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媒介融合环境下广播剧的生存思考
——以《娱乐吉庆街》之《夜间微剧场》为例

2017-09-03刘丝雨

新闻前哨 2017年7期
关键词:广播剧受众融合

◎刘丝雨

媒介融合环境下广播剧的生存思考
——以《娱乐吉庆街》之《夜间微剧场》为例

◎刘丝雨

在全球化网络媒体时代所形成的媒介融合的大潮流中,传统媒体不断受到新媒体所带来的冲击。在此背景下,广播剧作为一种以广播媒体为载体、有着自己独特艺术魅力并且曾经辉煌的艺术形式在发展的过程中也面临了来自新媒体、替代品和竞争节目以及受众的三方面的困境。要想使广播剧涅槃重生就必须在分析清楚广播剧发展陷入困境的内因和外因的基础上结合现状找准六大着力点,真正落实重视剧本创作、打造优秀的创编团队、合理运用要素资源、增强融合发展、培养固定受众以及加强营销推广这六项措施,进一步赋予广播剧新的生命力。

媒介融合 广播剧 生存

由互联网信息传播所创造的最新景象,证明了由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网络技术构成的现代信息技术蕴藏着改变人类信息传播形态的巨大潜能,也清晰的展现了媒介融合的大趋势。广播剧作为80年代国内外深受欢迎、蓬勃发展的戏剧形式要想恢复其生命力并且带动传统媒体一并发展就必须顺应融合大势,在认清困境的基础上,分析原因、升级优化、不断创新并且即刻落实最具针对性的发展对策。

一 、媒介融合环境下广播剧发展面临的困境

高钢在《新闻采访写作》一书中指出:“媒介融合是指现代技术推进信息传播的技术手段、功能结构和形态模式的界限改变和能量交换。”[1]从这个定义可以看到媒体作为信息传播的中介,它们的融合是多方面、多层次的。这样的融合无疑会造成传播环境的巨大变化,这也会使广播剧受到直接的冲击,冲击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1.新媒体的快速便捷进一步凸显传统媒体的局限性。

信息技术的每一次创新,都带来了信息传播的大变革。人类传播史上的印刷术、无线电技术、电子技术等造就了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计算机网络技术促进了互联网时代的来临,而无线通信技术与计算机技术和信息网络技术的结合则促进了手机媒体的兴起。[2]手机是最具代表性的新媒体之一,它的出现在给人们生活带来了极大便捷的同时也凸显出了传统媒体在传播特点以及各方面存在的局限性,给传统媒体的生存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冲击,因为新媒体的兴盛和传统媒体的衰落往往是互为因果的。这就使以广播作为主要载体的广播剧的生存发展受到极大的冲击。

2.替代品以及竞争节目频出大量抢占市场。

广播剧更多地是满足人们的听觉享受。这种局限性就会使它很容易被其他的艺术形式所替代,例如电视剧、电影等等,那么电视剧和电影就自然成为了广播剧的替代品。尽管广播剧能通过对语言、音乐和音响的巧妙运用能引领听众通过想象在脑海中形成独一无二的画面进而有着自己的独特魅力。但是它既在音响制作和音乐多样性上不如影视,又没有画面的直观刺激,这就使广播剧不得不面临一个残酷的事实:面对繁重的生活压力人们更多地会选择追求多重感官的刺激去舒缓压力调节生活,甚至逐渐养成只接收不思考的惯性,进而使大脑得到放松;另外,广播剧作为一种戏剧形式它的主要功能是使人们通过领略不同的故事来调节生活、娱乐身心。如果把政治经济类广播类比为新闻中的“硬新闻”的话,广播剧则可类比为“软新闻”,显然可以说明广播剧并非刚需。所以优秀的政治、经济节目例如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都市之声》等等,都会成为其强有力的竞争对手。

