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黑茶企业的爱心“感染力”

2017-09-03发自深圳安化

清风 2017年8期
关键词:薄片白沙王凯

文_本刊记者(发自深圳、安化)

黑茶企业的爱心“感染力”

文_本刊记者(发自深圳、安化)

“白沙溪”车间捡茶梗的老人

茶企的制作车间一角

在安化,黑茶俨然已经成为一大经济支柱,在这座静谧的小城显得举足轻重。而在帮助茶农增加收入、扶助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等等方面,安化的大小黑茶企业也不断发力,很多黑茶企业的爱心与爱心故事鲜活而有感染力。而这些故事中的主人公及其亲朋好友,在安化及深圳等务工、经商的外地城市又不停地传播着安化黑茶的故事。

为经济发展提供可观助力

真正推动安化黑茶发展和腾飞的,是体制机制的革新和政府政策的完善,以及企业自身经营策略的调整。

说起安化黑茶,不得不提到“渠江薄片”,在有史料的记载中,唐至五代十国时期,“渠江薄片茶”为十大茗品之一,古今多部文献和书籍中均有记载。在此基础上不断向深度掘进,“安化黑茶的鼻祖是‘渠江薄片’,‘渠江薄片’源于秦,兴于唐,盛于宋,为明清两朝贡茶,至今已享誉千年。”谈起安化黑茶的历史,安化县政协委员、渠之源茶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渠之源)董事长胡君平信手拈来。

作为安化本地人的胡君平,自幼便在渠江镇(原连里乡)的茶园边长大,屋前屋后都是翠绿葱茏的茶园,从小耳濡目染,很多关于茶马古道的优美故事让他心向往之。“有史料考证,最早正宗的安化黑茶是‘渠江薄片’,是贡茶,这才是黑茶的鼻祖。”胡君平一直以来也以家乡产“贡茶”而骄傲,然而,成年之后胡君平发现,“贡茶之乡”并没有因为这个名头而获得多少实际上的好处,很长一段时期,村里人依旧是顶着“金字招牌”受穷。经过观察和思考,胡君平决定在“渠江薄片”黑茶上做文章。

与其他黑茶成品不一样的是,“渠江薄片”在外观和形状上可谓独成风格,外形为古铜币状。在胡君平的热情邀请下,本刊记者品尝了他精心泡制的“渠江薄片”,香气纯正持久,滋味醇和深厚、汤色橙黄明亮。

胡君平对本刊记者说,他有着浓厚的家乡情怀,更愿意坚守着以家乡命名的这一打下千年历史烙印的“渠江薄片”,虽然其企业规模难以与“华莱”和“白沙溪”等龙头安化黑茶企业相比,但受大趋势之利,也有可观收获。但与“白沙溪”和“华莱”等全面发展的规模大企业不同,“渠之源”更加专注于“渠江薄片”的生产销售,对于胡君平而言,身为一个渠江本土人,继承和发扬家乡历史悠久的“渠江薄片”茶文化,在他的心中更为重要。

其实,渠江茶乡、“渠江薄片”只是安化茶叶生产与茶文化的一个缩影。安化这个以黑茶驰名全国的茶叶大县,关于黑茶的故事每天都在更多的地方发生着。在诸多“黑茶演绎”的故事中,“白沙溪”与“华莱”等龙头黑茶企业堪称浓墨重彩,它们的成长、发展、壮大在很大程度上象征着安化黑茶的蝶变之路。

“转机出现在2007年,从那时开始,安化黑茶起飞。”湖南白沙溪茶厂股份有限公司的部门经理王凯告诉本刊记者,那一年,安化黑茶被放到了“聚光灯” 下。

2007年,湖南省开始将黑茶作为湖南大力发展健康产业的支柱品牌项目来建设。同年5月,时任省委书记张春贤到安化视察时指出:“要做大做强安化黑茶产业!”3个月后,时任省长周强也来到了安化,提出:“要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好、开发好安化黑茶资源,做大做强安化黑茶产业!”时任省委书记和时任省长的双双视察批示,着实给安化黑茶打了一剂强心针。随之而来的,则是地方对政策的调整,以及更加优厚的黑茶产业扶持力度。

王凯分析称,真正推动安化黑茶发展和腾飞的,是体制机制的革新和政府政策的完善,以及企业自身经营策略的调整。

“不破不立。至少,‘白沙溪’就是这样完成逆袭的。”王凯对本刊记者说,“白沙溪”这家湘茶界的老字号也曾一度遭遇危机,2007年,在政府政策的引领下,“白沙溪”完成了企业改制,由国有持股变为职工持股。恰逢此时,当地政府加大了对黑茶产业的扶持力度,而“白沙溪”也适时转变了经营思路,把主要经销方向由传统的“边销”调整为“内销”。

如今的“白沙溪”早已今非昔比,“2010年,我们的销售额大概3000万,利润只有200万,2016年我们的销售额突破3个亿。”王凯告诉本刊记者,这几年“白沙溪”发展迅速,目前“白沙溪”的产品已经在国内颇具名气,并且在韩国、日本、东南亚和欧美国家都打开了市场。

另一家黑茶龙头企业“华莱”虽然不像“白沙溪”一样是从国企改制而来,却也是在2007年这个关键的时间点上落地安化的,并搭上了安化黑茶黄金发展期的“顺风车”。据华莱集团一位中层负责人向本刊记者介绍,目前“华莱”的总资产达15亿元,年茶叶加工量达3.8万吨,累计上缴国家利税超过5亿元,为安化经济发展提供了可观助力。

