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移动互联网中的影像交互应用

2017-09-03林晓冬

福建质量管理 2017年8期
关键词:媒介社交内容

林晓冬

(南京艺术学院 江苏 南京 210000)

移动互联网中的影像交互应用

林晓冬

(南京艺术学院 江苏 南京 210000)

随着人类在科研上的不断创新和改进,媒介也随之不断地进化,“新媒介”层出不穷,不同的年代都有当时年代下的“新媒介”出现。现如今,我们所谓的“新媒介”是这样一种数字媒介:它们是互动媒介,含双向或多向传播,涉及计算机计算,与没有计算的电话、广播、电视等旧媒介相对。现如今,手机的更新迭代、4G网络的普及,让视频在移动智能设备端进行传播成为可能,摄像摄影的门槛也不停地降低,打破原先受设备、专业技能等因素局限的局面。在这样的情况下,使用手机录影记录身边点滴也成为许多人的生活方式。另一方面,现如今单纯的文字、音频、图片的传播方式已经渐渐满足不了人们表达自我的需求。视频具有更加生动立体的情绪表达、更加丰富的信息量,成为新的信息传播媒介。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影像交互应用应运而生,成为众多媒介中不可忽视的力量。

影像交互应用是近年来开始在手机等移动智能设备中被用户喜爱的的一种社交与视频拍摄应用软件,通过应用软件,用户可以将手机所拍摄的视频进行添加特效、剪辑操作后分享到软件中所内置社区或微信、微博、QQ等各大社交平台,并与所分享到的社交平台中的好友、粉丝进行社交互动。

一、影像交互应用的定义及其类型

(一)交互与创造——影像交互应用的定义

一般来说,大众及许多学者将具有视频拍摄、观看功能的应用软件统一称为“移动短视频应用”,但笔者认为,这样的的定义过于笼统,所涵盖的内容过于宽泛。一方面,在人们日常使用的移动应用中,与视频有关的应用不计其数,爱奇艺、腾讯视频等视频平台上也具有许多网友所分享的时长短的视频,因此仅仅以“短”这个时间量词来区分并不能准确地划分。另一方面,将这一类别的媒介作为学术研究,需要更加清晰、同一的定义才能进入下一步对各个方面进行深入探讨。

麦克卢汉认为,一种新媒介的首要内容是另一种旧媒介。影像交互应用也是如此。在影像交互应用中,包含了文字、图片、语音、影像的一种多媒体沟通方式,从这一维度上,影像交互应用也可以被看作是一个集合了多种传统旧媒介的综合媒介。但实际上,影像交互应用包含了上述传统旧媒介所不具备的因素,即影像交互。交互,泛指人与自然间物体一切互动交流过程,表示二者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过程。影像交互属于人机交互的一种,顾名思义,影像是其核心,通过人与智能终端的互动与相互作用,直接影响了最终影像成品的呈现结果。

综上所述,影像交互应用是以用户(人)为操作主体,以移动智能终端为操作载体,以影像为直接操作对象并以完成的影像为操作结果的应用类型。影像交互应用的形态是多样的,在目前的技术背景下在移动互联媒体上呈现,但随着时间和技术的推进,未来可能会以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的形态呈现。

(二)目前国内影响交互应用概况及其类型

与其他科技产品发展进程相似,移动影像交互应用也是在美国最先出现。创办于2010年的Viddy于2011年4月11日正式发布了移动影像交互应用产品。将这一应用定位于帮助用户及时摄取(Capture)、迅速生产(Produce)、快速分享(Share)生活的细节,并使之融入30秒以内的短视频 介质,力图使视频交互进入精细化(Well-produced)和小巧化(Bite-size)。而国内移动互联网领域,短视频社交应用的推出稍晚于国外,但已有腾讯、新浪等互联网公司开始探索。

