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株潭城市群产业结构调整的减排效应分析
2017-09-03张其明杨继平
张其明,杨继平,黄 丹
(湖南科技大学 商学院,湖南 湘潭 411201)
长株潭城市群产业结构调整的减排效应分析
张其明,杨继平,黄 丹
(湖南科技大学 商学院,湖南 湘潭 411201)
产业结构调整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减少污染排放的重要手段和方式,长株潭城市群作为“两型社会”建设试点区域,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对促进长株潭地区污染减排以及“两型社会”建设尤为重要。以长株潭地区工业行业结构为研究对象,以工业二氧化硫SO2排放量为研究内容,采用有别于环境污染分解模型的定量计算方法,研究长株潭地区产业结构变化对污染减排总量和排放强度的影响,旨在发现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研究表明,2011~2015年,长株潭城市群产业结构调整总体上有利于污染减排,但减排过程中出现了区域不协调、行业不协调的现象,还有待进一步调整和改善。
长株潭城市群;产业结构调整;污染减排
长株潭城市群作为国家综合改革试验区,已率先开展“两型社会”建设试点,调整和优化长株潭城市群产业结构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污染减排、建设“两型社会”的必经之路[1]。长株潭城市群经过多年的产业结构调整,产业结构调整的环境效果已初步凸显。本文主要讨论产业结构调整如何影响长株潭地区的污染减排量的变化,以及产业结构调整对污染减排效应的影响程度[2]。
一、文献综述
污染减排是指通过技术进步、管理完善和结构调整等方式,减少污染物排放总量以及改善环境污染状况。其主要依赖于政府采取的有效措施,通过权衡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的相互关系,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促成企业调整和改变生产方式,达到有利于污染减排的效果。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作为两大减排手段,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高度重视。
Bruyn、Bruvoll和Medin均认为产业结构调整有利于污染减排的证据不充分,Levinson指出美国制造业环境质量的改善主要是依靠技术进步,而不是工业结构优化[3]。徐圆根据美国学者Grossman、Lrueger提出的环境因素分解模型研究了国际贸易对中国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产业结构的调整对污染减排贡献有限,而技术进步才是污染减排的主要驱动因素。李斌、赵新华将上述分解模型的3种效应扩展至8种效应,指出技术进步在减排过程中起主导作用,而产业结构调整对减排效果并不明显,甚至加剧了环境污染[3]。
另一方面,也有许多专家学者认为产业结构的调整大大促进了污染减排[2]。Bruvn、Bergh通过对美国、英国、荷兰和德国四国的污染排放数据进行了研究,证实了产业结构的调整有利于污染减排,Jalil、Feridum认为工业比重的降低、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可以减少污染排放。Tao、Hewings认为产业结构化调整对污染减排的贡献率达到了20%,翟凡、李善同借助CGE模型的定量分析表明,我国产出结构相对来说是非污染密集型的[3]。马小明、张立勋、刘红光、刘卫东、邓祥征、刘纪远均利用投入产出模型研究了产业结构调整对污染减排的作用,研究结果表明,产业结构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环境污染的风险[3]。周力、应瑞瑶研究表明工业结构的调整对污染减排有显著正面影响,田银华等基于CGE模型从要素结构、产品结构、行业结构三方面的调整研究了污染减排效应及政策研究纲要[4]。
现有的相关研究在经济增长、产业结构、技术进步与污染减排的相互关系方面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证支持,但都是以省级或全国的面板数据为研究内容。本文将以长株潭城市群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工业内部结构和污染排放的面板数据进行分析,探讨产业结构调整对污染减排的影响。此研究成果将不仅有利于长株潭城市群建设“两型社会”,更有利于将长株潭城市群产业结构调整的成功经验扩展到其他地区,进一步推动中部地区甚至是全国的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和污染减排。
关于本文所述的产业结构调整,具体是指工业内部行业调整的调整,主要是因为污染物排放数据大多来自工业,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没有统计数据,而且研究工业内部的行业结构调整对污染减排的效应相对于研究三次产业结构调整的污染减排效应来说更具有代表性。同时,针对工业内部各行业的经济性质和统计局对工业内部行业大类的划分依据,以及长株潭城市群整体的行业布局现状,并结合研究课题的目的,本文将工业内部现有的行业分为四大类,依次为采掘业、轻工业、化工业和制造业,分类情况如表1所示(根据李名升等以COD减排为例研究经济结构调整的污染减排效应,将工业内部39种行业划分为5大类[5],本文分类参照于此,由于水电气的产供业在长株潭地区较少,因此已合理分类到轻工业)。
表1 工业行业分类表
二、减排量及减排强度的测度
(一)产业结构调整对减排量的测度
结合有关污染减排测度的相关文献,研究长株潭区域工业内部行业结构调整对减排量的测度可用下式表示:
ΔPi,t=GDPt*∑[(ri,t-ri,t-1)*(pt-1-pi,t-1)] .
