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当代艺术设计的审美心理及审美体现
2017-09-02刘子楠
刘子楠
摘要:本文主要以当代艺术设计的审美心理作为出发点,并从美学法则、形式个性两方面探讨了当代艺术设计的审美体现,希望可以为广大艺术设计者提供一些参考和意见。
关键词:艺术设计;审美心理;审美体现
艺术设计本身具有一定的美学价值,还有受众的审美心理。在艺术创作与设计中,设计者不仅要把握接受主体的审美心理,还需要掌握艺术设计的审美体現,并促使两者的有效融合,增强艺术作品的创作性。没有接受主体的参与,艺术作品就不是一个完整的主体。
一、当代艺术设计的审美心理
(一)审美心理特征
文学或者艺术不是凝神冥想消费对象的需求进行创作,作为一名艺术设计师,不仅需要具备创新性思维,还需要具有较高的审美水平。但是审美能力的提升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需要建立在个体主观能动性基础之上。由此可见,在艺术设计审美领域,接受主体的最主要心理特征是主观能动性。具体而言,主观能动性体现在自主性、自律性等方面。
自主性是一种意识,是对外部依赖性的一种扬弃。结合现代心理学可知,自律性取决与接受主体本身的动机。外界情感因素、社会观念等都会影响着接受主体的自律性,这就需要接受主体进行适当的取舍。就艺术设计的审美活动而言,带有浓重的美学价值和实用性质。因此接受主体总是依照自己的目的和想法接受有意义和价值的审视对象。
自律性是影响艺术设计品美感的关键因素。在艺术设计领域,自律是同他律相对的。它具体表现为接受主体本身的心态。对于接受主体而言,外在东西不被认可,那么与他而言,永远不会从内心深处接受。因此,只有当外在东西被艺术化或者活化,接受主体的心态也会逐渐发生变化,由不接受转变为欣赏,这是接受主体审美心态变化的过程。当外在作品本身成为设计者凝神观照的独立对象之后,审美接受才能演化成审美活动。当接受主体对艺术设计的符号理解得越透彻,那么他的自律感越强。
(二)审美心理倾向
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接受主体的自主性、自律性决定了审美主体具有强烈的心理倾向。艺术设计本身具有带有一定的功利性质,因此接受主体对艺术品的态度会受诸多因素的影响,比如情绪、情感等。无论是建筑设计还是家电设计,其设计作品是否具有经济价值和实效性,会直接影响接受主体的心理倾向。在审美活动中,经过不断的打磨,设计者会逐渐形成一种意识,并形成一种共同的惯例经验。这种意识和惯例经验贯穿于艺术作品设计的全过程。比如在色彩审美方面,设计者会形成色彩惯例倾向。但是设计者的心理倾向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一般而言,设计者的审美心理会更倾向于更美、更流行、新颖多变的设计品。
作为一名艺术设计者,除了深入了解接受主体的心理特征之外,还需要把握接受主体的心理倾向。并在此基础之上设计出具有经济价值、审美价值、新颖独特的艺术品。这样才能引导新的艺术潮流,不负创造美的使命。
二、艺术设计的审美体现
(一)美学法则
在艺术设计领域,美学法则的作用和意义较大,它是人的主观心理感觉和客观物体与之相对应的具体结果。并在推动艺术设计发展方面扮演重要角色。因此,对于已经优秀设计师而言,在具体设计过程中,既需要深入分析与了解前人的设计经验,有需要把握美学法则和设计手法,并树立创新艺术,赋予艺术设计新的使命,提高设计深度、增加设计高度。
第一,配置美。站在表现媒介角度来讲,艺术设计的表现形式是一个整体。这一整体主要由空间、色彩等多种要素构成。另外,这一整体的实用功能性较强,且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一件成功或者优秀的艺术作品,需要艺术设计师经过反复推敲和实验,才能将其打磨成一件艺术精品,实现创作灵感和艺术作品的升华。