如图所示,目前国内影像交互应用已根据不同的用户需求发展出了多样的应用类型,根据不同功能的倾向性,可以划分为两种类型:工具类和传播类。

1.工具类

工具类影像交互应用,以对单个或多个视频进行剪辑、添加特效等功能为主,此类软件可以让用户通过手机录制影片或将录制好的影片进行简单的操作以达到所期望的效果。以逗拍为例,用户可以通过H5大片制作、一键压缩视频、主题模板、自定义背景音乐、添加字幕贴纸等功能自定义编辑自己的视频。在此类应用弱化了社交属性以突显其工具型的定位,仅在完成对视频的编辑后通过一键分享的方式发布到社交平台中与其他人互动。

2.传播类

传播类影像交互应用的主打功能是社交与传播,一般来说,应用开发者都会搭建社区功能以供用户在其应用中进行社交活动。以伙星为例,伙星用户不仅能在应用软件中进行拍摄视频、添加脸部装扮特效,还可以根据社区所发布的主题活动进行表演;最重要的是,可以直接在软件中与其他用户成为好友,进行私下聊天、点赞评论等社交行为;根据点赞数的多少公布点赞排行榜。通过上述功能,用户通过使用应用软件进行除文字、图片外更进一步的影像传播、交互行为。

二、影像交互应用的特点

影像交互应用有别于其他交互应用最大的区别在于——使用的主体。影像交互应用使用的主体是普通人,大部分没有任何艺术背景,但可以通过相关应用软件做出符合美感的艺术作品。产品用户通过自己的演绎,表现出了美感、搞笑、娱乐等特征的作品。真正做到了人人都是生产者、人人都是艺术家的当代媒介特征。

(一)社交属性强,虚拟与现实的界限更加模糊

每个用户通过软件拍摄的短视频都会在该软件社区或其他媒体平台上传播,使得极具社交属性,影像成为分享交流的另一种更具表现力的方式。另一方面,在影像交互应用出现以前,人们在互联网中只能通过文字、图片、语音或游戏的形式进行交流互动,即使视频通讯的普及,但由于其是互联网的交流,缺乏信任度,网络陌生人的交流形成一种虚拟与“不现实”的感觉。而影像交互应用的出现,影像的动态传播使得网络陌生人之间的交流更具有现实性,影像的互动拉近了用户的心理距离,对生活的记录以及个人的表演更容易引发共鸣。

(二)使用门槛低

随着移动智能设备的普及以及移动应用技术的发展,不同的移动智能设备都能下载使用同样的应用,且在使用上差别。影像交互应用在技术上,学习成本低,无技术入门门槛,由技术人员提供现有效果的模板可以使一键实现以往专业人士才能做出的艺术效果;在内容上,没有艺术创作的严肃性,以再创造或生活随手拍为主,另一方面,专业的内容运营提供逗趣的主题内容,保证内容的趣味性。由于制作门槛的降低,激发了普通用户制作视频的热情与创造力,影像制作不再高高在上是专业人员的专利,走进了每一个普通人的生活。

(三)内容碎片化,生命周期短

作为在移动互联网上被使用的媒介,影像交互应用自然也继承了互联网所具有的一大特点——碎片化。内容上,影像交互应用可以允许极短的内容呈现,不限制时长,一般情况下内容都在30秒左右,不具备完整的长故事内容,以娱乐内容为主体,让人获得愉悦为目的,不具有意义上的深度;除此之外,内容所表现的主题具有时效性,所呈现的内容生命周期短,新鲜感过后便无人观看、传播,随着网络热点的过时而过时。

三、影像交互应用意义探讨

罗伯特·洛根在其《理解新媒介——延伸麦克卢汉》一书中提出,一切创新都有认知、技术和社会的要素,这三个要素构成文化变革的基本维度。影像交互应用作为一种创新技术的出现也是如此。当今的文化生活中,互联网已经不再是“新技术”,且深刻地融入了几乎每一个社会人的生活,成为大众的普遍认知,但长期以图像、文字为主的互动媒介与创造工具已不能满足互联网社会大众的需求,人们渴望有更多的表现渠道与新的展现方式。与此同时,技术已经发展到可以将视频特效展现的方式简化至移动设备可以操作的层面,4G通信技术的普及与网络技术的发展也让视频在移动设备中进行传播。这样的背景下,社会认知层面与物质技术已经完全具备影像交互应用的革新所需要的条件,大众对新形式的需求也促成了发明动力,这些条件相互作用,为影像交互应用的出现与技术革新搭建了一个完美的舞台。

