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绝经期激素替代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的临床效果分析
2017-09-03黄淑清张国祥钱永健
黄淑清 张国祥 钱永健
围绝经期激素替代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的临床效果分析
黄淑清 张国祥 钱永健
目的 分析围绝经期激素替代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的临床效果。方法 144例围绝经期综合征患者, 采取数字法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 各72例。对照组患者采取尼尔雌醇联合安宫黄体酮治疗,观察组采取替勃龙片(利维爱)治疗。比较两组临床效果。结果 观察组患者总缓解率为87.50%, 对照组总缓解率为58.33%, 观察组患者围绝经期症状总缓解率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乳房胀痛率为6.94%, 对照组乳房胀痛率为23.61%, 观察组患者乳房胀痛率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围绝经期综合征采用利维爱替代治疗较尼尔雌醇疗效更佳, 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围绝经期激素替代;围绝经期综合征;临床效果
围绝经期综合征是围绝经期妇女常见症状, 会严重影响妇女身心健康, 选择激素替代治疗是一种有效的症状缓解途径[1]。但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的药物种类较多, 疗效各异,选择适宜的药物保证症状缓解率和安全性成为了值得探讨的问题[2]。本研究观察的尼尔雌醇与利维爱均是常用的围绝经期综合征治疗药物, 两者在治疗效果以及安全性方面存在差异, 本研究对照观察了两者用于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中的疗效,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中心2015年9月~2017年1月收治的围绝经期综合征患者144例作为研究对象, 纳入标准: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 B超检查结果子宫内膜厚度<5 mm[2];排除标准:3个月内使用激素类药物, 精神疾病者, 恶性肿瘤者。采取数字法将患者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72例。观察组患者年龄40~56岁, 平均年龄(49.1±3.2)岁;对照组年龄40~55岁, 平均年龄(49.2±3.3)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观察组 本组给予患者口服1.25 mg利维爱, 1次 /2 d, 持续治疗3个月。
1.2.2 对照组 本组给予患者口服1.0 mg尼尔雌醇, 1次/2周, 持续治疗3个月, 在治疗2.5个月时, 给予4.0 mg安宫黄体酮, 1次/d, 持续治疗14 d。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比较两组患者围绝经期症状总缓解率。围绝经期症状的改善评定标准:采取更年期症状评分(Kupperman评分法)对用药前后进行评定[3], 完全缓解:用药后症状评分下降80%~100%;部分缓解:用药后症状评分下降50%~79%;未缓解:用药后症状评分下降0~49%。总缓解率=完全缓解率+部分缓解率。观察两组乳房疼痛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 ± 标准差()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围绝经期症状改善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总缓解率为87.50%, 对照组总缓解率为58.33%, 观察组患者围绝经期症状总缓解率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围绝经期症状改善情况比较 [n(%), %]
2.2 两组乳房疼痛情况比较 观察组乳房胀痛5例, 乳房胀痛率为6.94%;对照组乳房胀痛17例, 乳房胀痛率为23.61%, 观察组患者乳房胀痛率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围绝经期综合征是指一组由于孕、雌激素减少引发的潮热、多汗、月经紊乱症状, 是妇女围绝经期常见症状, 可能会对工作、生活导致严重的影响[4,5]。妇女的健康关系到社会稳定以及家庭和睦, 因此探讨该病的有效治疗方法十分重要。
围绝经期综合征一般采用药物干预, 激素替代治疗是常用的治疗方法, 接受替代治疗可在保证基本生理功能的基础上缓解临床症状, 但也可能出现不良反应, 因此激素替代治疗的药物选择应从疗效和副作用两方面进行全面评价[6-8]。本研究中观察的两种药物尼尔雌醇和利维爱均是常用于围绝经期综合征激素替代治疗中的药物, 而两者存在一些差异,值得探讨。尼尔雌醇是雌三醇衍生物, 主要通过代谢为雌三醇和炔雌三醇发挥雌激素作用, 而利维爱则具有三种激素样活性, 从药性来说, 较尼尔雌醇更加全面[9,10]。本研究结果中显示, 利维爱在围绝经期综合征治疗中疗效较尼尔雌醇更好, 并且尼尔雌醇可能引起较高的乳房胀痛发生率, 而利维爱对乳腺组织作用较轻, 几乎不会导致乳腺上皮增殖成功,因此较少引起乳房胀痛。而据相关文献报道[5], 尼尔雌醇有导致患者子宫内膜增厚的可能性, 而利维爱并不会使子宫内膜发生变化, 因此无论从疗效还是安全性方面探讨, 利维爱在激素替代治疗中的疗效均优于尼尔雌醇, 是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的有效药物。
[1] 王新梅.雌激素替代疗法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的临床疗效研究.医学信息, 2016, 29(27):295.
[2] 马学玲.针对围绝经期综合征病症试析激素替代疗法的疗效.中国保健营养, 2016, 26(16):252.
[3] 镡丽霞.激素替代治疗对于围绝经期综合症患者的疗效观察及其对于抑郁状态的影响.中国保健营养, 2015, 25(9):47.
[4] 吕小玲, 郑艳华.针灸联合西药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效果观察.中国乡村医药, 2017, 24(4):59-60.
[5] 李瑞珠.探究坤泰胶囊联用雌激素替代疗法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临床疗效.中医药学报, 2014(3):146-148.
[6] 陈丽霞.小剂量雌激素、孕激素替代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的疗效观察.中国妇幼保健, 2013, 28(27):4595-4596.
[7] 陈玉仙.激素替代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的临床观察.河北医学, 2012, 18(10):1384-1387.
[8] 吕福英.激素替代治疗对围绝经期综合征妇女生活质量及激素水平的影响研究.中国医学创新, 2013(21):60-61.
[9] 张大焕.围绝经期综合征激素替代治疗临床分析.基层医学论坛, 2013(1):33-34.
[10] 程文莉, 闵丽.短期激素替代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的临床观察.中国当代医药, 2014, 21(6):24-25.
Analysis of clinical effect of perimenopausal hormone replacement therapy for perimenopausal syndrome
HUANG Shu-qing, ZHANG Guo-xiang, QIAN Yong-jian.Guangzhou City Liwan District Huadi Street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er, Guangzhou 510370, China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perimenopausal hormone replacement therapy for perimenopausal syndrome.Methods A total of 144 perimenopausal syndrome patients were divided by digital method into control group and observation group, with 72 cases in each group.The control group was treated with nilestriol and medroxyprogesterone acetate, 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treated with tibolone tablets (Livial).Clinical effect in two groups was compared.Results The observation group had total remission rate as 87.50%, which was 58.33% in the control group.The observation group had higher total remission rate of perioperative symptoms tha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 ha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0.05).The observation group had breast distending pain rate as 6.94%, which was 23.61% in the control group.The observation group had lower breast distending pain rate tha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 ha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0.05).Conclusion Levite replacement therapy shows better efficacy in treating perimenopausal syndrome than nilestriol, and it has a high clinical value.
Perimenopausal hormone replacement; Perimenopausal syndrome; Clinical effect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7.16.051
2017-05-26]
510370 广州市荔湾区花地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黄淑清);广州市荔湾区人民医院(张国祥);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钱永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