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批评语言学视角下英汉死亡委婉语对比研究

2017-09-02颜莹莹

北方文学·上旬 2017年23期
关键词:委婉语死亡意识形态

颜莹莹

摘要:委婉语作为一种语言现象存在各种语言之中,是一种社会现象和文化现象的表现,其产生受到各个民族的地理、历史、经济、政治制度、宗教信仰、价值观方面的影响。本文将从批评语言学视角下,运用批评语篇分析方法,简要对比分析英汉“死亡”委婉语背后隐藏的价值观、意识形态。

关键词:批评语言学;委婉语;意识形态;死亡

批评语言学(critical linguistics),也叫“批评性语篇分析”(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批评性话语的分析,是20世纪80年代初首先在英国兴起的有关语篇分析方法的学科。它通过分析语篇的语言特点和它们生成的社会历史背景来考察语言结构背后的意识形态意义,并进而揭示语言、权力和意识形态之间复杂的关系。批评话语分析认为语篇是说话者在形式结构和意识形态意义两方面进行选择的结果;它的方法论主要建立在Halliday为代表的系统功能语言学上,但也不排斥其他语言学理论中有关的概念与方法。它在分析中特别强调对语篇生成、传播和接受的生活语境和社会历史背景的考察,并把注意力主要放在发现和分析语篇中那些人们习以为常因此往往被忽视的思想观念上,以便人们对它们进行重新审视。近年来,批评话语分析与其他很多学科相结合,拓展了批评话语分析的应用领域,促进了新学科的产生。批评认知语言学就是批评话语分析和认知语言学逐渐融合的成果。Pennycook(2001)提出建立批评应用语言学;O. Halloran(2003)强调了批评话语分析和语言认知的关系,他认为过去的批评话语分析主要关注解释阶段(explanation)的语言学分析和社会文化分析之间的联系,阐释阶段(interpretation)的认知过程并没有受到重视。因此,本文将从批评语言学方面,结合认知语言学相关概念,如认知隐喻方法来对比分析英汉“死亡”委婉语背后隐藏的价值观、意识形态和思想观念。

一、英汉死亡委婉语及背后隐藏的意识形态对比分析

(一)有关战争的英汉死亡委婉语及意识形态分析

战争是人类亘古不变的话题,在战争中死亡司空見惯。因此在英汉两种语言中有很多源于军队生活的委婉语。英语中有很多关于战争的死亡委婉语,如to be present at the last roll call(出席最后一次点名), to fire ones last shot(射出最后一发子弹),its taps(熄灯号音响了),lay down ones fire(献出自己的生命), make the ultimate sacrifice(做出最后的牺牲)。将人的生命与战争、战场相联系,把生命域映射到战争域,“最后一次点名”“射出最后一发子弹”“熄灯号音响了”等将抽象的死亡概念转化为具体的事件,不仅能委婉表达死亡,以示对死者的尊敬,还可以形象地表达死亡方式。汉语中也有“战死沙场”、“为国捐躯”、“牺牲”“殉国”等词语表达在战争中战死的战士。

古今中外都以报效祖国,为国献身,保卫祖国的价值观为荣,因此人们形成了一个共同的意识形态观念,即为正义而献身,为保卫祖国捐躯。司马迁的“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是中华民族死亡之价值观的真实写照,西方文化对为正义而献身的也同样高度赞赏。

(二)有关宗教文化的英汉死亡委婉语及意识形态分析

西方国家大多数人信奉基督教,英语中很多关于死亡的委婉语是来自于《圣经》。与《圣经》相关的死亡委婉语:be at rest, fall asleep, go to sleep forever, 将“死亡”域映射到“睡觉或休息”域中,逐渐形成一个基本概念域“死亡是永远睡着了”。基督教认为上帝是用泥土创造了人类,把人类的死亡喻为“应召到上帝身边”,把“die”委婉称为“be alive with Jesus”,“go to heaven”,“lie in Abrahams bosom”等。