让农民在家门口就业

“2016年我们光收购茶农茶叶这一项,就支付了五六千万元,这笔钱是进了安化老百姓口袋的。”

安化黑茶的腾飞,受益最大的莫过于安化人民。据本刊记者了解,目前,安化全县有超过三分之一的人口都从事着黑茶或与黑茶相关产业的工作。随着众多的黑茶相关企业在安化落地,大批就业岗位应势而生,这让原本“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或要“孔雀东南飞”去大城市务工的安化人,有了在家门口进厂就业、从农民转行务工、从商的大好良机,数十万安化本地人不再像以前那样单纯务农“靠天吃饭”。

以“白沙溪”为例,该企业每年提供的就业岗位超过1000个,其大部分就业者都是安化本地人 ,此外还有茶园、竹编、运输、包装、仓储等等外延产业,受益于黑茶产业发展的人群数量更加可观。“2016年我们光收购茶农茶叶这一项,就支付了五六千万元,这笔钱是进了安化老百姓口袋的。”王凯对本刊记者介绍。

在提供就业岗位方面,相比“白沙溪”,“华莱”也做得不错。据“华莱”内部人士介绍,“华莱”安排长期就业人员3500人,涉及土地流转的农民、茶农及茶叶生产相关人员9.67万人,其中贫困农户2.32万人。

据“华莱”提供的资料显示:作为“华莱”茶叶基地之一与深加工所在地的冷市镇,地处安化东北部,东与羊角塘镇山水相连,南与小淹镇隔江相望,西与龙塘唇齿相依,北与桃源县毗邻,辖16村、2个社区,总面积183平方公里,人口约3.8万人。目前,全镇拥有茶叶加工企业7家,建成有机生态茶园1.8万亩,全镇近2万人从事与茶相关的行业,居民每年因茶人均增收3000余元。

“渠之源”董事长胡君平则告诉本刊记者,他的厂子规模不算大,但给茶农和工厂工人的工资一项超过三成,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当地村民的收入。

增加就业之外,安化黑茶对拉动本土旅游也有促进作用。“安化山清水秀,风景秀美,本来就是很适合旅游休闲的地方。”采访中,不少人对本刊记者表示,黑茶企业在带动就业的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为安化的旅游业增加了筹码。本刊记者在华莱产业园采访时就碰到大批外地游客参观。庞大的流动人群,为安化经济发展注入了鲜活的血液,提供着源源不断的动力。

社会责任的闪光点

之所以放弃用机器而仍然选择让这些老人来选茶梗,其实是出于社会效益的考虑,如果新的设备上线,这些老人就会“失业”。

本刊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安化的一些黑茶企业,除了盘活地方经济,为地方产业扶贫提供契机和渠道上贡献力量,在承担社会责任方面也有不少闪光点。

75岁的李奶奶是安化本地人,儿女都已移居长沙,因为和儿媳难以和睦相处,所以不愿前往长沙,于是留在了安化。

农村留守老人已成为一个为各界高度关注的社会问题。

但在安化黑茶这条产业链中,本刊记者采访发现,一些留守老人不再孤独。本刊记者采访时,在“白沙溪”茶叶加工的一个车间内见到李奶奶时,她正在该厂“上班”——从黑毛茶中挑选出茶梗。而在同一车间内,与李奶奶一起工作的还有二十多位“同事”,她们中有的是八十多岁的老人。有一位老人满头白发,却仍然与其他老人有说有笑,认真细致地挑选着茶梗。

带领本刊记者参观的一位“白沙溪”中层骨干告诉本刊记者,这些老人是“白沙溪”年纪最大的“工人”,有的超过八十岁,而他们都是附近村镇的本地人,其中很多人都是农村留守老人。

“挑选茶梗是黑茶加工的一道程序,当初新厂扩建时,曾打算引进一条自动化设备代替人工挑选,但后来遭到了企业领导的否决。”“白沙溪”部门经理王凯告诉本刊记者,他们之所以放弃用机器,而仍然选择让这些老人来选茶梗,其实是出于社会效益的考虑。如果新的设备上线,这些老人就会“失业”。

“虽然他们每天在这里工资不高,每个人每天只能挣几十块钱,但聚在这里的都是老人,大家一起聊聊天可以打发时间,不会感到那么孤独,而且还能挣钱,在精神上也会更加满足。”

而在“华莱”内部人员提供的一份资料上,本刊记者看到,华莱近年来在公益领域的捐资数额已高达3亿元。

透过黑茶龙头企业光环,安化的其他黑茶企业,不管规模大小,很多也都参与到了社会爱心“接力”的队伍中,以不同的方式用爱心回报社会。比如,前述“渠之源”的胡君平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表示,他也经常参与社会公益活动,“能出力的尽量出力,需要出钱的也从不含糊。”胡君平也因为主动承担社会责任被大家认可,当选为县政协委员。在胡君平看来,黑茶改变了自己的人生,也影响了他的性格,涵养了他的品性,“我们虽然做黑茶,但我们有一颗红心、爱心。”

猜你喜欢

薄片白沙王凯
趣味英语听力:Say No to Bad Social Habits
来自森林的植物薄片
白沙涧
一种轻量化自卸半挂车结构设计
一种轻量化自卸半挂车结构设计
被误会的白沙漠
FM818王凯生日会 王凯向粉丝致谢
游白沙坡温泉
你真好
离开央视“卖故事”:光头王凯的创客生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