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代异姓聚居中的和谐元素及现代价值研究

2017-09-02余炳林彭培元

北方文学·上旬 2017年23期
关键词:现代价值

余炳林+彭培元

摘要:本文以“七姓居”为例,探讨古代异姓聚居中的和谐元素及现代价值,认为现今大力构建的和谐社会,要深入挖掘古代的文化和事迹,并且发展和弘扬其中的和谐元素。

关键词:和谐元素;现代价值;七姓居

“和谐”一词在中国可谓源远流長,追溯其源头,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左传》记载:“八年之中,九合诸侯,如乐之和,无所不谐。”大意是指九次会合诸侯,就像音乐的和谐一样,没有一丝不协调的地方。[1]经过历史的冲刷、演变,“和谐”一词的内涵变得更加丰富和规范。现在意义上说的“和谐”是指事态发展中的一种相对均衡、统一、协调的状态[2],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处于相互尊重、信任、帮助,使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并良性互动的状态。和谐思想并非遥不可及,许多文史典籍都有其相关记载。从儒家的“仁爱”、“仁义”到道家的“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小国寡民状态再到墨家的“兼爱”、“非攻”人们都可以从这些先贤显学中感受到其中所蕴含的和谐思想。当下所提倡的和谐社会正是对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在四百多年前,广东宋桂有这么一个典范:七户人家在一定的时期里他们共同劳动,共同吃饭,没有私产,只有公共财产,这在广东乃至全国来说都是唯一的。而其所具有的和睦相处、守望相助精神,正是我们今天大力弘扬的价值取向之一,同样“七姓居”所蕴含的和谐元素对于当下建设和谐社会,增强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感有极大的借鉴意义。

在明朝万历年间,由于粤东地区人口激增,耕地和资源却严重不足,并且赋税过重,于是当时广东长乐县(现今梅州五华县一带)的七个好朋友包括赵惟富、朱宗圣、刘全振、叶文隆、余玉奎、黄志岳、吴君瑞,拖家带口,背井离乡,行徙到刚成立县制不久的东安县车岗村。他们希望在此能够落地生根,得到长久的发展,但是此时瑶乱虽定,可是还有一些瑶民扰乱当地百姓的生活。出于安全的考虑,赵、朱、刘、叶、余、黄、吴,七姓人决定建造一间大屋,叫做“七宅”也就是现在所说的“七姓居”。据了解,现在七姓后人还专门成立了“七姓居宗亲后裔联谊会”,目的不单是为了联络各姓的感情,其还有着更高的追求,就是把这种和睦相处,守望相助的和谐精神发扬光大。

一、“七姓居”中蕴含的和谐思想

(一)和谐无间的友情

七姓人,分属不同家族,虽非兄弟但胜似兄弟。当时这七位好朋友在商量迁徙到东安县,但是叶文隆却不同意。因为他是一个跛脚的读书人,不能为劳作出太大的力不说,还得让其他人照顾他,他不想让其余兄弟受他的连累。让他想不到的是,其余六人齐声说道:“难道我们六家还养不起你一家吗?”叶文隆听了备受感动,同时他也知道这几位兄弟目不识丁,是个性耿直之人,为了相互照应,他决定举家跟着其余六家一起迁移。

“七姓居”其根源就是七姓人,可想,如果当时的叶文隆不跟随向东安县迁移,就不会有七家合建一间大屋;就不会有共同劳作,共同生活的和谐生活的典范流传后世。叶文隆与其余六位兄弟的感情是值得称道的。一个跛脚的读书人在当时社会有什么用,既不能当官出人头地,又不能下田进行体能消耗极大的耕作劳动,可以说就是一个负累,但是让后世之人为之汗颜的是,其余六人竟说出了“我们六家还养不起你一家吗?”的感人之言。七姓人的真挚情谊不正是我们当下提倡的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守望相助的和谐典范吗?