3.广播剧受众过度的分散与流失。

目前,广播剧的发展持续低迷主要还是因为自身对于观众的吸引力太小,这样一来就会被众多优秀的替代品以及竞争节目抢夺观众。一方面,优秀的节目例如《我是歌手》、《花儿与少年》等凭借自身过硬的制作技术以及大量的营销宣传收获大量受众、进而获得更多盈利,使节目获得更多的成本,节目也会越来越好,形成良性循环。相反,广播剧的受众大量的分散流失,节目盈利过少这会直接影响成本经费,没有足够的经费作为支撑节目的质量也会大大降低,进而进入恶性循环,陷入发展困境。

二、广播剧发展面临困境的原因分析

伦敦广播电台播出的理查德·休斯《煤矿之中》第一次将广播剧这种艺术形式呈现到世人面前,也揭开了广播剧蓬勃发展的序幕,在出现之初广播剧发展势头迅猛、对大众的影响力大,但现在却在多种因素的作用下使广播走向衰落,主要包括两个外部原因和五个自身内部原因。

1.载体的衰落。

首先广播剧载体的衰落是第一个外部原因,广播在作为电子媒体当中唯一的纯听觉媒体,在声情并茂的给听众带来独特的艺术感受的同时,也因其不具备画面的视觉冲击的缺点,以及其通过声音单通道传播所造成的准确性差、信息量少等传播上的局限性使自身发展大大受限。同时新媒体又不断抢夺传统媒体的受众群。所以作为最直接载体的广播媒体的衰落是使广播剧传播范围受限、受众影响力降低、逐渐走向衰落的最直接原因。

2.缺乏高效的营销推广。

广播剧缺乏高效的营销推广也是最具代表性的外部原因之一。不论是影视还是各类形式的节目要想发展的好正确的营销推广是必不可少的。其实有很多渠道可以用来宣传推广广播剧,例如对于传统媒体、自媒体和新媒体等平台利用,但是广播剧并未即时、正确地使用和更新营销渠道,甚至并未重视营销推广,这也是广播剧发展不能获得质的飞远的一大症结所在。

接下来的五点则属于广播剧自身内部的原因。

3.节目制作的要求更高。

广播剧自身的制作环节要求会比其他节目要求更高。有的节目凭借一个精明点的主持人和一个受欢迎的明星加上简单的制作就可获得良好的效果,这就是所谓的“明星效应”。而一个广播剧要想成为一个吸引人的优秀剧目,更需要精心的设计和结合声音三要素,坚持致力于弥补画面空缺,增大内容整体的感染力,这就要求更好的制作水平以及更多的制作成本。

4.优秀剧目的缺乏。

广播剧优秀剧目较少、产量也不足,这就使广播剧始终无法拥有足够的市场占有率,无法摆脱颓势、迅猛发展。

5.播出平台不足以及播出时间受限。

广播剧的发布平台不足,也就是说广播剧的播出时间是大大受限的。以湖北广播电台为代表,除了《娱乐吉庆街》其他节目涉及到广播剧的就很少,这也与广播音乐节目形成较大对比,自然使广播剧与受众接触不够紧密,就算偶尔能打动受众,接触度不够也会造成遗忘。

6.原创剧本的缺失以及演员的缺乏。

原创剧本和专业演员的缺失也在一定的程度上限制了广播剧的发展。据相关数据显示在创作广播剧的顶峰时期2005年,仍有超过80%的剧本是源自改编现有戏剧或者小说,这样低的原创度会使听众易出现审美疲劳。

7.受众定位不够精准。

广播剧对于受众的划分不够精准。目前广播剧的受众定位是雅俗共赏,但是仅仅这样是绝对不够的,不同年龄、性别、阶层的人们的喜好有着极大的差异,例如女性往往喜欢情感生活类题材,而男性则会觉得情感类有些婆婆妈妈喜欢更有节奏、剧情的题材。那么就需要对不同身份听众的收听习惯做更加精确、细化的分析,从而才能使广播剧的制作与播出更有针对性、更能投其所好,进而拓宽目标受众范围。