(1)
式(1)中,t为计算目标年份,ΔPi,t为第i个行业大类第t年的污染减排量,GDPt为第t年的工业产值,ri,t为第i个行业第t年GDP占工业产值的比重,pt-1为第t-1年单位工业产值的污染排放量,pi,t-1为第i个行业大类第t-1年污染排放强度。与国内外相关研究方法相比,该模型不必依赖环境污染的分解模型,可以完全独立地计算行业结构变化对污染减排的影响。
(二)产业结构调整对排放强度的测度
工业内部的行业结构调整对整个长株潭区域的排放强度的影响可用下式定量计算:
A={∑[(ri,t-ri,t0)*(pt0-pi,t0)]*
(Gt0/GDPt0)}/pt0*100% .
(2)
式(2)中,t0为研究期初年份,t为研究末期年份,A为排放强度,Gt0为研究对象相对于基期GDP的增加值,GDPt0为研究初期的GDP,ri,t0为第i个行业基期GDP占工业产值的比重,pt0为基期单位工业产值的污染排放量,pi,t0为第i个行业大类的污染排放强度。
(三)数据来源
本文所用数据均来源于历年《湖南省统计年鉴》《中国环境统计年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长沙统计年鉴》《株洲统计年鉴》和《湘潭统计年鉴》,湖南统计信息网,湖南省环境保护厅,长沙、株洲、湘潭各地区环保局以及统计局,及各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等。
三、产业结构调整的污染减排效应
(一)行业结构、减排量及减排强度变化
1.长株潭工业行业结构变化
从2011~2015年长株潭城市群工业行业大类所占工业比重来看,在四大类行业中,占比最高的是制造业,其次是轻工业和采掘业,最后是化工业。从2011~2015年四大行业产值比重的变化趋势来看,变化幅度最大的是轻工业,平均占比提高了3.52%;其次是制造业,平均占比降低了3.23%,最后是化工业和采掘业,变化幅度均在1.5%以内。具体数据如表2所示。
2.长株潭减排量变化
2009年,长株潭城市群工业SO2排放总量为184 886吨,至2014年下降至98 338吨,总量降低了86 548吨,占2009年排放量的46.81%,工业SO2排放量年均降低11.86%。除了2013年排放量增速为正以外,其余年份增速均为负,表明工业SO2污染减排有一定的成效,如表3所示。
表2 2011~2015年长株潭工业四类行业的生产总值比重
3.长株潭各行业减排强度变化
2011~2015年,长株潭城市群行业大类的污染排放强度呈现出逐年下降的趋势,如表4所示,在采掘业和轻工业中,下降趋势极为明显,采掘业平均下降3.11吨/亿元,轻工业平均下降2.59吨/亿元;然而在化工业和制造业方面,工业SO2排放强度变化幅度微弱,主要是由于湘潭在化工业和制造业方面的减排强度不降反升,导致中和了长沙和株洲排放强度的有利趋势。
表3 长株潭城市群工业二氧化硫SO2排放量及增速
分行业而言,长株潭城市群工业SO2排放强度最大的是制造业和化工业,其次是采掘业,最后是轻工业。制造业中和化工业5年内SO2平均排放强度分别为60吨/亿元和50吨/亿元,相比而言,采掘业和轻工业的平均排放强度则只有8.3吨/亿元和4.7吨/亿元,单纯从排放强度方面考虑,适当减少化工业和制造业的比重对污染减排是有利的。
(二)行业结构调整的减排量效应
2011~2015年,长株潭城市群工业内行业结构的变化对工业SO2减排贡献为10 555.78吨,占2015年工业SO2排放总量的10.73%,占工业SO2减少量的12.20%。从变化趋势来看,2011~2015年,各年行业结构调整的减排量均为正值,说明长株潭城市群产业结构的调整有利于污染减排,并且主要是由于制造业比重有所下降,轻工业比重有所提高,从而导致工业SO2排放量减少。
从行业所占比重来看,制造业和轻工业所占比重较大,2011~2015年,制造业比重持续稳步下降,从而使得制造业减排量每年均为正值,总体来看,制造业比重的下降有利于工业SO2减排。同样,在2011~2015年,轻工业比重逐年稳步上升,减排量随着比重的提高出现了逐年下降的趋势,但总体而言,每年减排量依然为正值,说明轻工业比重的提高也有利于工业SO2减排。从整个行业结构调整的污染减排量来看,长株潭城市群2011~2015年行业结构的调整有利于污染减排。如表5所示。
表4 2011~2015年长株潭工业行业大类SO2排放强度
(三)行业结构调整的减排强度效应
为分析长株潭城市群行业结构变化对工业SO2排放强度的影响,针对工业各行业的具体情况设置了10种不同的情景(参见表6)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化工业比重的降低、制造业比重的降低以及轻工业比重的提高均有利于减排强度的下降,其中,制造业比重降低1%和轻工业比重提高1%时,将会综合引起工业SO2排放强度降低0.39%(情景7);化工业比重每降低1%,在其余行业均提高0.33%,或是采掘业或是轻工业比重分别提高1%的情形下,均会引起减排强度至少下降0.3%(情景1、2、3);制造业比重每降低1%,在其余行业均提高0.33%,或是采掘业或是轻工业比重分别提高1%的情形下,均会引起减排强度至少下降0.25%(情景5、6、7),而且在化工业比重挤占制造业和制造业比重挤占化工业对比下,制造业比重的变化对减排强度的影响相对于化工业而言具有更大的积极影响(情景4、8);同时,轻工业比重的提高对减排强度至少降低了0.25%(情景3、7、9),因此轻工业比重的提高对减排具有积极意义,但轻工业挤占采掘业对减排强度的影响不明显(情景10)。2011~2015年,长株潭城市群行业结构的实际变化,使工业SO2排放强度降低了1.71%。
