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孔子礼思想及其现代价值

2017-02-23冯秋娟

文教资料 2016年29期
关键词:现代价值儒家思想孔子

冯秋娟

摘    要: 孔子是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的思想体系以“仁”为核心,而仅次于仁的重要观念就是礼。孔子关于“礼”的思想是其仁思想的外在表征。孔子礼思想的丰富内涵不仅受到当时统治者的欢迎与推崇,而且经历两千多年的日月变换,依然闪烁着任何时代都尊崇的基本价值观念的光辉,亦为高校思政教育提供了丰富而有价值的思想基础。

关键词: 孔子    礼    儒家思想    现代价值

孔子所生活的春秋时期,“礼崩乐坏”。在这样的生活背景下,孔子对当时出现的僭礼行为极为不满,他意识到,要使自己的国家鲁国强大起来,首先要澄清、规顺各种礼制和级别关系,只有如此,才能实现以礼正心、以礼修身、以礼治国、以礼为教等思想。在孔子看来“礼莫严于名分,罪莫大于僭窃”。“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对于“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八佾》)的情景,是既不能容忍也不可纵容的,孔子多次进行了批评指正。孔子认为理想的社会应该是:人与人之间以礼相待,各安其职,处处呈现出和谐、安定、有序的局面。

一、孔子之礼的形成背景

孔子思想体系中关于礼的形成,我们在《论语》中便可见一二:“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之矣。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论语·八侑》)意思是说,夏礼和殷礼虽然我不能拿出证据证明它,但是都有其内容,所以依据历史形成的规律,孔子关于礼思想的形成是来源于夏殷之礼。而周礼源于夏殷之礼却高于夏殷之礼,“殷因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因为在历经夏殷对于礼的内容和形式的演进之后,虽然还有“损益”,在传入西周之后进行了大量的改进和规范,所以孔子向往周礼,希望它能改变鲁国当时“礼崩乐坏”的窘境。“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孔子对周礼是辩证对待的,并且结合时代的变化有了更加人性化的创新。周礼在刑罚方面是坚持“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民”(《礼记》),而孔子则有了新的调整,他认为:“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孔子将平民与贵族身上固有的阶层之礼进行了德行改进;周礼中对于教育处处体现出阶层之别,规定学在官府,而孔子认为“有教无类”,为当时的社会底层人士打开求知之门,这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是一项创造性的、十分惠民的好政策。

二、孔子礼思想的内涵

虽然之前学术界对于孔子思想核心到底是“仁”还是“礼”依然存有一定的争论,但大多已达成共识,“仁”属于内在的本源,“礼”属于外在的表征,孔子思想系统是仁礼合一。孔子从传统的礼乐文化中发现仁或曰提萃仁,引仁入礼,仁礼互释。发现和萃取传统礼乐文化的内在价值和真实意义,是孔子对中国文化的重大贡献,也是孔子思想精华所在。对于孔子来说,仁是内在的,绝对的;礼是外在,是相对的,但它们是互为补充的。

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论语·子路》)

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

“恭、敬、忠”看似是“礼”的内容,但是却包含着仁德、爱人之心,所以它们也是“仁”的内容;君臣父子各执己事,也看似是“礼”,实则表现了君贤臣忠、父慈子孝的伦理道德,所以亦是“仁”的内容。又如:

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子曰:“食夫稻,衣夫锦,于女安乎?”曰:“安。”“女安则为之,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今女安,则为之!”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论语·阳货》)

“三年之丧”虽为礼,但是孔子说“予之不仁也”,意指人要是没有仁德之心,那么礼又能起到多少作用呢?乐又能干什么呢?其实,孔子的隐含意思是说,若没有仁的内心修养来规范的话,礼是发挥不了它本身作用的,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義。因此我们可以说,“礼”的基本精神内核是“仁”,且“礼”只是“仁”的外在表现形式。但孔子还说:

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论语·阳货》)

从中可以看出,礼不仅局限于外在的形式,如果仅有外在形式的“礼”也不能称其为“礼”,孔子特别批判这种只表现为形式的“礼”。他认为,“礼”是通过调节、满足人的精神需求和内心情感,继而让人实现仁德的。于是,蒙培元先生总结为,“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这是对“仁”和“礼”关系的最好表达。以“文”比“礼”,以“质”比“仁”,即礼是人文的外在表现,而仁是质朴的内在情感表达,两者合而为一,便是真正的仁人君子。所以在孔子的意识里,礼是很必要的。《论语》记载:

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论语·八佾》)

告朔之礼在孔子当时生活的年代已然名存实亡,子贡认为只为其名而杀羊,觉得不值,所以想要去掉“饩羊”。然而孔子依然认为应该每月朔杀羊送到祖庙祭祀,即使此礼在当时已不太流行。之所以这样做,孔子仅是想使人们勿要忘却此理。若取消这一仪式,那么再往后谁还记得有此告朔之礼?他觉得此种状况会使人甚觉惋惜。为了说明“礼”存在的必要性,孔子在此强调“惜礼”而胜过“惜羊”,而礼存在的价值也正是这种必要性。

