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氟硅唑和吡唑醚菌酯混配对芒果炭疽病菌的抑制作用

2017-09-03康浩杨石有苏初连李馨刘晓妹蒲金基张贺

中国果菜 2017年8期
关键词:混配炭疽吡唑

康浩,杨石有,苏初连,李馨,刘晓妹,蒲金基,张贺*

(1.海南大学热带农林学院,海南海口570228;2.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环境与植物保护研究所,海南海口571101)

氟硅唑和吡唑醚菌酯混配对芒果炭疽病菌的抑制作用

康浩1,2,杨石有1,苏初连1,2,李馨1,刘晓妹1,蒲金基2,张贺2*

(1.海南大学热带农林学院,海南海口570228;2.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环境与植物保护研究所,海南海口571101)

本文选取杀菌剂氟硅唑和吡唑醚菌酯进行混配,采用室内生长速率法,进行室内毒力测定,研究其对芒果炭疽病菌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供试药剂氟硅唑和吡唑醚菌酯均对胶孢炭疽菌的抑菌效果较好,EC50值分别为0.4037mg/L、0.0558mg/L;两种药剂混配后,均表现出较明显的增效作用,其中氟硅唑和吡唑醚菌酯配比为2:8时,增效系数最大(2.65)、EC50值最小(0.00254mg/L),具有很好的应用潜力,值得进一步大田实验。

氟硅唑;吡唑醚菌酯;混配;芒果炭疽病菌;抑菌作用;毒力

芒果属于被子植物门双子叶植物纲无患子目漆树科芒果种,是我国重要的热带水果之一,素有“热带水果之王”的美誉。在我国,芒果种植主要分布在海南、广西、广东、云南、四川、福建和台湾七个省区,其中海南省种植面积最大[1]。

芒果炭疽病是世界芒果生产中发生最普遍、危害最严重的真菌病害[2],在我国海南、广东、广西等芒果主产区均发生过大面积流行。该病害主要由半知菌类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gloeosporioides<Penz.>Penz.&Sacc.)引起,生长期主要危害芒果的叶、花穗、果实和梢等组织,引起梢枯、叶斑、落叶和落花落果。储运期导致果实腐烂,果实发病率达到30%~50%[3]。据测定芒果炭疽病在海南、广西等种植区的芒果嫩叶部位发病率高达85.7%,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4]。发病严重时果实全部腐烂,对芒果的外观质量品质造成极大的影响,严重制约着芒果产业的快速发展[5]。

目前,芒果炭疽病采用以化学防治为主的综合防治技术。近年来,国内外研究者筛选了许多采前及采后控制炭疽病的有效药剂。主要有氢氧化铜、甲基托布津、咪鲜胺锰盐、多菌灵、代森锰锌等,这些杀真菌药剂的防治效果最高能达到90%[6]。但因田间长期使用多菌灵等苯并咪唑类杀菌剂,致使芒果炭疽病菌的微管蛋白基因发生突变,产生不可逆的抗药性,且导致了交互抗性现象的发生[7],为病害的有效防治增加了困难。研究发现,氟硅唑对芒果炭疽病菌的毒力较强,与吡唑醚菌酯不存在交互抗性,可作为防治芒果炭疽病的候选药剂之一[8]。本试验采用吡唑醚菌酯和氟硅唑及其混配药剂对芒果炭疽菌进行室内药剂毒力测定,以期获得混配增效配方,为田间炭疽病防治新剂型研发、田间桶混技术、科学用药等应用提供借鉴。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与试剂

1.1.1 供试菌株

芒果炭疽病菌分离自海南省儋州市宝岛新村环植所基地,通过组织分离的方法在青黄芒叶片上取得,菌株编号A2。菌株经组织分离、鉴定后接种在PDA试管斜面培养基上,低温保存,备用。

1.1.2 供试药剂

97%氟硅唑原药,湖北盛天恒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97%吡唑醚菌酯原药,上海倍柔贸易有限公司生产。

1.2 仪器与设备

垂直超净工作台,SW-CJ-IFD,济南博华仪器有限公司生产。生化培养箱,BSP-250,海口陇辉贸易有限公司生产。热空气消毒箱,GR-246,上海博讯医疗生物仪器股份有限公司生产。自动压力蒸汽灭菌器,GR600A(HIRAYAMA)。其余还有酒精灯、打孔器、烧杯、玻璃棒等。

1.3 实验方法

1.3.1 PDA培养基的制备

将马铃薯洗净去皮,去芽眼,切成小块,称取200g,放入不锈钢锅中,加水煮沸20~30min至马铃薯软而不烂时,用6~8层纱布过滤;加入20g琼脂粉,继续加热搅拌混匀,待琼脂溶解完全后,再加入20g葡萄糖搅拌均匀,补足水分至1000mL,趁热分装于三角瓶中,加塞,置于高压灭菌锅中,121℃下灭菌20min。

1.3.2 含药培养基的制备

将原药用无菌水溶解并稀释适当的倍数与灭菌后冷却至60℃左右的PDA培养基混合均匀,制成不同系列药剂浓度,对照组用等量的丙酮溶剂代替药剂与PDA培养基混合均匀制成。

