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生态批评角度解读《路》
2017-09-02龙和梅
龙和梅
摘要:《路》是科马克·麦卡锡的一部非常成功的小说,曾于2001年获得普利策奖,随后赢得了读者和评论家的广泛关注。这部作品揭露了自然环境生态危机和社会环境生态危机,表达了作家的生态意识:大自然有其内在的规律,任何破坏自然的行为都是不道德的,必将受到自然的惩罚;人类只有敬畏自然并怀揣希望,心怀感恩且关爱他人,如此才能建立一个和谐的自然和社会。麦卡锡倡导建立人人相互关爱的社会关系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关系。 本文从生态批评的立场出发,揭示了麦卡锡在小说《路》中囊括的生态伦理思想,并阐释其对以往麦卡锡生态理念的传承与超越。
关键词:生态环境危机;《路》;希望;爱;生态批评
一、生态批评
(一)“生态批评”的概述
生态批评是新近加入文学批评与实践的一项批评活动,它被冠以数种名称,比如:环境伦理学、环境文学批评等。众所周知,传统的文学批评很少聚焦人与自然之間关系的问题,直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晚期,当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日趋紧张时,人们才意识到仅从社会科学或自然科学的角度去做文学批评的话,是很难解决人类所面临的困境。由于广大学者们迫切想用其智慧来解决这个时代难题,生态批评学便应运而生,这是一门新兴学科,它也是一种将环境与人类直接相连的文学研究领域,生态批评这个群体强调自然和物质世界,并试图证实自然与人类之间的相互关联性。蕴含在生态批评里的核心理念是:强调人是自然中的人,与万物共同构成生命之网;人类只有相互关爱,与自然相互依存,才能真正摆脱自然环境危机和社会环境危机。
(二)“生态批评”的历史
提及“生态批评”一词,映入人们脑海里的都会是:威廉·华兹华斯、拉尔夫·沃尔多·爱默生等一些触及自然并为读者创作了田园风光的作家。事实上,早在这些作家之前,希腊人、罗马人和其他许多作家,已创作了涉及自然界和环境的文本,这些作品也激起了对诸如动物权益、污染等环境问题的文学回应。到现当代,随着生态环境问题的日趋复杂,如全球变暖、核战争等,涉及生态环境类的文学作品也更加繁多。在《环境批评的未来:环境危机与文学想象》一书中,劳伦斯·布伊尔将生态批评划分两波:第一波生态批评是二十世纪稍显陈旧的环境批评,它重读和考察了十九世纪的“自然写作”(如华兹华斯、爱默生等的作品);第二波生态批评则更多地考察当代作品,其关注点从田园牧歌转移到涵盖到当前的环境问题的著作上。
二、《路》中的生态环境危机
(一)《路》的概要
出版于2006年的《路》是麦卡锡最新的长篇小说,并于2009年拍摄为电影。小说讲述了一对父子在经历了一场原因未明的大灾难后,开始流浪和逃亡的故事。作者称这部小说中末日场景的原型源自于他与儿子的一次旅行。旅行中,他偶然想到如果世界上现存的一切都消失了,就剩父子二人,这将会是怎样的世界。在小说中,灾难毁灭了所有的现代文明,目光所及之处尽是火焰、废墟、阴沉的天空、污染的空气,以及因食不果腹而开始食人的流浪者。从生态批评的视角来看,这恰恰是人类漠视大自然所导致的恶果。小说中的自然环境生态危机是整个情节的发展的引子,之后,整个世界一片荒芜、社会动荡不安、人们也逐渐丧失希望、原则和道德,这便是社会环境生态危机。“路”除了指父子两个人实际走的这条时刻充满着危险的坎坷之路,还暗指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逐渐走向危机的灭亡之路。