(二)“七姓居”中的共产主义式生活

七姓人倾尽资产,合建了这间大屋,这样七姓人终于有了安身立命之所。大屋建成后大家并非直接搬进去居住就可以了,而是七姓人共同签署了一份协议,规定好一些注意事项以防在将来出现纠纷。

当时的瑶乱已定,在车岗村一带,有着大量可以自由开发的荒地。为了更好的发展,七姓人齐心协力,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男耕女织,生儿育女,繁衍生息,加上车岗四周被丘陵包围,俨然一幅世外桃源般的景象。在当时处于被瑶民扰乱,并且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去开垦荒地的情况下,七姓人过得就是共产主义式的生活——共同居住、共同劳动、一起食饭,只有共同财产,而没有私有财产。他们和谐共处长达12年之久,期间没出现过大矛盾,七姓人如同一家。这一史无前例,独一无二的和谐典范被当地媒体称誉道:虽非血缘一户,却胜似血亲一家。九州广厦千万间,七姓同居第一家。

七户不同姓氏的人家,竟然可以一起居住十二年之久,并且期间还是过着共产主义式的生活,不得不让后世之人震惊。反观现在社会,就算是家庭之间的婆媳关系,妯娌关系都异常尖锐,为什么当时七姓人可以这么和谐地生活呢?

在当时瑶民时常扰乱,但有需要开垦荒地来养家糊口的环境里,七姓人家迫于这样的外部压力,不得不联合在一起抵御外部的压力。七姓人家的当家人的感情异常深厚,关系很牢固,直接影响到了各自的家人,使得七姓人家的感情都非常好,互相尊重,相亲相爱亲密无间地生活。除了七姓人家感情深厚之外,这七户人家在搬进大屋居住时还签订了一份协议。这份协议大概规定了大家的权利与义务,协调“七姓居”内部的关系,规范大家的言行举止,由此,七姓居的管理就有条理起来,不会出现大问题。七户外来人来到这么一个陌生的地方,联合起来成为了必然,但大可不必同居一间大屋,这其实与这七户人家的感情是密不可分的。再有,同居一室比分开居住更有利于团结、凝聚大家的力量。七姓人家刚来到车岗村,尚处于安生创业发展阶段,大家同吃同住,一起劳动等共产主义式的生活更容易使这七户人家发展壮大起来。

和谐并非可望不可即的。“七姓居”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和谐的,他们之间充满了信任、互助,他们对于任何弱势的一方都会伸出援助之手;像叶文隆那样都放心把自己的身家性命交给其余六位好朋友。“七姓居”中的共产主义式的生活更是和谐生活,和谐社会的一个缩影,特定环境、情感和协议等等是构成他们和谐生活的元素。

二、“七姓居”和谐精神的传承与发展

(一)和谐分家

七姓人在共同生活,据叶氏族谱记载,七姓人家同住期间,亲如一家,同辈人都以兄弟姐妹相称,同排辈分。12年之后,人口越来越多,劳动力也相对增多,田地和公有的财产也相继增多,七姓人于是商量把七姓居再扩大一倍,这时还是过着共产主义式的生活。到万历十九年(1591)年,由于人口的增多,生活习惯、兴趣爱好等各方面有所不同,有人便提出了分田经营,十二年的共产主义式的生活终结了。endprint

七姓人大家一起协商,达成了《分田地合同书》。根据明万历十九年七姓代表所订立的分田合同,把1422亩耕地“平均分为四十四份半”,是成年人占一份、小孩占半份,還是最初到来开垦的占几份,我们今天不得而知。当时对此没有记载。合同规定:各姓所分值之田地毗邻之山场亦归其所管辖。并指出:“各户宜遵守,不许妄生计较,互相采夺”,同时声明:“如有此等,各执合同赴官告证,其造端者甘守重罪,其田复官。”

