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电视新闻同期声如何真实再现

2017-09-03李小芳

新闻前哨 2017年7期
关键词:李娜电视新闻对象

◎李小芳

电视新闻同期声如何真实再现

◎李小芳

我国著名记者柯天,在《怎样做一个新闻记者》中说:“采访是一种应世最高的艺术,也是新闻学最微妙而又最困难的技术。说起来并没有什么一定的格式,只可说,运用之妙,存乎一心”。由于电视新闻的声画成为它最具表现力的媒介特质,从而也使得电视新闻采访比纸媒要求更高。同样的一次采访,同样的一篇报道,很可能因为采访同期声的差别,而产生天壤之别甚至是截然不同的效果,采访技巧也因此成为电视新闻记者最需要磨练的一项基本功。

如何真实再现新闻同期声

以下两类同期声是选择时需要着重注意的;

一是结论性的同期声。比如各类调查性结论或数据、法庭的审判结论等,直接使用同期声更显得权威、严谨。在2015年长江监利段客船翻沉事故后,事故处理部门通过频繁的新闻发布会来通报更新救援的最新进展,类似于 “截至6月6号中午12时,船上总人数456人,生还14人,搜救遇难者遗体,396具,失踪者46人”这种关键结论性的数据信息,在电视新闻报道中,尽量不要用解说词转述,而最好采用同期声来直接引用。

二是情感性的同期声。尽量直观呈现。为了做到客观准确,新闻报道中我们要尽量避免过多使用描述性的语言。但同时,我们可以充分发挥电视的媒介特质,将采访对象的情绪情感通过声画来直观呈现,尤其是情绪情感的激烈活动或者很有画面冲击力的场景,这样的处理既能保证报道的客观准确,又能让报道真实生动、血肉丰满。

有效提问丰富新闻同期声

第一,采访前做足功课。

人物类的采访,对采访对象的工作领域、生平特点都要提前了解;专业领域的采访,对于行业概况、专业术语都要做足功课,比如体育赛事中的比赛规则、选手性格、全国或者国际排名等。2015年羽毛球亚锦赛在武汉举行,林丹等大腕都来参赛,比赛第一天,新浪体育上刊登了一篇报道 《雷人!赛后采访被问比赛结果 马晋范文:你迟到了?》:

一位可能是“打酱油”的女记者问了一个搞笑的问题,“你们的比赛结果是什么?”“21比……”正当徐晨在回忆比赛结果时,马晋突然反问记者:“请问你是迟到了吗?”比较有个性的马晋拒绝采访转身走开,“菜鸟”记者的弱智提问让一个很好的采访机会白白浪费。其实,如果第一次采访没把握,也可以问一些万能问题,如“你觉得今天表现怎么样”等,但千万不要犯类似上面这位记者的低级错误。

第二,学会挑选有效采访对象。

“海采”越来越成为电视新闻报道中常用的采访方式,问幸福、问爱国、问家风,谈理想、谈青春、谈追求,说“两会”、说爱心、说时间……近几年来,每逢节假日或特别的日子,央视新闻中心总是抛出一两个海采报道吸引观众眼球、引发社会关注。挑选有效采访对象也就显得尤为重要,对媒体有表达欲望,与所提问题相匹配并能提供有效采访等,这些都是基本要求。比如两会报道中常见的 “你希望今年两会讨论什么”,海采对象的职业、年龄就要尽量全面,反映社会各领域各阶层的声音;比如“春运故事”的系列任务特写,就要挑选表达有感染力、有故事的人来进行采访。

第三,多用开放式的提问。

除了审讯等极其特殊的采访情况,日常采访中要尽量减少回答“是”或者“不是”的提问,因为这样既容易造成记者的引导性主观性太强,又容易限制采访对象的发挥,而多采用“什么情况”“怎么想”“怎么看”等则更能激发采访对象表达欲望,达到一些意料不到的效果。

第四,提问要场景化、口语化,切忌生硬。

2012年央视在中秋、国庆双节前期,推出特别调查节目 “幸福是什么?”,面对记者们的提问 “你幸福吗”,“我姓曾”、“你什么意思”、“队被人插了”这样的神回复引发社会广泛讨论。肯定此次策划的,认为这是《新闻联播》走下神坛,倾听民声的一次好传播,但业内人士普遍评价,其中一些记者的提问方式简单粗暴,才导致了大量的神回复。接下来的重阳节前后,《新闻联播》再次推出海采“老爸老妈最在乎什么?”,记者的提问技巧有所改善,将话题细分为“您这辈子印象最深的是什么”“您最大的遗憾是什么”“您最在乎的是什么”“您希望孩子能为您做什么”这样一些更自然、更有人情味的提问,符合当时的语境,也更便于采访对象回答。

第五,根据受访对象不同选择提问方式。

2014年第一届武汉网球公开赛,赛前李娜宣布退役,并在武网会场召开一次新闻发布会。虽然当时退役一事已成定局,但据本栏目的赛事报道记者介绍,现场提问环节,大家还是纠结于“为什么退役”,导致出现不少雷人的问题,但其中一位记者出色的提问,让其他记者瞬间黯然失色:

记者:娜姐,我们都知道你在微博上发表了一封感谢信,信里面,从亲人到朋友、医生连用了21个。这么多年来,你有没有感谢过自己呢?

