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宗白华中西美学观对比

2017-09-02宋子乔

北方文学·上旬 2017年23期
关键词:宗白华中西方

宋子乔

摘要:宗白华的美学观融会贯通了中西方的艺术理论,在近代国内学界创立了美学与文艺学的基本学科体系。他在中国古典艺术与西方现代文明交汇的语境中,构建普世的价值体系,寻求共性的审美意趣,其学说对当代美学界产生了深远影响。

关键词:宗白华;中西方;美学观

宗白华以人文主义的基本精神观照中西方文化艺术,他善于运用体验与阐释学的理论方法来研究美学与文艺学问题,把具象的艺术鉴赏活动上升到抽象的美学建构中。宗白华在中西文化之间穿梭,不断汲取其中艺术理论的丰富成果并将之转化为普遍性的美学资源,从而解决了时代语境下的美学难题和文化困局,为美学和艺术学学科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宗白华的美学体系是自成一体的具有中国本土化意识的“艺术美学”体系架构,具有自己的理论特点和价值取向。

中国与西方在美学观上的诸多不同,根源于各自迥异的文化基因。对这个问题的思考构成了宗白华对比中西方美学观念的逻辑起点。中国古典文化语境下,对“生命”的关照是其别样特殊性的一端;在西方的文化视阀下,对“自然”关注则构成了其特殊性的另一端。牟宗三也曾说;“中国文化之开端,哲学观念之呈现,着眼点在生命,故中国文化所关心的是生命,而西方文化的重点,其所关心的是‘自然或‘外在的对象”。[1]正是由于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生命”这个重要母题的关照,才激荡出各种艺术样式上独特的韵味。

针对两种文化的差异,宗白华立足中国文化本位,以西学为参照,不仅强调物我浑融,追求人与生命的和谐统一,而且重视内在体悟式的审美体验。在他看来,中西美学是两个各自独立的不同结构,西方的思维善于运用逻辑推理、实证考察去掌握宇宙规律,了解到整个世界的秩序和规律; 中国的体系倾向于用静默的观照态度去体验自然的脉动,直观世界的意趣和价值。在这种生命体系影响之下,形成了中国独特的审美方式:实践生活中体味鲜活的万物。

中西方曾经暌隔的美学观念在近代彼此交流融通的过程中,既表现出趋向同一的普遍性,又表现出内在异质的特殊性。在宗白华看来:“希腊人发明几何学与数学,他们的宇宙观是一方面把握自然的现实,另一方面注重宇宙形象里的自然和谐性”。[2]在这样一种特殊的世界观指导之下,西方哲学的思潮偏向逻辑、数理、科学。从而造成这样一种结果:理性的哲学无法与感性的美学对话,在形而上的宇宙观造成了“人”与“自然”、主观个体与客体实体之间的隔阂。恰恰于此相反与此相反,天人合一则是中国的传统哲学中重要且基本的概念。许多具体艺术样式的创作,正是这种天人合一观念实践。

以具体艺术创作为例,如中国绘画,宗白华这样说:“中国绘画里所表现的最深心灵究竟是什么?答曰,它既不是以世界为有限的圆满的现实而崇拜模仿,也不是向一无尽的世界作无尽的追求,烦闷苦恼,彷徨不安。它所表现的精神是一种深沉静默地与这无限的自然,无限的太空浑然融化,体合为一。”[3]宗白华并没有削足适履地将西方艺术中的种种理论生搬硬套到中国绘画艺术中。他在头绪纷繁的外在差异中准确地把握住了中国绘画的内在脉搏,在具象的艺术鉴赏活动、深邃的顿悟中精准地把握了“天人合一”这一核心观念。在古代中国文人的心中,主观心灵与客观自然、内心世界的小宇宙和外在世界大宇宙达到相合为一的状态是一种极高的境界。在这样一种生命律动的激荡之下,人与自然、自然与人之间形成了一种回环往复的生机。人类内心渴望寻求时间与空间在抽象意义上的无限的诉求,在外在自然世界中有限感性形象中得到了慰藉。在这样天人感应,彼此震荡的节奏下,美也就自然而然地产生了。

中国人与西方人都会在绘画中表现人类主体对于自然这个客体的认识,但在其中艺术意境有极大的差别,而意境的差别背后又反映了中西方美学的异同。宗白华以敏锐的视角发现了其中的奥妙:西洋人站在固定地点,由固定角度透视深空,他的视线失落于无穷,驰于无极。他对这无穷空间的态度是追寻的、控制的、冒险的、探索的。近代无线电、飞机都是表现这控制无限空间的欲望。而结果是彷徨不安,欲海难填。中国人对于这无尽空间的态度却是如古诗所说的:“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而心向往之。”人生在世,如泛扁舟,俯仰天地,客于中流,灵屿瑶岛,极目悠悠。[4]

