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味配合针刺治疗颈源性眩晕疗效观察

2017-09-03

实用中医药杂志 2017年7期
关键词:颈源颈性汤加

胡 云

(广东省佛山市三水区人民医院中医临床科,广东 佛山 528100)

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味配合针刺治疗颈源性眩晕疗效观察

胡 云

(广东省佛山市三水区人民医院中医临床科,广东 佛山 528100)

目的:观察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味配合针刺治疗颈源性眩晕的疗效。方法: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盐酸氟桂利嗪胶囊治疗,观察组给予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味配合针刺治疗。结果:治疗后两组眩晕VAS评分均明显降低(P<0.05),且观察组较对照组眩晕VAS评分降低更显著(P<0.05)。总有效率观察组90.00%,对照组70.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味配合针刺治疗颈源性眩晕可提高有效率。

颈源性眩晕;半夏白术天麻汤;针刺

颈源性眩晕的发生与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交感神经异常,颈椎平衡性破坏,颈本体觉传入紊乱等有关[1]。颈源性眩晕主要症状为眩晕,既可为慢性持续眩晕也可为发作性剧烈眩晕,常伴精神不振、疲惫困乏、头痛、恶心呕吐、耳鸣、视听能力下降等症状[2]。我们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味配合针刺治疗颈源性眩晕疗效较好,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共80例,均为2014年2月至2016年2月我院收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男17例,女23例;年龄23~64岁,平均(47.42±8.51)岁;病程3个月~8年,平均(39.5±14.1)个月。观察组男16例,女24例;年龄24~65岁,平均(47.87±8.64)岁;病程5个月~5年,平均(37.4±17.9)个月。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①符合颈源性眩晕中医诊断标准[3]及西医诊断标准[4];②可接受针灸治疗;③近期未行颈椎病针灸治疗;④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①耳源性眩晕、脑源性眩晕等其他原因所致眩晕;②妊娠期或哺乳期;③已选择颈源性眩晕其他治疗方法;④不适合采取本研究治疗方法。

2 治疗方法

观察组:治以燥湿祛痰、健脾和胃、祛瘀通络,方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味。葛根、丹参各20g,白术12g,天麻、半夏、茯苓、胆南星、陈皮、川芎、桃仁各10g,甘草6g。每日1剂,水煎,于早晚2次分服。另取百会、风池、颈夹脊3-6、肩井。针刺,风池穴、颈夹脊、肩井用电针,连续波30min,余穴用捻转法行平补平泻,10min行针1次。

对照组:盐酸氟桂利嗪胶囊(国药准字H32021549,扬州市三药制药有限公司)10mg,每日于睡前服1次。

两组均治疗10天。

3 观察指标

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对眩晕程度进行判定。在白纸上画一条长度约为10cm线段,最左端标记为“0”,最右端标记为“10”,0代表无眩晕,10代表极重度眩晕,从左往右眩晕程度依次递增。

4 疗效标准

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发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5]。治愈:症状消失,肌力正常,颈、肢体功能恢复正常。好转:症状减轻,颈肩背疼痛减轻,颈、肢体功能改善。未愈:症状无改善。

5 治疗结果

两组治疗前及治疗后眩晕VAS评分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眩晕VAS评分比较 (分,±s)

表1 两组治疗前后眩晕VAS评分比较 (分,±s)

组别 n 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 40 7.16±2.86 2.12±0.82对照组 40 7.24±2.47 3.79±1.31 t 0.134 6.834 P<0.05 <0.05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见表2。

表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6 讨 论

颈源性眩晕属中医“眩晕”范畴。饮食不节,嗜酒肥甘,饥饱劳倦,脾胃损伤,健运失常,水谷不化精微,聚湿生痰,痰湿中阻,清阳不升,浊阴不降,故而引起眩晕。治当燥湿祛痰,健脾和胃。另外,血脉瘀滞亦可致眩晕,治当祛瘀通络[6]。半夏白术天麻汤出自《医学心悟》卷四,有化痰熄风、健脾祛湿功效。方中半夏燥湿化痰,天麻熄风化痰,白术、茯苓健脾化湿,陈皮理气化痰,川芎活血通络,葛根行气通络,丹参、桃仁活血祛瘀、通经止痛,胆南星化顽痰。诸药合用,共奏燥湿祛痰、健脾和胃、祛瘀通络之效。百会穴针刺可使清阳升,浊阴降,血气通畅;风池穴针刺可使阳经之气上升,髓海得养;颈夹脊穴针刺可缓解血管痉挛,使椎-基底动脉得以扩张,大脑血供改善[7]。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味配合针刺治疗颈性眩晕可改善椎-基底动脉供血,缓解周围组织的痉挛粘连,增加局部血液循环,故能缓解临床症状。氟桂利嗪可引起血管扩张,解除血管痉挛,增加血流量,改善脑部血氧供应[8]。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味配合针刺治疗颈源性眩晕可提高疗效。

[1] 李春根,江泽辉,李鹏洋,等.低温等离子髓核消融术治疗颈性眩晕近期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16,26(4):323-328.

[2] 章珍明.半夏白术天麻汤合针刺治疗痰浊中阻型颈性眩晕[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3,22(9):947-949.

[3] 苟春雁,李梦,樊沙沙.头部穴位放血治疗颈源性眩晕(风阳上扰证)的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急症,2016,25(2):314-315.

[4] 马江涛,张银刚,袁启令,等.颈性眩晕的发病机制、诊断和治疗研究进展[J].中医正骨,2016,28(10):32-37.

[5] 张冲,黄永.刃针松解配合传统针刺治疗颈性眩晕的解剖学与经穴关联性分析[J].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2016,34(4):454-456.

[6] 王乐荣,张中会.健脾调神法治疗颈源性眩晕痰湿中阻型的疗效观察[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6,11(4):514-516.

[7] 尹群党.刃针松解治疗颈源性眩晕30例[J].广西中医药大学学报,2016,19(3):22-23.

[8] 赵兵,吴小英,周燕.血府逐瘀片、甲钴胺联合氟桂利嗪治疗颈源性眩晕疗效观察[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5,26(23):5338-5339.

R255.312

B

1004-2814(2017)07-0754-02

2017-02-23

猜你喜欢

颈源颈性汤加
温胆汤加味治疗失眠的体会
南太平洋岛国汤加的独特魅力
以“四天穴”为主针刺治疗颈源性耳鸣验案
通督调神针法结合推拿治疗颈源性失眠的临床观察
颈性眩晕的保守治疗效果
中蒙医结合治疗颈性眩晕
弹拨颈外横突治疗点治疗颈源性肩周炎126例
颈性眩晕的中医治疗近况
芍药甘草汤加味治疗坐骨神经痛42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颈源性眩晕44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