目前的状态下,影像交互应用的发展如火如荼,各大应用开发者都加入到影像交互应用的创新研发中,虽然我们不能确切地指出它未来会往什么方向发展,但现阶段它为互联网大众开启了一扇新的窗口,提供了一项新的表现方式。笔者认为,影像交互应用在现阶段的使用中有如下三个方面的意义。

(一)打破了专业与业余之间的技术鸿沟

保罗·莱文森在《新新媒介》一书中指出,新新媒介是互联网中的第二代媒介,其特征之一是新新媒介的每一位消费者都是生产者,消费者与生产者的界限已趋于模糊。在影像交互应用出现以前,这一论断并不能完全地适用于互联网上的视频影像相关内容,由于技术屏障,导致绝大多数的外行人并不能成为视频影像的生产者,即使想要制作视频影像,也必须经过相当长一段时间的相关技术学习,视频影像的生产仍是相关从业人员的专利。而影像交互应用的出现,完全打破了这一技术鸿沟的壁垒。在技术的支持下,所有使用智能终端的普通用户,都能够通过简单的操作,制作出以往专业人员才能制作出的影像特效,真正地让影像消费者成为了影像生产者,模糊了生产者与消费者的界线。正是如此,影像交互应用刺激了用户的创造欲,使得“人人都是艺术家”成为现实。

(二)提供了新的网络交互形式

在上述的探讨中已经提到,影像交互应用打破了互联网中使用文字、图片等常规符号交互的局面。影像交互应用推翻了以往静态的交互理念,提供了一种动态交互的行为模式,从而影响到人的心理以及学习和思考方式。在影像交互应用中,用户根据不同的主题内容思考表现形式,参与表演,用动态的形象与其他人社交。以伙星为例,内容运营为用户提供了不同的热点主题活动,用户通过参与活动表现自我,赢得他人的认可;在内置的聊天窗口中,不需要打字即可通过录制视频短片来交流,即比文字图片更加来的生动形象,又解决了不能随时视频通讯的痛点。

(三)为传统媒体拓展了话语空间

影像交互应用打通了传统分散平台,将工具、社交、媒体合而为一,在影像交互应用中,用户可以获得全方位的契合不同的需求。在影像交互应用中,用户可以将其作为工具制作用户所需的影像内容,可以作为社交平台进行社交活动,同时,由于视频本身能够传达大量信息的属性,影像交互应用又可以具备媒体功能来传播新闻、娱乐内容等。不仅如此,影像交互应用拓宽了跨平台跨媒介分享的渠道,其内容不仅可以在新浪微博、腾讯微信等社交媒介上传播,也可以被电视节目制作者所使用,消解了不同媒介不同平台之间的屏障。

四、结语

从2011年开始至今,影像交互应用已经进入到了一个发展平稳的时期,开发者们在开发时所思考的也不再是堆砌新技术让用户感到新鲜,而是渐渐开始深度思考,探寻用户对影像交互的真正需求。影像表达正在从高高在上的殿堂走入寻常人的日常生活中,成为日常话语表达方式的一种,技术壁垒也在渐渐消解。相信在不远的将来,影像交互应用将有更加优秀的交互体验,更加智能化地匹配用户所要表达的内容;VR的技术的出现或许会让影像交互应用产生新的形式革新。但有一点可以确定的是,影像交互应用作为呈现视觉与听觉汇聚的艺术的工具,无论技术的如何的发展,改变的只是它的呈现方式,其内在的媒介意义不会改变。

林晓冬(1993-),女,汉族,福建人,硕士,南京艺术学院,研究方向:数字媒体艺术理论研究。

猜你喜欢

媒介社交内容
内容回顾温故知新
社交牛人症该怎么治
聪明人 往往很少社交
社交距离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你回避社交,真不是因为内向
书,最优雅的媒介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主要内容
反思媒介呈现中的弱势群体排斥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