(二)自然环境生态危机在《路》中的体现
《路》几乎没明示确切的日期和时间,但文中世界末日的具体时间却有所说明:凌晨一点十七分,这个时间正与《圣经·启示录》中末日降临的时间相呼应。小说所描述的如黑白纪录片般真实的惨景让人不寒而栗:末日里,人类和动植物几乎灭绝,满目疮痍。尽管作者并未明说造成世界末日的真正原因,但从字里行间,读者也可推测应是核爆炸导致的这番末日景象。文中的自然生态危机,暗示了如果人类为了发展而置生态环境于不顾,那总有一天会遭到报应。与此同时,麦卡锡在文中也提及很多小动物,但这些动物都沦为尸骸,仅有一条枯瘦如柴的小狗尚存气息,这些描写正表达了作者对小动物的关心。另外,父子二人在饥肠辘辘之下赶路,并没有拿这条小狗来充饥,而是选择放它一条生路,这更表达了麦卡锡呼吁人类要爱护动物的意图。作者还花费了不少笔墨在描写植物上,末日之时,多数植物都已完全枯萎。总之,小说《路》以“动物权力论”为基础,把关怀之手伸向大自然的其他生命。通过作者的描写,读者可以认识得到生态系统的恶劣会给生态环境带来极大的挑战。
(三)社会环境生态危机在《路》中的展现
在《路》中,世界末日导致了自然生态系统的严重破坏,为了生存,捕食者便捕杀同类,人类也自相残杀。恐怖的末日使人丧失了希望,很多不堪重负的人就在绝望之下采取了极端的做法,小说中的母亲就选择了死亡,父亲只能一个人带着尚年幼的孩子跋山涉水,忍受着饥肠辘辘、风餐露宿,只为寻找生活下去的希望。在途中,他们几次遇到需要自己帮助的状况,一个与儿子一般大的小男孩、一位被雷劈的男子、一个可怜的老人,儿子都恳求父亲帮忙,但父亲考虑到自身难保最终还是拒绝了。归根到底,在这种恶劣的生态危机之下,人类变得更加麻木无情。在这种残酷现实面前,除了变得冷漠,人类还会出现精神危机,正如小说中,父亲一方面一直对孩子说我们是好人,我们是不会吃人的,也不会伤害别人。另一方面,在遇到威胁时,他还是会无情地消灭危险和威胁,人在善与恶中会不自主地转换,末日世界导致了信仰丧失和精神危机。总之,分崩离析的生态系统,使整个人类面临着史无前例的恐惧和绝望,在残酷的现实面前,人类找不到精神依托,在绝望之下,其道德观和价值观也无处遁形。
三、构建和谐自然和社会之路
(一)敬畏自然
在《路》中,作者刻画出了一个悲惨阴暗的末日场景。他既讲述了人与自然、人与自我的关系,同时也展现了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作者此举的主要目的是想利用这种悲怆的场景来引起人类深刻的思考,让人类敬畏自然,而非仅向读者描述世界末日的惨状。文中的世界末日似乎只是一次偶然,但偶然中也隐藏着必然,因为这正是人类自食其果,是其贪欲导致了这场灾难的降临。纵观现实,人类面临着日益严峻的生态环境危机,雾霾、沙漠化等人为灾害逐年递增,这些无不对人类生存构成了极大的威胁。从理论上讲,当代社会所面临的危机都有可能对人类生命构成威胁。人类为了一己私欲而不断地掠夺大自然的行径,可以说是一种自掘坟墓的做法。总之,人类若想可持续发展,就要敬畏大自然、感恩大自然。endprint
(二)怀揣希望
