山岳区的油松林和万树园的杂木林直到现在都对避暑山庄整体的植被特色起支撑作用。

2.3 适度开发以减少对植物生长条件的干扰强度

在优越的自然条件基础上,山庄的建设是一个锦上添花的过程,而不是以大肆破坏的姿态出现,减少了对生态的干扰,维持原有环境的优势条件和生态修复能力,保护植被赖以生存的基础。避暑山庄虽筑山仿泰山,理水仿江南[7],但在山—山前阶地—河床这样的地形基础上,山庄的地形改造保持了一定的克制,并非大面积的地形整理。利用山前较小的台地建设宫殿区用于办公和居住;利用自然的地形高差引水,在低洼处筑坝形成湖泊;少量的挖湖堆山,整理湖区地形以形成堤岛。如图2所示蓝色部分为避暑山庄的水域,黄色部分是人工建设时填方的区域。以平面图结合鸟瞰图可以发现,避暑山庄在山岳区与平原区的衔接位置开挖河道,填土区其实占地很小,主要集中放置在“水流云在”到文津阁一线,草原区局部垫高形成试马埭。湖区的挖方量稍大,但控制了总体面积比例,而填土区形成高坡地形,占地较小,适宜地根据山体形势和水体走向控制整体布局。这样就用非常小的代价构筑了一个具有湖泊、溪流、平原、山岳的丰富的山水格局。它们之间的位置关系和大小比例都很恰当。全园的初期建设仅在湖区有一定的土方工程,而且从现存土山的规模推测当时动土量也非常小,填土区占地也很小。这些都保证了植物生长所需要的水、土条件未受到大规模干扰,原生的生物系统大多得以保留,从而为乡土植物继续生存发展创造了条件。

2 避暑山庄挖方垫高区域分析图Mountain Resort excavation padding area analysis

2.4 局部丰富植物景观类型,增加人工植被以提高观赏性

避暑山庄在已有自然植被条件基础上,为了创造园林空间的氛围以及追求美的境界,也开辟了一些地块进行人工植被的栽植,尤其是观赏花卉和水生花卉,也包括一些作物。但原则上还是模拟自然植物景观,重视“意匠”结合[8]。例如在万树园的东部开辟牡丹芍药园、菜园等特色景点,栽植观赏花卉。在热河泉边种植荷花、睡莲,修建曲水流觞。在湖区大量栽植各种水生植物,以莲、藕、芦苇、菱、萍等为特色(图3),岸边以柳树为主。这些植物大多是引种栽培的,也因此出现了金莲映日、香远益清、镜香亭、采菱渡、萍香沜等景点。上述景点的植物显然是经过精心配置的,这样的手法使用在了高强度建设区域、人群活动密集区域,使得避暑山庄的植物景观特色非常浓郁,观赏价值高。康、乾二位皇帝十分注重植物的引种栽培,但避暑山庄并不是一个单纯的植物园,引种和栽培都是在规划和研究的前提下有重点、有选择、有计划地进行。

2.5 借景名而留景,保持植物景观的延续性

避暑山庄借景名而留景,以植物作为景名的部分,保证了景点周围的植物景观不随时间变化而变化,保证了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延续性。同时一些诗词如“绿毯八韵”、“古栎歌”等与园林植物景观相互渗透、相互积淀,文因景就,景以文传。植物本身有生长荣枯的自然生命历程,年代久远,世事更迭,后世难以目睹曾经存在过的优美的植物景观,而流传下来的诗文无疑能够让人追思往昔花木之美,并以此为鉴,再造植物景观[9]。山庄通过浓缩优美诗文与地域特征而形成的景题、景名使得后人在对景点修复中可追溯其植被源头。

3 避暑山庄湖区植物景观Mountain Resort lake plant landscape

传统园林的植物景观历来以追求意境为要旨,对植物的种类、配置方式都有所追求。而对于超大面积的避暑山庄的建设来说则不适宜大规模的动土改造,避暑山庄的建设整体上没有破坏原有植被的自然面貌,尤其是山庄的山区及平原区部分,原有植物群落被大量保留应用,后期人工栽植的植物非常少,这样就形成了一个自然的植物基底条件。在此设计思想指导下充分保证了原有植物的生态风貌续存。