三 、媒介融合环境下广播剧的创新

巨大冲击的背后往往隐藏着更大的机遇,只要好好顺应媒介融合的大势,它就会成为广播剧重获新生的绝佳机遇。目前,广播剧也已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做出了一些创新。

1.广播剧自身内容和形式上的“微”。

随着媒介融合不断地发展,微博、微信、微电影…越来越多的“微”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显然已经进入到了一个“微”时代。在此背景下,广播剧在内容和形式上也发生了“微”发展,“微广播剧”应运而生。“微广播剧”这个概念,最先是由浙江广电集团2011年在北京广播剧发展论坛上提出来的。[3]在湖北广播电台播出的广播剧当中,虽然有优秀的长篇广播剧《永不消失的鹰》获得不少奖项,但最受听众欢迎的不是传统的广播剧反倒是微广播剧。

在内容上,广播剧的“微”发展主要体现在剧本的创新上。以 《娱乐吉庆街》为例,在这档节目当中广播剧并不是完整节目而是作为节目的一个环节《夜间微剧场》出现,这个节目每周一到周五播出,而广播剧的剧本则是根据近两天发生的新鲜而具有代表性的新闻事件即时改编而成,目的就是利用广播剧的生动演绎使人们对这个新闻事件有进一步的思考。这样的剧本创作方式就使广播剧的内容不仅紧跟社会动态而且可独立成篇,使听众在不会存在收听障碍的同时能更好的感受到广播剧的魅力。而这也正是微广播剧剧本的特点:独立成篇、紧贴社会。与传统的广播剧:剧本大多改编自现成小说、政治题材的内容居多、集与集之间剧情关联相比,微广播剧的内容更符合人们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以及收听节目的不确定性。同时微广播剧会根据听众的反应而调整内容这就极大地加强了与听众的互动,从而使广播剧更符合人们的喜好,获得更好的传播效果。

图表1[4]

在形式上,广播剧最突出的“微”发展则体现在时长上。传统的广播剧单集一般会超过20分钟,这使它难以做到每周更新,而缺乏足够的更新就会导致被市场遗忘。相比之下,微广播剧以《夜间微剧场》为例,它的时长一般控制在5分钟,原创剧本、每日更新,既不会带给创作人员太大的工作压力,也能满足听众的“求新”心理。

图表1是《娱乐吉庆街》在阿基米德网络平台的实时收听统计,表中14日的节目中无广播剧环节而4月15日有,可以看到15日的收听率有明显的上升,这足以证明广播剧的微化发展着实使广播剧对观众的吸引力有所提升,更证明了广播剧顺应媒介融合大势的重要性。

2.广播剧传与受渠道上的“融”。

微广播剧除了主题更具时代性、时长更贴近实际之外还具有一个鲜明的特点,那就是:致力于融合多种媒体实现最大的效果。微广播剧是最早顺应媒介融合的大趋势,实现融合多种媒体进行传播的广播剧种类。相对于传统广播剧的播出平台——电波,微广播剧拓展了播出的渠道——互联网、移动终端(手机、车载广播等)。例如《娱乐吉庆街》节目就会利用微博以及电台网站进行推广,形成推广的“蝴蝶效应”,也会利用手机APP实现微剧的即时收听,这样利用网络媒体和移动终端的广播剧播出与接收渠道的创新,赋予了广播剧新的生命,使广播剧的传与受,具有了:传播范围广、保留时间长、交互性强、成本低效率高的特点。

四、媒介融合环境下广播剧的发展对策

当然光在内容形式和传授渠道上创新是不够的,广播剧要想更好的生存发展有以下几个着力点:第一、剧本;第二、创作团队;第三;要素与资源;第四、强化融合发展之路;第五、受众培养;第六,营销推广。那么围绕这六个着力点应该如何着力呢?