1.3.3 氟硅唑和吡唑醚菌酯对芒果炭疽病菌的室内毒力测定

试验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两药剂对芒果炭疽病菌的室内毒力[9]。将各实验菌株接种在PDA平板上,28℃培养箱中恒温培养5d后,用直径0.5cm的打孔器在菌落边缘打菌柄若干,待用。将菌柄接种到含不同氟硅唑、吡唑醚菌酯质量浓度的平板上,每皿放置1枚,28℃恒温培养4d后,用十字交叉法测量病斑直径(菌落直径减去菌饼直径),以丙酮为对照,重复3次。以浓度对数(x)为横轴与抑制菌落生长百分率的机率值(y)为纵轴,求氟硅唑或吡唑醚菌酯对炭疽菌的毒力回归方程,并计算抑制菌体生长的有效中浓度EC50值及R2。计算各药剂对菌丝生长的抑菌率,根据式(1)计算抑菌率[10,11]。利用统计分析软件SAS 9.13对实验结果进行方差、均方分析和邓肯多重比较。以上菌株均在28℃下进行培养[12]。

1.3.4 联合毒力的测定方法

联合毒力的测定采用Wadley法进行评价,按照2种单剂的EC50剂量进行配制(10:0、9:1、8:2、7:3、6:4、5:5、4: 6、3:7、2:8、9:1、0:10),对照组用等量的丙酮溶剂代替药剂,计算各个配比增效系数大小,计算公式见式(2)(3)。

式中,D代表吡唑醚菌酯;P代表氟硅唑;d,p分别代表药剂的配比,ob为实际观察值,th为理论值。SR>1.5为增效作用,SR=0.5~1.5为相加作用,SR<0.5为拮抗作用。

2 结果与分析

2.1 氟硅唑和吡唑醚菌酯单剂对芒果炭疽病菌的抑菌效果

配制氟硅唑和吡唑醚菌酯母液浓度分别为0.5、0.25mg/L,按照系列浓度梯度稀释法将氟硅唑母液稀释为0.1、005、0.031、0.008、0.002mg/L,将吡唑醚菌酯母液稀释为0.1255、0.063、0.031、0.016、0.008mg/L。通过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芒果炭疽菌对氟硅唑和吡唑醚菌酯敏感性,结果发现,芒果炭疽病对氟硅唑和吡唑醚菌酯敏感性较强,其EC50值为分别0.4037mg/L和0.0558mg/L(见表1)。

2.2 氟硅唑和吡唑醚菌酯混配对芒果炭疽病菌的抑菌效果

将吡唑醚菌酯与氟硅唑以EC50为基准,按照质量比分别为0:10、1:9、2:8、3:7、4:6、5:5、6:4、7:3、8:2、9:1、10:0进行混配,并设置6个不同浓度(分别为0.4、0.2、0.1、0.05、0.025、0.0125mg/L)进行室内毒力测定。结果发现,不同质量比复配对芒果炭疽病菌具有较好的抑制作用,EC50均小于0.15。在1:9~9:1(D:P)的混配比中,增效系数介于1.02~2.65之间,EC50值介于0.0254~0.4229mg/L之间;吡唑醚菌酯和氟硅唑质量比为1:9、2:8、6:4和8:2混配后,对芒果炭疽病菌表现为增效作用,增效系数分别为2.04、1.70、1.57、2.65,它们之间的EC50值和增效系数达显著性差异,其中质量比为8:2时,增效作用最明显,增效系数为2.65。

表1 芒果炭疽病菌对氟硅唑和吡唑醚菌酯的敏感性

表2 氟硅唑和吡唑醚菌酯混配对芒果炭疽病菌的抑制作用

3 讨论

吡唑醚菌酯是一种新型的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具有杀菌效果好、应用范围广、毒性低、耐受性好、环境友好等优点,且杀菌活性是同类杀菌剂的3倍[13],在芒果炭疽病上还未出现关于抗性的报道[14]。氟硅唑属三唑类杀菌剂,是甾醇脱甲基化抑制剂,可用于防治多种作物上的多种病原菌,作用范围广,杀菌活性高,用量小,对高等动物低毒[15]。吡唑醚菌酯和氟硅唑两者作用机理不同,对芒果炭疽病菌都有很好的防效,可在田间广泛应用。但随着药剂的长期大量使用,造成病原菌药剂敏感性下降甚至抗药性的产生,新剂型研发、药剂复配增效、科学用药等技术可有效延缓病原菌抗药性的产生。王良吉[16]开展的药剂复配在防治油菜菌核病的药效试验中发现,咪鲜胺与多菌灵1:2的复配比防效最好,高于两种药剂单独使用的防效;冯小龙[17]开展药剂复配对番茄灰霉病的防效研究表明,15%吡唑醚菌酯和30%啶酰菌胺两种药剂复配时EC50值最小,田间防效达75%以上,具有显著的增效作用;这表明咪鲜胺或吡唑醚菌酯与其他药剂复配具有较好的增效作用。本研究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吡唑醚菌酯与氟硅唑单剂及其复配剂对芒果炭疽病菌的抑制作用,结果发现芒果炭疽病菌对吡唑醚菌酯与氟硅唑均表现出较强的敏感性,EC50值均较小。随着吡唑醚菌酯的增加、氟硅唑量的减少,吡唑醚菌酯、氟硅唑混配药剂的增效作用逐渐降低,当7:3、8:2时,对芒果炭疽病菌的抑菌效果显著,以8:2的混配组合效果最佳,增效作用大于2.65,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单剂的使用量,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具有较好的实用性。