其中,椅子最能凸显配置美中加减乘除四者之间的关系。比如高背椅,其构成形式包括两种。一是直线,二是方格。设计这类椅子时,其重点在椅背处理方面,并凸显其夸张化。比如清代的扶手椅,在设计时,应凸显其富丽华贵。该类椅子的雕饰较为复杂,需要设计者具有一定的耐心和毅力,重点考究其细部结构,并合理运用加减乘除法则。相反,明代的座椅就不像清代扶手椅那么富丽华贵,其最大特色是古朴典雅。虽然结构较为严谨,但是造型不复杂,这就需要设计者合理运用减法法则。
配置美的关键在于分寸的把握,重点在于细节处理,进而赋予作品一种意境。具体而言,体现在三方面:其一,空间、结构配置美。在艺术设计中,无论是空间配置还是结构配置,都非常重要。尤其要注意建筑家们设计的建筑比较“活化”,究其原因是他们懂得巧妙运用配置结构,并强调自然环境的重要性,促使自然环境与配置结构的有效衔接,进而促使建筑结构更加生动活泼,并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自然发展。其二,色彩的配置。在艺术设计中,为进一步凸显艺术品的审美价值,设计者需要灵活运用配置色彩。色彩如同化妆品,会赋予作品鲜活的生命力,并起到吸引人注意力的作用。色彩的合理配置与运用,既可以凸显作品个性,又可以增强视觉效果。比如红色调上飘带式的“可口可乐”字体,其视觉冲击感较强,给人的印象较深。但是色彩运用不当,会直接影响人的情绪。由此可见,色彩在艺术作品设计中尤为重要。其三,材质的配置。合理运用和搭配各类材质,会增强作品的配置美和个性化特征。比如西藏寺院大殿屋顶,大部分采用鎏金铜瓦这类材质。就墙体材质而言,包括木、石等不同材料。不同材料的配置会使寺院显得更加金碧辉煌。
第二,张力。所谓张力,即审美风格形态的“力”与“量”的美感。在艺术领域,张力是一种超越自然的设计手段。借助张力将形式转化为精神,是一种艺术处理手法。在视觉传达中,张力的形式包括三种。一是动作张力,二是形式张力,三是形状张力。同样,在明暗关系、线条处理中,张力的影子也无处不在。一个小点,一条直线,都具有能量。将其点和线连接起来,是一种主观能动性的表现,会给人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
在艺术设计过程中,提高作品美学价值是张力的最大作用。作为艺术设计师,应将自身的设计想法如密码般编入张力中,并能够受到来自世界各国人们的理解和接受。
(二)形式个性
艺术设计中,形式个性体现在两方面。其一,形式法则的灵活运用。艺术设计是一个加工、处理的过程,同时也是法则运用的独特过程。因此,作为设计者,应将自己的设计灵感和思维进行加工、处理、整合,灵活运用设计法则挖掘、构筑设计方案。比如可口可乐瓶子设计,以塑料材料为主,并经过“腰身”与“胸部”拟人化设计,从整体上增强了瓶子的线条感和曲线,进而赋予瓶子鲜活的生命力。这是形式法则灵活运用的体现。
其二,个性的张扬。北美建筑设计师弗兰克·盖里设计的作品打破了传统建筑设计模式,以边界模糊的结合代替了四面直角形式的羁绊。无论是在材料运用方面还是造型设计方面,都具有较强的个性特征,并极具创造性。
三、结语
在艺术设计中,设计者本身需要较强的创新能力,并能够灵活运用个性化、创新化的设计手法打破传统审美观念和设计手法的制约。但是经典的永不过时,需要设计者懂得借鉴和运用。总体而言,设计者需要有自己的心理惯性,同时具备创新精神,进而加强与接收主体的互动,设计出更多符合民众审美需求的作品。
参考文献:
[1]夏进军.数字化设计艺术审美探析[D].武汉理工大学,2006.
[2]李彩萍.艺术审美批判及艺术设计的审美反思[J].大众文艺,2015,13:126.
[3]王阵,张建林.艺术设计审美活动中的价值判断浅析[J].文山学院学报,2010,04:110-113.
[4]戴春宁.谈艺术设计的审美[J].艺术与设计(理论),2009,12:8-1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