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调周法治疗排卵障碍性不孕症临床观察
2017-09-03刘玉芳
刘玉芳,王 齐
(1.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2014级硕士研究生,湖北 武汉 430030;2.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湖北 武汉 430030)
针刺调周法治疗排卵障碍性不孕症临床观察
刘玉芳1,王 齐2
(1.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2014级硕士研究生,湖北 武汉 430030;2.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湖北 武汉 430030)
目的:观察针刺调周法治疗排卵障碍性不孕症的临床疗效。方法:12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2例。观察组针刺中极、关元、气海、子宫、足三里、血海、三阴交。对照组口服克罗米芬。结果:总有效率观察组87.1%、对照组62.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中医症状积分改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刺调周法治疗排卵障碍性不孕症疗效显著,能提高受孕率,改善症状,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排卵障碍性不孕症;针灸调周法;对照治疗观察
排卵障碍是导致女性不孕的主要原因之一,约占女性不孕症的25%~40%[1]。笔者用针刺调周法治疗排卵功能障碍性不孕症效果满意,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共124例,均为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襄阳市中医院不孕症专科门诊就诊的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2例。观察组年龄21~40岁,平均(32.6± 5.7)岁;病程 3~14年、平均(5.03±0.47)年;原发性不孕症28例,继发性不孕症34例。对照组年龄23~38岁,平均(32.2± 6.1)岁;病程2~13年、平均病程(4.98±0.50)年;原发性不孕症29例、继发性不孕症33例。两组平均年龄、病程等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西医诊断标准:符合《妇产科学》[2]不孕症及《男女不孕不育诊治汇萃》[3]排卵障碍性不孕症诊断标准。①不孕症诊断:婚后未避孕,有正常性生活,同居1年未妊娠。②排卵障碍诊断:测定体温曲线呈持续单相型,B超连续监察3个月以上无成熟卵泡(17~18mm)或闭锁卵泡(<5mm)。
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医妇科学》[4]、《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5]及2007年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妇科专业委员会制定的排卵功能障碍不孕的诊断标准。
纳入标准:符合中西医诊断标准,年龄25~40岁,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先天性子宫发育不良,输卵管造影提示不通,子宫肌瘤,卵巢肿瘤。
2 治疗方法
观察组:取中极、关元、气海、子宫、足三里、血海、三阴交。用华佗牌针灸针,针刺前排空小便,常规消毒,直刺穴位,有酸麻重胀感后,间隔10min行针1次,留针30min。从月经周期的第5 天开始,1日1次,连续针刺10天。
对照组:月经周期的第5天开始口服克罗米芬50mg,1日1次,连续5天。
两组3个月为一疗程,2个疗程结束后评价疗效。
3 疗效标准[3]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治愈:月经正常,其他症状消失,半年内受孕者。有效:B超监测有排卵征象,基础体温呈双相,宮颈粘液结晶检查有椭圆体出现,阴道脱落细胞涂片检查有周期性变化,符合3项及以上且连续2个周期以上,症状、体征较治疗前有缓解。无效:未出现排卵,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
计量资料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4 治疗结果
两组疗效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疗效比较 例(%)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积分比较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积分比较 (分,±s)
表2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积分比较 (分,±s)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组别 n 治疗前积分 治疗后积分观察组 62 30.19±2.16*10.29±1.68*△对照组 62 28.91±1.89 16.70±2.10
5 讨 论
排卵障碍除引起不孕外,还可导致月经失调、闭经、多毛、肥胖等症状。卵泡发育成熟不良主要是由于下丘脑-垂体-卵巢功能轴紊乱所致,表现为无排卵或排卵功能不良和黄体功能不全。目前常用西药促排卵药克罗米芬治疗,但克罗米芬易引起子宫内膜发育迟缓和不同步,造成黄体功能不良,最终致低妊娠率和高流产率[3]。
中医认为,女子受孕须肾气足、天癸至、太冲脉盛。 任脉起自胞宫 ,冲乃血海,任主胞胎。 冲任经脉通畅,气血盈满,是排卵的先决条件。肾-天癸-冲任-子宫生殖轴是女性的生殖基础。针刺中极、关元、气海、子宫、足三里、血海、三阴交足少阴肾经为主的穴位,可使精血充盛,百脉调和,使肾-天癸-冲任-胞宫系统功能恢复正常而受孕。
[1] 代江.中药及介入治疗输卵管阻塞性不孕症28例疗效分析.贵州医药,2009,26(9):854-855.
[2] 谢幸,苟文丽.妇产科学[M].8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369.
[3] 李栓,于英奇.男女不孕不育诊治汇萃[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9:89.
[4] 罗颂平,谈勇.中医妇科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
[5] 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2版.北京:中国医区科技出版社,2002.
R246.316
B
1004-2814(2017)07-0833-02
2017-02-17
王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