大家根据合约分别得到属于自己的田地和财产,并且大家商量把“七姓居”让给了留在当地的叶氏。七姓人分家之后大家依然像一家一样,感情依然深厚,大家秉承着“七姓居”守望相助,和谐共处的和谐精神,不管哪一家出现问题,其余六家都会倾尽全力施以援手,一起面对困难。虽然七姓后人分散在各地,但是七姓后人至今依然秉承着“虽非血缘,胜似一家,团结友爱,和谐相处”的祖训。

(二)和谐精神永续

“七姓居”涅槃,浴火重生。这座古老的大屋不但承受着历史风雨的冲刷,还经历过一场浩劫。在文革期间,“七姓居”被生产队用来当仓库、牛栏和猪舍,结果一天发生了火灾,加上堆满了柴草的房间,火势越燃越烈,幸亏当地的七姓后人奋力抢救终于把大火扑灭,但无情的烈火依然把最漂亮的中厅给吞噬了。

2009年9月,七姓后人代表齐聚一堂,商量重新修缮七姓居。七姓后人大家同心协力再次把损坏的中厅修好,并且通过商议规定好“七姓居”及周边的归属问题,同时以此为契机成立了“七姓居宗亲后裔联谊会”。和谐精神通过“七姓居宗亲后裔联谊会”得到了更好的传承,现在每年的年初都会举行炮会,七姓后人齐聚一堂,大家一起联络感情。时光冉冉,转眼到了2012年,七姓后裔子孙再次云集祖屋阶前,虔具三牲酒礼,烛帛时果,荤筵素席恭行缅怀祖德,祭拜七姓始祖。通过这样的传统仪式,七姓后人更能体会到“七姓居”中的和谐精神,同时也使得这种精神更好地传承下去。

一种文化,一种思想要想传播开来单靠民间的力量远远不够的,当地的政府部门也应该积极参与进来,通过官方可以通过电视台,报纸等的宣传手段,尽大可能的把“七姓居”中的守望相助,和谐相处的精神宣扬出去。同时,要加强对当地青少年的和谐精神传承教育,让更多的青少年了解当地,自己的祖先,决不能让“七姓居”中的和谐精神后继无人。

现在的七姓居不仅是七姓后人缅怀祖先,大家齐聚一堂进行庆典活动的地方还更是一座七姓人精神传承的象征。现在的七姓居在当地是远近闻名的,七姓后人也有很强的传承意识,有专门负责整理七姓居的资料人员,他们不仅把七姓居和七姓居的和谐精神在当地传播,发扬光大,还要把“七姓居”发扬成“中国七姓居”,让更多的人了解“七姓居”,了解其中的和谐精神。

三、结语

七个不同家族的人共建一间大屋,并且过了一段共同居住,共同劳动,共同吃饭,只有公共财产,没有私产的共产主义式的生活在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全国各地有不少的大宅院,围屋,里面居住有百人乃至上千人,但与“七姓居”相比,他们都是同一个姓氏的,有着血缘关系的族人。“七姓居”的和谐相处,守望相助精神,一代代的传承下来了,不管历史如何沧桑巨变,都改变不了,七姓一家的精神。四百多年的“七姓居”,历经风雨,依然矗立在车岗村,其所蕴含的和谐相处,守望相助精神正是现今社会所大力弘扬的价值取向之一,值得后人去感受、了解它。

参考文献:

[1]赵阳.法治视野下儒家和谐思想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价值反思[D].武汉纺织大学,2011.

[2]王晶.我国现代乡村绿色住区规划与设计初探[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7.endprint

猜你喜欢

现代价值
武陵山片区梅山村落武术的文化特征与现代价值
马克思创新思想的现代意蕴
浅析孔子礼思想及其现代价值
道教文化养生及其现代价值
论蔡元培的科学教育思想及现代价值
中国传统道德的现代价值
阿伦特政治哲学思想的现代价值
先秦儒家“德福”思想的当代价值
儒家廉政思想对高校廉政文化建设的启示
全球化背景下中原华商文化的现代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