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论语·八佾》)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论语·八佾》)

林放问“礼之本源”,孔子没有直接回答,但是却明确地摆明自己对于“礼”实质的态度。并以丧礼举例说明,他认为丧礼置办奢华,就未免只流于形式,从而忽视对本质内容的思考,而简朴虽然在形式上或许欠缺,但体现礼的本质意义,即心之仁德,丧礼也是此理,所以宁可舍“奢”取“俭”。这段话通过实例说明了礼的本质。而子夏以“绘事后素”来类比“先仁后礼”,这使子夏得到孔子的大力赞赏。子夏以绘画要在空白之后才能凸显他的色彩,联系到先有仁心而后有礼乐。正好进一步说明,“仁”是一种内在的道德修养,而“礼”则是调节人和人及人和社会的行为规范,首先要从思想上来体会到“礼”的存在价值,才能从行为上更好的实行“礼”。

总而言之,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仁”是作为一种内在的价值观和道德规范,“礼”则是帮助具体实践这种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的外在形式,“仁”支撑着“礼”,而“礼”又规范着“仁”,“仁”是“礼”的本源,“礼”是“仁”的表现形式,恪守“礼”即是践行“仁”,是仁的具体释放和施行,两者相互支撑,在有利的传承和突破的创新中获得融洽结合。

三、孔子礼思想的现代价值

(一)培养礼让尊重的文明素养

在当前科技、通讯极其发达的年代,各种思想与文化产生的激烈碰撞,使许多人特别是年轻人经常会在各种多元的思想观念里徘徊、犹疑不定。而孔子礼思想中传达出的人与人之间的基本礼仪,做人为人处世的理念和度的把握,都给我们在迷茫的时候指明一条希望之路。孔子礼思想透显出的君臣父子朋友之间的基本的相处之道,虽然已经隔空穿越了两千年,但是在现在依然是中国优秀传统美德的基本标准。人与人之间的这种基本礼仪,显示的不仅是一种礼貌,更是一种相互尊重的文明素养。无论社会发展到什么境况,作为一个人的基本心理需求是永远都不会变的。每个人都希望被别人尊重,由此而产生的自尊感,会增强每个人的自信,而成为将来走向成功的必要基石。而这种文明素养的养成,就依赖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对人们思想的影响渗透,由里而外地认识到“礼”的重要性。对于礼的尊崇,孔子并不流于形式,而是更注重各种礼仪在执行过程中所体现的本质理念,如“三年之丧”、“告朔之礼”,等等。在孔子看来,各种礼仪形式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这个过程中所传达的核心思想,才是礼存在的本质,这是我们现代人需要继承和发扬的孔子礼思想的精华所在。

(二)奠定崇善向德的慈爱之心

孔子礼思想是他所倡导仁思想内涵的外在表现,而孝道、爱人、和谐思想均是其思想内核。孔子讲“仁者爱人”,首先从孝亲开始,然后由己及人,爱天下人。这种孝道伦理思想和天下大爱的广阔胸怀,都是经济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急需补上的重要精神食粮。每个人都有父母兄弟姐妹,这种血亲关系,是每个人天性里需要和被需要的基本感情。子女需要孝顺父母,親爱兄弟姐妹,而自己也渴望获得这种至爱亲情的滋养,这是毋庸置疑的。现代社会,随着物质生活的极大充裕,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也经受着从未有过的残酷考验,而孔子思想中关于“礼”的部分,无疑是我们时常迷茫的人际交往尺度最好的标尺。每个人都希望获得别人的关爱和温暖,但是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是一种互动的过程,只有别人感受到你的善意和爱心,别人才报之以慈善之心。所以“礼”便成为架构陌生人之间感情沟通的桥梁,从礼貌、尊重与善意中人们彼此感受到温暖,才会实现人际交往中的和谐相处。而人是一种社会动物,除了亲人外更多的是围绕在我们周围的陌生人,但是他们都是别人的父母、兄弟姐妹,出于对亲人的爱,我们理所当然地希望他们平安、健康、幸福,受人尊重,那么推己及人,别人也是一样的。这种仁爱之心、慈善之意是孔子礼思想的重点内容,希望我们都胸怀宽广,在一个温暖、和谐的文明社会里,相互尊重,互相友爱的和谐生活。

参考文献:

[1]刘宝楠.论语正义[M].北京:中华书局,1990.

[2]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8.

[3]戴圣.礼记[M].北京:西苑出版社,2016.

猜你喜欢

现代价值儒家思想孔子
孔子的一生
孔子的一生
儒家思想与书法
中国传统道德的现代价值
儒家廉政思想对高校廉政文化建设的启示
从“三吏”“三别”看儒家思想在杜诗中的渗透
儒家思想与学佛感悟
如果孔子也能发微博
略论儒家思想文化的传承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