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桃花源记》的两个英译版本看原作对译者主体性的制约

2017-09-02王志君

北方文学·上旬 2017年23期
关键词:译者主体性桃花源记

王志君

摘要:译者是文化的桥梁,是文化“走出去”政策的重要一环,但学界与社会长期忽视译者的重要性,甚至一度将译者地位比作“仆人”,以至于很少有业外人士理解译者的工作。这就让学界逐渐意识到“译者主体性”研究的重要性,本文将从林语堂和戴维斯两位译者的《桃花源记》英译本的对比,讨论原作对于译者主体性的制约。

关键词:译者主体性;源语文化;作品时代背景

一、翻译实践中的译者主体性

翻译对文化传播的影响是不容置疑的,但人们在宣扬翻译重要性的同时却忽略了翻译过程中的必要角色-译者,其地位得不到社会的广泛认可,认为翻译不过是符号的转换[1]。我国学者率先考虑到这一问题,并对译者主体性进行了研究,傅雷以及其他一些翻译家所指出的这些语言和文化上的“不同”或“差异”,客观上导致了翻译的“不忠实”的现实,让人们意识到翻译活动中译者主体性不可避免[2]。译者应正确认识到这一点,从而在翻译中摆正自己的态度。

虽然我国针对译者主体性的研究开始较早,但真正自觉而又明确地论述文学翻译主体性这一理论问题仅有二十多年。从许钧教授的《“形”与“神”辨》中我们可以得到两点启示:1.译者在翻译时既要受到原作的牵制,又要受到目的语文化语境的制约;2.译者在翻译时尽管受到这样或是那样的制约,但依然享有一定的创造自由。

二、《桃花源记》英译本及其译者主体性的体现

(一)林语堂与戴维斯的翻译特色

林语堂是学贯中西的大家,在五四时期,与鲁迅等人负担起介绍中国文化的重任,引起一阵翻译热潮,并为中国的翻译事业做出了极大贡献。对中外文化的融会贯通,让林语堂的翻译理论也别具色彩。在翻译实践中,译者难免受到原作与译入语的制约,但林语堂能较好的在限制中发挥自己的主体性,也就是“创造性的叛逆”。

戴维斯(John Francis Davis)出生于1795年,于1844年就任第二任香港总督。喜好中国文化,在中国任职期间将大量中国文学作品翻译成英文。虽然戴维斯对中国文化很有研究,但在翻译实践中不免受其母语及成长环境的影响,在翻译时不免出现理解错误及不到位的地方。

(二)两个英译本译者主体性及其制约具体体现举例

例1.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林译:During the reign of Taiyuan of Chin,there was a fisherman of Wuling.One day he was walking along a bank.After having gone a certain distance……

戴譯:During the Taiyuan period(376-396BC)of Jin,a man of Wuling,who made his living as a fisherman,ascended a stream,forgetful of the distance he travelled.

林将第一句译为三个较短的句子,将“忘路之远近”并入下一句子中,而戴维斯则把该句译为一个较长的复合句,只用一个动词,更符合英语的表达习惯。很显然,这一定是受到母语说话习惯的影响,从英语句法架构体现出译者的主体性。

例2.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

林译:Having noticed thatthere seemed to be a weak light in the cave,he tied up his boat and decided to go in and explore.

戴译:In the hill was a small open from which a light seemed to come.So he left his boat and went in through the opening.

戴维斯将此句分为两个句子,用了两个动词,总体来讲基本做到了忠实于原文,但除长短句差别以外,林译后半部分:“he tied up his boat and decided to go in and explore.” 进行了增译,分别为:tied up,decided,explore,此处的增译笔者认为十分恰当,看过原文的读者都会发现,从文章最后一段“便出,得其船”可推测出此处的隐含信息,经推敲笔者认为林译更加忠实,对于原文的再现更加完善,同时,此处增译恰好反映了林语堂扎实的中文功底。

从以上2个例子中,我们不难看出,例1两位译者译文的区别源于两位译者的母语的用语习惯;例2源于对原文的理解程度。

三、总结

译者主体性是译者作为翻译的主体在对原作的翻译活动中所体现出的能动地改造原作、控制原作,使原作为译者主体服务的特性,但译者主体性中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必然受到原作、原作者和其他外部力量的控制,即客体的制约性。对于初学翻译的学生而言,如何在客体的制约下,更好、更恰当地再现原作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情感,再现原作所揭示的社会现象等,都是我们在平时实践时需要仔细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1]谢世坚.论文学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及其限度[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04(4):149-152.

[2]许均.翻译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115-116.

猜你喜欢

译者主体性桃花源记
试论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的优化策略
《桃花源记》与一文多选现象、多种文体特征及多重主旨解读(上)——基于清末民国教科书的考察(1908-1921)
《桃花源记》与一文多选现象、多种文体特征及多重主旨解读(中)——基于清末民国教科书的考察(1922-1937)
《桃花源记》
特定历史语境下外籍译者群译者主体性研究
从译者主体性看大学英语四级考试翻译试题
文学翻译主体的诠释学研究构想
人教版语文教材《桃花源记》注释商榷
从译者主体性解读曾朴的翻译思想
目的论视角下译者主体性的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