《路》中萧条荒芜的景象使人满腹绝望,到处散布的骸骨让人不禁毛骨悚然,人类逐渐变得麻痹不仁,文中每一处景象让读者感觉生无可恋。然而,在这个阴暗末日里,相依为命的父子俩携带心中的火种,怀揣着希望的信念,一路挣扎着探寻前往南方海岸的道路。在小说中,火种既是带来光明、对抗严寒的明火,也是延续文明的希望之火。每当夜幕降临之后父亲都会为儿子点燃油灯,为漫长而寒冷的夜晚透出一丝丝光亮。在末日里,象征人类文明的书却一直被随身带着。父子俩坐在简陋的帐篷里,凭借微弱的火光,父亲给男孩讲述有关勇气和正义的故事。小说的最后,父亲去世,小男孩遇到了好心人。这部小说中,作者并未把人类推向绝路,他给人类生存下去的希望。这象征着“希望”的火种暗示着读者:人类如果不想灭绝,则需怀揣希望与敬畏,与大自然和谐相处、休戚与共。
(三)感恩父爱
整部小说淋漓尽致地展现了深沉的父爱。首先,父亲竭力去承担所有的生活压力和困难。如,他在男孩睡着后才会拿起刀子制作子弹;其次,父亲尽力使男孩的记忆和心灵保持纯洁美好。当父子俩突遇惨不忍睹的事情时,父亲会迅速拥男孩入怀,一直说着抱歉或安慰的话,因为他知道这些血腥的画面会给儿子的生活造成阴影;再次,父亲还一直很留意孩子对生活的态度和他的身体状况。他记得孩子的第一次长时间开心地笑,他发现孩子“一路跑着过去”,便记得孩子已经很久没跑了;最后,因为儿子,父亲选择了坚强而勇敢的和现实作斗争。父子二人到达“食人窟”时,父亲的内心是极度恐惧和绝望的,但是考虑到儿子,他勇敢地肩负起自己的责任。显而易见,父亲对儿子的爱是无言又无私且毫无杂质的,人类需心怀感恩与爱,努力建立和谐的社会生态环境。
(四)关爱他人
生态危机会使整个地球陷入一片混乱,使人们产生极大的恐惧,且不说死者无数,对幸存者而言也是一种折磨。在《路》中,父子俩每日都在面临着死亡以及人类道德的丧失。作者在这里也暗示生态环境系统的坍塌并不是最可怕的,而在灾难面前扭曲了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勇气和希望的丧失才最恐怖。正如父亲最后所言:也许只有世界瓦解时,才能看到它是如何被制造出来的,这启示了读者:在面临绝境时,要坚强地生存下去,勇敢地承担责任,这才是充满光明和希望的道路;能够带给人类希望的并不是弱肉强食,而是彼此之间的互相帮助、彼此关爱、和谐相处。小说中,灾难让父亲变得冷酷无情,这也为他最后的死亡做了铺垫。与父亲不同,儿子有一颗充满爱和善良的心灵,这便为他最后遇到好心人埋下了伏笔。总之,只有人与人之间相互相爱,人们的生活才会充满希望和美好。
四、结论
作为一位富有生态主义思想和社会责任感的作家,麦卡锡关注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并自发地为人们摆脱困境寻找出路。小说《路》作为一部世界末日题材的后启示录小说,将视角放大到整个美国乃至整个人类,大胆刻画了世界末日景象的荒凉和暗淡,远见卓识地探讨并批判自然生态危机可能导致的一系列社会生态危机,并审视了生态危机带给人类的忧虑的和惶恐,具有警示的作用。同时,小说也折射出麦卡锡对现实生活的深刻洞察,先天下之忧而忧的使命感以及拯救世界的探索精神。从生态批评角度来看,《路》警示人类既要心怀希望和敬畏,与大自然和谐共处,也要心怀感恩,和他人友好相处。
参考文献:
[1]查尔斯·E·布莱斯勒.赵勇译.文学批评:理论与实践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
[2]方凡.绝望与希望:麦卡锡小说《路》中的末日世界[J].外国文学,2012.
[3]蒋文婧,刘捷.麦卡锡小说《路》中的生态伦理观[J].名作欣赏,2011.
[4]科马克·麦卡锡.杨博译.路[M].重庆:重庆出版社,2012.
[5]蓝小希.从阿卡迪亚到启示录—小说<路>的生态主义解读[J].西安外國语大学学报,2011.endprint