本实验只进行了室内毒力测定,用生长速率法测定的这些数据存在一定局限性,仅反映杀菌剂在室内对菌丝体生长的抑制情况,可能漏筛一些对分生孢子萌发具有较好抑制作用的杀菌剂,所获得的复配药剂仍需进一步开展田间综合防治试验。

[1]贺军虎,陈业渊,魏守兴.中国杧果产业的现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J].热带农业科学,2006,26(6):59-62.

[2]王万东,刘光华,尼章光,等.芒果炭疽病的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治[J].广东农业科学,2008,(6):67-69.

[3]刘秀娟,谢艺贤,杨业铜,等.海南岛杧果果实真菌潜伏侵染的研究[J].植物病理学报,1986,16(1):47-50.

[4]朱杰.海南芒果反季节生产要素研究 [J].中国果菜,2015,35 (2):44-47.

[5]王小琴.杧果炭疽病菌对咪鲜胺的室内抗药性研究[D].福州:福建农林大学,2013.

[6]钟祯凯,康浩,吴诚,等.咪鲜胺和吡唑醚菌酯对芒果炭疽病菌的作用研究[J].中国南方果树,2017,46(1):59-61.

[7]郑敏.芒果炭疽病挥发性抑菌物质产生菌的筛选及拮抗机理研究[D].泰安:山东农业大学,2013.

[8]范昆,曲建禄,李晓军,等.9种杀菌剂防治苹果炭疽病田间药效试验[J].农药,2008,47(8):612-618.

[9]黄彰欣.植物化学保护实验指导 [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1993.

[10]孟昭礼,罗兰,袁忠林,等.人工模拟的植物源杀菌剂银泰防治番茄3种病害效果研究 [J].中国农业科学,2002,35(7): 863-866.

[11]于平儒,卲红军,冯俊涛,等.62种植物样品对菌丝活性的测定[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2005,(1):71-76.

[12]陈业渊,贺军虎.热带、南亚热带果树种质资源数据质量控制规范[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

[13]刘羽,刘增亮.芒果种质对炭疽病的抗病性评价 [J].热带作物学报,2009,30(7):21-23.

[14]张帅,李世雄,杨太新,等.苯醚甲环唑和吡唑醚菌酯混配对炭疽病菌的联合毒力及药效[J].植物保护,2013,39(6):160-163.

[15]胡小平.陕西省苹果黑星病的致病力分化研究[J].西北农业学报,2006,15(4):76-79.

[16]王良吉.咪鲜胺·多菌灵复配剂防治油菜菌核病的药效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5,(4):134.

[17]冯小龙.吡唑醚菌酯与啶酰菌胺对番茄灰霉病复配增效研究[D].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6.

Inhibitory Effect of Flusilazole and Pyraclostrobin against 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

KANG Hao1,2,YANG Shi-you1,SU Chu-lian1,2,LI Xin1,LIU Xiao-mei1,PU Jin-ji2,ZHANG He2*
(1.Tropical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Institute,Hainan University,Haikou 570228,China;2.Environment and Plant Protection Institute,CATAS,Haikou 571101,China)

In this paper,the mixture of flusilazole and pyraclostrobin was chosen to study its inhibitory effect on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Indoor growth rate method was adopted and toxicity test was carried out.Flusilazole and Pyraclostrobin had obviously inhibitory activity with EC50values of 0.4037 and 0.0558mg/L respectively.All the two drugs showed obvious synergistic effect when they were mixed.When the ratio of flusilazole and pyraclostrobin was 8:2,the effect was the best,with the largest efficiency coefficient and the smallest EC50value.It would have good potential for controlling mango anthracnose and be worth of a further test in field.

Fluorosilicone;pyraclostrobin;mixed;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inhibition;toxicity

S436.67

A

1008-1038(2017)08-0024-04

10.19590/j.cnki.1008-1038.2017.08.008

2017-05-16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460455);海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163063);海南省重大科技计划;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院级创新团队项目(17CXTD-09)

康浩(1991—),男,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热带果树病理学

*通讯作者:张贺(1983—),男,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热带果树病理学

猜你喜欢

混配炭疽吡唑
一种提高化工煤混配合格率的方法
芸苔素内酯与吡唑醚菌酯在小麦上的应用技术
无人机喷洒农药 农药混配顺序
炭疽是什么?如何预防?
四组分双环化反应合成双吡唑并[3,4-b ]吡啶
带你走进炭疽的世界(下)
带你走进炭疽的世界(上)
芸苔素内酯与吡唑醚菌酯在玉米上的应用技术
离子液体/纤维素混配固定相分离性能研究
蔬菜育苗基质混配注意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