2.6 因山构室,人工建设与植物空间融合

避暑山庄天然地形的基础为群山怀抱中的一片山林地,营建后的山体基本上都是在天然地形的基础上稍加改造,保持了真山原貌,借山川形势兼得大自然和人工造园之美。山区的建设十分尊重历史原貌、重视植物景观和山体原始植被的结合。如青枫绿屿殿是康熙在山腰处建造的一组建筑物,建筑的体量较正规宫室有所区别,为迎合山间野趣由门殿、正殿、转角房、月台组成的庭院,故借自然之美成景,因植物特色(树叶的色彩随季节变化)而得名。如万树园北依山、南临湖,古榆、巨槐、老柳散植其间,因古树参天故不施土木,设置可移动的蒙古包,形成山野之情趣。如山近轩在确立了主厅堂之后,其余建筑随地形高下盘旋,随形就势,因平地大小而确定地基的宽窄,不拘规模朝向,为建筑空间与自然的植物空间达到一定的平衡与融合。

3 对现代园林生态建设的启示

现代城市的发展建设改变了大地的自然面貌,尽管我们通过园林营建活动在城市中恢复了一定的自然元素,但是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在很大程度上是难以恢复的。原有生态环境中的自然山林、土壤以及排水体系的剧烈改变并不能通过人工手段完全恢复,在局部的园林建设中也存在同样的问题。现代城市及园林建设不能毁掉一片再恢复一片,而是应最大化地保存保护自然植被,并保护其存在的自然基础条件。

避暑山庄作为现存最大的一座离宫御苑,是中国古代造园一个集大成的作品。山庄的建设以“留”为主,以“用”为体,虽营建过程中对自然进行人工化改造,融入的却是文化、精神、时代的气息,而非单纯的工程建设。今天我们倡导构建的和谐人居环境,是在谋求与生态系统最大程度的和谐与协调。这与古人在建设“景”变为“观”时,所传递的“天地之大德在于生”的造园理念与敬畏自然的初衷是一脉相承的。

3.1 原有植物的留与用是生态建设的关键,应遵循“最小干扰”的原则

避暑山庄在建设中尽可能多地保留原有山水关系和地形地貌,原生植被生长依存的土壤条件、水分条件和地形坡度等大多得到了保留,适度的开发改造也没有破坏整体环境基础,因土肥沃、泉水佳而得草木茂,优势得到延续。新增设的建设项目不破坏和干扰区域自然环境的正常运转,营建中景区景点随地形展开,因山构室,建筑群随山势随地形起伏变化,对原地形和原有植被的破坏程度控制在最小。这种合理控制人工建设的范围和规模并尊重场地记忆的设计理念是先进的,当今许多现代园林建设往往从改造地形开始“大兴土木”,两者呈现的利弊是显而易见的。

“最小干扰原则”是现代园林生态建设应遵循的最基本原则,也是对自然资源的最好利用。要想达到对原有基础条件的最小干扰,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从思想上认识到“自然是最美的”,自然演替的过程往往不是人力可以设计和模拟的,不要试图以人工建设打造新的“符合设计师意愿”的所谓的“美的境遇”,这样的“境遇”有时且大多时候是“自然的噩梦”。要学会欣赏自然,尊重“自然的选择”。一般人们会质疑“自然的保留的区域”是不是没有经过设计师设计,设计师的价值没有体现?其实这是错误的认识,自然环境的美需要的是发现而不是创造,设计师设计的道路让人们通过时看到自然的美,就已经是设计利用了这些保留区域,发挥了它的价值。避暑山庄山区自然资源的利用就是这样的原则下建设的,尤其是“四面云山”的选点建设充分体现了“利用为主”的思想。

2)减少人工建设的占地面积,用最小的建设占地满足人的基本活动需求,最大化地保留原始的自然资源,包括地形、土壤、植被等。从生态学原理分析,人工对自然环境实质性的干扰就是标高的变化导致地形变化、表层土壤丧失、水文条件变化,进而导致土壤微生物群、植物变化,生物链断裂。减少人工建设占地面积,维持场地最多的自然元素就是对原有生境的最大保护,是生态理念的最佳实践。在避暑山庄宫殿区集中用地,以较小的用地面积完成行政中心的功能。改造地形集中在湖区,景区的人工建设也集中在湖区,仅占全园总面积1/13。

3)现代园林设计过程中应对原有场地进行深入的分析,寻找场地中的关键生态元素的分布位置予以保留,在建设过程中进行保护。选择建设用地时应避让自然环境中的优势植被群落、雨水汇流线路、主要排水通道和地形低洼区域,这些地方潜在的生物量、生物多样性更加丰富,是物质、能量的流动通道。减少对这些地区的干扰,可以为生态系统自我管理、自我恢复创造基础条件,可以保证其他人工建设破坏后的区域自然恢复过程更加迅速和有效。避暑山庄的山区坡陡土薄,一旦大规模建设破坏后自然生态、植被群落都将退化,因此山区的建设规模极度克制。山区景点建设中对排水通道以景观化的利用为主,不会填埋破坏原有沟壑,利用这些地形特点构成园内的主要景点和造景的“因借”要素,如碧静堂、秀起堂、玉岑精舍等景点的建设。