在中国,人们信奉佛教和道教等,佛教和道教对汉民族文化具有较深的影响。佛教和道教因其不同的信仰理念,不同的价值观念,对于死亡有不同的表达方式。佛教的死亡观认为,人死则功德圆满,诸恶寂灭,归于超脱生死的境界;道教的死亡观认为死是自然之变化,人生与死并没有极端差别,人死只不过是灵魂还归道山而矣。因此,佛教徒的死亡委婉称为“升天”、“涅槃”、“圆寂”、“示寂”、“入寂”、“入达”、“示灭”、“坐化”等。而道教徒的死亡常被称为“上山”、“仙游”、“仙逝”、“遁化”、“仙鹤”、“脱化”等。

(三)有关阶级制度的英汉死亡委婉语及意识形态分析

不同“死亡”委婉语的使用反映了不同的国家社会制度。像西方国家一般实行的是君主立宪制、总统制,崇尚众生平等,死亡是人人必经之路,无贫富贵贱之分。因此,在英语里没有体现社会地位差异的死亡委婉语。但是,中国长期以来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尊卑有序”的思想观念深入人心,在封建社会,死亡有着很深的等级烙印。《礼记·曲礼》中就有“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的记载,界定清楚,等级分明。现今中国,对领导人物、伟人、名人的死亡,用“逝世”表示,而对普通人的死亡用“死了”、“走了”、“老了”等委婉语。

二、结语

从上面对英汉战争、宗教、阶级制度相关的死亡委婉语及背后隐藏的意识形态的浅层对比研究,可以发现英汉委婉语背后隐藏着与特定社会背景、阶级制度相联系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英汉死亡委婉语在战争方面拥有相同的为国捐躯,保卫祖国的正义精神,是值得赞赏和尊敬的一种死亡方式;宗教方面,西方国家古今都信奉基督教,《圣经》文化流传至今,与上帝相关的死亡委婉语很常见,大部分西方人的死亡观是“死亡是永远睡着了”,“死亡是去见上帝”;阶级制度方面,中国的封建等级制度观念深入人心,在死亡委婉语方面依旧有很深的“尊卑有序”阶级观念。语言反映了一定的社会意识形态,体现了国家奉行的社会制度。

本文仅从批评语言学分析语言背后隐藏的意识形态方面着手,语料收集不充分,有一定的局限性,还需进一步研究分析。希望通过分析英汉死亡委婉语背后隐藏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能进一步理解批评语言学在语言学方面的应用,能够对批评认知语言学有一定的认知,为以后的学习奠定一些知识基础。

参考文献:

[1]Halliday, M. A. K.&Hansan;, Ruqaiya. Language, Context and Text: aspects of language in a social semiotic perspective [M].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5.

[2]O'Halloran, Kieran.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and Language Cognition [M]. Edinburgh: 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 Ltd, 2003.

[3]Pennycook, Alastair. Critical Applied Linguistics: a Critical Introduction [M].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Inc., Publishers. 2001.

[4]黎昌抱,吴锋针.英汉“死亡”委婉语对比研究[J].西安外国语学报,2005(01).

[5]李国南. 英汉修辞格对比研究[M].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 1999.

[6]李思国,姜焱. 英汉“死亡”代用语跨文化对比分析[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1(11).

[7]李莎. 英汉死亡委婉语的词汇化对比研究[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3).

[8]辛斌. 批评语言学: 理论与应用[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5.

[9]郑桃云,赵艺红. 英汉死亡委婉语来源及文化内涵之对比[J].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06).

猜你喜欢

委婉语死亡意识形态
礼貌策略在商务英语信函中的应用
基于顺应理论的委婉语研究
意识形态、文艺、宣传与百姓生活
文化软实力发展与我国意识形态安全
二胎题材电视剧的多维解读
浅论委婉语在商务谈判中的应用
美剧“死亡”,真相不止一个
西方涉华纪录片意识形态的建构与展现
礼貌原则下酒店英语委婉语初探
我经历了一次“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