第一,重视剧本制作。广播剧归根结底是一种戏剧艺术,和所有的戏剧一样,它的灵魂就在于剧本,而传统广播剧衰落的根本就在于没有优秀的剧本作为支撑。现有的剧本要么过于冗长,不符合人们快节奏的生活习惯;要么题材单一,无法全方位地满足受众的需求。微广播剧则有所进步,内容源自生活、题材丰富,易吸引听众的注意。以《娱乐吉庆街》的《夜间微剧场》为例,微广播剧以新闻事件为创作基础,讲究原创的同时也具有时新性,但是由于时间紧迫且创作人员太少,导致剧本不够精致,最终导致趣味性和重要性不可兼得。所以,广播剧要想获得成功首先就要精心制作剧本,在紧密联系生活的同时,提高剧本的质量,同时抓好趣味性和重要性两个大头,不能过于低俗浅显,也不能一味追求表现主题,不顾受众的收听感受,做到内容深刻有意义、形式有趣扣人心弦。

第二,打造优秀的创作编辑团队。广播剧的制作团队可以分两个部分来讨论:创编团队和演员。广播剧与其他节目相比对制作的要求更高,这就要求要打造高水平的创作编辑团队。负责创作剧本的人员不仅要有很强的知识储备还要有足够的奇思妙想去适应这个泛娱乐化的社会,使其创造的剧本内容意义深刻、情节扣人心弦。而这往往不是一人能够完美的完成的,需要组成团队、集思广益。负责编辑的人员,则要在熟练掌握各种音频剪辑软件的基础上不断更新素材库,使作品在编辑的过程当中最大程度的表现出剧本原本想表现的效果。注重打造优秀的创编团队的优秀实例之一是安徽人民广播电台。它曾经也运用过固有的广播剧的制运作模式进行制作,即:花费大量经费请非本台人员担任作品主创,最终导致无法培养自身优秀的创编人才。后来安徽人民广播电台开始创作自己的作品,剧中主创也都是使用台里自己培养的人才,最终取得了巨大进步,创作出了《潮涌江淮》等优秀作品[5]。

在演员方面,因为影视领域的繁荣发展以及广播领域发展的不温不火,使得大量希望从事传媒行业的新兴人才都流向了相关院校的影视专业,因此,当务之急就是努力培养真正属于广播剧自己的演员。想做到这点,可以通过比赛等方式先从配音等相关专业甚至是非专业的人们中发掘人才,然后由电台负责培训,这样一来培育出的人才也会更有特色和针对性。除此之外,还可以效仿港台地区,选取大众熟悉的明星参与到广播剧中,这样无形中就为广播剧做了一定的宣传,许多明星的后援团会自然而然的加入到广播剧的收听行列。例如创下收视新高的《让我爱一次》就是由陈小春参演的一部广播剧。[6]

第三,合理利用要素与资源:在我国,要制作出高质量的广播剧的制作费用是比较高的,再加上目前广播剧又属于冷门艺术,做不好甚至很难收回投入,所以导致许多电台不愿意制作广播剧,进而广播剧也无法形成市场。为使广播剧艺术脱离这样的恶性循环,应当改进节目形态,推广广播栏目剧、纪实剧、情景喜剧等新式广播剧。并在广播剧的制作过程当中合理运用要素资源、加强各地广播剧制作单位间的合作、降低成本,注重生产有较高收益的作品。

第四,增强融合发展:与时俱进,是不论是人还是事物想要持续健康的发展所必须做到的。广播剧目前已经走上了融合发展的道路,那么接下来就更应该继续走下去,不断完善广播剧市场的产业链、更好的融入市场,因为有市场才有需求。同时不断加强与新媒体的融合进而不断地更新广播剧的播放平台,拓宽其受众影响面,恢复其蓬勃的生命力。