3.2 留用植被构建景观,达到“最优化利用”

在避暑山庄的建设中,充分体现了植物资源及其他风景资源的“最优化利用”原则。山庄的植物景观丰富,也充分利用这些植物资源进行了景观的塑造,如绿毯八韵碑、青枫绿屿、曲水荷香、万壑松风等景点都是利用植物群落的特征进行景点塑造。“绿毯八韵碑”的碑文描写了草原区的地被景观“铺地不过寸余,诚绿毯也”,是对植物景观的最优化利用,基本上没有进行其他的园林建设,景观宛如天然图画。对水资源的最大化利用体现在由武烈河引水到山庄内的湖区,引水河道从山区与平原区的交界处通过,在接入武烈河水的同时把山庄内部雨水径流、泉水吸纳进来,利用了各种水源且将其纳入一个引水系统中进行造景。

避暑山庄如此精明地利用自然资源条件是现代园林建设应学习的典范,任何一个普通地块的建设都有可以因借的资源和条件,关键在于设计师是不是善于发现和利用这些条件,并将其有机地融合到设计方案中,如此进行莫不事半功倍,自然天成。

3.3 生态园林建设,做到“最少投入”

建设一座譬如避暑山庄这样规模的大型园林,即便是封建时代的帝王也需要考虑投入的资金规模,投入资金的效率问题。在园林建设中,整体投资中占用资金比例最高的是绿化、地形整理和建筑设施。避暑山庄的建设因大量利用原有植被资源而缩减了绿化的费用,仅在湖区进行了少量的栽植建设,可以说极大地减少了投入。地形改造工作集中在引水河道和湖区开挖,本身已经限定在了非常小的动土范围。同时因水面位于低处,又通过抬高堤岸标高(水心榭及其连接的陆地位置)使得土方开挖量减少,降低造价。挖出来的土方就近堆放在试马埭一线、如意洲以及用于抬高正宫、东宫和松鹤斋,填埋的范围小,就近搬运,也降低了造价。山庄的建筑群数量和体量相对于圆明园的建设来说可以说极度克制,且不施粉黛,典雅朴素,也极大地降低了造价。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避暑山庄的建设用最小的代价构建了一个淳朴天然的大型园林,关键就是秉持了“最小投入”的原则,其中的规划设计思想和理念占据主导地位。

“最小投入”的原则不仅体现在园林的初期建设阶段,也体现在后期管理过程中。在植物景观方面,由于大量保留原始生境,山区和万树园的植被持续自我演替,人工干预极少,养护成本接近无,甚至草地的生长管理都靠麋鹿完成。湖区的观赏性植被也以地带性植物—柳树、松柏、荷花、芦苇等为主,无需太多人工管理。在引水过程中,月牙湖用于引武烈河水后沉淀泥沙,内湖则用于沉淀山区汇流的雨水,湖区清淤工作大大减少,也是管理上最小投入的体现。

4 结语

研古才能习今,在传承中创新。与中国其他地区和其他类型的古典园林相比,避暑山庄与现代园林之间更具有可比性,对避暑山庄设计的研究有助于理解古人的生态建设思想。相对古典园林来说,由于工程技术的进步,许多过去繁重的土方、绿化工作靠现代技术更容易实现,设计师的设计工作会变得更随心所欲,往往会忽视以前人们珍视的东西:惜天惜地、惜财惜力。对自然生态的保护需要我们首先学会认识生态环境,必须适度开发,保护维持它的生产与修复能力,能够延续良好的生态环境。

现代园林在营建过程中应遵循“最小干扰、最大化利用、最小投入”的原则,应充分利用原有植被条件,发挥植物造景的地方特色,保护与延续良好的生态系统,形成便于后期维护与管理可追溯的地方文脉。应避免在营建中形成建设性破坏,应保护原有自然植被生存所需的土壤、水文条件,对地形、水系的改造梳理采取适度原则。在可能的情况下可以通过设计手段丰富生态群落类型,促进生物多样性的发展。在进行地形改造时要平衡改造与维持现状的比例关系,最好能维护自然的排水通道和系统,减少对管网的依赖,对园林雨洪管理也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注释:

①图1、图3由笔者自摄;图2由笔者自绘。

②表1引自陈东,宋涛.避暑山庄园林景观(动植物景观分卷)。

[1] 孟兆祯.避暑山庄园林艺术[M].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85.

