溃疡性结肠炎在中医药领域中的文本挖掘
2017-09-03刘国山施丽婕
刘国山,施丽婕
(1.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 300193;2.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天津 300193)
溃疡性结肠炎在中医药领域中的文本挖掘
刘国山1,施丽婕2*
(1.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 300193;2.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天津 300193)
目的:利用文本挖掘技术,探索溃疡性结肠炎在中医药领域中的研究热点、证型、治则、用药。方法:在中国知网期刊数据库中收集有关溃疡性结肠炎在中医药领域的数据,使用文献题录信息统计分析工具SATI 3.2提取关键词,SPSS21.0做聚类分析及多维尺度分析、GraphPad Prism5.0做频数图。结果:溃疡性结肠炎在中医药领域中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溃疡性结肠炎的中医药辨证论治;证型有脾胃虚弱型、脾肾阳虚型、湿热内蕴型等,治则有清热燥湿、健脾益气、涩肠止泻;常用的中药有灌肠方、白头翁汤、锡类散等,给药方式主要有中药灌肠、中药保留灌肠、中药内服。结论:溃疡性结肠炎在中医药领域中的研究涉及到实验、临床等各个方面,研究分布合理,与现代医药密切结合,但缺乏循证医学、个体化治疗方面的研究数据。
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药;研究热点;证型;治则;用药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指直肠和结肠壁的溃疡性炎症,现在研究表明,其发病可能与免疫因素有关[1]。病程通常呈间歇性,临床主要症状有腹泻和黏液血便,在治疗方面,西医没有疗效确切的药物,主要以对症治疗为主。祖国传统医学尚无溃疡性结肠炎的具体病名,但根据患者的具体的临床表现,可将其归属于“痢疾”“泄泻”[2]等。中医药由于给药方式灵活多样、不良反应较少、效果较好,在溃疡性结肠炎的诊疗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3-5]。文本挖掘是利用数据挖掘技术在大量的生物信息学文献集合中发现隐含的知识的过程[6]。目前,对于溃疡性结肠炎在中医药领域中的文本挖掘研究较少,因此本文利用了文本挖掘技术对中医药防治溃疡性结肠炎进行了挖掘和分析,以期为广大医疗工作者提供全面、科学的参考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资料
在中国知网中选择期刊数据库,进行高级检索,检索主题为:“溃疡性结肠炎”and(“中医”or“中药”or“针灸”)检索年限设置为建库—2016年10月10日,检索到4082条记录,将检索结果以EndNote格式保存。
1.2 研究方法
聚类分析法是以事物数量上为特征,对其进行分类,是数值分类学和多元技术的相结合[7]。多维尺度分析法是一种探索性数据分析方法,主要用来识别数据之间的隐藏结构关系[8]。本文采用利用文献题录信息统计分析工具SATI3.2统计前55个关键词,并制作矩阵;SPSS21.0绘制关键词聚类及多维尺度分析图谱;GraphPad Prism5.0制作中医证型及治则研究、中药用药分析频数图。
2 结果
2.1 聚类分析及多维尺度分析
从图1中可以溃疡性结肠炎在中医药领域中的研究主要集中在9方面:①溃疡性结肠炎在中医药领域中的基础研究(主要包括生理病理、免疫调节机制、发病机制、实验研究进展等关键词):说明溃疡性结肠炎在中医药领域中的基础研究比较多,较全面;②溃疡性结肠炎的证型研究(主要包括脾肾阳虚型、肝郁脾虚型、脾胃虚弱型这3个关键词):说明溃疡性结肠炎的中医证型主要以脾肾阳虚型、肝郁脾虚型、脾胃虚弱型这3个证型为主;③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主要方剂及中成药(主要包括白头翁汤、痛泻要方、参苓白术散这3个关键词):说明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的主要经典方剂及中成药以白头翁汤、痛泻要方、参苓白术散为主;④溃疡性结肠炎的中医病因及治则(主要包括湿热内蕴、脾胃虚弱、脾肾阳虚、寒热错杂、涩肠止泻、益气健脾、清热燥湿等关键词):说明祖国传统医学认为溃疡性结肠炎的病因主要集中在湿热内蕴、脾胃虚弱、脾肾阳虚、寒热错杂这4方面,治疗上主要以涩肠止泻、益气健脾、清热燥湿为主;⑤溃疡性结肠炎另外2个较常见的证型、治则及治疗药物(主要包括湿热型、脾虚型、健脾益气、清热化湿关键词):说明湿热型、脾虚型也是溃疡性结肠炎较为常见的的中医证型,针对这两个证型,只要采用健脾益气、清热化湿的治疗原则;⑥溃疡性结肠炎临床治疗的常用方剂(主要包括锡类散、灌肠液、芍药汤等关键词):说明在实际临床工作中,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常用的方剂有锡类散、灌肠液、芍药汤;⑦溃疡性结肠炎的给药方式(主要包括灌肠、内服关键词):说明溃疡性结肠炎的药物治疗方式主要以灌肠及内服为主;⑧中药保留灌肠在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重要地位(主要包括保留灌肠、护理、中药内服关键词):说明保留灌肠这一中医药特色在溃疡性结肠炎治疗中具有一定的优势;⑨溃疡性结肠炎在中医药领域中研究方向主要包括临床研究、综述、实验研究等关键词):说明中医药对溃疡性结肠炎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临床、实验、综述等方面。