第五,培养固定受众:受众是大众传媒的信息接收者,是一切信息传播活动传播效果的最终决定者,所以推动广播剧进一步发展的落脚点当然就在于受众培养。在坚持受众培养这一点上湖北之声《娱乐吉庆街》节目做的很不错,《娱乐吉庆街》常年开设《夜间微剧场》的单元,每天制作五分钟的广播剧,生动演绎当天的新闻故事。到现在《夜间微剧场》已经坚持三年多从未间断,不仅培养了一批固定受众,也让节目组不断深入了解受众的收听需求。同时,《夜间微剧场》从开播之初就重视与受众的关系,受众既可以成为素材的提供者,也可参与情节的设计,甚至可以成为配音演员。这样一来,密集的接触度和高度的互动性就成为了《娱乐吉庆街》节目进行受众培养的两大利器。这正是值得广大广播剧制作单位好好学习的榜样。

第六,加强营销推广:广播剧要想发展好光强化自身水平是不够的,强力的营销推广必不可少。营销推广的主要功能是宣传,随着社会的发展营销推广的渠道其实有很多,目前看来,最有力的方式有以下两方面。

(1)利用网络媒体和手机媒体进行宣传推广。

一方面,网络媒体以高度的综合性、充分的交互性、方便性以及快捷性成为一种立体的、高效的新闻传播媒介[7],它自身有着庞大的受众群和巨大的市场潜力。目前,大部分广播电台都建立了自己的媒体网站从而使自己更好利用新媒体优势去加强和受众之间的互动。广播剧可以通过电台网站发布广播剧的播出信息、或制作小视频作为广告直接进行宣传。以此同时,网络也成为了广播剧播放的新载体,人们可通过网络获得资源收听广播剧,广播剧更可以跳出本台网站利用微博等网络媒介作进一步的宣传;另一方面,手机媒体作为网络媒体的延伸,融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于一体,具有独特传播优势。广播剧与它的融合的方式有很多种:手机作为播放平台、APP内广告推送等等。这种媒体轻便易携带使人们可以随时随地自主收听广播剧。

(2)利用大众交通工具进行宣传推广。

这种方式更加直接,可以在地铁、轻轨、公交上制作小型海报进行宣传,还可以与出租车尤其与是滴滴,快滴和优步进行合作,与之签订协议在他们搭载乘客时尽量多收听广播剧,从而潜移默化的进行宣传。因为滴滴、快滴和优步也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新事物,抢占这块市场需要的成本应该不高、效果也会很好。

结语

广播剧最早诞生于美国,后因为社会的发展以及新媒体的冲击在我国经历了由盛转衰的发展历程。为顺应媒介融合的大环境,广播剧努力进行融合发展,并在内容、形式以及传受渠道上有了新的创新。在这样的基础上,只要在剧本、创作编辑团队、要素与资源、强化融合发展之路、受众培养以及营销推广这六个着力点上下功夫,定能恢复广播剧的强大生命力并带动广播媒体更好的生存与发展。

注释:

[1]高钢:《新闻采访写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年版

[2]高卫华:《新闻传播学导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85页

[3]宁波:《浅谈移动互联背景下广播剧的微发展》,福建师范大学2013年学位论文

[4]数据来源:阿基米德网络平台对 《娱乐吉庆街》收听率的统计分析(其中15号节目有广播剧14号无广播剧)

[5]吕卉:《弘扬先进文化 打造广播剧精品——安徽人民广播电台“五个一工程”精品广播剧创作概述》,《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0年第11期

[6]赵然:《广播剧兴衰研究》,黑龙江大学2010年学位论文

[7]高卫华:《新闻传播学导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87页

(中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猜你喜欢

广播剧受众融合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广播剧还有前途吗?
《融合》
浅析微广播剧有效传播的三大特质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用屠呦呦精神创作屠呦呦广播剧——一次科研般严谨的艺术创作
用心感动受众
媒体叙事需要受众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