Meng Zhaozhen. Mountain Resort Garden Art[M]. Beijing: Forbidden City Press, 1985.

[2] 吴媛.避暑山庄植物造景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08.

Wu Yuan. Study on the Planting Design of Mountain Resort[D]. Hangzhou: Zhejiang University, 2008.

[3] 陈继福.追求古朴体现自然—谈清代避暑山庄植物配置艺术特色[J].中国园林,2003,(22):19-22.

Chen Jifu. In Pursuit of Primitive Simplicity and Representing the Nature-On the Artistic Characters of the Plant Disposition in the Mountain Resort in Chengde[J]. Chinese Landscape Architecture, 2003, (22): 19-22.

[4] (清)康熙.御制避暑山庄记.

(Qing dynasty) Kang Xi. Drive Makes Mountain Resort.

[5] 赵玲.纪念避暑山庄建园三百周年论文集[C].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2005.

Zhao Ling. To Mark the Three Hundredth Anniversary of the Mountain Resort of Gecis-asia[C]. Shengyang : Liaoning Minorities Press, 2005.

[6] (清]和坤,梁国治.钦定热河志(文渊阁四库全书,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Qing dynasty)He Shen, Liang Guozhi. History of Rehe by Imperial Order [J]. Shanghai : Shanghai Ancient Books Publishing House , 1987.

[7] 徐兴志.师法自然 高于自然—避暑山庄的园林艺术特色浅析[J].风景园林,2004,(55):73-75.

Xu Xingzhi. Nature is Higher than the Natural — Mountain Resort of Garden Art Characteristic Analysis[J]. Landscape Architecture, 2004, (55): 73-75.

[8] 陈敏捷.中国古典园林植物景观空间构成[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05.

Chen Minjie. Space Arrangement of Plant Landscape in Chinese Classical Garden[D]. Beijing: Bei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2005.

[9] 周维权.避暑山庄的园林艺术[J].建筑学报,1960,(6):31-34.

Zhou Weiquan. Mountain Resort Garden Art[J]. The Journal of Architecture, 1960, (6): 31-34.

(编辑/孙佳琪)

Make the Past Serve the Present to Inheriting and Innovating—Discussion on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andscape from the Garden Planting of the Mountain Resort

YU Jing, WANG Pei-yong*

Mountain Resort which is a natural Royal Garden based on the beautiful scenery of the natural landscape has distinctive landscape planting characteristics. Previous researches tend to focus on its partial plant landscape and design technique, lacking the analysis of the construction process and the overall plant landscape design reversely from the Mountain Resort plant transitions through history. The construction of Mountain Resort is controlled reasonably in scope and scale to reduce the disturbance to the natural terrain and vegetation on its original site.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construction, the Mountain Resort gives full play to the main function of plants in the shaping of scenery, protect and utilize the original natural vegetation for scenic spots, and the proper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the elements, such as natural topography and water system are chosen to protect the basic conditions of the original natural vegetation. In the practices of modern landscape architecture, the methods of planting in Mountain Resort is worth referring to, that is to follow the principles of “minimum interference, maximize utilize and minimum investment”, learn the concept of “Advocating nature, Reverence of nature, Treasure of nature”, learn how to protect and utilize the natural ecological elements to serve our needs.

landscape architecture; Mountain Resort; plant landscape construction; ecological landscape; protection and utilization

北京市共建项目专项资助

TU 986

A

1673-1530(2017)06-0112-07

10.14085/j.fjyl.2017.06.0112.07

2017-02-03

修回日期:2017-05-12

于静 /1987 年生 / 女 / 河北人 / 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风景园林学在读硕士研究生 / 研究方向为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与理论(北京 100083)

YU Jing, who was born in 1987, is a master student in the School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Bei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3) .

王沛永/1972年生/男/河北人/博士/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副教授/ 研究方向为风景园林工程与设计(北京100083)

邮箱(Corresponding

author Email):bfupywang@126.com

WANG Pei-yong, who was born in 1972, is an associate professor at the School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in Bei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His research focuses on landscape architecture engineering (Beijing 100083).

猜你喜欢

避暑山庄山庄植被
桃花山庄
基于植被复绿技术的孔植试验及应用
北京 避暑山庄里的烟波致爽
绿色植被在溯溪旅游中的应用
歇马山庄的两个女人(长篇节选)
康乾盛景避暑山庄
雪夜山庄行(外二首)
山庄春日
基于原生植被的长山群岛植被退化分析
基于NDVI的鹤壁市植被覆盖动态分析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