从图2可以反映出溃疡性结肠炎在中医药领域中的研究大体上分为7个大类,第1类研究主题主要围绕溃疡性结肠炎的中医药辨证论治,第2类研究主题主要围绕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生理病理,第3类研究主题主要围绕中医药“病-症-药”结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第4类研究主题主要围绕中药复方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第5类研究主题主要围绕灌肠液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第6类研究主题主要围绕中医药通过改善免疫调节机制来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第7类研究主题主要围绕中医药基于溃疡性结肠炎发病机制采用相应的治疗。其中第1类靠近中间位置,处于核心地位,说明溃疡性结肠炎的中医药辨证论治具有重要意义。这一研究结果与聚类分析结果大致相同。
图2 关键词多维尺度图
2.2 中医证型及治则研究
由图3可以看出,溃疡性结肠炎的证型主要以脾胃虚弱型(频次113)、脾肾阳虚型(频次92)、湿热内蕴型(频次69)、肝郁脾虚型(频次28)、寒热错杂型(频次27)为主。
图3 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证型频次分布图
由图4可以看出,中医对于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原则主要有清热燥湿(频次73)、健脾益气(频次68)、涩肠止泻(频次37)。
图4 溃疡性结肠炎中医治则频次分布图
2.3 中药用药分析
由图5可以看出,治疗溃疡性结肠炎较为常用的中药依次有灌肠方(频次86)、白头翁汤(频次57)、锡类散(频次51)、痛泻要方(频次43)、中药复方(频次42)、参苓白术散(频次41)芍药汤(频次30)。
图5 溃疡性结肠炎常用中药频次分布图
由图6可以看出,溃疡性结肠炎的给药方式主要有中药灌肠(频次592)、中药保留灌肠(频次378)、中药内服(频次592)。
图6 溃疡性结肠炎给药方式频次分布图
3 讨论
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明确,研究表明可能与免疫因素、遗传因素、感染因素、精神因素[9]等有关。目前国内缺乏大型的流行病学调查数据,对于其研究只要集中在防治方面,可能与我国中医药在防治溃疡性结肠炎的优势[10]相关。近年来,发表的关于溃疡性结肠炎的科研成果较多[11-14],但很少有人对现有的文献进行归纳和整理,国内公开发表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中药用药规律的分析,在“病-症-药”结合这方面的研究较少。因此,本文采用文本挖掘技术弥补了这方面的不足之处。
本文研究表明:溃疡性结肠炎在中医药领域中的研究,聚类分析主要集中有9方面,主要与中医药的辨证论治有关;其证型主要有脾胃虚弱、脾肾阳虚、湿热内蕴、肝郁脾虚、寒热错杂;治则主要有清热燥湿、健脾益气、涩肠止泻;常用的中药复方有灌肠方、白头翁汤、锡类散、痛泻要方、中药复方、参苓白术散、芍药汤等,给药方式主要有中药灌肠、中药保留灌肠、中药内服。
随着社会压力增大及环境污染的加重,近年来,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趋势一直呈上升趋势[15]。为此,溃疡性结肠炎带来影响较大,严重地危害着人们的身心健康[16]。中医药是我国传统医药,在数千年的发展历程中积累了许多疗效较好的方药,尤其是对于溃疡性结肠炎的诊疗,中医药有独特的理论及特色药物,可以改善患者的不适,对于患者提高生活质量有一定的帮助。此外,近年来研究发现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肠屏障损伤,导致肠粘膜微循障碍,其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与中医的“血瘀证”近似一致,针对这一高凝状态,在活血化瘀、“通因通用”等理论指导下,采用化瘀通阳灌肠方,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取得了较好的效果[17-18]。因此,在今后的研究中,科研及临床工作者要充分发挥中医药优势和特色,努力使得溃疡性结肠炎在中医药领域的诊治达到较高的层次,从而为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减轻疾病的折磨。
[1] 葛均波,徐永健.内科学[M].8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385-390.