李娜:我为自己感到骄傲和自豪,其实发了退役信后我才发现这么多年都没有谢过自己,其实挺想说现在32岁的李娜感谢15岁的李娜,感谢曾经的自己坚持了梦想,每天训练,现在的李娜可能没有15岁的李娜坚强,还是很感谢当时的李娜的坚持,有了今天的一切。当问题一提出,李娜表现出来的感慨,字字戳中泪点,一直很坚强的李娜那一刻也哽咽了。

第六,对须深挖内心或对方不愿回答的问题,需巧用迂回。

我所在的栏目在2014—2015年开展过一个系列的公益行动《爸爸,我来了》,带着留守儿童从老家去看望在重点建设工地上工作的爸爸。其中一位老家恩施巴东的工人向永立,为了赚钱养家,过年才回家,他的女儿向甜是巴东一中一名高二的学生。得知女儿不愿来宜昌工地看自己,向永立觉得,主要是因为女儿怕让同学知道自己父亲是工地做工的,节目播出会被瞧不起。为了打开这一对父女之间的心结,我们的记者前往巴东,见到事件中最关键的采访对象——女儿向甜。面对向甜,记者没有开门见山问“你为什么不愿意去看爸爸?”而是从闲聊开始:“现在高二,作业压力大不?爸爸什么时候出去打工的?当时关系如何啊?什么时候开始生疏呢?”等,对女孩的性格大致了解后,才开始问一些和主题相关的边缘问题:“和班上同学关系怎么样?有没有和班上同学说过,自己的爸爸是干嘛的?”最后才问到核心问题:

记者:你想不想去见爸爸?

向甜:摇头。

记者:为什么呢?

向甜:沉默。(气氛开始低沉)

记者:你不想去,你知不知道爸爸是怎么想的呢?他总是觉得,你不愿意去看他,是因为他给你丢脸了。

向甜:我不知道他为什么会这么想。每次我同学问我,我爸爸是干什么的,我都会告诉他们,在外面做工,修大桥的,从不避讳。我不想去看他,就是不想看到他用自己廉价劳动力换取我生活费的场景,我会觉得自己特别没用。(女儿痛哭流涕)

迂回的聊天式采访,更容易让采访对象放下戒备,打开心扉,虽然比较费时,但在情感挖掘上,效果会更好。当然,其中提问的设计很重要,记者不可急于求成,问题设计要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特别是对那些有抵触情绪的人,更需要循序渐进了。

第七,对于调查类报道的采访,要善用追问。

2010年11月,“超女”王贝整形致死引发了社会对于整形业乱象的关注,央视新闻频道持续多天跟踪报道,11月30日武汉当地卫生局召开新闻发布会,回答了媒体关心的王贝死因和手术医生资质等问题:

记者:上面写了该诊疗机构不能出示(手术医生)汪良明的(医疗美容主诊医师培训)合格证。

武汉卫生局:这件事我们正在核查,因为美容医师主诊医师培训合格证是我们湖北省的规定,我们就要问广东有没有这个规定?我们正在发函核查这个问题,换句话说他有没有美容医师的资质。

记者:他在湖北行医是按照广东省的规定还是按照我们湖北的规定?

武汉卫生局:这个,这个……

异地行医到底按照哪一地的规定来执行,直接关系到该事件的定性,记者的追问抓住了问题的核心,医疗美容整形行业的监管制度不完善甚至缺失在当地卫生部门的回答中也得以体现。

第八,注意正面提问+勇敢+坚持。

很多记者尤其是社会资源还不是很丰富的新记者,经常会碰到的一个问题是,如果遇到当事人不愿意接受采访该怎么办呢?正面提问+勇敢+坚持,是我给出的首要建议。2015年的武汉市两会现场,当时的湖北省委常委、武汉市委书记阮成发在一个分会场参与讨论。会议一结束,我们栏目的两会报道记者就直接上前,举起话筒,开门见山直接提问,因为这个时候,时间最宝贵。该记者因此拿到了此会场的阮书记独家采访。这个例子给大家强调的就是勇敢,不要不好意思,因为成功了就是赚了,拒绝了也没啥损失。即使被拒绝了,坚持一下也是很有必要的。找机会,再问一次,再争取一下。

采访是个技术活,看上去简单,要漂亮完成却并不容易,而且采访技巧也没有万能模板,还需要在采访实践中灵活处理,其实更像一门读人的学问,这也就是所谓的“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湖北广播电视台)

猜你喜欢

李娜电视新闻对象
神秘来电
Nanosecond laser preheating effect on ablation morphology and plasma emission in collinear dual-pulse laser-induced breakdown spectroscopy
Application research of bamboo materials in interior design
电视新闻中的图片应用
论电视新闻编辑的创新之路
攻略对象的心思好难猜
Analysis of the Effects of Introversion and Extroversion Personality Traits on Students’ English Reading And Writing Abilities with its Relevant Teaching Advice
李娜作品
基于熵的快速扫描法的FNEA初始对象的生成方法
同期声在电视新闻报道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