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报道中的转述引语研究
2017-09-02汪更新
汪更新
摘要:本文以《新闻联播》对春节的报道为例,采用批评话语分析的视角,对相关报道中的转述引语进行研究,旨在理清它们的语篇功能和语篇效果,并考察报道者如何运用它们来呈现春节。
关键词:春节;批评话语分析;转述引语
新闻语篇大量引用别人的话,主要目的在于为报道增添真实感,显示报道的客观性,使读者确信报道者并未掺杂个人的观点。因此,新闻报道不可避免有很多转述引语。有关言语引述的研究常局限于文学语篇。本文拟从批评语言学的角度,分析《新闻联播》春节报道中的转述引语,研究它们的语篇功能和语篇效果,并考察报道者如何運用它们来呈现春节。本文的语料来自2015年和2016年《新闻联播》官网上每期视频下面的官方文本,时间选取为2015.2.17—2015.2.19以及2016.2.6—2016.2.8这段时间。
一、转述方式分析
人们提到引用的种类时,往往参照 Leech 和 Short (1981)区分的五种形式,即直接引语、 间接引语、 自由直接引语、 自由间接引语和言语行为的叙述性转述。其中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是最主要的两种转述方式(辛斌,2006)。直接引语指报道者忠实地引述别人的原话;间接引语指转述原话的命题内容;自由直接引语指把直接引语的引号或引导句或者二者都省略后剩下的形式;自由间接引语是间接引语的变体,它融合了转述者和被转述者的声音;言语行为的叙述性转述只转述原话所实施的言语行为。
分析发现,在报道中,间接引语所占比例最大(31处),其次是直接引语(18处),言语行为的叙述性转述(13处),自由直接引语(12处),自由间接引语(3处)。Fairclough(1995:61)指出,大众传播媒体越来越倾向于使用间接引语,从而模糊转述者话语和被转述者话语之间的界限,用转述者的声音淹没被转述者的声音 。比如,在“中共中央国务院举行春节团拜会这一报道中,文中大量间接引用李克强的讲话,将作者的观点与其融合在一起,具有认可赞同其观点的效果,同时借用权威人的话来向观众传达春节是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而间接引用“将这种官方的语言转换为大众语言,更容易被公众广泛而自然地接受”(辛斌,2006)。此外,在对领导人的讲话进行间接引用时,多次出现类似 “说”,“强调”,“表示”,“指出”,“叮嘱”,“勉励”等积极(positive)转述动词。积极动词帮助塑造消息来源的谨慎、镇定 、坚强 、严谨或成功者的形象。因此,积极动词的运用展现了领导人权威的形象,因此他们对春节的解读也变得权威。此外,对民众的话语转述时也多引用间接引语,因为间接言语通常交待故事背景、进行铺垫或补充。而直接言语除了能体现新闻的客观性之外,也能增强报道的真实生动和语篇的互动感及对话性。言语行为的叙述性转述通常会有概括性和评价性的语言特征,比如,“团拜会上,习近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来到大家中间…互致问候和新春祝福”,这些引语对领导人春节的行为简要概括,间接表达了春节的重要地位。而自由直接引语则显得转述者介入的比较少,增强了报道的可信度,但相对于间接引语来说,添加了转述者的感情,比如“而对于扬州大一学生王诗佳来说,自己的第一笔奖学金,是一定要给奶奶买礼物的”,“一定”则是转述者对主人公的感情解读并表达出来,具有引导读者的作用,加强了报道主题。
二、转述内容的分析
以团拜会为例,在谈话中,将“中国人”“中华民族”“全国人民”等多次出现,一方面表明春节是人民盛大重要的节日,另一方面表明领导人心系人民。而且 以上词语常处于施事的位置,更加表达了要发挥党和国家以及人民的主动能动性。对未来进行展望时,用第一人称复数“我们”作为句子的主语,构建出“我们”是团结的一体,凝聚人心。同时,报道将其他国家领导人的谈话加入其中,比如 “奥巴马表示,很高兴在中国农历新年即将来临之际…”,这里引用他国国家领导人关于春节的话语,传递出春节的国际影响力。此外,报道多次涉及到民众,体现对民生的关注。比如,“文杰妹说,家里地少,外出打工的爸爸…”。在春节这个“公共时间”里和背景下,“小人物”之间朴实的情感被放大,以这种情感的相通将人民的心凝聚在一起。而对媒体这一群体引用话语着重在对春晚的评论,因此多出现文学性很强的语言。比如,新华社评论道,“我们在猴年春晚的舞台上见证了国家发展的铿锵足迹,品味着中华文化的气质韵律,沉浸于阖家团圆的喜乐祥和”,语言铿锵有力,气势磅礴。这里凸显春晚也会增强春节文化认同。
三、结语
《新闻联播》对春节报道时,报道者通过不同的转述方式和转述内容构建出春节作为国家和人民节日的身份,凸显其重要性。同时,也构建出一幅全民族共庆佳节的喜气景象。
参考文献:
[1]Fairclough,N.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The Critical Study of Language[M].London/ New York:Longman,1995.
[2]Leech,G.N.&Short;,M.H.Style in fiction[M].London:Longman,1981.
[3]辛斌.互文性:非稳定意义和稳定意义[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006(3):114-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