表5 长株潭2011~2015年行业结构与行业减排量
表6 长株潭城市群行业结构变化对工业SO2排放强度的影响
四、结论及对策建议
(一)主要结论
总体来看,2009~2014年,长株潭城市群工业SO2排放量总体上呈下降走势,年平均降低了11.86%,其中,长沙地区工业SO2排放量最少;2011~2015年,长株潭地区行业结构的调整对工业SO2污染减排贡献总量为10 555.78吨,占2015年排放总量的10.73%,说明长株潭地区行业结构的调整对污染减排有积极影响。
分地区来看,2011~2015年,长沙、株洲、湘潭三个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均在不同程度上有利于污染减排。长沙地区行业结构的调整对SO2减排量达到5 300.59吨,相比于长沙而言,株洲和湘潭地区行业结构的调整对污染减排的贡献较小,减排量分别为2 752.11吨和1 157.86吨;在减排强度方面,株洲地区的减排强度最大,达到了2.84%,其次是长沙地区,达到了2.75%,最后是湘潭地区,为1.43%。
分行业而言,轻工业比重的提高对工业SO2减排量达到了6 038.54吨,对减排强度的影响达到0.99%;制造业比重的降低对工业SO2减排量达到了2 325.19吨,对减排强度的影响达到0.36%。然而,采掘业和化工业比重的变化对减排量和减排强度的影响均不是很明显,仅从减排强度方面考虑,扩大轻工业比重和降低制造业比重有利于污染的持续减排。
(二)对策建议
长株潭城市群作为中部崛起的重要增长极,“两型社会”建设的综合试验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是进一步推动发展的重大举措[6]。然而,在产业结构调整与环境保护之间,出现了污染减排区域、行业不协调现象[7],为进一步实现污染减排目标的长效性,降低污染排放强度,建议如下:
在经济发展方面,在保持长沙市经济稳定增长的前提下,逐步稳定加快并控制好株洲、湘潭地区的发展速度,不能出现经济过热的现象;同时,也要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实现与环境、资源的协调发展,不能以浪费资源、破坏环境为代价,应采取均衡发展战略。
在产业结构方面,产业结构调整需要进一步淘汰落后产能,选择平滑产业结构的产能导向性路径,充分发挥要素再配置效应,实现污染减排的阶段性目标;二是要整合工业资源、工业产业,在保持工业增速的前提下适当缩小工业规模,实现向第三产业的转型,加快第三产业的建设步伐。
在污染减排方面,一是要加强环保技术和污染治理技术创新,通过提高技术来达到技术减排的效应;二是要注重结构减排和技术减排相结合,产业结构的调整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经济发展的限制,只有从污染防治的根本即技术上进行突破,才能进一步实现污染减排。
[1]陈扬.长株潭城市群产业布局现状分析[J].城市观察,2011,(3):163-169.
[2]谢荣辉,原毅军.污染减排与产业结构调整的双向动态作用机制研究[J]. 产业经济评论,2014,(2):96-112.
[3]谢荣辉.污染减排带动产业结构调整的门槛效应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13.
[4]田银华,向国成,彭文斌.基于CGE模型的产业结构调整污染减排效应和政策研究论纲[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109-112.
[5]李名升,周磊,陈远航,等.经济结构调整的污染减排效应:以COD减排为例[J].环境科学,2014,(8):3212-3218.
[6]谢自强.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中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与对策[J]. 湖湘论坛,2009,(1):21-24.
[7]孙红玲.中国“两型社会”建设及“两型产业”发展研究:基于长株潭城市群的实证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09,(11):25-34.
[责任编辑:陈宇涵]
2017-03-23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课题“基于CGE模型的产业结构调整污染减排效应和政策研究”(11&ZD043);湖南省社科基金重点项目“长株潭城市群产业结构调整的污染减排效应研究”(12ZDB17)
张其明,1992年生,男,湖南岳阳人,湖南科技大学硕士生,研究方向为公司财务管理,(电子信箱)1365898766@qq.com。杨继平,1964年生,男,湖北荆门人,湖南科技大学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公司财务、产业经济。
10.3969/j.issn.1672-5956.2017.04.007
F299.276.4
A
1672-5956(2017)04-004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