由此可见,因为西洋绘画深受古希腊艺术精神的影响,“模仿自然”是其重要的创作标准与创作取向,在这样的导向之下,绘画创作不可避免地在光影世界中进行写实地描绘。在整个画面的结构安排中,多用科学的成角透视关系准确地表现客观世界,以期待在画面上形成和谐、对称、有序的节奏美。中国绘画的基本精神则与之大异其趣,在画面的布局结构中,多用散点透视法,并且注重留白,营造出整体韵味上的意境美。

探究宗白华先生可以深刻把握东西方美学观念的原因,我们不难发现:首先,宗白华准确体悟到中国美学观是重视内心感悟的认识论,整个审美过程的展开包括了静照、同情、妙悟三方面。静照是审美心胸的展开,同情是审美心理的深入,妙悟是审美境界的呈现。而最为深刻的妙悟说又往往被研究者所忽视。宗白华借鉴了传统哲学与艺术论的术语来赋予“妙悟”以新义。[5]在宗白华看来,意境这样一常人觉得玄之又玄的世界,是从文艺创作者最深层的内心世界在突然的领悟中创作出来的,这种妙悟也就能臻于最高的艺术境界。妙悟产生后的艺术境界不再是一片虚无的想象,而上升成为真实的美感。妙悟无法通过掌握技巧取得,也不能从严密的逻辑推理得出,因此也不同于普通意义上的审美活动和感性知觉,它希冀的是一种超越世俗意义观照。

其次,宗白華美学思想的研究畛域,不是褊狭的,而是各家兼取的。对于儒道禅等思想,他都有独特而深刻的见解。作为中国思想史上三个重要的力量,儒释道各家都有独立的理论依据,并且形成了独特的审美视角。但是与此同时,这三者的美学思想在某些情境中不是矛盾冲突的,甚至可以相互映照、相互体现,共同构成中国美学世界的版图。宗白华在深入理解儒释道三家精神的基础上,结合了虚实与动静这样的中国美学基本命题,作一种有机的补充。如他论虚实:“虚和实的问题,这是一个哲学宇宙观的问题。这可以分成两派来讲。一派是孔、孟,一派是老、庄。老、庄认为虚比真实更真实,一切真实的原因,没有虚空存在,万物就不能生长,就没有生命的活跃。儒家思想则从实出发,如孔子讲“文质彬彬”,一方面内部结构好,一方面外部表现好。孟子也说:“充实之谓美。”[6]。“虚”与“实”是中国古代艺术争鸣中屡见不鲜的话题。虚体现的是心灵上的高贵境界,充满了宁静与和谐的秩序美。对个体有着一种超越俗世然后去感悟与体验生命的哲学美感。实则是另一种审美取向,代表了混元质朴的精神美感,其中踏实庄重的取向与虚共同构成相反想成的灵动整体。

综上所述,宗白华在论述东西方美学观念时,并没有高深莫测,故弄玄虚的美学理论,相反,宗白华用朴实生动的语言教导我们怎样去欣赏艺术作品,如何在实践的过程中建立科学的审美取向,并且形成完善的艺术人格。深知学习美学的困惑与艰难,独创了“散步哲学”引领众学子寻找隐藏在心中的美。正如宗白华所说:“如果你在自己的心中找不到美,那么,你就没有地方可以发现美的踪迹。”美学是一种跨学科的、跨文明的艺术哲学,尽管中西存在制度、思维、文明各方面的差异,但我们正是在这种差异中寻找“和”。相信会有更多的人能够在宗白华的艺术思想中徜徉。

参考文献:

[1]牟宗三.中西哲学之会通十四讲.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0(1):13.

[2]张泽鸿.生命与境界:宗白华美学美学的本体与方法[J].山西大学学报,2011.5.15.

[3]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4]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5]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6]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endprint

猜你喜欢

宗白华中西方
“你真美呀,请停留一下!”
浅析宗白华审美空间理论对缓解当下人生存危机的价值
试论宗白华《美学散步》中对古希腊的中庸精神的阐释
中西传统节日的文化差异与社会认同探究
谈谈中西方文化差异与初中英语教学
父亲角色在中西方家庭教育中的差异性分析
跨文化交际中的中西方价值观差异
论宗白华的艺术意境观
中西方打击乐的融合与发展研究
中外近现代历史上的思想解放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