[2] 张军,叶玉伟.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研究进展概况[J].西部中医药,2013,26(12):150-152.
[3] 谢晶日,孙涛,张冰.溃疡性结肠炎的中医药治疗进展及相关优势探讨[J].辽宁中医杂志,2016,43(2):425-427.
[4] 刘金国,蔺晓源,张文秀,等.健脾益肠散对溃疡性结肠炎大鼠IFN-γ、IL-10、TGF-β1的影响[J].中医药信息,2015,32(4):7-9.
[5] 谢晶日,徐婷,李贺薇.溃疡性结肠炎的中医辨治研究进展[J].中医药信息,2014,31(4):191-192.
[6] 刘元艳,刘学文,谭勇,等.基于文本挖掘探索溃疡性结肠炎药物的治疗规律[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3,19(15):329-332.
[7] 李毅,刘艳,刘力,等.溃疡性结肠炎症状学聚类研究[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6,25(10):1027-1029,1043.
[8] 肖明.知识图谱工具使用指南[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14:162-182.
[9] 彭洪,林中超,祝秀华.四君子汤加减方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临床疗效观察及对血清IL-33含量的影响[J].中医药学报,2016,44(4):37-41.
[10] 王微,柳越冬.溃疡性结肠炎的中医药治疗进展[J].中医临床研究,2015,7(13):144-146.
[11] 刘乐,叶柏.叶柏教授应用玉屏风散加味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经验[J].中医药学报,2015,43(3):92-95.
[12] 王燕,何兰娟,朱向东,等.四神丸对脾肾阳虚型溃疡性结肠炎大鼠血清TGFβ1、IL-6及结肠组织TLR-4 mRNA表达的影响[J].中医药学报,2015,43(5):118-122.
[13] 谢晶日,李婷婷.肠愈宁对溃疡性结肠炎大鼠模型IL-10的影响[J].中医药学报,2014,42(1):53-55.
[14] 曹燕飞,王燕,朱向东,等.肝郁脾虚型溃疡性结肠炎大鼠结肠组织中PPAR-γ mRNA及蛋白的动态表达[J].中医药学报,2014,42(3):10-13.
[15] 孙平良,钟元帅,李裕波,等.溃疡性结肠炎中医病因病机研究进展[J].中医研究,2016,29(4):71-74.
[16] 孙荔,孙涛,朱文娅.干细胞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概述[J].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2015,24(11):1409-1411.
[17] 施丽婕,杨强,垢敬,等.化瘀通阳灌肠方对溃疡性结肠炎患者高凝状态的影响[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2,27(8):2155-2157.
[18] 笪如桥,施丽婕.薤白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潜在价值之探讨[J].江西中医药,2013,10(44):51,55.
TCM Research Reviews for Ulcerative Colitis
LIU Guo-shan1, SHI Li-jie2
(1.TianjinUniversity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Tianjin300193,China; 2.TheFirstAffiliatedHospitalofTianjinUniversity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Tianjin300193,China)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researching hot topics, syndromes, therapeutic principles, and medications of ulcerative colitis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field by using text mining technology. Methods: The relative data were collected in the database of CNKI, and the key words were extracted with SATI 3.2, the clustering analysis and multi-dimensional analysis were done with SPSS21.0, and GraphPad Prism5.0 was used to do the frequency map. Results: It showed that ulcerative colitis in TCM field was mainly focused on TCM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and treatment of this kind of disease. The syndromes commonly seen were deficiency of spleen and stomach, yang deficiency of spleen and kidney, damp-heat retention; the therapeutic principles were clearing heat and drying dampness, invigorating spleen and replenishing qi, and astringing intestines to stop diarrhea; commonly used formulae were Guanchang formula, Baitouweng decoction, and Xilei powder; the ways of administration included enema, retention enema, and oral administration. Conclusion: The researches of ulcerative colitis in TCM field involve the aspects of experimental and clinical study. The research distribution is reasonable and closely integrated with modern medicine, but it lacks of evidence-based research and individualized treatment.
Ulcerative colitis; Chinese medicine; Researching hot topics; Syndromes; Therapeutic principles; Medication
2016-11-09
2016-12-05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1373848)
刘国山(1980-),男,硕士研究生,主治医师,研究方向:中西医结合脾胃病的治疗。
*通讯作者:施丽婕(1971-),女,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中西医结合脾胃病治疗。
R256.34
A
1002-2392(2017)04-004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